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部编教材编写14 文言文二则15 表里的生物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17 150年后,我们这样上学)
(总分:150分 答题时间:150分钟)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得分________
基础知识 (52分)
一、按要求完成练习。(10分)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功用更是不用说就知道的。
1.加点的字可以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_________。(2分)
2.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请把正确的修改在下面。(4分)
3.上面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二、选一选。(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糟糕(zāo) 打赌(dǔ) 沧州(cāng) 面面俱到(jù)
B.诞生(dàn) 蝎子(xiē) 砂轮(shā) 孰是孰非(shú)
C.姓华(huà) 庚子(gēng) 插槽(cáo) 玉液琼浆(qióng)
D.机械(xiè) 慎重(shèn) 花蕊(ruǐ) 锲而不舍(qì)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盲人 青脆 齿轮 荧光屏
B.洪亮 定理 教授 疑问
C.调整 昏倒 丑恶 正确
D.蟋蟀 测验 程序 司空见惯
3.下列每组词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走马观花/走南闯北 B.自愧弗如/弗若之矣
C.过犹不及/望尘莫及 D.不以为然/非然也
4.下列关于标点符号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的‘不许动’更是让我对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句中引号表示强调。
B.“这倒也无所谓,最令她痛恨的东西是那个槽口——她非得把作业和试卷塞进去的那个口子。”句中的破折号表示插说。
C.“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句中冒号表示停顿。
D.“有的年轻人虽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溘然长逝……”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三、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孤陋寡闻”指学识浅薄,见闻狭窄。( )
2.1958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
3.《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只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 )
5.“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 )
四、日积月累。(10分)
1.穷则变,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又日新。
苟利于民,________;苟周于事,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观点。(10分)
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的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1课时。
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赞成但也有人反对。赞成的人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的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38分)
六、课内阅读。(14分)
玛琪叹了口气,照它的话做了。她脑子里还在想着当她爷爷的爷爷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们上的那种老式的学校。附近所有的孩子都到一处去上学,他们在校园里笑啊,喊啊,他们一起坐在课堂里上课;上完一天的课,就一块儿回家。他们学的功课都一样,这样,在做作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互相帮助,有问题还可以互相讨论。
而他们的老师是真人……
机器老师正在屏幕上显现出这样的字:“我们把1/2和1/4这两个分数加在一起——”
玛琪在想,在过去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一定非常热爱他们的学校。她想,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1.文中省略号表示什么?省略号的内容还可能是什么?请补充。(4分)
2.从喧闹的校园和闪烁的屏幕中,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5分)
3.从文中最后一句话中可以看出玛琪对“老式的学校”的________。如果是你,你会喜欢什么样的学校?是老式的,还是机器人式的?请简单说明一下。(5分)
七、课外阅读。(24分)
生物钟
佚名
什么是“生物钟”?简单地说,就是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有规律的、周期性的生理现象。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也有这种现象。人体“生物钟”规律,是不受大脑支配的,它是亿万年生物演化进步的结果。比如,一个正常的人,不必看表,就知道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是否快到了。人们感到饿或困的时候,总是非常接近正常的就餐和就寝的时间。早晨,即使没有任何外界刺激,人们也会在一定的时间醒来。科学家证实,人体存在着一个33天的智力变化周期,在两个周期交接时,人的智力下降,人容易激动,工作容易出错。发生口角、车祸、工伤大多数集中在这一两天。确定这个周期的时间,在国外已经是很容易的事了,许多人这一天在胸前挂上鲜艳的小牌,提醒同事帮助自己避免错误。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这一周期,利用这一规律,在每周期的智力高峰时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另外,由于长期的星期日休息制度,人们还形成了每星期的智力周期。在美国,是星期六、星期天休息两天。人们购买汽车,总是争取买星期二、三、四生产的,因为星期一和星期五临近休息日,智力有下降的趋势,容易出次品。在一天之中,人的智力也是存在周期的,早晨和晚上8到10点最高,上午次之,下午又次之,最差是黄昏。
