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9:00:24
文档

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历史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
推荐度:
导读——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历史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20xx年1月8日春运开始,纷飞的大雪遍及大半个中国,但仍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这种珍惜亲情、渴望团聚的情形与下列哪一个制度有关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等级名分制度。题干所说的“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体现的主要是一种血缘关系,这一传统的形成和宗法制有关。故选B。A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C项是秦朝以后实行的制度;D项是西汉时期实行的地方政治。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2. 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 分封制

B. 封建制度

C. 君主制度

D. 集权制度

【答案】A

【解析】周天子时期的“封建制度”有别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为狭义上的“封建制度”,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即封邦建国,故选A;此处的封建制度是广义上的封建制度,是指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与周天子时期的分封制不同,B项错误;君主制度自秦朝开始至明清,时间不符,C项错误;商周时期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有限,地方一直保持较大性,这并不符合集权制度的要求,D项错误。

3. “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

A. 丞相制度

B. 内阁制度

C. 刺史制度

D. 察举制度

【答案】C

【解析】丞相制度在秦朝就已经实行,排除A;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度,排除D;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任州府长官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主义集权的产物,故选C;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排除B。

4.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唐太宗

A. 调动宰相等大臣参政议政

B. 注重君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

C. 将的决策权转移给宰相

D. 从纷繁的事物中了出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唐太宗希望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发挥议政的职能,故选A;材料中并未提到君权的内容,与君权和相权的制衡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宰相等大臣的权力,并未涉及到和地方权力,排除C;唐太宗作为大唐国君,不可能反对君主,排除D。

5. 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

A. 学校体系的不断完善

B. 商品经济的活跃

C. 科举制度的盛行

D. 文学艺术的昌盛

【答案】C

【解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明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和学校体系、商品经济以及文学艺术无关,故排除ABD三项。

6. 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方面呈现出“民主与”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 思想观念不同

B. 经济活动方式不同

C. 地域位置差别

D. 人口数量不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海洋文明从事工商业,形成自由平等开放的理念;大河文明从事农耕经济,自给自足, 造成封闭。这种差异最终形成了民主与的不同政体形式。故选B。其它各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中国古代文明•两者区别

7. 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其依据是

A. 法典的内容相当广泛

B. 法典的内容主要代表平民的利益

C. 法典规定了债务奴隶制

D. 法典条文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 说明贵族不在任意曲解法律,法律条文有一定的依据,故本题选择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8. 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议会改革是具有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 工业资产阶级渐入政权中心

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C. 新贵族赢得了被选举权

D. 无产阶级控制了国家政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城市与农村居民选举的财产资格;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席位,扩大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所以本题选A;B,C,D不符合史实。

点睛: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的代议制确立与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结合教材不难选出此题。

9. 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A.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B. 17年《权利法案》颁布

C. 1787年的颁布

D. 1875年第三共和国的颁布

【答案】D

...........................

点睛: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考查法国1785年,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10. 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上取决于

A. 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指导方针

B. 军事武器的优劣

C. 国民素质的优劣

D. 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答案】D

【解析】英国当时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这场战争失败根本上是制度的优劣,故D项正确;其他均不是根本的原因。

11. 某同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此民谣应出自

A.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 辛亥期间

C. 义和团运动期间

D. 北伐战争期间

【答案】C

【解析】本题是一到材料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的有效信息是“皇上服了外”“杀洋人”,体现了义和团“灭洋”的口号。故选C。A项体现不出“不杀洋人誓不完”的内容;B项时期早已经推翻了清的统治;D项是以反对北洋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

12. 下列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 严惩外国侵略者

D. 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答案】B

13. 与“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日俄战争

D. 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去年今日割”可知,该诗写于16年。15年4月,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日本强迫清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占中国的及其附属岛屿。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4.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哪些语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1月初的中国报刊上

A. 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

B. 临时、孙中山、共和

C. 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

D. 、中国党、长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12年元旦,可知这些词汇应该反映的是辛亥,故选B;义和团、八国联军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可判断是新文化运动;长征可以判断是在1934年。

点睛:辛亥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

15.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层面对人民权利和自由实行保护的是

A. 《资政新篇》

B. 《中华临时约法》

C. 1954年

D. 《共同纲领》

【答案】B

【解析】1912年《中华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约法规定人民拥有人身自由权,中华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与材料中“第一次从法律层面对人民权利和自由实行保护”相符,故C正确;《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施政纲领,不是法律,与材料中“第一次从法律层面对人民权利和自由实行保护”不符,故A错误;1954年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规定人民的权力和义务,但与材料中“第一次”不符,故C错误;由于新中国初期没有,《共同纲领》具有临时的性质,但与材料中“第一次”不符,故D错误。

【名师点睛】

根据关键信息“第一次从法律层面”练习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16. 巴黎公社被称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早产儿”,主要是因为

