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14:16
文档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年春季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中医文化王祚桥①中医文化就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践行的中国文化,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内经》只有十三方,而整个数十篇幅讲的治法、理论、原则等,不是仅在医学领域独有,中医的一切都是与向外宇宙自然、向内心态道德,延伸开来,社会家国的认识是一样的,应对的基本理念是一样的。然而,什么是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
推荐度:
导读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年春季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中医文化王祚桥①中医文化就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践行的中国文化,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内经》只有十三方,而整个数十篇幅讲的治法、理论、原则等,不是仅在医学领域独有,中医的一切都是与向外宇宙自然、向内心态道德,延伸开来,社会家国的认识是一样的,应对的基本理念是一样的。然而,什么是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年春季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中医文化

王祚桥

  ①中医文化就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践行的中国文化,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内经》只有十三方,而整个数十篇幅讲的治法、理论、原则等,不是仅在医学领域独有,中医的一切都是与向外宇宙自然、向内心态道德,延伸开来,社会家国的认识是一样的,应对的基本理念是一样的。然而,什么是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具体而言:中医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这样看来,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中医学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语言文献,中医学区别于其他医学的文化特征,中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历代名医所处历史文化背景、医学学术思想形成的条件及传承等等。除了上述理论研究之外,中医文化研究还包括地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中药企业文化建设等应用研究。

  ②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基因构成部分。中医文化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著名的中医文化专家张其成教授曾经提出“易道主干”说,认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通贯儒家、道家的“易家”,易家的核心就在于“易道”。就易与医的关系论,自古就有“医易同源”“医易会通”的命题。也就是说,中医与作为中华文化主干的“易道”不仅存在纵向的同源关系,而且存在横向的同理关系,由此可知,中医思想文化也同样具有通贯儒道的特点。隋唐以后,中医还吸取了佛家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的一些思想还对易、儒、道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如天人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学说等。

  ③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④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医文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之中,其生存环境已被严重破坏,其生存状况亦不容乐观,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医文化的现代发展遭遇到西方强势文化的沉重压力,一方面传统中医文化的内涵正在褪色、消失,另一方面来自发达西方发达国家的西医实证科学。因此,必须做出主动的努力来确认和维护中医文化的生存空间,在面对外来医学文化的冲击和时代变迁的荡涤时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遵守中医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自身逻辑性,在选择中医文化现代发展的方向、方法及路径时既不会一味固守传统而丧失发展的机遇,又不会因一味迎合“现代”而更改或擦除中医药文化的根本属性。中医文化现代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它只有在不断地海纳百川中才会绵延相继、更新常流。

(《光明日报》2015年5月4日,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中医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B.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也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与原创思维方式。

C.由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构成的中医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

D.中医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构成了中华中医文化,中医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文明是中医文化的发源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文化生长的土壤。在当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医文化生存状况堪忧,生存环境将受到严重破坏。

B.中医文化自始至终不仅具有贯通儒家、道家的特点,还吸取了佛家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中医文化还对易家、儒家、道家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

C.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中医学形成的背景、发展规律、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语言文献等理论研究,还包括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学的文化功能、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等应用研究。

D.维护中医文化的生存空间,就是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遵守中医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自身逻辑性,选择自身现代发展方向、方法及路径时,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而丧失机遇,也不能一味迎合“现代”而更改或擦除自身的根本属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经典《内经》虽然只有十三方,但其中所讲的治法、理论、原则,与应对社会国家的认识和基本理念是一样的。

B.中医思想文化具有贯通儒家道家的特点,这一特点应充分体现在“医易同源”、“医易会通的”命题上。因而中医与“易道”不仅存在纵向的同源关系,而且还存在横向的同理关系。

C.中医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D.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因此,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答案与解析:
1 答案:C (C项,偷换概念或主客颠倒。“由中华民族独有的宇宙观……构成的中医文化”错,原文第②段“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宇宙观……基因构成部分”)

2 答案:D (A项,已然说成将然,“将受到”错,原文第④段“已被严重破坏”。B项,扩大范围,“中医文化”错,原文第②段“中医思想文化”,且“自始至终”也错,吸收佛教思想是隋唐以后的事。C项,张冠李戴,“中医学的文化功能”错,原文第①段“文化功能”属理论研究)

3 答案:B(B项,“因而”错,因果关系颠倒,而且体现“医易同源”、“医易会通”的命题只能是中医思想文化所具有贯通道家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驰。

