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浙江民营企业的问题与建议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14:20
文档

浙江民营企业的问题与建议

浙江民营企业的问题与建议更新时间2006-12-151:56:14打印此文点击数7157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年,也是浙江经济不断向前、蓬勃发展的二十年。2004年,浙江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初步核算,全省GDP达到11243亿元,比2003年增长14.3%,人均GDP为23942元(23美元),增长13.5%。为什么一个资源如此稀缺的小省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关键就在于浙江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对浙江经济的贡献。2003年,浙江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60
推荐度:
导读浙江民营企业的问题与建议更新时间2006-12-151:56:14打印此文点击数7157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年,也是浙江经济不断向前、蓬勃发展的二十年。2004年,浙江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初步核算,全省GDP达到11243亿元,比2003年增长14.3%,人均GDP为23942元(23美元),增长13.5%。为什么一个资源如此稀缺的小省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关键就在于浙江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对浙江经济的贡献。2003年,浙江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60
浙江民营企业的问题与建议

更新时间 2006-12-15 1:56:14 打印此文 点击数 7157 

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年,也是浙江经济不断向前、蓬勃发展的二十年。2004年,浙江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初步核算,全省 GDP达到11243亿元,比2003年增长14.3%,人均GDP为23942元(23美元),增长13.5%。为什么一个资源如此稀缺的小省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关键就在于浙江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对浙江经济的贡献。2003年,浙江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600多亿元,占GDP比重达51%。浙江民营企业在全国也处在领先地位,大家都在学习浙江的经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全国其它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一个问题摆在浙江民营企业面前,如何面对竞争和挑战更好的发展下去?

  由于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起初规模都比较小,并且大多都是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在不断壮大,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掩盖了诸多问题,但是在寻求进一步发展时,一些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如何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成为发展的关键。

  一、人力资源严重短缺

  民营企业在用人时,一般不会出现人浮于事的局面。但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在一次次上台阶,上规模,实现更高层次的飞跃时,发现人力资源短缺,这一点变成公司发展的一个缺陷,成为木桶效应中的短板,制约了“企业木桶”水平线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大力招募人才,同时也着力培养内部人才。但由于人才,特别是适合于特定企业使用的人才,其贡献和其投入相比较,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其需求和其供给相比较,总有相当的稀缺性,致使企业总处于人力资源短缺的状态。人才是企业在21世纪竞争中保持主动、赢得优势的第一资源。当今世界管理科学权威杜拉克也认为:“企业惟一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如何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在这里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企业要从百年发展需要出发,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制定长远人才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敢于不拘一格招贤纳士,用情感、用事业、用待遇有计划、有步骤地吸纳各类优秀人才。

  2.企业老板必须从根本战略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踏踏实实地做基础性工作,搭建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眼,建立科学、理性的制度系统。建立职业阶梯计划,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人力资本的功能,还要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领导者真正意识到“以人为本”,尊重人才、信任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才可能迅速走上正轨。

  3.应逐步淡化家族色彩,着力培养能承担主要经营责任的职业管理者队伍,使企业由老板个人经营向专业化经营转变。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尊重和信任员工,把企业的文化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员工。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 

  4.设计合理的薪资结构、报酬体系,明确员工发展路径,以提高企业对关键人才的吸引力。打破思想束缚,尝试请教专业的咨询机构,以自身为主,借助外力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二、管理落后 管理方式存在误区

  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并不是说家族企业就不适合企业发展了,它有其自身的形成背景与运营、发展的相对好处,况且,它也并非是中国特有的,在美、英、德、日等许多发达国家,许多名声显赫的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就是其中的最好明证。但是,他们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整个管理体系已经相当完善。而浙江的民营企业起点比较低,况且发展时间也比较短,因此在企业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位居企业中高层的家族成员将矛盾与情绪带入工作。由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一旦出现分歧或者矛盾,难以调和,无形当中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增加了更多的风险。其次、家族成员的私心作怪,损公肥私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企业老板认为,反正是自己人、自己的公司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这样可能会助长风气,对其他非家族员工影响较大,影响企业的发展。还有就是,家族成员不论是否占据重要部门及核心岗位职位,都容易在事实上形成排外的家族圈子,难以形成开放状态与真诚兼容、接受企业其他员工。这种状况的存在,容易使企业中的家族成员对企业中的“外人”产生戒备、抵触甚至是打压心理与行为,或者是时不时展现出自己“高人一等”的姿态。这显然容易形成“自己人”与“外人”的派别或矛盾体,不利于使自己企业的其他员工产生归属感,不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也不利于调动与发挥其他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创造力。

