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给病人打点滴(100 毫升),每分钟滴数与输液时间(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D.无法判断
2.小明用八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棱长是20厘米的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原来的八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相比减少了( )平方厘米。
A.120 B.600 C.800 D.2400
3.一堆石子,用去60%后还剩吨,求这堆石子原来共有多少吨,正确的算式是( )
A.60%+ B.÷60% C.÷(1﹣60%)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之比为5∶4∶9,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5.m+=n+,m和n比较大小,结果是( ).
A.m>n B.m<n C.m=n D.无法比较
6.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纸盒的表面展开图,与数字3所在的面相对的面上的数字是( )。
A.1 B.5 C.6
7.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B.直径是半径的2倍
C.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D.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
8.如图,把底面半径是r,高h的圆柱沿着它的高切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这个近似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圆柱的表面积增加了( )。
A.2πr2 B.2rh C.2πrh D.2πr2h
9.水果店老板进了两箱樱桃,第一箱因为热销提价20%售出,第二箱突然滞销,老板不得不将热销价格降价20%出售,第二箱价格与成本价相比,( )。
A.等于成本价 B.低于成本价 C.高于成本价
10.将0.1毫米的纸对折再对折,反复对折,量出每次对折后的厚度,其厚度不可能是( )毫米。
A.0.4 B.0.6 C.0.8 D.1.6
二、填空题
11.我国耕地面积约是125930000公顷,读作(_____)公顷,改写成用“万公顷”做单位是(___)万公顷.
12.的分数单位是(________),再减去(________)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质数。
13.A=2×3×7,B=2×5×7,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最小公倍数是_____。
14.把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把它剪开,照下图的样子拼起来,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比原来圆的周长增加(________)厘米。
15.修一条路,已修的与未修的长度比是5∶3,那么已修的占全长的(________)。如果全长是160米,已修的比未修的长(________)米。
16.在比例尺千米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20cm,两列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A车每小时行55km,B车每小时行45km,(________)时后两车相遇。
17.把一个底面周长是18.84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切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时表面积增加了(______)平方厘米,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是(______)立方厘米。
18.甲小车15秒跑了510米,乙小车跑了16秒,平均每秒38米,求两辆小车的平均速度,请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不计算(___________)。
19.李阿姨和王阿姨各抢到一张“满40元减10元”的消费券,相约去超市购物。李阿姨购买原价是40元的水果,只需付(________)元;王阿姨购买原价是50元的冷冻食品,实际付出的钱相当于打(________)折。
20.某公园淡季的门票票价是80元,比旺季票价便宜了。这个公园旺季门票票价是多少元?设:某公园旺季门票票价是x元,列出的方程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21.直接写出得数。
22.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3.解方程。
24.五(1)班共有40名学生,其中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1)男生有多少人?
(2)男生中有的人参加了校足球队,参加校足球队的有多少人?
25.“五一”劳动节,商场开展促销活动,所有商品一律八五折出售.李阿姨在该商场买了一台电视机,花了4250元.这台电视机的原价是多少钱?
26.兴趣小组原有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后来又来了2名男生参加,这时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8:7,兴趣小组原有男生多少人?
27.星期六下午,王明同学骑自行车到6千米远的姥姥家去玩,请根据下面折线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王明在姥姥家玩了多少时间?
(2)如果王明从出发起一直骑自行车不休息,下午几时几分可到达姥姥家?
(3)求王明回程阶段的速度?如果不计停留时间,请求出王明骑自行车的往返的平均速度?
28.一个圆锥形物体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6分米。
(1)这个圆锥体所占的空间是多少立方分米?
(2)如果给这个圆锥形物体做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盒,至少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硬纸板?
29.小华想在网上书店买书,A店打七折销售,B店每满69元减19元。如果小华想买的书标价为80元。
(1)在A、B两个书店买,各应付多少元?
(2)在哪个书店买更省钱?A、B两店的价格相差多少钱?
