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礼义知廉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58:59
文档

学礼义知廉耻

学礼仪,知廉耻班级:110054B班日期:2013-04-21什么是礼义廉耻?•礼义廉耻又称为“四维”,出自《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明清之际顾炎武也曾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维”即“纲”的意思。•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礼、义、廉、耻被视为治国的“四纲”,做人的根本,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所推崇和重视。•礼,一种社会观、人际观和行为规范•义,一种超越的大气公德•廉,一种无私的公德气度•耻,一种自知与自尊的德性礼,一种社会观、人际观和
推荐度:
导读学礼仪,知廉耻班级:110054B班日期:2013-04-21什么是礼义廉耻?•礼义廉耻又称为“四维”,出自《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明清之际顾炎武也曾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维”即“纲”的意思。•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礼、义、廉、耻被视为治国的“四纲”,做人的根本,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所推崇和重视。•礼,一种社会观、人际观和行为规范•义,一种超越的大气公德•廉,一种无私的公德气度•耻,一种自知与自尊的德性礼,一种社会观、人际观和
学礼仪,知廉耻

班级:110054B班

日期:2013-04-21

什么是礼义廉耻?

•礼义廉耻又称为“四维”,出自《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明清之际顾炎武也曾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维”即“纲”的意思。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礼、义、廉、耻被视为治国的“四纲”,做人的根本,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所推崇和重视。

•礼,一种社会观、人际观和行为规范•义,一种超越的大气公德

•廉,一种无私的公德气度

•耻,一种自知与自尊的德性礼,一种社会观、人际观和行为规范

•礼,在我国传统中是一种内容浩

大的文化系统,它包括礼貌、礼

节、礼仪。简明言之,它是一种

“秩序观”,即包括社会秩序也

包括人际秩序。所以,现在所谓

的明礼,就是讲社会秩序。

•我国宋代哲人周敦颐说:“万物

皆得其理”,作为社会的人应当

遵从社会的“理”即规律,社会

发展才会有序。

•“礼”=“理”的,在这里,礼

指的是一种社会观、人际观,同

时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明礼,是我们公民的道德规范之一。明礼要求,就是我们国家重建文明的诗书礼仪之邦的战略性要求。

•从人际秩序的要求上看,讲礼仪,讲的就是用行为规范来表达对人的情义。

•荀子曾把礼看作是一种人道,能够理顺人情。所以它要求用某种规定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对长者、尊者、同仁表达敬的情义,对幼者、弱者的爱护与关切的情义。既表达“尊长敬老”之情,又表现“同情扶弱”之情。

•明礼的目的,为的是“和”。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孔子不仅说:“礼之以和为贵。”

•《礼记•儒行》)并且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管理学上讲,它指是一个协调;

•军事上讲,它指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战略;•从家庭道德规范上求的是“家和万事兴”;

•从经济发展环境要求上,讲“和气生财”。

•因而“和”,于国,求国强国泰,求社会大秩序之稳定;于民,求人际和谐,家庭和睦,于人际文明秩序之协调。

•可见,礼仪是一种社会润滑剂,它通过对人们行为美的指向和要求,减少社会磨擦、优化社会环境。所以,市场经济非常地需要文明礼仪社会观。

•义,传统上一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仁人志士处世的重要道德准则,其原因恐怕至

少要在于这么三点的气度:

•一腔正直之气,

•一点浩然之气,

•一股勇为之气。

•义,有“善”、“正”的意思。

•墨子认为,“义者,正也”。

•我国古代经典《易经》解释说,义,是“‘直’其正也,‘方’其义也。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

而德不孤。”•正直,是所有人们所重视的做人的品格,即所谓“直道是身谋。”

•现在我们正在强调的“讲正气”,指的就是讲正义、讲公平、讲公正。

•墨家认为是:“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义不贼众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

•义的正直性在于其“不欺”、“不侮”、“不凌弱”、“不骄”等等。

•义的浩然性,曾是孟子追求的一种处世观,他把义叫做“浩然之气”。在他看来,拥有“义”的品格,重于拥有鱼、熊掌,甚至高于人的生命。

•人具备了正直的品格,才能更上一层谈及“浩然”。能够对客观事物看得比较透彻,有一种对事物坦然的把握,于是便具备了一种“大气”品格。

•追求义的“大气”公德品格,是人们一种对现实功利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能够真正使世俗之人“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种超越,并非纯粹是自我性的,还在于其对社会公平的维护。事实上,从侠义肝胆、义薄云天,到的义举、义卖乃至于见义勇为的倡扬,历代人们都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伦理规范看成是义。

•如果我们大力弘扬义的这些个正直之气、浩然之气、勇为之气的品质,那么,路不拾遗会蔚然成风,见义勇为就会是每一个人的义举,乐于奉献便成为公众的自觉,知识经济社会也就增加了一种优秀的道德资源,市场经济社会也就多了一个公正的道德机制。

廉,一种无私的公德气度•廉,属于无私之品格。与贪相对,

有廉洁、廉直等说法,也叫做

“不苟取”或者“节俭”。

•廉,多指的执政品德,即官

德,所以也称廉政道德。

•一个国家的干部是否廉洁从政,

直接关系民心向背,关系到执政

党能否地位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危。

•清代的帝王认为:“国之安危,

全系官僚之贪廉。官若忠廉,则

贤才向用……”(《清世祖实录•

卷九》)