  民营企业另一个管理问题就在民企的管理者中,他们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管理培训,更没有相应的管理学位。他们也许非常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但对管理知识却知之甚少。结果是,他们虽然开发出了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但又因为在管理与市场营销中犯了一些幼稚的错误,从而导致了企业的短命。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仍然处于人治化管理阶段。诸位民营企业家身陷各种具体而又繁琐的事物当中,难以脱身、有内到外事事亲力亲为。对于民营企业家本人而言,对企业可谓鞠躬尽瘁,敬业精神可歌可泣。如果单从创业初期来看,这种精神可谓感动,但要使企业在此基础上不断夸大,规模发展,还是沿用这种管理方式,则会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注定是要失败的。甚至有些老总们还在认为,他的这一套管理是非常有效,是高质量的。因为在这个企业里,他就是“皇帝”,他说的话就是“圣旨”,员工绝不能违抗。否则,不是扣你的奖金就是炒你的“鱿鱼”。他们认为这就叫管住了,管好了。这也就正是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落后所在。因为企业只重“管”,而不重“理”,造成了一种管理上的畸形。

  北京致远管理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管理工作的“管”与“理”遵照8:2的比例,而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则遵循2:8的比例进行。这就表明真正好的管理,重在“理”而非在“管”,管意味着权利,规章制度,束缚了员工的手脚。理则意味着智慧,能够促进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更好的发挥员工的潜力,为企业服务。管理者应该从自己高高在上的“皇帝宝座”上走下来,去接触员工,了解他们的想法。不要一味的利用自己强大的权利,去打压那些自己认为不正确的建议和想法,可以坐下来好好的研究一下,探讨一下。或许员工的意见和想法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资源匮乏了企业发展  

  众所周知,浙江省是资源小省,不仅各种矿物、能源资源缺乏,土地资源也很有限。“无油、缺煤、少电”,资源严重匮乏,能源消费的95%以上资源靠省外调入。一次能源资作为二次能源主体的电力资源,近几年瓶颈制约突出。2004年浙江省电力负荷缺口将达700万千瓦,供用电形势十分严峻,这一状况在2007年前仍维持。2

浙江民营企业的问题与建议

更新时间 2006-12-15 1:56:14 打印此文 点击数 7157 

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年,也是浙江经济不断向前、蓬勃发展的二十年。2004年,浙江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初步核算,全省 GDP达到11243亿元,比2003年增长14.3%,人均GDP为23942元(23美元),增长13.5%。为什么一个资源如此稀缺的小省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关键就在于浙江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对浙江经济的贡献。2003年,浙江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600多亿元,占GDP比重达51%。浙江民营企业在全国也处在领先地位,大家都在学习浙江的经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全国其它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一个问题摆在浙江民营企业面前,如何面对竞争和挑战更好的发展下去?

  由于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起初规模都比较小,并且大多都是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在不断壮大,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掩盖了诸多问题,但是在寻求进一步发展时,一些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如何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成为发展的关键。

  一、人力资源严重短缺

  民营企业在用人时,一般不会出现人浮于事的局面。但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在一次次上台阶,上规模,实现更高层次的飞跃时,发现人力资源短缺,这一点变成公司发展的一个缺陷,成为木桶效应中的短板,制约了“企业木桶”水平线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大力招募人才,同时也着力培养内部人才。但由于人才,特别是适合于特定企业使用的人才,其贡献和其投入相比较,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其需求和其供给相比较,总有相当的稀缺性,致使企业总处于人力资源短缺的状态。人才是企业在21世纪竞争中保持主动、赢得优势的第一资源。当今世界管理科学权威杜拉克也认为:“企业惟一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如何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在这里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企业要从百年发展需要出发,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制定长远人才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敢于不拘一格招贤纳士,用情感、用事业、用待遇有计划、有步骤地吸纳各类优秀人才。

  2.企业老板必须从根本战略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踏踏实实地做基础性工作,搭建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眼,建立科学、理性的制度系统。建立职业阶梯计划,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人力资本的功能,还要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领导者真正意识到“以人为本”,尊重人才、信任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才可能迅速走上正轨。

  3.应逐步淡化家族色彩,着力培养能承担主要经营责任的职业管理者队伍,使企业由老板个人经营向专业化经营转变。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尊重和信任员工,把企业的文化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员工。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 

  4.设计合理的薪资结构、报酬体系,明确员工发展路径,以提高企业对关键人才的吸引力。打破思想束缚,尝试请教专业的咨询机构,以自身为主,借助外力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二、管理落后 管理方式存在误区

