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百草园,绍兴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
2.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导学过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菜畦( ) 桑葚( ) 油蛉( ) 蟋蟀( ) 斑蝥( ) 缠络( )臃肿( ) 珊瑚( ) 攒成( ) 收敛( ) 脑髓( ) 鉴赏( )
觅食( ) 罕至( ) 竹筛( ) 秕谷( ) 渊博( ) 鼎沸( )
倜傥( ) 书塾( ) 宿儒( ) 蝉蜕( ) 拗( ) 窦( )
锡箔( ) 和蔼( ) 厥( ) 淋漓( ) 叵( ) 确凿( )
二、合作探究: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全文作者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朗读全文后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看法。可用“ 的百草园”;“ 的三味书屋”的形式说出来。并从文章中找出你的理由。
3.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4.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5.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过渡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哪些局限?
8.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9.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第二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
写听觉的:
写味觉的:
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
7.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总结反思】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3.弄清记叙文的要素及线索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2.弄清记叙文的要素及线索
【知识链接】
走进作者: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窗》,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等。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衣jīn( ) 懒duò( ) dǎn( )子 lí( )歌 叮zhǔ( ) 徘huái( )
z 恐jù( ) 花pǔ( ) 玉zān( )花
2.填空。
(1)本文选自小说《 》,作者 ,作家。
(2)“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含义丰富,既指 ,又指 ,还包含有 的意思。文中关于“迟到”的回忆属于记叙中的 (记叙顺序)。
3.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导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内容
1.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3.“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4.我为什么要赶着回家“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文中类似这样的伏笔还有哪些?
5.听了老高的话,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我为什么“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6.文章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二、精读精炼:阅读“有一天,下大雨……是她教我跳舞的。”完成以下习题
1.请写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写人的方法很多,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本文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爸爸?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爸爸身上的什么特点?
3.你觉得文段中哪个字词句段写的好?请用“我觉得……因为……”的句式,把你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4.你认为爸爸的教育方法对不对呢?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5.成长中的你,对于长大怀有的是向往之情还是惧怕之心呢?并说说理由。
【总结反思】
三 丑小鸭(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徒生的生平,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我写照。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梗概,叙述主要情节3.揣摩语言,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了解童话的特点。
【重点难点】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梗概,叙述主要情节3.揣摩语言,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了解童话的特点。
【知识链接】
1.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其语言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记住以下生字词
讪( )笑 吐绶( )鸡 篱笆( )( ) 灯芯( )草 铰( )链
迸( )出 沼( )泽地 嫉妒( )( ) 木屐( )飕飕( )弥( )漫
2.本文作者安徒生是 (国家)著名的童话作家,童话作品《丑小鸭》是他的自我写照,除此之外,我还读过他还写的《 》和《 》等童话故事。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试复述课文。
4.说说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6.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二、思考讨论:
1.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关键句子:
2.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3.你学了这篇文章一定有话说吧,请试图谈一谈。
对小鸭子说——
对鸭妈妈说——
对猎狗和小鸟说——
对同学说——
对老师说——
三、合作探究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文字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 ‘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这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于是他飞到水里,向这些美丽的天鹅游去。这些动物看到他,马上就竖起羽毛向他游来。‘请你们弄死我吧! ’这只可怜的小鸭说。他把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着一死。 ”
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2.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
3.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导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思考问题:阅读“要是只讲他在这严冬所受的困苦和灾难,……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写丑小鸭“认出这些美丽的动物”时,为什么“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2.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美丽的天鹅?