30.用水平线和竖直线将平面分成若干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格子,小正方形的顶点,叫格点,以格点为项点的多边形叫格点多边形,设格点多边形的面积为,它各边上格点的个数和为。
(1)如上图所示中的格点多边形,其内部都只有一个格点,它们的面积与各边上格点的个数和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请写出与之间的关系式,答:=( )。
多边形的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 |
多边形的面积 | 2 | ( ) | 3 | ( ) | …… |
各边上格点的个数和 | 4 | 5 | 6 | ( ) | …… |
此时所画的各个多边形的面积与它各边上格点的个数和之间的关系式=( )。
(3)请你继续探索,当格点多边形内部有且只有个格点时,猜想与有怎样的关系?请直接写出结果。
【参】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分析】
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它们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如果它们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量反正比例关系。
【详解】
点滴的量一定为100毫升,每分钟的滴数×滴的时间=100;所以成反比例。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定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D
解析:D
【分析】
如图,用八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大正方体,八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大正方体的6个面,求出大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6即可。
【详解】
20×20×6=2400(平方厘米)
故答案为: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立体图形的拼组,减少了大正方体前后、左右、上下,6个面的面积。
3.C
解析:C
【详解】
÷(1﹣60%)
=÷40%
=(吨);
答:这堆石子原来共有吨.
故选:C.
4.B
解析:B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5∶4∶9,用180÷(5+4+9)=10°,得每份数量,再根据三个角所占份数,求出三个内角度数进行判断。
【详解】
180°÷(5+4+9)
=180°÷18
=10°
三个内角分别是:10°×5=50°
10°×4=40°
10°×9=90°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比为5∶4∶9,以及三角形内角和180°,求出三个内角度数进行判断。
5.A
解析:A
【解析】
可以用假设的方法,假设m= ,那么可以得出n=,>,所以m>n.答案A是正确的,答案B、C、D都是错误的.
考点:分数的大小比较,式的运算.
规律总结:
如果a+b=c+d,且a>c,那么b一定小于d.
6.C
解析:C
【分析】
正方体展开图的相对面辨别方法:相对之端是对面即相对的两个小正方形(中间隔着一个小正方形)是正方体的两个对面,“z”字两端处的小正方形是正方体的对面;据此解答。
【详解】
由分析可知:与数字3所在的面相对的面上的数字是6。
故答案为:C
【点睛】
掌握正方体展开图的相对面辨别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B
解析:B
【分析】
根据圆的特征,依次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即可解答。
【详解】
A.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说法正确。
B.由直径的定义可知,同一个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选项缺少在同一个圆中,故说法错误。
C.因为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它的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其对称轴,而圆有无数条直径,所以圆就有无数条对称轴。
D.圆的大小和圆的半径有关,说法正确。
故答案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必须明确在同一个圆和等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直径是半径的2倍。
8.B
解析:B
【分析】
由图可知: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比圆柱表面积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且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宽是圆柱的底面半径;据此解答。
【详解】
由题意可知:这个近似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圆柱的表面积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面积是2×h×r=2 rh。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圆柱体积推导公式的过程中的知识点,明确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比圆柱表面积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是解题的关键。
9.B
解析:B
【分析】
把樱桃的成本价看作单位“1”,提价20%后的价格就是成本价的1+20%,第二箱销售时又降了20%,是把第一箱提价后的价格看作单位“1”,降价后的价格是(1+20%)×(1-20%)=1.2×0.8=0.96=96%,比成本价降了。
【详解】
(1+20%)×(1-20%)
=1.2×0.8
=0.96
=96%
96%<1
第二箱价格与成本价相比,低于成本价。
故答案为: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两个20%的单位“1”不同,提价20%是把成本价看作单位“1”,当降20%时是把提价后的价格看作单位“1”。
10.B
解析:B
【分析】
由题意可知,0.1毫米的纸对折一次是0.1×2毫米,对折两次是0.1×2²毫米,对折三次是从0.1×2³毫米,对折四次是……,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对折一次是0.2毫米;
对折两次是0.4毫米;
对折三次是0.8毫米;
对折四次是1.6毫米;
故答案为:B。
【点睛】
找到数据变化的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11.一亿二千五百九十三万 12593
【详解】
思路分析:这道题是数的读法和改写的知识,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无论读哪一级的数都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亿字或万字,每一级中间无论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时,从数的右边起向左数出四位点上小数点,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名师详解:这个数读作:一亿二千五百九十三万,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12593万
易错提示:数的读法和改写方法掌握不清会出错.