B.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

C.过歧亭,适见焉     适:恰巧。

D.方子山傥见之欤     傥:通“倘”,或许。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B.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C.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D.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山子少年时威武侠义,踌躇满志,成年时改变志行,专心读书,志存高远,晚年则在清贫中怡然自乐。

B.方山子出身于官宦之家,世代有功。在洛阳有产业,在河北还有不少田产,然而他不慕当时权贵,自甘清贫,是一个崇尚自然的隐士形象。

C.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姓名、籍贯、出生……”,而是从得到“方山子”这样一个特殊称号的缘由写起,将最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事实告诉读者,别开生面,不同凡响。

D.作者被贬来到今湖北黄冈认识了方山子,作者对方山子的生活态度十分赞赏,对方山子的异人之处非常佩服,也流露了自己因仕途坎坷而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7.把下列文言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余告之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4 答案:A(“驰骋”意为施展抱负)

5 答案:C(须结合原文读懂大意)

6 答案:D(“作者被贬……认识了方山子”错,原文中可知,他们在十九年前就认识)

7 答案:

(1)方山子也吃惊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矍然”、“所以”、“告之故”倒装句式各1分,文意1分)

(2)于是他与我在马上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马上”、“谓”各1分,文意1分)

(3)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言”、“愚”各1分,文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许浑:润洲丹阳(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②汀州:水中小洲。

8.本诗颔联是千古传咏的名句,请赏析颔联的妙处。(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6分)

答案与解析:
8 答案:颔联写登楼晚眺远景:云生日落,一阵凉风突起,雨势迫在眉睫。(2分)虚实结合,既是对眼前景致的描写,也是对唐王朝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暗示(或,又蕴含了一种社会生活的体验,风是雨之先导),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3分)(大意正确即可。)

9  ①思乡之情。首联写登临城楼,眼前的蒹葭杨柳似长江中的汀州,让诗人想起万里之外的江南故乡,触景生情,一股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表达备受压抑满腹痛苦不能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意境雄浑开阔,情感慷慨悲沉。

 (3)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出秦朝灭亡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出秦朝灭亡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答案:

 (1)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也;族秦者秦也(或“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每题2分,每小句1分。错、漏、多一字,该句不给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半支蜡烛

谢志强

  那天出差,我来到北方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投宿在一家普通的旅馆。进进出出的,都是陌生面孔。

  房间内有三个床位。入晚,仍是我一人;我担心着随时可能闯进一个陌生人来。我看着电视,荧屏一闪一闪换着人物,很频繁。我略为轻松了。蓦然,荧屏内热热闹闹的人群没了影儿,室内一片漆黑,像隆重的舞会一下断了电。楼外的灯光也消逝了。整幢楼传出惊愕的呼叫。

我摸近写字台,拉开抽屉,捏住了空荡荡的抽屉一隅的半截蜡烛。这是我进入这个房间时,无意中发现的秘密。

半支蜡烛,很细很圆,也很凉,它躺了不知多久,几乎被遗忘了,连服务员清理房间时也忽视了它的存在。我捏着它。我没有火柴,捏着蜡烛,走出房门,能看到长长的走廊尽头一扇窗口外边朦胧的夜色。走廊内一片混乱,开门声、脚步声、召唤声。显然,大家都没料到断电。

于是,我想,迎面闪过一个身影。我说:有没有火柴?她说没有。她一开口,我才知道是个女性,声音使我想到了山泉。她喊服务员,声音包含着恐慌。我说我有蜡烛。她便朝走廊内毫无目标地喊,谁有火柴打火机,点个亮。她仿佛向人间呼吁。

我继续试探着朝走廊尽头的窗口方向走。我的眼睛渐渐适应了突然降临的黑暗。

数步远,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暗夜中遥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他说快点快点。一个中年男子粗犷的喉音。

我赶上前,蜡烛的顶端棉芯接触了打火机的火苗,像恋人美好深情的吻。蜡烛的火苗陶醉般地摇摇晃晃,渐渐明亮起来,欢跃起来。它的光亮映出其他两张绽开了微笑的脸,接着,又惊喜地围过来几张陌生的脸,都笑着。我看着他们并不陌生的陌生的脸,我也笑了。我没急于返回房间。这亮光属于众人,我不能独自享用。

她说:你倒有经验,出差还备着这玩意儿。

我说:我在抽屉里发现的——我可没先见之明。现在出差到哪里会没有电灯呢?在城市,蜡烛已成稀罕物了。

我持着蜡烛,缓缓地走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迎接光明的门,我十分乐意地接受里边的旅客偶尔提出借个光的要求。他们是在寻觅断电的瞬间失却或遗落的物件;找着了那物件,像重逢一样的欢欣,简直显出孩童的纯真。

