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拟测区概述:
(1)、位置
测区位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新区,位于主楼西面的空地,所选取的区域长70m、宽120m左右。本工程属于模拟所选区域建筑轴线放样-------建筑轴线放样。
(2)、地形地貌土壤
测区位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新区,位于主楼西面的空地,区域内多是植被、小树木。
二、施工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在测设前了解施工建筑物与相邻地物的相互关系,以及熟悉建筑物的尺寸和施工的要求等,并仔细核对各设计图纸的有关尺寸
(2)现场踏勘 全面了解现场情况,对施工场地上的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进行检核。
(3)仪器和工具 对测设所使用的仪器和工具进行检核。
三、仪器、工具及资料准备:
1.全站仪一台套
2.油漆1甁,毛笔1只;
3.外业记录纸若干,测伞1把(自备);
4.建筑轴线设计资料(见附件1)。
四、技术要求:
(1)、建筑轴线放样的作业依据
1.作业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技术要求
本次建筑轴线放样,根据给定的轴线数据,假定轴线中心点位置,以及中心点与任一轴线端点的起始方向,按照二级建筑方格网的布设技术要求进行。
表4-1 建筑方格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 边长(m) | 测角中误差(″) | 边长相对中误差 |
一级 | 100~300 | 5 | ≤1/30000 |
二级 | 100~300 | 8 | ≤1/20000 |
表4-2 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 仪器精度 | 测角 中误差(″) | 测回数 | 半测回 归零差(″) | 一测回 2C互差(″) | 各测回 方向较差(″) |
一级 | 1″级 | 5 | 2 | ≤6 | ≤9 | ≤6 |
2″级 | 5 | 3 | ≤8 | ≤13 | ≤9 | |
二级 | 2″级 | 8 | 2 | ≤12 | ≤18 | ≤12 |
6″级 | 8 | 4 | ≤18 | -- | ≤24 |
一、放样精度选择
根据设计要求,xxx建筑轴线放样的精度要求为点位中误差小于5cm。在轴线设计图中,轴线最长边为110m。如使用全站仪进行放样,若测距的精度为≤1/20000,则Md=5.5mm;根据极坐标点位中误差的计算公式计算的角度精度只要小于93秒即可,则二级建筑方格网可满足要求。
二、放样方案
1.放样数据
角度(度) | 距离(m) | |
V2 | 0 | 30 |
H3 | 90 | 50 |
V1 | 180 | 40 |
H1 | 270 | 600 |
2.放样步骤
先选取一长110米以上,宽70米以上,且地势较平整视野开阔的地方,在大致中间位置选取一点,并标记为H2,把全站仪架设在该点上,具体点的选取见附图;
(1)放样部位:V1
①详细放样步骤:用皮尺在一方向上量出大致四十米的位置,架上棱镜,测出该长度,并通过调整棱镜位置使长度在四十米,将该方向角置为零度,此点标记为V1;
②检核方法:通过四测回测出H2与V1的长度与方位角,计算出误差值,与限差做比较;
(2)放样部位:H3
①详细放样步骤:将全站仪顺时针旋转90度,并水平制动,用皮尺在此方向上量出五十米位置,并放上棱镜,通过调整棱镜位置使长度为五十米,此点标记为H3;
②检核方法:通过四测回测出H2与H3的长度与方位角,计算出误差值,与限差做比较;
(3)放样部位:V2
①详细放样步骤:将全站仪顺时针旋转90度,并水平制动,用皮尺在此方向上量出三十米位置,并放上棱镜,通过调整棱镜位置使长度为三十米,此点标记为V2;
②检核方法:通过四测回测出H2与V2的长度与方位角,计算出误差值,与限差做比较;
(4)放样部位:H1
①详细放样步骤:将全站仪顺时针旋转90度,并水平制动,用皮尺在此方向上量出六十米位置,并放上棱镜,通过调整棱镜位置使长度为六十米,此点标记为H1;
②检核方法:通过四测回测出H2与H1的长度与方位角,计算出误差值,与限差做比较;
五、数据整理及提交
数据在后附录
附图:
建筑中轴线距离测量 | ||||||
测站 | 测回数 | 盘位 | 距离测量(m) | 平均距离(m) | ||
端点号 | 边长 | 端点号 | 边长 | |||
H2 | 第一测回 | 左 | H3 | 49.992 | H3 | 49.99 |
V1 | 39.984 | |||||
H1 | 60.004 | V1 | 39.99 | |||
V2 | 29.988 | |||||
右 | H3 | 49.998 | H1 | 60.007 | ||
V2 | 29.996 | |||||
H1 | 60.001 | V2 | 29.988 | |||
V1 | 39.991 | |||||
第二测回 | 左 | H3 | 49.992 | |||
V1 | 40.005 | |||||
H1 | 60.003 | |||||
V2 | 29.9 | |||||
右 | H3 | 49.988 | ||||
V2 | 29.985 | |||||
H1 | 60.005 | |||||
V1 | 39.991 | |||||
第三测回 | 左 | H3 | 49.982 | |||
V1 | 39.985 | |||||
H1 | 60.01 | |||||
V2 | 29.987 | |||||
右 | H3 | 49.9 | ||||
V2 | 29.978 | |||||
H1 | 60.01 | |||||
V1 | 39.987 | |||||
第四测回 | 左 | H3 | 49.986 | |||
V1 | 39.986 | |||||
H1 | 60.011 | |||||
V2 | 29.992 | |||||
右 | H3 | 49.9 | ||||
V2 | 29.987 | |||||
H1 | 60.01 | |||||
V1 | 39.985 | |||||
点位中误差 | ||||||
端点 | 距离 | 角度中误差 | 距离中误差 | 点位中误差 | ||
H3 | 50 | 7.071 | 0.444 | 0.476 | ||
V1 | 40 | 6.652 | 0.65 | 0.663 | ||
H1 | 60 | 5.809 | 0.367 | 0.404 | ||
V2 | 30 | 6.5 | 0.49 | 0.499 |
作业日期 观向 天气
开始时刻 测站 测略 仪器
结束时刻 方图 观测者
站 点 | 水 平 度 盘 读 数 | 半 测 回 方 向 | 一 测 回 平 均 方 向 | 各 测 回 平 均 方 向 | 附注 | |||
盘 左 | 盘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