A. 它是在欧洲历史上最早爆发的大规模工人

B. 它是在没有先进理论指导下工人自发的

C. 它是工人阶级在毫无准备情况下发动的

D. 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的程度

【答案】D

【解析】巴黎公社爆发时,法国的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工人阶级还不成熟,巴黎公社是在当时法国、阶级矛盾等共同作用下爆发的一个偶然事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的程度,D正确;巴黎公社运动不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爆发的大规模工人,最早爆发的大规模工人是英国的宪章运动,排除A;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中“工人阶级在毫无准备”表述错误,工人阶级有准备,但由于资产阶级力量比巴黎公社的力量大,所以巴黎公社运动失败,排除C。 

17. 下列关于十月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发动

B. 性质属于社会主义

C. 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D.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C

【解析】二月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十月爆发时统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故选C。

18.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办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 一大

B. 三大

C. 八七会议

D. 遵义会议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说明了一大发生在1921年,其中有元老南湖泛舟的史实,所以答案选A。B发生在1922年,C发生在1927年,D发生在1935年,均与一大1921年时间特征不符,故BCD三项排除。

19. 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种精神

A. 科学

B. 自由

C. 民主

D. 爱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由材料中的“国耻纪念日”,可知体现了爱国精神。故答案选择D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新民主主义·五四运动

20. “中国的,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的羁轭下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

A.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B. 南昌

C. 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D. 八七会议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把中国从的羁轭下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反映的是不走苏联城市中心论的道路,而走相反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这条“相反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C项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正确。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发生在1922年,与材料强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符,排除A。南昌属于城市中心论,与材料强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符,排除B。八七会议确立土地和武装反抗的总方针,与材料强调“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创建井冈山根据地不符,排除D。

2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 把火种播散到西部,扩大根据地

B. 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 “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红军“远征”指的是长征,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故选D。A项错误,红军长征的目的是摆脱不利的局面;B项是在1935年,长征是在1934年开始的;C项明显错误,是在战争时期的斗争策略。因此ABC均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新民主主义·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22. 抗日战争时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战役。下列哪一战役不属于正面战场组织的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C. 太原会战

D. 枣宜会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1940年在华北地区组织的大型抗战,不是正面战场组织的,所以此题答案选B项。A、C、D都是正面抗战的典型,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百团大战

【名师点睛】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选项。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23.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的因素不包括

A. 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B.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 第三世界国家支持

D. 中国长期的外交努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错误,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时间是1979年,而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时间是1971年。故选A。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长期的外交努力等都是促成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因素。因此BCD均包括,故本题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背景

24. 十年“”给党和人民最深刻的教训是

A. 必须高度重视民主制度建设

B. 必须打破

C.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必须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时期我国的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为此最大教训是高度重视民主制度建设,故A正确;B不符合最大教训;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D属于之前错误。

25. 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法庭,村长终被拘留。这部影片反映了

A. “”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B. 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C. 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D. 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材料不能反映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故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当时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尚未建立,故排除B;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的法制意识增强,我国法制建设也不断的发展,因此C正确;D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是否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26. 20xx年是回归20周年。19xx年中国能够对恢复行使主权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一国两制”的英明决策

B.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C. 英国逐渐放弃了殖民主义

D. 英国以主权换治权主张得到双方的赞同

【答案】B

【解析】中国能够对恢复行使主权的最主要原因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收回主权的根本保障,故选B;其他选项皆是次要原因,排除。

27. 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在那头。”诗句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 渴望祖国统一

B. 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C. 反对外来势力

D. 赞扬一国两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提炼材料中的乡愁二字可知,作者是思念故乡的。同时可知与现在是海峡两岸分离的状态。联系史实可知1949年后蒋介石败退,问题就成为了历史遗留问题。随着蒋介石迁台的军民在70年代后均已年迈思乡心切,故以余光中为代表的诗人才会有此感慨。故选A。B、C不是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情感,D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海峡的发展

28.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世界的和拒绝这个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 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 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

C. 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D. “冷战”出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解决的突破口是材料内容中的时间与人物,1961年与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两个内容相结合就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的相关问题,再用材料中铁托言论的内容综合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为C项。A出现于二战后初期。B错误,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尚未形成。D出现于1947年,以杜鲁门主义为标志。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29. 有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外交历程时,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用一个小标题来反映。其中适合用于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 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 “一边倒”、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 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扬眉吐气”,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属于“跨洋握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被誉为“冰释雪融”,所以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中日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0.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A. 军事实力的均势趋势

B. 各大国稳定的政局

C. 发达的科技和教育无国界

D.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答案】D

【解析】经济决定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钦定大纲》

材料二:中华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行使其统治权。中华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国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统治权力依据的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中华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1)君权神授。

(2)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

(3)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思想是君权神授。

(2)结合材料“中华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并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

(3)结合所学可知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2.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

材料二: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一条“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和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改编自《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况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政治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2)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尝试走“美国人的路”“共和之路”,请指出这次实践活动及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党走“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并说明与近代中国其它政权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答案】(1)落后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实践活动:辛亥

成果:推翻君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或推翻清王朝)

(3)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优势: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落后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践活动:辛亥;第二小问,成果:推翻君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结合所学知识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优势:人民当家作主。

33. 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相对稳定,但稳中有变。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自主的和平外交,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促进了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内的经济建设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依据史实说明美苏“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的表现。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两极格局结束后,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 

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

(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

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缓和与动荡并存。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表现有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结合所学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缓和与动荡并存。

文档

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历史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