12.
【分析】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叫分数单位;将这个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减去2,分子是几就减去几个分数单位。
【详解】
-2=-=
的分数单位是,再减去25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质数。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数单位和质数,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分数单位的个数。
13.A
解析:210
【分析】
(1)根据最大公约数的意义,最大公约数就是A和B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即最大公约数是A和B都含有的质因数的乘积,所得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根据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最小公数就是A和B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即最小公倍数是A和B都含有的质因数的乘积,再乘上A和B独自含有的质因数,所得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详解】
(1)由A=2×3×7,B=2×5×7,可知A和B都含有的质因数是2和7,所以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2×7=14;
(2)由A=2×3×7,B=2×5×7,可知A和B都含有的质因数是2和7,A独自含有的质因数是3,B独自含有的质因数是5,所以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2×7×3×5=210;
故答案为14,210。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注意最大公约数是两个数都含有的约数的乘积,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都含有的质因数的乘积,再乘上独自含有的质因数。
14.6
【分析】
根据题图可知,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圆的周长多了两条半径,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3×2=6(厘米)
【点睛】
理解熟记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分析】
(1)把这条路全长平均分成(5+3)份,已修的部分占其中的5份,那么已修部分占全长的;
(2)根据比的应用计算出每份的量,已修部分比未修部分多占2份,每份的量乘2即可求得。
【详解】
(
解析:
【分析】
(1)把这条路全长平均分成(5+3)份,已修的部分占其中的5份,那么已修部分占全长的;
(2)根据比的应用计算出每份的量,已修部分比未修部分多占2份,每份的量乘2即可求得。
【详解】
(1)已修的占全长的:;
(2)160÷(5+3)×(5-3)
=160÷8×2
=20×2
=40(米)
【点睛】
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16.8
【分析】
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出甲、乙两地的距离,再根据: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据此解答。
【详解】
40×20÷(55+45)
=800÷100
=8(小时)
【点睛】
本题考查比例尺的意义以及
解析:8
【分析】
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出甲、乙两地的距离,再根据: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据此解答。
【详解】
40×20÷(55+45)
=800÷100
=8(小时)
【点睛】
本题考查比例尺的意义以及应用,再根据:距离、速度、时间三者关系,进行解答。
17.282.6
【详解】
把圆柱切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长方体的两个侧面,都是长方形,长是圆柱的半径,宽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面积再乘2.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
解析:282.6
【详解】
把圆柱切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长方体的两个侧面,都是长方形,长是圆柱的半径,宽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面积再乘2.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
18.(510+38×16)÷(15+16)
【解析】
【分析】
用甲小车路程加上乙小车的路程,再用求得的路程和除以时间和即可求出两小车平均速度。
【详解】
乙小车路程为38×16,两小车平均速度为(51
解析:(510+38×16)÷(15+16)
【解析】
【分析】
用甲小车路程加上乙小车的路程,再用求得的路程和除以时间和即可求出两小车平均速度。
【详解】
乙小车路程为38×16,两小车平均速度为(510+38×16)÷(15+16)。
故答案为(510+38×16)÷(15+16)
19.八
【分析】
根据满40元减10元可知,李阿姨付的钱是(40-10)元;王阿姨付的钱是50-10=40元,然后用40÷50即可解答。
【详解】
(1)40-10=30(元)
(2)(50-1
解析:八
【分析】
