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从金融危机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59:07
文档

从金融危机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

资●专家谈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任何一次真正的“大危机”都是原有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平衡被打破的产物。因此,可以乐观一点,把金融危机看成是一场序幕,由此开始的将是一个新的故事・未来的国际储备货币演变存在三种可能性・中国既要稳定国内金融体系,又要扩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发言权。因此,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下,中国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AnalyzinginternationalmonetarysystemreformanddevelopmentofChinafinancialmarke
推荐度:
导读资●专家谈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任何一次真正的“大危机”都是原有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平衡被打破的产物。因此,可以乐观一点,把金融危机看成是一场序幕,由此开始的将是一个新的故事・未来的国际储备货币演变存在三种可能性・中国既要稳定国内金融体系,又要扩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发言权。因此,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下,中国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AnalyzinginternationalmonetarysystemreformanddevelopmentofChinafinancialmarke
资

● 专家谈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

・任何一次真正的“大危机”都是原有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平衡被打破的产物。因此,可以乐观一点,把金融危机看成是一场序幕,由此开始的将是一个新的故事

・未来的国际储备货币演变存在三种可能性

・中国既要稳定国内金融体系,又要扩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发言权。因此,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下,中国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

A nalyzin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financial market from the View of Financial Crisis

从金融危机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

■ 巴曙松

从2008年9月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蔓延到全球,到全世界各国积极应对、经济逐步复苏,至今正好一年多。任何一次真正的 “大危机”都是原有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平衡被打破的产物。危机本身具有两面性,它既意味着旧的国际货币平衡格局难以为继,也预示着新的平衡格局会逐步形成。因此,可以乐观一点,把金融危机看成是一场序幕,由此开始的将是一个新的故事。

全球性金融危机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

理论上讲,一个完备和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功能:国际储备货币、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资本流动及管理。从这三个角度看,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均存在如下重大缺陷:首先,国际储备货币的选择问题。

金融理论上,用一国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天然具有一个不可克服的两难困境,即“特里芬两难”:储备货币发行国在实现国内目标和履行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之间往往面临艰难选择。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国通过大量发行美元以刺激国内需求。然而,这必然威胁到美元的价值稳定,并直接影响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和价值储藏工具的吸引力。相反,如果美元专注于履行其国际储备货币职能,那么,美国的国内目标将无法实现。“特里芬两难”仍然是储备货币发行的最大约束。

从当前的情形看,在各国央行公布的国际储备资产结构中,美元储备仍处于绝对支配地位。截至2008年底,美元、欧元、日元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份额分别是:64%、26.5%和3%,其他国际货币无法与美元相提并论。

在“特里芬两难”的约束下,以美元这样一个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导性的国际储备货币还会产生两个自然结果:一方面,美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向世界各国提供美元资产,从这个意义上,如

BACKGROUND背景透视

502010 2国际融International Financing

果美元价值稳定的信心不动摇,那么,美国的最大化赤字就会等于全球贸易盈余加总之和。然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当美国贸易赤字上升时,人们关于美元价值的信心会下降。但是,如果美国没有赤字,世界就不可能得到美元储备。另一方面,以一个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天然就具有一个利益转移的机制——“铸币税”。美国是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收取铸币税的,假设美国每印一百美元,成本大概为几十美分,那么,剩下的99美元多几十美分就是他自己得到的“铸币税”,这是一笔非常庞大的收益。这一点实际上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清楚。

其次,是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机制。

一个运转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能够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历史上,金本位通过“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进行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布雷顿森林体系则通过美元“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安排进行失衡调节。然而,当前美元信用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则基本不存在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机制,美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也完全失效。这样一来,国际收支不平衡成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常态和典型特征。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国际收支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国际收支占GDP的比重长期为负,并在2006年达到-5.98%历史最高

点,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

底的这一数字仍然高达-4.63%;与此

相反,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际收支长期

顺差,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盈余占GDP

的比重更是达到9.457%。

最后,是国际流动资金的管理问

题。

国际货币体系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

在国际金融系统遭遇破坏性冲击时提供

流动性资金支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

大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正是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设立的。IMF负

