细目表
范围 | 序号 | 能级 | 题型 | 取材 | 分值 | 难度 | 区分度 | ||||||
A | B | C | D | E | |||||||||
积累与运用共20分 | 汉语拼音 | 1 | 容易读错字字音辩析 | 客观 | 课本 | 1 | |||||||
2 | 固定轻声词、多音字辩析 | 客观 | 课本 | 2 | |||||||||
汉字 | 3 | 音同形近字辩析 | 客观 | 课本 | 2 | ||||||||
4 | 音同(近)形异字辩析 | 客观 | 课本 | 2 | |||||||||
词语 | 5 | 在语境中辨别意思细微差别的词语 | 客观 | 课本 | 2 | ||||||||
6 | 在语境中辨别意思相近的词语 | 客观 | 课本 | 2 | |||||||||
7 | 在语境中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 客观 | 课本 | 2 | |||||||||
8 | 在语境中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 客观 | 课本 | 2 | |||||||||
古诗文积累 | 9 | 体味诗句的内容 | 客观 | 课标 附录 | 1 | ||||||||
10 | 体味诗句的含义 | 客观 | 课标 附录 | 1 | |||||||||
11 | 体味诗句的情感 | 客观 | 课标 附录 | 1 | |||||||||
12 | 在语境中运用古诗句 | 客观 | 生活 | 3 | |||||||||
阅读共40分 | 说明性文章 | 13 | 提取信息并做出判断 | 客观 | 报刊 | 1 | |||||||
14 | 提取信息并做出判断 | 客观 | 1 | ||||||||||
15 | 提取信息并进行甄别 | 客观 | 1 | ||||||||||
16 | 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 | 客观 | 1 | ||||||||||
17 | 提取信息并做出判断 | 客观 | 1 | ||||||||||
18 |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 主观 | 2 | ||||||||||
19 | 词语运用 | 主观 | 3 | ||||||||||
20 | 在语境中选择并运用词语 | 主观 | 3 | ||||||||||
21 | 抓住要点、提炼概括 | 主观 | 6 | ||||||||||
22 | 揣摩表达顺序、提炼观点 | 主观 | 4 | ||||||||||
23 | 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联系生活常识) | 主观 | 6 | ||||||||||
24 | 推想关键词的含义 | 客观 | 1 | ||||||||||
叙事性作品 | 25 | 推理词语的隐含意 | 客观 | 课外 | 1 | ||||||||
26 | 了解事件梗概、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 客观 | 1 | ||||||||||
27 |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 主观 | 2 | ||||||||||
28 | 尝试多角度阅读、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判断 | 主观 | 5 |
习作40分 | 小练笔 | 29 | 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 主观 | 课外 | 10 | |||||||
习作 | 30 | 提供范围习作 | 主观 | 课外 | 30 |
说明:
1、能级。“能级”是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划分的。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六个类别,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知识:是最低等级的,是指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横加的回忆。知识目标强调记忆的心理过程。
领会:是最低层次的理解,指个人把某种材料与其他材料联系起来,也不必弄清它的最充分的含义,便知道正在交流什么,并能够运用正在交流的这种材料和观点。它包括转化、解释和推理三种(亚目标)。领会的标志在于,当说明抽象概念的用途时,学生能使用该抽象概念。
运用:是指将抽象的概念用于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运用的标志在于,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生便会正确地把该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境。
分析:是指导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的方式,以指出那些用来传递意义或确定交流结果的技术和手段。包括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和组织整理分析三个亚目标。
综合:是指将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整体。包括进行独特的交流、制定计划或操作步骤和推导出一套抽象概念三个亚目标。
评价:是指为了某种目的,对观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资料的价值及符合准则的程度作定量和定性的判断。
2、难度。通俗地说,就是得分率(P),即用被试在某题目上的平均分得除以该题目的满分,也可以用被试高分组在特定题目上的得分率和低分组在相同题目上的得分率之和除以二作为题难度(高分组、低分组人数比例各占总人数的27%,其得分率分别为H、L表示),即P=(H+L)/2
整个测验所有题目的难度第数分布在0.30至0.70之间,并且整个测验的难度系数在0.5左右时,可使测验对被试有较大的鉴别力,而且可以使测验分数接近正态分布。
3、区分度。是题目区别被试水平能力的程度(D)。通俗地说,区分度就是高水平被试在测验题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被试只能得低分,那么测验题目区分被试水平的能力就强,如果没有什么差别,区分能力就弱。
区分度的值域范围在-1.00至+1.00之间。通常D为正值,称作积极区分;D为负值,称作消极区分;D为0,称作无区分作用。具有积极区分作用的基础上,其D值越大,区分的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