我的心房也随着烛光一亮一亮闪动。这个旅馆这座城市不再陌生和恐惧——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地难免生出的感觉。

经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我到达了房间门口。又是意外,霍然灯火通明,荧屏又出现一个彩色的世界。走廊传来惊喜的声音,接着,传来纷纷“砰砰”关闭房门的响声。我也关上了房门。

(选自《中国最好看的微型小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借写旅途中的一段经历,反映了现代城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用“半截蜡烛”来审视人性的变化,同时也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B.小说开头反复渲染“陌生”的感触,说明“我”在这座北方小城没有一个亲戚朋友,内心孤独寂寞,难免生出陌生的感觉。

C.“数步远,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黑夜中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运用比喻和夸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火苗”给黑暗中的人们带来了温暖、抚慰与希望。

D.突然断电的情节安排巧妙而有深意:突然降临的黑暗虽然一时引起恐慌,但人们为找寻光亮,却能打破隔阂,消除戒备,以至相互帮助扶持。

E.“它的光亮映出其他两张绽开了微笑的脸。接着又惊喜地围过来几张陌生的脸,都笑着。”通过神情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我”的感激和对蜡烛的喜爱。

(2)“半载蜡烛”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结尾写来电后大家纷纷“砰砰”关上门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4)这篇小说通过简单情节巧妙地揭示了人们微妙的心理,揭示了哪些微妙心理?由此你获得哪些启示?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与解析:
答案: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A项是对主题分析,正确。B项“说明‘我’在……寂寞”牵强,用意应是说明人与人的距离远、冷漠。C项“夸张”错。D项对情节作用分析,正确。E项“表现……喜爱”错,应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陌生、警戒在这小小烛光下消溶了。)

(2)①在结构上,“半截蜡烛”构成情节的线索,使情节集中,紧凑;②在内容上,它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友爱。(每点3分)

(3)①说明现代城市人与人之间冷漠隔阂的程度太大,需要有强烈的热情(真情、爱)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冷漠,给人深刻的反思;②结构上首尾照应,“我”又回到了城市的“陌生”之中。(每点3分)

(4)揭示的微妙心理:①人的内心对陌生人往往有防备和警戒;②当黑暗来袭时,人们开始有共患难的意识,故而走近彼此,相互帮助、扶持。

  获得的启示:真情(或爱)一直存在,我们要做的只是点燃它,相互帮助中使人性的光辉复苏。(言之成理即可)。(心理4分,启示4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

  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门下,三年后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这期间,他在冯·卡门的影响下,对火箭技术发生了兴趣,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的火箭研究小组。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个摇篮里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员之一。

  1943年,美方经过慎重的选择,委托钱学森同马利纳合作,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1947年,经冯·卡门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自1949年下半年开始,他肩负起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领导研究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那时,年仅37岁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及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在美国20年,钱学森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毙他,也不愿放他回红色中国。”

  1955年9月17日,经过了长达5年多的斗争,钱学森、蒋英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终于乘坐轮船胜利地驶向东方的祖国。

  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受到了党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一种盼望新中国强大的愿望,促使他上书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发展中国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受到了党和的高度重视。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0年10月中旬,在钱学森的亲自领导下,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制造成功了。

  在钱学森的领导下,改进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紧张地展开,主攻方向是提高火箭的战术技术性能,使射程、精度、使用性能符合实战要求。改进型运载火箭从方案设计到完成试验飞行仅用了10个月。

  1966年10月27日凌晨,改进型中程火箭载着核弹头向千里之外的沙漠深处飞去,准确命中目标并起爆。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13年,我国仅用了两年多时间。这一成功震惊了世界!从此,在世界上确立起我国是拥有核武器的大国的地位。

  钱学森教授是一位在科学的追求上永无止境的科学家。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他总结了我国导弹武器和航天器系统的研制经验,提出了系统工程理论,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军事运筹和社会经济问题,推动了作战模拟技术和社会经济工程在我国的发展。

  他荣获了国际技术学界的最高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并由此进入“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之列,在世界的赞誉面前,他说“成绩归于党,归于集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钱学森在美国二十年,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优厚的待遇,然而,他毅然决然放弃这些,是因为他心中有一种强烈愿望:祖国要强大。

B.钱学森是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的得意门生,经冯·卡门推荐,钱学森参与了美方研究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的军事课题。

C.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学森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冲破阻力,回到祖国,受到了党和的关怀和重视。

