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40~36) | 二等(35~30) | 二等(29~20) | 四等(19~0) | |
基 础 等 级 40 分 | 切合题意 | 符合题意 | 基本符合题意 | 偏离题意 |
中心突出 | 中心明确 | 中心基本明确 |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 |
内容具体 | 内容较具体 | 内容不够具体 | 内容单薄 | |
感情真挚 | 感情真实 | 感情基本真实 | 感情虚假 | |
结构严谨 | 结构完整 | 结构基本完整 | 条理不够清楚 | |
语言流畅 | 语言较通畅 | 语言基本通顺 | 语病多 | |
书写整洁清楚 | 字迹清楚 | 书写不够整洁、清楚 | 字迹难辨 | |
符合文体要求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 较符合文体要求 标点符号使用较为规范 |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标点符号使用不够规范 | 不符合文体要求 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 |
发 展 级 20 分 | 能在下列四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做得较为突出即可评分 | |||
较深刻 | 较丰富 | 较有文采 | 较有创意 | |
较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较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观点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 材料较丰富 形象较丰满 | 词语较生动,句式较灵活 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 见解较新颖,材料有一定新意,构思有独特之处 联想和想象合理 表达有一定个性色彩 |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评分点,不要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③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④一个错别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扣l~2分(最高扣2分)。
⑤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偏后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010年成都中考语文试卷B卷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4分)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
答: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3分)
答:
答案:
一、(4分)
1、(1分)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语意相近即可)
2、(3分)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明确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各计1分,简要赏析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
2011年成都中考语文试卷B卷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l~2题。(4分)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2分)
答: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2分)
答:
答案:1.(2分)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想 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即可计分,否则酌情扣分)
2.(2分)
参考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参考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表现手法把握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
2012年成都中考语文试卷B卷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分)
答:
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2分)
答案:1.(2分)不畏严寒,傲然(清丽脱俗,素雅高洁)。(一点1分,共2分。语意相近即可)
2.(2分)将“数枝”改为“一枝”,照应题目,突出其开放之“早”(1分),显示出“早梅”的不
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的个性(1分)。(语意相近即可)
2013年成都中考语文试卷B卷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免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
(1)上句‘‘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屋外狂风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特别是‘‘自’’字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1分)
(2)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结局,辛酸之情跃然纸上。他半夜惊觉,眼前的景象不再是沙场点兵而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和自己的满头白发,落差之大可悲可叹。(1分)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河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他失意时心系的不是自身处境的艰难而是中原统一的大业,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1分)
2014年成都中考语文试卷B卷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