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国际资金借贷,保

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世界银行通过

提供中长期信贷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然而,简单考察一下金融危机的历史,

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发生的次数更加频

繁、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从区域到全

球、危机的破坏性更加严重。尽管IMF

并没有引起危机,但是危机本身却显示

了IMF应对能力的明显不足。事实上,

作为全球治理机构的IMF处境十分尴

尬:它虽然有稳定全球金融的职责,但

也没有阻止系统性金融崩溃的能力;它

推行和监督国际性标准的执行,并为危

机中的国家开出治疗药方,但是,这些

标准和药方要么过猛,要么缺乏疗效,

有时正确但又常被忽略。东亚金融危机

时,IMF非但没有加强对国际性投机资

本的管理,反而对实施援助附加苛刻的

条件,并要求东亚国家加大紧缩力度。

这直接促使东亚国家形成一种逻辑:提

高国内储蓄和积累充足的外汇储备,依

赖自己的能力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而

不是依赖于IMF或其他国家。东亚国家

的这种反应直接加剧了金融失衡。

2009年,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虽然伦

敦G20领导人峰会通过决议将IMF的资

本金增加到1万亿美元,但是,这对于

拯救整个银行系统这一使命而言,任务

还相当艰巨。

总之,当前美元主导下的国际货币

体系是不平等、不对称,它既无法促进

国际储备多元或者提供一个价值稳定的

超主权国际货币,也不存在国际收支不

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也不能保证国际

资本的正常流动。因此,与历史上的金

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相

比,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具有更大的内在

不稳定性。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全面

爆发和蔓延,也充分反映和暴露了当前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

险。

因此,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再次提醒

我们,必须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进行系

统性改革与完善,从而创造一种稳定与

安全的国际货币金融新秩序。

从三个视角看未来的国际货币

体系改革

从国际储备货币视角看未来的国际

货币体系改革

从目前的情形综合来看,未来的国

际储备货币演变存在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是重新修复以美元为

中心的国际储备体系。

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也具有最大

的现实可行性,而且在当前金融危机背

景下,美元的这一地位有助于全球金融

稳定。从理论层面,美元能否长期维持

其中心地位则取决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

的减少和未来通货膨胀的控制。历史

上,没有一个中心货币自愿退出世界舞

台,因此美国也必然会尽最大努力维护

美元的地位。然而从现实层面,当前的

51

2010 2 国际融资

从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整机制看未

来国际货币体系安排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最重要的

教训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不可能长期持

续。因此,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关

键环节就是要从根本上纠正国际失衡。

首先是实现全球储蓄率结构“再平

衡”。

宏观经济学最基本的一个恒等式就

是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等于国际收支的差

额。据此,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把储

蓄定义为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

顺差及外汇储备,那么,国际收支不平

衡本质上就表现为全球储蓄结构不平

衡。从时间序列上看,自20世纪80年代

以来,全球储蓄失衡已是一种客观现

象;自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以

来,全球储蓄率的分化则变得更加突

出。从数据上看,1998~2008年世界平

均储蓄率水平为22.5%,同一时期亚洲

发展中国家、中东、美国的平均储蓄率

则分别为35.1%、37.9%、15.2%。高储

蓄国家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3~15个百

分点,而低储蓄的美国则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7个百分点。从单个国家来看,中

国2008年的储蓄率高达51.3%,为历史

之最;而美国仅为12.6%,也是历史之

最。尽管理论上,储蓄率的决定因素涉

及到民族文化、家庭与人口结构、经济

增长与收入水平等方面,并且关于全球

储蓄失衡的学术研究也并未提供有说服

力的解释。很多人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

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保障不够完善,

但经验并不支持这一论断。从世界很多

华人在当地的样本数来看,华人在全世

界都喜欢储蓄,所以在危机里受到的冲

击就比较小。美国的储蓄率非常低,变

成了中国大量的储蓄流出去,支持了美

国消费。换言之,同样一个收入水平的

人,美国人享受了超过他的收入水平的

生活水平,而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低于他

的收入水平,这是跟他的储蓄流出有关