3.画出选文第二段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4.选文最后画横线的句子充满哲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5.丑小鸭的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 诗两首(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3.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知识链接】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朗读诗歌,划分朗读节拍。
二、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3.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5.仿句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 ,
不要
。
第二课时(学习《未选择的路》)
【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2.对于象征的理解。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
弗( ) 涉( )足 伫( )立 萋萋( ) 幽寂( ) 绵( )
2. 理解诗意
(1)请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3)全诗共5小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4)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6)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二、按要求默写。
1.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勇于面对现实、拥抱苦难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表现了“我”对已选择的路的无怨无悔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五 伤仲永(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知识链接】
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唐宋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音
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2.掌握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奇: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父利其然也 利:
3.识记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 隶: ②未尝识书具 尝:
③并自为其名 为: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 ⑩受之于天 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 贤 :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1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 ③ 余闻之也久:
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 卒之为众人:
于:
1 环谒于邑人: ② 于舅家见之:
③ 贤于材人远矣: ④ 受于人者不至:
其:
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总结反思】
五 伤仲永(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2.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导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自主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6.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家之一。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7.《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二、迁移阅读
诗词改字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予闻钱伸仲大夫如此。
8.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旋改为“满”( ) ②凡如是( )
③始定为“绿”( ) ④凡如是十许字(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10.王荆公即 我国 朝人,著名的 、 。
11.为什么“绿”字比其它字好?请作简单分析。
四、合作探究
赏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总结反思】
六 黄河颂(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2.识记诗中生字、生词。
3.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
【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工作,“四一二”反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作品介绍:《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背景知识: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发出了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导学过程】
一、过关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气魄( ) 哺育( ) 山巅( ) 澎湃( )
劈开( ) 狂澜( ) 屏障( )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澎湃 ②狂澜
③屏障 ④哺育
⑤九曲连环
二、自主学习
(一)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 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二)诗歌的朗诵要点
1.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2.再次自由朗诵,体会朗诵要点。
三、整体感知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容。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这首诗的一、三节很明显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 ”上。 第三节重点落在“ ”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总领全文,应该是哪个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2.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五、课后练习
1.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并标明作者及出处。
2.和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名言很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并简要介绍相关的故事。
【总结反思】
六 黄河颂(两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2. 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小组朗诵展示,推荐课堂朗诵展示。
二、合作探究: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展示。
1.诗人从那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2.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3.“啊!黄河!”在文中多次出现,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5.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精读精练:阅读全诗,回答完成下列各题。
1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一句,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
3.这首诗歌写道:“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你知道在历史上,在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请简述其事迹。
4.“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七 最后一课(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 。2.了解小说的常识。
3.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重、难点】
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点,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阿尔封斯·都德(1840?—1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文学常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 ) 闹 chà( ) 异 ào( )悔 qí dǎo( )( )
gěng( ) 住 钥匙( ) 踱( ) 郝叟( )( ) 督学( )
2.理解词义。
诧异: 祈祷:
宛转: 懊悔: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通读全文,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从“ ”到“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 和弗郎士的 ,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 ”到“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 。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三部分,从“ ”到小说结尾。写 。
2.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初识人物。
1.初识小弗郞士,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课堂上的小弗郎士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
3.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4.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七 最后一课(两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强烈的爱国情感。
3.体会本文细节描写,对比、反复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的写法。
【重点难点】
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发奋学习,不断进步。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
2.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二、合作探究。
(一)课文主要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二)小说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运用了对比、反复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试完成下列各题。
1.如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叫,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又如韩麦尔的那顶“锈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都属于( )描写,作用是:
2.课文将平时上课和最后一课作了( ),将小弗郎士感情的前后变化作了( ),这样写的目的是:
3.作者渲染“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作用是:
。
4.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三)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棗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这段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2)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精读精练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祈祷( )( ) 惨白( ) 哽住( )
2.在______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8.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延长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
(2)“散学了,——你们走吧。” ( )
八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积累佳句。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李大钊:
李大钊是我们熟悉的一位先驱者,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党创始人之一。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李大钊的小品散文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坎镗的神韵,是他进行推翻旧世界的洪迈精神的反映,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篇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
2.课文背景:
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丰富,激情澎湃。
【导学过程】
一、字词积累。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者给汉字注音。
①一xiè________千里 ②丛山dié________岭③险jùn________
④阻yì________⑤逼xiá________ ⑥qíqū________ ________
⑦奇趣横________生________ ⑧浊________流滚滚
2.解释词语。
雄健: 逼狭:
3.仿照“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冲过去的。”造一个比喻句。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1、说说本文各段的段意。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
2.怎样理解文中“雄健”的含义?
