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两个字,从小学学习《少年闰土》的时候,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把“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背得相当熟稔,这样的一段记忆,相信已在所有国人的心里流淌成一脉中国文化的清流。
一直到后来,得知那些响亮的名字都来自绍兴:大禹、勾践、范蠡、王充、贺知章、王羲之、陆游、王冕、马臻、虞世南、徐渭、元稹、蔡元培、六小龄童……顿时,那个人杰地灵的一方江南乡土有了更深的吸引力。
我们这次出行绍兴的考查,着实让人兴奋很久。不过,最主要的行程还是学习黄酒文化和感受鲁迅故居。
位于绍兴的中国黄酒博物馆,建筑面积一点六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黄酒博物馆。气势辉煌的正门,就让人感受到酒文化的蓬勃和力量。正门的大酒具模型上,用金篆隶草楷行等字体刻着金色的“酒”字。两旁有很多酒樽的模型,仿佛氤氲了千年的酒,正从遥远的时代漫下它扣人心弦的香味来。
(中国黄酒博物馆正门)
走进博物馆,我们对所有展馆都进行了细致的学习,包括黄酒的酒史、酒俗、酒业、酒技等。最后还参观了酿酒的地窖并亲自体验了四种最典型的黄酒——元红、善酿、香雪和加饭。
(中国黄酒博物馆序厅)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了解到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
黄酒产地较广,品种很多,著名的有山东即墨老酒、江西吉安固江冬酒,无锡惠泉酒、绍兴状元红、绍兴女儿红、张家港的沙洲优黄、吴江的吴宫老酒、百花漾等桃源黄酒;上海老酒、鹤壁豫鹤双黄、福建闽安老酒、江西九江封缸酒、江苏白蒲黄酒、江苏金坛和丹阳的封缸酒、河南双黄酒、广东客家娘酒、张家口北宗黄酒和绍兴加饭酒(花雕酒等)。
(花雕酒模型)
在酿造的过程中,黄酒以大米、黍米、粟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属于低度酿造酒。黄酒含有丰富的营养,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括有数种未知氨基酸,而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物摄取8种必需氨基酸黄酒都具备,故被誉为“液体蛋糕”。
我觉的最为有趣的还是各式各样精致美丽的酒樽,如西周晚期的长柄爵,杯身如花瓶颈壮,柄部很有特色,上端偏长,利于把手,柄身花纹饰精致而复杂。
(中国黄酒博物馆展品)
以及乾隆时期的资金双龙耳瓶,康熙时期的青花福寿双耳瓶、宋代的胖肚瓶、清代的梅瓶……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黄酒的地位崇高,深受百姓欢迎,也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对美,对生活不息的热爱和期待。
博物馆里也收藏了不少关于酒的文人作品,也是让我们感受到绍兴历史文化的悠久底蕴。这里也有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最后,我们亲自品尝了四种黄酒:元红、善酿、香雪、加饭。我的语言很难形容它们的味道,只知道在舌尖上是甜的,有的比较甜的比较稠,有的甜味比较淡,酒进胃里是暖的,温温的。黄酒棒冰也口感非常好。
(黄酒和茴香豆)
(黄酒棒冰)
在参观鲁迅故居的时候,密集的人流攒动,也是给鲁迅先生的一个安慰吧,他毕生所想唤醒的国人,已经不再麻木沉睡,而是转而望向他走过的路,致敬跟随。
鲁迅故居原为两进,前面一进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间平房已被拆除。后面一进是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楼后隔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
可以看出,鲁迅家里原本是家境相当不错的大户人家,才有各式的房厅,能请得起长工、短工。
最重点看的,仍旧是“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是这样描写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我们如今看到的百草园其实是一个荒废的菜园,两旁有一些篱笆,院角栽着几棵不知名的树。许许多多游人在这里拍照留影,我想也是由于这里有着独特的意义。那些三三两两的童真、零零星星的情趣,细细碎碎的欢乐,就散落在着几片枯叶堆里、野草丛里、菜花香里。如今的人们,跋山涉水,去旅行,想攀登更高的山峰、想看见更美的日出、想一见各种奇观异景,仿佛一些寻常的山色水光已不再能满足他们的感官。但我想说,风景自在心中。在小孩子心里,原来这样一块不起眼的菜地也是童年的乐园,那种天真和纯粹走到哪里,都能看见风景、发现乐趣。也许,我们应该停下脚步,身边怎会没有美景呢?身边的美景又怎会逊色其他一再改造的景区呢?携着一颗童心,透过墨色的眼睛,你发现,你停留。
去三味书屋的参观也非常充满乐趣。解说员精彩的解说把我们仿佛带到了鲁迅的童年时代。
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曾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醢系肉或鱼剁的酱)。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
其名渊源于何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老师——寿镜吾。解说员说,寿镜吾先生要求学生念书、背书,他自己也背。院子里还专门有一个站位,是惩罚不听话的学生背书。老师自己也背书,让学生在院子里站着听,有的时候背得太投入了,学生们趁着机会就自己开溜,好久,寿镜吾才恍悟过来这群孩子跑掉了。每次追查到底谁是始作俑者,学生们都爱说是“鲁迅、鲁迅”鲁迅自己也不反抗,就回回都被罚背书。
鲁迅小时候常常迟到,寿镜吾拿戒尺打手掌,还是听不进,最后,鲁迅自己觉得这样不对,在课桌上刻下了四个字“不要迟到”来时时警醒自己,这才改掉了不守时的毛病。
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他的成就与他儿时所受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寿镜吾的为人和治学精神也的确称的上“为人师表”四个字,对鲁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绍兴之旅的最后,我们还去了有着凄美爱情故事的沈园。此番旅程是学习之旅、感受之旅,更是立志之旅,留心之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就是一个“酒”字的研究也是摸不着底。在交大,我们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不能落下对自己人文素养的培养,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参观鲁迅故居给我带来的感受便是,不忘初心,方能打造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