系。

但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警

醒就是这种客观存在的全球储蓄不平衡

必须得到有效纠正,否则,它将继续威在经过危机之后,我们力量还是比他要

弱一些,但是变成平辈了,有什么事就

在一起商量一下。在各个方面有很大的

转变,这是我们切身的体会。这个投行

的专家这样说也肯定是有他自己切身的

体会的。

第二种可能性是美元失去中心地

位,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短期内,虽然美元仍将是主宰性国

际储备货币,欧元、英镑、日元甚至人

民币都只能是潜在的“同类竞争者”。然

而根据IMF的测算,到2020年,北美、

“欧元区+英国”、“金砖四国+日本”三

大区域经济在全球GDP总量的份额将

分别为:20%、21%、31%,这意味着届

时世界将演变成势均力敌的三极。理论

上,区域经济多元化是国际储备多元化

最有力的促进因素。因此,从中长期来

看,随着美元的不断衰落,国际储备货

币格局将走向多元化和分散化,届时将

不存在绝对的主宰性货币,储备货币之

间的竞争加剧。

第三种可能性是创造一种新的超主

权国际储备货币。

这种主张最早来自于凯恩斯的设

想。早在60多年前,他曾建议以30种代

表性商品为基础设计一种“Bancor”的

国际货币。应该说,这种设计体现了凯

恩斯的远瞩和宏大气魄。然而,创

造一个新的超主权货币不仅需要政治家

超凡的智慧和勇气,更需要经济学家长

期的、系统性研究。因此,从现实出发,

权宜之计当是逐步扩大SDR(即所谓的

“特别提款权”,是IMF发行的一种储备

货币和记账单位。)的作用,使之发展成

为理想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推测未来的

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最有可能的演变路

径将会是:首先出现几个大国主权货

币,每个大国主权货币周围会有几个

小国货币与之挂钩,然后形成几个大

国主权货币带领小国货币构成的多元

化国际储备体系,最后,在多元储备体

系的基础上再形成世界货币,甚至是

超主权货币。

国际储备货币选择具有特殊性。一般意义上,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价值稳定、经济增长迅速,那么它就最有可能被选择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是一种竞优选择。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形却是一种典型的“汰次”选择机制:美元经济有问题,但欧洲经济问题更大,美元不稳定,欧元却更不稳定。所以在目前情况下,中国的决策者包括相当一部分新兴国家实际上走的是这一条路。我们一方面在批评美元,另一方面我们实际上在不断地买美元。尽管从2009年3月份到现在,美元大幅度贬值,但实际上给我们的外汇储备带来了巨大的购买力缩水,因此,不少新兴市场经济最终选择的是承认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还是要不断地增加购买美元。在进行大的变革不容易的情况下,重新修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体系是一个非常理性、务实的态度。

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前段时间到中国演讲时说,金融危机时期你连美元都不信,那你信谁?金融危机是从美国爆发的,但是从货币角度来说,还就是只能用美元。所以这种局面的修复要依托于美国经济的走势。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美国财长盖特纳到中国北大演讲,他的演讲稿里面基本上是在安慰中国人,说你放心,我一定把美国的赤字压到GDP的3%以下,尽管现在还在猛增,增到13%,而且还在往上走。我看跟他在美国国会做听证的时候口气完全不一样,他说赤字还得要增加,这个开支要钱,那个开支要钱,13%都打不住。所以我们问美国的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儿?他们说,盖特纳一方面在给中国领导人安心,一方面希望美国国会多批一点儿预算。

这表明,经过这次危机之后,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相互影响程度更紧密,这是我们客观评估的一个现实。一家投资银行的研究人员有这么一个比喻,不一定准确,但是很形象,大家可以分享,做一个参照。他说,以前美国把中国当晚辈,特别是在金融领域,说银行应该这么搞,股市应该这么搞。现BACKGROUND背景透视

522010 2国际融International Financing

胁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其次是达到新兴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再平衡”。

全球储蓄失衡的另一面即表现为:高储蓄国家消费不足,需要出口;低储蓄国家消费过度,需要负债。目前来看,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仍未实现消费驱动型增长,GDP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推动。表现在统计数据上,投资占GDP的比重在过去的几十年不断上升,2008年更是达到39.7%,而美国的同期水平仅为16.6%。然而,金融危机本身既说明美国过度消费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同时也说明新兴市场投资和出口驱动型发展模式也同样难以持续。因此,西方国家正在考虑如何增加储蓄,减少赤字,这种转变意味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国内消费必须提高。

仅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从发展模式上来看,中国对出口的依赖度也不断提高。我们总在说要扩大内需,但实际转变起来却存在很多困难。本质上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主要是出口需求的冲击。2008年中国GDP增长9%,其中出口贡献两个百分点。一到三季度,中国本土的内需(投资加消费)为GDP贡献了10个百分点,出口变成了负2.9个百分点,从2008年正的两个百分点,变成了2009年负2.9,出现了5个点的缺口。所以,所谓中国应对危机,归结下来就是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把这五个点的

缺口补齐了。为什么要补?解决就业,

经济增长。现在我们找到的是什么呢?