一些积极好学的青少年,往往忽视“生物钟”的存在,把“头悬梁,锥刺股”当作成长的唯一途径,晚上“攻关”到深夜,由于生物钟作用,智力下降,使效率显著降低。第二天早上起不了床,即使挣扎着起来了,整整一个上午昏昏沉沉,始终达不到最佳状态,收获甚微。午后和黄昏又加紧学习,无奈已进入智力低潮,不但不能高效率学习,还会导致疲劳,影响晚上的学习效率。一个青少年,如果长期破坏“生物钟”规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失眠和神经衰弱。每年高考前,总有一些考生由于神经衰弱而无法投考,每年大学新生入学后,又总有一些学生由于神经衰弱而休学,这是需要认真记取的。我们认为,所谓“悬梁刺股”,其实就是和生物钟规律作“顽强斗争”,短时期使用一下,还可以有点功效,长期使用就要付出高昂代价。
在学校,往往可以发现一些刻苦的学生,成绩平常;一些蹦蹦跳跳的学生,反而成绩优秀,人们往往认为前者笨而后者“天分高”。其实,这和“生物钟”规律很有关系,前者由意志控制学习时间,经常破坏生物钟的规律,后者往往比较任性,困了就休息,精神来了就学习,较好地利用了智力高峰。学习成绩是和高效率的学习时间成正比例的,而高效率的得到,主要依靠良好的休息。一些国家领导人和科学家,在工作之余,总是抓紧时间洗澡、散步、听音乐、跳舞、绘画和练书法,就是为了休息,使“生物钟”得以正常工作。
认识“生物钟”,承认它的存在,尊重它的规律,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就会使我们学习进步,身心愉快。
1.从分类上看,这是一篇_______说明文,主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选文第一自然段的开头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文中的“智力周期”有哪几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怎样的?(8分)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顽强斗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昂的代价”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文中提到“在学校,往往可以发现一些刻苦的学生,成绩平常;一些蹦蹦跳跳的学生,反而成绩优秀”,作者认为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作文(60分)
八、习作园地。
题目: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要求:依据科学根据写一篇科幻故事,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记录下来。看看谁写的科幻故事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一、1.不言而喻 2.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用说就知道的。
3.引用 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更具有权威性,同时还能增强文采美和文化含量,也能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论点
二、1.D 2.A 3.B 4.D
三、1.√ 2.√ 3.× 4.√ 5.×
四、1.变则通 通则久 苟日新 日日新 不必法古 不必循旧
2.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五、示例:开设国学教育课,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开设国学教育课,会加重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
六、1.列举的省略。略(合理即可)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更加鲜明地突出了老式学校的热闹、充满人情味以及机器人的冰冷。3.喜爱和向往。略(理由合理即可)
七、1.事理 生物钟及如何运用生物钟规律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
2.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3.三种。①一个33天的智力变化周期。②每星期的智力周期。③在一天之中的智力周期。
4.忽视“生物钟”的存在,晚上熬夜,白天又继续紧张地学习 进入智力低潮,不能高效率学习,精神疲惫,甚至导致失眠和神经衰弱,无法继续正常的生活与学习
5.根本原因是是否合理地运用“生物钟”规律,有的学生由意志控制学习时间,经常破坏生物钟规律,有的学生则较好地利用了智力高峰。学习成绩是和高效率学习时间成正比例的,因此造成成绩的差别。
八、略
2.
守山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一点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晚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哟,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XXX”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④“老朱,我也老了。”
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挺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绝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俩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厖”
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停在了空中,不一会老朱呵可地笑了,把烟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俩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厖”
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俩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蓝天,白云,清脆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没白净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老康看着这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1.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③
④
2.联系全文理解第⑦段划线句子,说说为什么老康这么说?