根据满40元减10元可知,李阿姨付的钱是(40-10)元;王阿姨付的钱是50-10=40元,然后用40÷50即可解答。
【详解】
(1)40-10=30(元)
(2)(50-10)÷50
=40÷50
=0.8
=八折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中满减问题的理解与应用。
20.(1-20%)x=80
【分析】
淡季票价比旺季票价便宜了20%,据此先计算淡季是旺季票价的百分之几,再利用乘法列方程即可。
【详解】
设:某公园旺季门票票价是x元,列出的方程是(1-20%)x=8
解析:(1-20%)x=80
【分析】
淡季票价比旺季票价便宜了20%,据此先计算淡季是旺季票价的百分之几,再利用乘法列方程即可。
【详解】
设:某公园旺季门票票价是x元,列出的方程是(1-20%)x=80。
【点睛】
本题考查了简易方程和百分数的应用,解题关键在于求出淡季是旺季票价的百分之几。
三、解答题
21.8; 6.33; 9;100 ;
; 15;0;
【分析】
根据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口算即可。
【详解】
【点睛】
本题考查了
解析:8; 6.33; 9;100 ;
; 15;0;
【分析】
根据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口算即可。
【详解】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口算综合,计算时要认真。
22.(1)400;(2);(3)36.71;(4)1;(5);(6)3
【分析】
四则运算的顺序:四则运算分为两级。加法、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同
解析:(1)400;(2);(3)36.71;(4)1;(5);(6)3
【分析】
四则运算的顺序:四则运算分为两级。加法、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乘除法),再算第一级运算(加减法)。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的。题中(1)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2)异分母分数相加,先通分,再进行相加减,能约分的要约分;(3)减法运算性质一个数连减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将原式变为46.71-(6.81+3.19)后进行解答;(4)根据分数除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将原式变为后再进行交叉约分相乘;(5)先把变为,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逆运算:a×c+b×c=(a+b)×c,将原式变为再进行计算即可;(6)直接按照四则混合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
(1)
=
=400
(2)
=
=
=
(3)
=
=
=36.71
(4)
=
=1
(5)
=
=
=
(6)
=
=
=
=
=3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法则的应用,其中包含了分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的运用。
23.x=10;x=21;x=3
【分析】
根据等式的性质1,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15,再根据等式的性质2,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6即可;
合并左边的同类项,再根据等式的性质2,两边同时除以即可;
根据等式的性
解析:x=10;x=21;x=3
【分析】
根据等式的性质1,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15,再根据等式的性质2,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6即可;
合并左边的同类项,再根据等式的性质2,两边同时除以即可;
根据等式的性质1,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0.4×11的积,再根据等式的性质2,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1.2即可;
【详解】
解:6x=45+15
x=60÷6
x=10
解:x=15
x=15÷
x=21
解:1.2x=8-4.4
x=3.6÷1.2
x=3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方程的解法,根据数据及符号特点灵活应用等式的性质计算即可。
24.(1)25人
(2)5人
【详解】
(1)40×=25(人)。
答:男生有25人。
(2)25×=5(人)。
答:参加校足球队的有5人。
解析:(1)25人
(2)5人
【详解】
(1)40×=25(人)。
答:男生有25人。
(2)25×=5(人)。
答:参加校足球队的有5人。
25.5000元
【详解】
4250÷85%=5000(元)
答:这台电视机原价5000元.
解析:5000元
【详解】
4250÷85%=5000(元)
答:这台电视机原价5000元.
26.40人
【分析】
后来又来了2名男生参加,这时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8:7,即男生是女生的,所以这2名男生占女生人数的﹣,则女生原有2÷(﹣)人,则用女生人数乘原来男生占女生人数的分率,即得男生多
解析:40人
【分析】
后来又来了2名男生参加,这时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8:7,即男生是女生的,所以这2名男生占女生人数的﹣,则女生原有2÷(﹣)人,则用女生人数乘原来男生占女生人数的分率,即得男生多少人.
【详解】
2÷(﹣)×=2×=40(人)
答:原有男生40人.