基础设施、住房等等这些方面。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机制,说起

来容易,进展非常难,在金融上借用了

当年冷战时期的一个词,叫“恐怖平

衡”。“恐怖平衡”怎么来的?苏联和美

国因为有了导弹和核弹,互相把对方消

灭20次、30次都可以,道理上是很恐怖

的,但是因为双方都知道自己有杀伤能

力,所以都不轻举妄动,达到一个微妙

的平衡。金融研究者把这个词借到描述

中美的经济关系,在危机爆发之前也是

一种恐怖平衡,明知道中国这样不断地

出口,积累外汇储备,很难持续,也知

道美国有大量的贸易逆差,资本流入、

资本通胀很难持续,但是因为中国很依

赖出口。我们现在判断中国经济2010年

的情况怎么样,最终还是要看出口,最

终还是依靠出口,指望美国人的消费来

带动。所以现在经济界有一个新说法

“我们错过了一个比较好的危机”。为什

么?这个危机本来是让我们洗牌,让我

们中国人为自己的消费而生产,而不是

再为美国的消费而生产,但现在看来实

际进展并不大。

从国际资金流动与全球治理看未来

国际货币体系安排

全球性金融危机表明,在未来的国

际货币体系安排中,我们需要一个真正

的全球治理机构来负责危机应对和全球

金融稳定。

第一,加强全球治理。

在全球金融危机应对过程中,布雷

顿森林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的危机管理能力明显不足。我们

需要一个更加有效的国际金融组织来负

责危机管理和全球金融监管。现在一个

主流设想是在未来一个时期,把国际清

算银行(BIS)、金融稳定论坛(FS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整合成统一

的“国际金融稳定基金”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bility Fund, IFSF ),

使之成为全球监管者、全球危机管理主

体以及全球最后贷款人。作为一个超级

全球监管机构,IFSF将基于风险管理理

念、透明度及强有力的危机应对架构,

促进监管当局的协调;作为全球失

衡的治理机构,IFSF将负责协调发达国

家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财政与货币政

策协调,通过利率、汇率、税收等核心

变量的国际协同调整建立一种全球失衡

的自动调节机制。

此外,Barry.Eichengreen提出,创

建“世界金融组织”(World Financial

Organization, WFO)。金融危机的全

球传导提醒我们:纯粹的国家监管无法

克服危机冲击的“溢出效应”和“负

外部性”。因此,单一国家监管是远远不

足的,我们需要一个全球监管者,正像

我们有世界维和、世界贸易组织一

样,我们也应该有一个世界金融组织。

在他看来,我们应该在国家监管与超国

家监管之间建立一个全球性的金融监管

机构,它负责制定和推行国际监管标

准,并为成员国家之间的金融交流与合

作提供平台,同时在这个架构内成立全

球专家委员会,以审查成员国对国际标

准和准则的执行情况。目前来看,巴塞

尔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f Bank-

ing Supervisors)和全球金融稳定论坛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FSF)可

以看作朝这一方向努力的一个成果,但

还远远不够。

第二,增加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

在IMF

中的投票权。

53

2010 2 国际融资

54

2010 2 国际融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里面,谁是得益者?国际货币基金是很大的得益者,向各国增发货币,大家出了不少钱,我们也出了不少钱。中国在这些国际机构里面,怎么发挥积极的作用,就是下一步非常现实的课题。我们前面讲了增加投票权,怎么增加?投票权的公式是什么样?怎么调整?在中国国内这个方面的研究不多,所以很难形成一个非常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些意见,所以需要迫切补上这一课。投票权怎么分配?怎么调整?怎么样调整符合国际规则才对我们有利,也不能仅仅让美国放弃17%的一票否决权,这个否决权可能被我们所用。我们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可能也变成9%~10%呢,再找另外一个5%的国家,两家联合起来也可以否决一些事情。但是我们怎么来评估?自己怎么参与?以什么方式参与?包括日本、印度,在国际组织里面的工作人员比例数量远远超过我国。很多小国家担任各种机构的总干事、的很多,这一点是跟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远远不相称的。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中国在未

