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开放大学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施春红
执教者施春红科目大学语文班级14普专课题《詩經·周南·桃夭》课型新授时间地点
教学目标1、掌握比興和重章疊句等手法的應用,體會作品的音韻美。
2、通過對文獻的引用分析,讓學生瞭解作品中的婚禮習俗以及蘊含的道德文化意義。
3、回忆并初步了解《诗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及相关常识。
教学重点1、识记并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掌握作品中出現的關鍵字詞。
3、對作品涵括的文化意義進行深入剖析,使學生透過古樸的文字感受先民婚禮的喜慶氣氛。
教学难点引導學生使用《說文》、《爾雅》等相應的工具書以及其他文獻資料,通過閱讀、查找的方式對作品進行解讀。
教学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
教学课时2+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程序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
、、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
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
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再一起回忆和学习一下《诗经》
的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
一、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1、性质(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篇数(三):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所谓“笙诗”指的是有目无辞的诗)
3、诗今古文(四):(1)《诗经》的语言形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2)汉代四家传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4、时代(五):上下500年(西周初——春秋中叶)
5、“六义”: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它们与风、雅、颂合称“六义”(分类)。
6、来源
(1)采诗说: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2)献诗说:周代公卿等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3)删诗说:孔子删诗之说不可信,孔子只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举,诗经是周太师和乐工们进行整理加工编订的。
7、地域:黄河流域(两山两河——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少数涉及教师根据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情况,了解学生对《诗经》的掌握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补充、点评,并投影出示
设置问题长江流域。
8、名称:《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诗经》
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最早称《诗》为“经”的是荀子。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二、《诗经》的分类
1、风(160篇):也称《国风》,包括十五国风。“国”犹“方”,指一个地域,这些诗歌都是地方歌谣,绝大多数是下层人民的口头创作。
2、雅(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内容多与时政有关,作者多为
公卿、士、大夫等朝廷官吏。
3、颂(40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多是宗庙祭
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作者多为社会上层人物。
三、《诗经》的思想内容
1、反映劳动和生产的诗篇《七月》
2、反映殷周时代征战、徭役和离乱的诗篇《君子于役》
3、反映剥削和压迫的诗篇《硕鼠》
4、反映婚姻和爱情的诗篇《关雎》《蒹葭》
5、反映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伐檀》
6、古代的祭歌和颂扬祖先创业功绩的史诗《生民》《公刘》《緜》《黄矣》《大明》等被称为周民族“史诗”。
四、《诗经》的艺术特色
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四实”)
(1)内容现实:是西周现实生活的一幅形象画卷。
(2)感情真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3)手法写实:直接道来,不常用比喻、象征等隐晦手法。
(4)语言朴实:语言不是很华美,因为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1)赋:铺陈直叙事物。
(2)比:比喻、比拟。
(3)兴:托物起兴。
3、复叠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唱”,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唱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4、丰富、形象、生动的语言:双声、叠韵、叠字、重章叠唱。
五、《诗经》的文学地位
1、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引导学生理解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分出来的类别不一样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作品,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和风、雅、颂作比较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归纳交流
适时点拨,引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