27.(1)30分;(2)1时40分;(3)12千米;10千米/时
【分析】
先根据折线图得出王明行程情况:
①下午1时出发,行驶20分钟,到下午1:20走了3千米;
②然后休息了20分钟,到下午1:40
解析:(1)30分;(2)1时40分;(3)12千米;10千米/时
【分析】
先根据折线图得出王明行程情况:
①下午1时出发,行驶20分钟,到下午1:20走了3千米;
②然后休息了20分钟,到下午1:40;
③接着从下午1:40到下午2:00,行驶20分钟,又走了3千米,到姥姥家;
④从下午2:00到下午2:30分,王明在姥姥家玩;
⑤从下午2:30到下午3:00返回家中。
(1)王明在姥姥家玩了30分钟;
(2)用到达姥姥家的时刻减去休息的时间,就是不休息到达姥姥家的时刻;
(3)返回时的时间是0.5小时,路程除以时间得出返回时的速度;总路程是2个6千米;去时用的时间是1小时减去休息的20分钟,返回用的时间是0.5小时,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可。
【详解】
(1)王明在姥姥家是从下午2时到2时30分;
2时30分﹣2时=30分;
答:王明在姥姥家玩了30分。
(2)王明中间休息了20分钟;否则他会提前20分钟到姥姥家。
2时﹣20分=1时40分;
答:下午1时40分可到达姥姥家。
(3)6÷0.5=12(千米/时);
20+20=40(分)
3时﹣2时30分=30分
40+30=70(分)
70分=时
6×2÷
=12÷
=10(千米/时)
答:王明返回时的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王明骑自行车的往返的平均速度是10千米/时。
【点睛】
解决本题关键是看懂图,找出王明各个时间的状态,进而求解。
28.(1)25.12立方分米
(2)128平方分米
【分析】
(1)根据圆锥的底面周长公式先求出它的底面半径,再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体积即可;
(2)如果给这个圆锥形物体做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盒,则包装盒
解析:(1)25.12立方分米
(2)128平方分米
【分析】
(1)根据圆锥的底面周长公式先求出它的底面半径,再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体积即可;
(2)如果给这个圆锥形物体做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盒,则包装盒的底面是以圆锥底面直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高等于圆锥的高,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即可。
【详解】
12.56÷3.14÷2
=4÷2
=2(分米)
×3.14×22×6
=3.14×8
=25.12(立方分米)
答:这个圆锥体所占的空间是25.12立方分米。
(2)由分析可知长方体包装盒的长为4分米、宽为4分米、高为6分米。
长方体的表面积:(4×4+4×6+4×6)×2
=(16+24+24)×2
=×2
=128(平方分米)
答:至少要128平方分米的硬纸板。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圆锥体积公式和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综合应用,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是解答第一问的关键,理解包装盒的底面是以圆锥底面直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高等于圆锥的高是解答第二问的关键。
29.(1)A店应付56元, B店应付61元;
(2)在A店买更省钱,A、B两店的价格相差5元
【分析】
(1)用原价乘七折,求出在A店买这本书的实际价格;用原价减去19元,求出在B店买这本书的实际价格
解析:(1)A店应付56元, B店应付61元;
(2)在A店买更省钱,A、B两店的价格相差5元
【分析】
(1)用原价乘七折,求出在A店买这本书的实际价格;用原价减去19元,求出在B店买这本书的实际价格;
(2)根据(1),先判断出在哪个店买书更省钱,利用减法求出省了多少钱即可。
【详解】
(1)A店:(元)
B店:(元)
答:在A、B两个书店买,各应付56元、61元。
(2)56<61,在A店买更省钱。
(元)
答:在A店买更省钱,A、B两店的价格相差5元钱。
【点睛】
本题考查了折扣问题,七折是按照原价的70%出售。
30.(1)x;2.5;4;8
(2)作图见详解;x+1
(3)S=x+n-1
【分析】
(1)②多边形的面积是2.5,④多边形的面积是4,各边上格点的个数和是8。通过计算,发现这四个图形的面积都是各边上
解析:(1)x;2.5;4;8
(2)作图见详解;x+1
(3)S=x+n-1
【分析】
(1)②多边形的面积是2.5,④多边形的面积是4,各边上格点的个数和是8。通过计算,发现这四个图形的面积都是各边上格点的个数和的,所以S=x;
(2)按照题目的要求作图;
通过观察计算发现,这两个多边形的面积与它各边上格点的个数和之间的关系式为S=x+1;
(3)通过继续在方格中画格点多边形,发现当格点多边形内部有且只有个格点时,S=x+n-1。
【详解】
(1)通过数图形、分析可以发现S=x;②多边形的面积是2.5;④多边形的面积是4,各边上格点的个数和是8。
(2)
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发现S=x+1;
(3)继续画图、分析数据、探索,可以发现S=x+n-1。
【点睛】
理解题意,观察图形,通过画图、分析数据、探索规律是解决探究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