来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发起于美欧中心国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预示着亚洲和新兴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的崛起,并必将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重构成为重要的一极,从而建立亚洲—美国—欧洲式的“三国演义”格局。应当说,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种过于乐观的预计。客观地讲,至少目前,亚洲不具备全面重构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条件。

这样看来,中国既要稳定国内金融体系,又要扩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发言权。因此,综合来看,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下,中国的选择面临不少的挑战。从目前的研究看,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

通过本土金融市场发展来促进全球货币体系的逐步改进

首先在实体经济领域:微调发展模

式,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宏观经济不稳定之根源一定程度上在于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只要中国整个经济非常依赖出口,必然会形成这种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尽管美元的价值处于下降趋势,但是在目前情形下,却只能被动地买进美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应该把调结构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从而增加经济的内生性。

当然,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也显著增加,这也是一个事实。2008年底以来中国经济的复苏,可以说完全由内需推动,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为负值(200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1%,其中内需贡献10个百分点,而出口贡献负2.9个百分点),中国经济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上:第一,民间投资开始启动。第二,民间消费需求正在启动,甚至正在起飞。第三,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结构与不平衡正在改变。

其次金融领域:微调金融模式,推动本土化金融市场发展。

这次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新兴市场几十年来第一次没有成为“金融风暴中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西方发达国家家庭、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化”:家庭过度借贷和过度支出、金融机构高风险的借贷活动等。因此这也是一场债务、信用和清偿力危机。从另一个侧面看,这种 “过度杠杆化”本质上反映了发达国家实体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不对称。金融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背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金融工具异常复杂,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长期游离于监管者的视野。

然而,新兴市场的状况却恰恰相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等新兴市场实体经济发展很快,国内金融业的发展却比较缓慢。就中国而言,尽管最近几年,中国金融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方向上,仍然坚持了金融业服务

于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则。虽然中国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为隔绝危机冲击、防御风险架起了一个“防火墙”,但是中国金融业发展仍然存在巨大的空间。

事实上,正是因为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不够发达,才使大量储蓄和国际收支盈余飘洋过海,配置到我们并不熟悉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上,从而面临“资产错配”和“货币错配”风险。然而,金融危机本身即表明目前这种“我卖你有毒玩具、你卖我有毒资产”的模式不可持续,我们需要自己本土发达的金融市场。

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我认为只要投资于本土的资本回报大于买美国国债,投在中国就是合理的。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高达2.7万亿,目前还在增加。从这个意义上,尽管2009年的信贷投放增长很快,但我倾向于认为2010年的信贷投放也不应该大幅度减缩。这是一个长期的经济结构转型问题。商定中国的储蓄率,要么降下来,增加居民消费;要么就用在中国本土,用于改进基础设施、发展债券市场。或者放松资本管制,让更多的投资留在中国本土。2009年以来,虽然银行信贷大幅增加,但是“存贷比”没有大幅度上升,银行存款在源源不断地增加,所以银行贷款有充足的存款支持。然而,仅仅依赖信贷投放是不够的,要发展资本市场。总之,我们期望中国本土金融市场发展得更快更好一些。

积极参与亚洲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区域格局的改进

一是建立东亚货币合作框架:亚洲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银行。

尽管目前东亚尚未达成正式的货币合作协议,但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亚地区在汇率和货币合作方面其实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东亚金融危机之前,基本上所有的东亚货币都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由于亚洲商品主要出口到美国,美元也自然是亚洲最主要的贸易结算与投资货币。东亚金融危机对这种非正式的货币与汇率合作带来重创,并

BACKGROUND

背景透视

迫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多数国家开始放弃“美元之锚”,并转向参考一篮子国际货币。更为重要的是,东亚经济体区域内的货币联系也开始加强。