  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并不是说家族企业就不适合企业发展了,它有其自身的形成背景与运营、发展的相对好处,况且,它也并非是中国特有的,在美、英、德、日等许多发达国家,许多名声显赫的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就是其中的最好明证。但是,他们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整个管理体系已经相当完善。而浙江的民营企业起点比较低,况且发展时间也比较短,因此在企业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位居企业中高层的家族成员将矛盾与情绪带入工作。由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一旦出现分歧或者矛盾,难以调和,无形当中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增加了更多的风险。其次、家族成员的私心作怪,损公肥私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企业老板认为,反正是自己人、自己的公司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这样可能会助长风气,对其他非家族员工影响较大,影响企业的发展。还有就是,家族成员不论是否占据重要部门及核心岗位职位,都容易在事实上形成排外的家族圈子,难以形成开放状态与真诚兼容、接受企业其他员工。这种状况的存在,容易使企业中的家族成员对企业中的“外人”产生戒备、抵触甚至是打压心理与行为,或者是时不时展现出自己“高人一等”的姿态。这显然容易形成“自己人”与“外人”的派别或矛盾体,不利于使自己企业的其他员工产生归属感,不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也不利于调动与发挥其他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创造力。

  民营企业另一个管理问题就在民企的管理者中,他们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管理培训,更没有相应的管理学位。他们也许非常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但对管理知识却知之甚少。结果是,他们虽然开发出了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但又因为在管理与市场营销中犯了一些幼稚的错误,从而导致了企业的短命。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仍然处于人治化管理阶段。诸位民营企业家身陷各种具体而又繁琐的事物当中,难以脱身、有内到外事事亲力亲为。对于民营企业家本人而言,对企业可谓鞠躬尽瘁,敬业精神可歌可泣。如果单从创业初期来看,这种精神可谓感动,但要使企业在此基础上不断夸大,规模发展,还是沿用这种管理方式,则会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注定是要失败的。甚至有些老总们还在认为,他的这一套管理是非常有效,是高质量的。因为在这个企业里,他就是“皇帝”,他说的话就是“圣旨”,员工绝不能违抗。否则,不是扣你的奖金就是炒你的“鱿鱼”。他们认为这就叫管住了,管好了。这也就正是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落后所在。因为企业只重“管”,而不重“理”,造成了一种管理上的畸形。

  北京致远管理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管理工作的“管”与“理”遵照8:2的比例,而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则遵循2:8的比例进行。这就表明真正好的管理,重在“理”而非在“管”,管意味着权利,规章制度,束缚了员工的手脚。理则意味着智慧,能够促进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更好的发挥员工的潜力,为企业服务。管理者应该从自己高高在上的“皇帝宝座”上走下来,去接触员工,了解他们的想法。不要一味的利用自己强大的权利,去打压那些自己认为不正确的建议和想法,可以坐下来好好的研究一下,探讨一下。或许员工的意见和想法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资源匮乏了企业发展  

  众所周知,浙江省是资源小省,不仅各种矿物、能源资源缺乏,土地资源也很有限。“无油、缺煤、少电”,资源严重匮乏,能源消费的95%以上资源靠省外调入。一次能源资作为二次能源主体的电力资源,近几年瓶颈制约突出。2004年浙江省电力负荷缺口将达700万千瓦,供用电形势十分严峻,这一状况在2007年前仍维持。2

的境界越高,生存发展的空间就越大,获得的能量就越大。作为一个合作的竞争者,只有在竞争中寻联合、在联合中求竞争,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民营企业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牢固树立现代企业发展的双赢理念。外界一直称浙江民营企业是“小狗经济”,小狗经济的特点就是分工明确,这在小企业发展的前期是有很大优势的。但是随着竞争的不断增加,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小作坊、小企业可以考虑联合起来,整合为一体。这样就能规避风险,同时提高了综合实力,更具竞争力。“巧妙配合”、“强强联合”、互惠互利、共享资源,创造出"1+1>2"的奇迹,从而彻底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双(多)亡竞争,实现企业和谐、持续、健康、共赢的发展。“同与自己有往来的公司共存荣,是维持企业长久发展的惟一道路”,松下幸之助一语道破了企业联合的哲理。

  入世的五年过渡期,很快就要过去了。浙江民营企业即将面对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不断的深化改革;加速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引进和培养关键人才;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秉承“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我相信,浙江民营企业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进步,打造更多像娃哈哈、万向集团、正泰集团这样的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神话。 

 【参考文献】

文档

浙江民营企业的问题与建议

浙江民营企业的问题与建议更新时间2006-12-151:56:14打印此文点击数7157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年,也是浙江经济不断向前、蓬勃发展的二十年。2004年,浙江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初步核算,全省GDP达到11243亿元,比2003年增长14.3%,人均GDP为23942元(23美元),增长13.5%。为什么一个资源如此稀缺的小省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关键就在于浙江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对浙江经济的贡献。2003年,浙江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60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