•首先,传统道德的廉,要求的是作为正直人应具有的一种无私的公德气度。

•清代的翰林何金寿为民族英雄岳飞庙题了一幅楹联,上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并且作跋文云:“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他颂扬的就是岳飞的廉洁清正的高风亮节。

•凡是有德行的人,都把廉奉为美德操守。

•战国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石,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拒绝接受。献玉的人说:“拿给治玉的匠人,玉匠说这是宝贝,所以才敢把它拿来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贝,若把宝石给我,咱两人不全都丢失了自己的宝贝吗?不如大家都不丢失自己的宝贝。”在子罕看来,奉持廉洁乃持身之宝。

•修养廉德,要靠个人的修养节俭的品性作基础,起码要做到“不苟取”。

•节俭,能养成良好的品格;“不苟取”是不贪的道德。•唐代皇帝李世民认为,“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不劳,静则下不扰。民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李世民《帝范•诫盈篇》)他还说,“处薄而行俭。……此

节俭之德也。”(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众所周知,新时期的官,是服务的公仆。然而,该公仆毕竟拥有着一定的权力。如果没有一种高度的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没有一种俭约道德观念,做不到“不苟取”,那么,在有权利名誉、有利可图的情景面前,就必然会逐利而舍义,直至违法乱纪。

廉,一种无私的公德气度

•光靠个人的修养廉德,是不够的,还要靠法治。只有治贪,才能最终保证廉洁。清代进士王命岳在他的《惩贪议》一文中非常明白地说道:“致理必在惩贪,惩贪莫先旌廉。”•就廉政而言,我国在很早的古代时就有过认识。

•《周礼•卷三》中记载:“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法,六曰廉辨。”

•它要求以廉为本,考察官吏的善、能、敬、正、法、辨六项政绩和品德,非常有道理。

•《淮南子•氾论训》有这样一段文字说:“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禀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

齐以此三十岁道路不拾遗。此弄省奸禁者也。”

•这里我们看到齐威王很有魄力,狠狠地惩治了那些说假话,办假事的官吏,对其它官吏起到了很大的微戒作用,从此齐国达到了天下大治。

•耻,包括两个含义,一为羞,二为辱。

•孟子在《尽心上篇》中这样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他还说,“人而无耻,不知其可”。所以耻,是人们反躬自省的要求。

•孟子认为,羞耻之心是义的本源。他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一个不知羞耻的人,是绝对做不到什么公平、公正的。

•何为羞者,即耻。孔子曰:“行已有耻。”(《论语•子路》)

•羞,是一个人的自知心理。人都应该有一种羞耻之心的,羞耻是一种对人格的反省。有了羞耻之心,人才能够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何为辱,是对人格或者自尊的刺激。辱的度,即是格。也就是人格、国格。

•一个有自尊、有人格、有道德的人往往是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的。一个有自尊、有人格、有道德的民族更是“知耻”而不可辱的。

•具备“耻”的自知自明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它需要真正的勇气。

•孔子早就说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记得以前有位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叫做《丑陋的美国人》,世人曾经称赞他的勇气,还有位中国人也出版了一本书《丑陋的中国人》,也不乏揭“耻”之胆魄。我们因之获得一些基本的认识:倘若我们所有的人懂得了“无礼”

是耻,那么社会也就更加文明了;假如所有的人知道“不义”为耻,那么法律规范也就成为一些个虚文;如果所有的把握着一定权利的人真正明白“不廉”为耻的话,那么老百姓恐怕便不会有太多的“不平”之心态了;如果……

•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

小人责人。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

足者鄙。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促迫褊窄,浅率浮躁,非有德之气象,只观其气象,便知涵养之浅深。

•纵与人相分争,只可就事论事,不可揭其父母之短,扬其闺门之恶。此祸关杀身,非止有伤长厚己也。

•发展市场经济,要求有良好的人文道德基础,礼义廉耻必须要赋予时代精神,发挥其现代价值。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就是美德。”

•一个国家没有法制不行,没有道德更不行。

•在新时期的道德建设中,礼义廉耻仍然具有着巨大的道德力量,它有助于人们以文明的行为方式进行交流,以正直公正的品行对社会行为进行判断与制约,以“不苟取”的姿态对待丰富商品的社会,以自知自尊的德性自觉地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

•世界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道:“人类的使命,在于力求道德的完善。”中华民族美德资源中,瑰宝璀灿,让我们勇敢地将他们释放出来吧!

有违礼义廉耻的行为

•学习礼义廉耻是弘扬中华名族精神的体现;•学习礼义廉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学习礼义廉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学习礼义廉耻是促进人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

文档

学礼义知廉耻

学礼仪,知廉耻班级:110054B班日期:2013-04-21什么是礼义廉耻?•礼义廉耻又称为“四维”,出自《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明清之际顾炎武也曾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维”即“纲”的意思。•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礼、义、廉、耻被视为治国的“四纲”,做人的根本,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所推崇和重视。•礼,一种社会观、人际观和行为规范•义,一种超越的大气公德•廉,一种无私的公德气度•耻,一种自知与自尊的德性礼,一种社会观、人际观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