3.本文中有些细节描写非常值得让人琢磨,请你从第15段或第17段的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赏析。
4.文章第18段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有何作用?
5.小说以“守山人”为题有何作用?
3.
4.
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汪微微
①小学二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个不怒自威的退伍军人。平日里话不多,习惯用眼神制止并解决纷争与事端。
②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生疯得东倒西歪,我们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地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又铿锵有力。
③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裙子要过膝,不许撩起下摆擦汗,不能光脚穿凉鞋;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课外少看电视多读书,每天练习毛笔字……
④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得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一学期过去,没几个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做得最好的,是和我们同班的他的女儿。我们既同情她的别无选择,又钦羡她的与众不同。她不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却自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眼中闪烁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柔软和善意。连最捣蛋的男生路过她身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声敛气。
⑤多年后,在家乡的街头,她穿一袭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绾(wǎn)着低低的发髻,静静地站在那里。嘈杂如水,流到她身边,却自觉地绕道而行。有人和她打招呼,她轻轻地点头,微笑致意,温婉得既优雅高贵又接地气。
⑥原来,她被打磨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美,过去叫教养,现在叫气质。
⑦初一时的语文老师,是个有着慢条斯理智慧的老头儿,他惩戒我们的惯用伎俩是写检讨。检讨的内容直接照搬作文要求:文笔要好,感情要真,题材不限,风格却要自成一家,字数不能少于800字。最可怕的是,要一式54份——班上共54个人,人手一份。字迹要沿用书法课上的工整与气势。
⑧有一回上课,他迟到了几分钟。不待他道歉并解释原因,台下一片亢奋的叫喊声,大家一起喊:54,54,54!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湮(yān)没掉每个人。
⑨从此,他再也没有让我们写过检讨,却要求大家记日记。算算,一天不过就一篇,我们胜者为王居高临下地同意了。
⑩毕业后和一干人去看望他,说起这段往事,他笑:小小少年是一块块璞玉,但雕琢要讲究方式和技巧。写检讨是假,练笔练字才是真。然后他转过头,对我说:“你的字,有蝇头小楷的功底;你的日记,也最好看。”
⑪原来,我们最终学会的,是不要错过自己。
⑫高二时的语文老师,是个忧郁的诗人。他为人低调又不羁,平时见他背影的机会比正面还要多。有一次上课讲诗歌的结构与特点,他找来了几本自己以前写的诗集。讲台上的他,眼神干净明亮,有一种未经世事的洁白,像正在做梦的少年。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讲到动情处,他会停下来,一言不发地看向窗外,眼神比远方还远。
⑬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它干净清洁,美好亲切,散发着梦想的味道。最难得的是,它离我这样近,一声轻唤便足以叫醒我,而不只是远远地隔空感动我。
⑭后来,我开始偷偷写诗,不在乎写得好不好,不去想有没有用,也不在意是否有人懂,愿意写下去并能很好地写出来,对自己而言已经足够。
⑮原来,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1.查字典填空。
“临”字的音序是______,音节是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到,来;②换着,靠近;③照着字、画模仿。文中“莅临”的“临”取第_______种解释。
2.照样子,写词语。
(1)乐呵呵(ABB式)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东倒西歪(含反义词)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3)规规矩矩(AABB式)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3.文章叙写了三位老师的不同特点和对“我”的影响,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人物 | 特点 | 对“我”的影响 |
小学时的班主任 | 不怒自威的军人 | (1) |
初一时的语文老师 | (2) | 让“我们”学会不要错过自己 |
高二时的语文老师 | 忧郁的诗人 | (3) |
5.结合语境,品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湮没掉每个人。”这句话是什么描写?这样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加点词语在本句中有什么作用?