可以预测,此次金融之后,全球汇率制度也将从一种储备货币向多种储备货币转变。对于东亚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艰难选择,这需要东亚经济体能够在正式货币与汇率合作方面实现大的突破。目前来看,一种比较务实的可能性安排就是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自己的银行,负责促使各个国家在汇率方面达成一致性安排,并为出现金融或国际收支危机的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发挥最后贷款人角色。

如果从更长远的视角观察,甚至不能排除出现一个统一的“亚洲货币单位”或者“区域中心货币”的可能性,它可能是日元、人民币,也可能是多种货币的共同安排,具体的合作可能性目前也只能这样推测。

二是建立发达的东亚区域金融中心。

历史上,一个世界经济中心的崛起、一个主宰性的国际货币的出现都离不开一个发达的区域和国际金融市场。19世纪,英国和英镑的中心地位由伦敦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支撑;20世纪,美国和美元的这一地位则得益于纽约这一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亚洲比较成功的国际金融中心则是。因此,当人们提到国际金融中心,他们

说的是“纽伦港”——纽约、伦敦和香

港。那么,亚洲如何才能建立一真正的

国际金融中心?从理论上讲,金融中

心是市场选择与竞争的结果,东京、上

海、、台北、新加坡都有可能从竞

争中胜出,成为亚洲的区域性和国际

性金融中心。一个真正的金融中心要

有很强的包容能力,它需要包容不同

的金融机构、开发不同结构的金融产

品、融合多样化的金融文化、吸纳多层

次的金融从业人员,提供透明的金融

监管标准。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基于三

种条件:完备的产权保护机制、较低的

交易成本和较高的透明度。目前来看,

只有基本满足这三项要求,它也

是亚洲之内惟一一个有国际化色彩的

金融中心。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这个激

烈竞争、优胜劣汰的世界里,亚洲需要

合作,相互依赖,实现多赢。亚洲有务

实的精神,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相信可

以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重建

人民币国际化并非一个新问题。20

世纪90年代,当日元国际化问题引起学

者关注时,人们也将部分眼光聚集到了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但是应者寥寥。

然而,今天当日元国际化问题已基本退

出人们视线,仅将它作为教训讨论时,

人民币国际化开始吸引全球范围内的广

泛关注。学术上这种研究焦点的转移发

生在今天并非偶然,它反映了当今中国

及世界所面临的经济及货币格局的巨大

变化。因此,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

重建和多元化趋势已经成为人民币国际

化的必然选择,而且积极推进人民币国

际化,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重建,

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中国和发展中

国家的发言权。

理论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

标,是要被国际市场广泛认可和接受,

并发挥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

藏手段这三大国际货币功能。当然,从

这三个角度来讲,人民币都难以与美

元、欧元、甚至英镑和日元相提并论。

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向这一目标迈进,

人民币国际化也将成为中国在国际金

融领域的重大突破。经过30年改革开

放,中国在实体经济和国际贸易领域

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危机则

将成为中国不断融入国际金融领域的

一个重要起点。通过金融市场开放和

货币国际化,不断参与国际组织和国

际游戏规则的制定,从而提高中国的

话语权,形成新的突破。

实际上,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加快

了区域货币合作的步伐,开展人民币

结算试点,推动货币互换,扩大人民币

发债规模,人民币区域货币地位明显

提升,人民币已被广泛用于中国周边

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跨境边贸结算,人

民币的境外市场也在逐渐形成,人民

币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未来将继续

循序渐进地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

化,建设人民币跨境清算体系,建立多

元化的人民币回流机制,推动人民币

成为亚洲重要的储备货币,人民币国

际话语权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总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长远规

划和战略选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

程,也是我们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

最终目标。因此,2009年,我们只能把

它称为人民币的起步元年。(摄影  常

枫)

55

2010 2 国际融资

文档

从金融危机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

资●专家谈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任何一次真正的“大危机”都是原有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平衡被打破的产物。因此,可以乐观一点,把金融危机看成是一场序幕,由此开始的将是一个新的故事・未来的国际储备货币演变存在三种可能性・中国既要稳定国内金融体系,又要扩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发言权。因此,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下,中国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AnalyzinginternationalmonetarysystemreformanddevelopmentofChinafinancialmarke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