D.美方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是因为钱学森参与美方军事机密课题研究,更重要的是钱学森当时是美国空军无人航天器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

E.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提出的系统工程理论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二十年,生活和工作都拥有丰厚的待遇,他却放弃这些,回到当时贫穷落后的新中国,是什么原因呢?请结合文中材料具体分析。(6分)

(3)钱学森作为世界级优秀科学家,在科学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4)人们都赞誉钱学森是“中国人的骄傲”,钱学森的哪些地方值得中国人骄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与解析:
答案:

(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B项“经冯·卡门推荐”错,D项阻挠主要原因是不愿他回到新中国。E项“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错)

(2)①他始终眷恋生他养他的祖国。②他渴望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③他盼望新中国强大。(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3)①是力学和应用数学的世界权威;②是中国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③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④提出系统工程理论;⑤中国导弹之父。(前四点各1分,最后一点2分)

(4)①是他的爱国精神;②是他在科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③是他赢得了国际赞誉;④是他谦虚的高尚品格。(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文物是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象征与见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____着珍贵而丰富的信息,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文物属不可再生资源,____被毁就不可追回。

  ②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____,但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____轻率。

A.承载 因为 无可厚非 有失B.承载 一旦 无可厚非 失之

C.承传 一旦 不容置喙 失之D.承传 因为 不容置喙 有失

答案与解析:
答案:B(“承载”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承传”继承并使流传下去。“一旦”表假设关系;“因为”表因果关系。“不容置喙”: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无可厚非”:没有什么可以过分指责的。“失之”常与贬义词搭配;“有失”常与中性词和褒义词搭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阳春三月,乍暖还寒。位于城东新区的恒天黄冈文化创意项目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B.备受瞩目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3月16日正式公布,它不仅是中国体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同时也是中国足球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C.亚投行的孕育过程也许比当年美国主导筹建世界银行和美日双驱打造亚洲开发银行更有波折,因为今天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更复杂更微妙的原因,深深打上了地缘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烙印。

D.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是要研究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新模式,即如何将政治关系、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优势,与沿线各国广泛合作,共同寻求经济新支点。

答案与解析:
答案:D(A项成分残缺,在“一派”前加“呈现”,B项语序不当,应为“不仅是中国足球……文件,同时也是中国体育史……事件”,C项赘余,去掉“的原因”)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并能够自动识别不同的设备和能量需求,比普通充电器更加省电和智能。据业内专家分析,无线充电技术尚处于初步阶段,其发展路径尽管类似WiFi,但目前仍需要解决无线充电基础设备部署的问题,充电设施、充电器进入普通商户及家庭需要全行业的协调推进。

A.无线充电因为兼具方便性和安全性,而且具备电满自动关闭功能。

B.无线充电不仅具备自动关闭功能,而且兼具方便性和安全性。

C.无线充电不仅兼具方便性和安全性,而且具备自动关闭功能。

D.方便性和安全性是无线充电的优点,而且具备电满自动关闭功能。

答案与解析:
答案:C(A项逻辑混乱;B项不合事理,照应不周,后有“智能”;D项陈述对象不一致)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事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世间最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最容易丧失, ① 。为什么“今”最宝贵呢?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回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定,尔能把握的就是今日。” ② ?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也不因为我们爱它贵它稍稍在人间留恋。刚刚说它是“今”是“现在”,它早已风驰电掣一般, ③ 。

答案与解析:
答案:①所以更觉得宝贵 ②为什么“今”最容易丧失呢 ③已成“过去”了(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17.请仔细观察右边这幅漫画,简要描述画面内容,并概括漫画的寓意。(6分)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画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答案:

画面内容:中秋节这天,一个小男孩踩在高高的月饼盒上,伸手去拿冰箱上的巧克力。(3分) 

漫画寓意:讽喻青年一代受外来文化影响严重,对传统文化漠视。(3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段话说:“无论当时你的决定是什么,都是当时最适合你心态的决定。”好多人说后悔当初,想重新再来一次。其实再让你回到初三,你也未必真会学好英语。即使回去让你选不同的路,也一定是违背了你当时的心。没有人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现在昂头不后悔,做个酷人。

——摘自一中学生网友微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档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年春季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中医文化王祚桥①中医文化就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践行的中国文化,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内经》只有十三方,而整个数十篇幅讲的治法、理论、原则等,不是仅在医学领域独有,中医的一切都是与向外宇宙自然、向内心态道德,延伸开来,社会家国的认识是一样的,应对的基本理念是一样的。然而,什么是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