6.“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是在解读师生之间的关系,根据你平时的经历及本文的讲述,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L lin L 8 ①
2.(1)黑乎乎 绿油油 金灿灿(2)异口同声 左顾右盼 里应外合(3)慌慌张张 干干净净认认真真(答案不唯一)
3.(1)让“我”懂得了气质(教养)的美(2)慢条斯理的老头(3)让“我”明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4.不应该删掉。老师女儿的风采气质是老师独特教育要求的结果,描写老师的女儿其实就是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老师的教育对“我”成长的巨大影响。
5.(1)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老师的宽容,表现了老师对我们的宠爱与教育的智慧。(2)连用三个叠词,强调了老师讲课的投入,突出了老师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和喜爱及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6.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引领,文中的三位老师在“我”成长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小学老师让“我”领略了气质的美,初中老师让“我”学会不要错过自己,高中老师让“我”对生活有了坚持和梦想,三位老师唤醒了“我”的灵魂,走进了“我”的内心世界,促进了“我”的成长。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唤醒,老师是我们成长的引路人。
5.
27 冷风暖香
①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会融化的冰。走在街上,忽然觉得周围有了一种灵动,那是一丝带着甜味的温暖气息荡漾过来,仿佛使寒流也有了脉脉的涟漪( )。 ②街上每隔上百十米,便有一个卖烤地瓜的,面前是一只改装过的豆油桶,那些甜甜的香味就从其中溢出来。行色匆匆的人们,都会略略停顿一下脚步,那气味,那感觉,会让他们瞬间想起家的温馨。这条街是我每天上下班常走的,虽然不曾买过一只烤地瓜,可心里每次都会充满了温柔的感激,只为他们给了我一种微甜的心情。
③已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开始注意那个女人的。她也就三十多岁吧,全身都围裹在厚厚的棉衣里,面前的三轮车上,一只大铁桶里炭火正红,仿佛心里想起了什么幸福的事一样。第一次看见她的笑容,我有一种感动,甚至震动,惊讶于在寒风街头做小生意的她,竟能露( )出如此清澈的微笑。不像她身前身后的同行们,即使笑也是满怀沧桑与无奈,偶尔还会和顾客诉说一下生活的艰辛。而她却没有,就如地瓜的馨香把她的心也变暖变甜起来。
④常有两个小女孩出现在她身边,七八岁的样子,像姐妹俩,她们也不多停留,只是和那女人说上一小会儿话。便牵着手跑开。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塞在她们手上。几乎每天下班的途中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暖意融融,让人陡生羡慕。
⑤新年的前两天,我下班路过那条街。女人仍在将暮的街头站立着。想想明天就开始休假,会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不再路过,心中一动,便走上前去。我深深吸了口气,感受着那种甜甜的气息。好一会儿,我才迎上那张笑脸,此刻,那两个孩子刚刚拿着地瓜跑远。我说:“我要买两个烤地瓜!”女人便打开桶盖,说:“你挑吧!”女人的眼睛清明见底,我指着两个最大的,她却说:“这两个不行呢!我要带回去给孩子!”一副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讶然问:“你不是刚刚给过她们吗?”女人愣了一下,笑着说:“哦,你说刚才那两个孩子呀!她们可不是我的孩子,她们的爸爸在前面拐角摆地摊儿修鞋,腿脚有残疾,都挺不容易的。两个孩子跟我好,我每天都给她们烤地瓜,她们倒是越吃越甜呢!”
⑥铁桶里的热气扑散出来,女人将头上的帽子摘下,我看见她发间戴了一只很漂亮的小发卡,一朵淡粉的梅花。见我看她的头发,她说:“快过年了,女儿送我的,说我戴上好看!”一种幸福与满足写满了她秀气的脸,那一刹那,冰封雪冻间都充满温情。离开的时候,我轻轻说了声“谢谢”,她微笑着点头,眼睛亮亮的,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
⑦年后回来上班的时候,竟有了一种期待的心情。只是那条熟悉的街上,不见了那个微笑如花的女人。一连很多天,都是日复一日的失望。满街的香气仍在,却再也没有了那张寒风中最暖的笑脸。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该是满怀幸福的吧!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涟漪( ) 露出( )
2.文章标题“冷风暖香”既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③自然段作者描写了烤地瓜女人的同行们,有什么作用?