3.“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5.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四、积累。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名篇佳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名句至少三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明喜欢的理由。
五、课外练笔。
仿写课文第三段。把“旅行”改成其他比喻,并学习“有时……有时”“愈……愈……”的句式。
八 艰难的国运与胸健的国民
【学习目标】1.在朗读品味中感受比喻的妙用。2.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
【导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文中说“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生命的前进?”请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谈谈当时中华民族的“崎岖险阻”“艰难境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自主学习:请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①长江大河——
②扬子江、黄河——
③浩浩荡荡——
④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⑤曲折回徊,崎岖险阻——
⑥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三、精读精练。
①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
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 )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②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 )万里。有时流到很( )的境界,两岸丛山( ),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③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④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⑤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1.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浊流( ) 阻抑( ) 曲调( ) 崎岖( )
2.为段①②空缺填上适当词语。
3.为文中横线上补写句子。
4.文章②、③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哪两种境界?表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
5.这篇文章通篇运用比喻,试找出一处,加以体会。
6.文章思路清晰,请你根据文章思路完成下图。
人类历史道路→( )→( )→中华民族史路→( )。
四、拓展练习
1.“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7~11题。
_________
孙犁
正月里我常替抗属写信。那些青年妇女们总是在口袋里带来一个信封两张信纸。如果她们是有孩子的,就拿在孩子的手里。信封信纸使起来并不方便,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纸,亲手折迭成的。可是她们看得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这是因为
那天,一个远房嫂子来叫我写信给她的丈夫。信封信纸以外,还有一张小小的照片。
这是她的照片,可是一张旧的、残破的照片,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我看了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
我说:
“这相片照得不像!”
她斜坐在炕沿上笑着说:
“比我年轻?那是我二十一岁上照的!”
“不是年轻,是比你现在还老!”
“你是说哭丧着脸?”她 甲,“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这是她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毁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可是,”我 乙,“你不会另照一张给他寄去吗?”
“就给他寄这个去!”她 丙,“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你看这里!”
她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刺逼着哩!”
“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去, 丁,“叫他坚决勇敢的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蒋介石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这就是一个青年妇女,在新年正月,给她那在前方炮火里打仗的丈夫的主要内容。如果人类的德性能够比较,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7.选一句话填入第二段横线上( )
A.家里太穷,她们买不起象样的信纸信封。 B.战争实在残酷,家家户户已经山穷水尽。
C.觉得只有这样,才真正完全的表达了她们的心意。 D.为了方便、节约,不浪费纸张。
8.给文中画线的甲乙丙丁四处选恰当的语句。
A.郑重地说 B.好奇地问 C.嘻嘻地笑了 D.又抬高声音说
甲 乙 丙 丁
9.本文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0.末段中“这种崇高的德性”具体指什么?
12.将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下雨,如果适量,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如果过量,则会成灾; ,
, , , ;游戏,如果适度,可以愉情悦性,如果过度,则会荒废学业。总之,凡事都有个度,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总结反思】
九 土地的誓言(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他和萧红、萧军、舒群、罗宾基、白朗、李辉英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导学过程】
一、预习设计。
1.《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端木蕻良( ) 炽痛( ) 泛滥( ) 嗥鸣( ) 斑斓( ) 碾( )
污秽( ) 谰语( ) 亘古( ) 默契( ) 田垄( ) 镐头( )
3.下列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喷涌 珠丝马迹 缠绕 红熟 B.谰语 班谰 亘古 申吟
C.丰绕 飘扬过海 泛烂 桨液 D.镐头 土穰 蚱蜢 原野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
5.文中,作者的“誓言”是什么?请摘出有关句子。
6.请概括课文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注意读准语调、重音,读出语气。
2.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3.在读中感受文中的情感。
4.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5.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三、合作探究
1.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2.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4.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5.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6.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你必须站立?”
【总结反思】
十 木兰诗(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借助注释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重点难点】文言词汇积累;理清故事情节。
【知识链接】
1.作家。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祖籍太原,编有《乐府诗集》等。
2.作品。
《木兰诗》出自《乐府诗集》。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祖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理解大意。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可汗 ( )( ) 鞍鞯( )( ) 燕山( ) 辔头( ) 戎机( )胡骑( )金柝( ) 朔气( ) 红妆( )战袍 ( ) 唧 ( ) 机杼( )倩 ( ) 溅( ) 啾( ) 姊( ) 云鬓 ( ) 著 ( ) 霍霍( )( )
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二)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大意。
1.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北市买长鞭( ) 胡骑( )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合作交流。
1.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理清故事情节。
(1)用4——8字概括每节大意.
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节: ;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 ;
第六节: ;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3.《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从《木兰诗》中找出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语句。
四、背诵课文。
五、积累。
1.文言词语积累。
如: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tiē 贴,贴上。
火伴皆惊忙 火:huǒ 伙,伙伴。
实词
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市场 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
关山度若飞 度:过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2.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十 木兰诗(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3.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重点难点】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感受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一、合作探究。
1.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5.“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6.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7.学习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二、精读精练。阅读诗歌第六节,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三、课外阅读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 ) 数( )建奇功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因: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四、拓展迁移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