4.请你品读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
(1)“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塞在她们手上。”句中加点字“塞”能不能换成“放”?为什么?
(2)“离开的时候,我轻轻说了声“谢谢”,她微笑着点头,眼睛亮亮的,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微笑着点点头”“眼睛亮亮的”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一句的理解。
5.文章第⑦自然段作者写道:“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佯的生活,都该是满怀幸福的吧!”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1.yī lù
2.寒风中的地瓜香味 艰苦环境下女人坚强、善良、乐观的精神
3.与烤地瓜女人形成对比,突出烤地瓜女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4.(1)不能。“塞”是硬性塞给的意思,运用动作描写,一方面形象地表现了烤地瓜女人的热情、善良、有同情心;另一方面暗示了两个小女孩的推辞,为后文写小孩不是女人的孩子埋下伏笔。
(2)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她笑对生活的阳光心态。“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一句表现出烤地瓜女人和女儿之间相互关爱的亲情,使我深深地感动和倍感温暖。
5.赞同。理由:①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艰辛,她能坚强、乐观面对;②尽管自己也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她天性善良,同情弱小,富有爱心;③与女儿互相关爱,有温暖的亲情抚慰。(说出两条理由即可)
6.
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我被护士领着准备去八楼手术。病房门口,一位小女孩把两大袋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临出门那一刻,他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我第二天清醒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去公司打理业务去了。
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哎哟,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吗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
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讨厌。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五分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大家这次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是对她最大的冷遇。我看不下去了,走到她面前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做生意最忌讳强行推销的。”她仿佛没有听见我的话,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你越这样样,我们越不买。”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房里的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嘭”的一声把她关在病房门外。
这天,老公一早赶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事情,他竟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她的行为不是欺骗,三元一个面包不贵,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跟他在这件事上无休止地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下午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整整一天,病房里都没出现小女孩的身影,第二天,第三天,她一直都没来,我想,是不是我那句话刺激或伤到她了?
我悄悄问护士,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咋没有来?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冬天天冷风硬,极易引发她的哮喘病发作,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
“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赶紧离开,也好早点回家呀。”
“她智商不高,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
老公帮我办完出院手续。我说:“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让她转交给小女孩,出了医院,老公问我信里写了啥,我说,什么都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选自《读者》2016年第11期,有改动)
1.请结合全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文章情节补充完整。
①老公动员大家买小女孩的面包→②__________________→③老公数落我,我没收他的零花钱→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先前买了小女孩的面包,后来却不愿再买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而“我”最后给小女孩留下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达的人物心理。
(1)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
(2)“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4.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我”的丈夫,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这么多笔墨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折。
5.在同护士的对话中,得知这个女孩的智商不高,她甚至不懂如何快速卖掉她的面包。或许“我们”对她的冷遇她根本没感受到,那“我”为什么还要抱有深深的歉意和自责?
1.②大家不再买小女孩的面包 ④“我”了解到
⑤“我”给小女孩留了钱和信(意思对即可)
2.误会小女孩是个心术不正的人 “我”知道了小女孩的情况,误会解除
3.(1)“忙”字写出了丈夫毫不迟疑的情态,表现了他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2)“怯生生”表现了“我”对女孩的关心和歉疚之情,担心伤害到她。(意思对即可)
4.我的丈夫是一个善良、关爱他人的人。从情节上看,丈夫的数落为“我”的意识转变作了铺垫,才会有后面的牵挂与询问,最终留钱给小女孩。从表现中心看,丈夫身上寄寓了作者关爱他人、同情弱者的美好愿望。(意思对即可)
5.可能小女孩真的感受不到我们的冷遇,但我们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对待弱者,应该富有最基本的同情心。(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