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底面尺寸是根据地基承载力条件、地基变形条件和上部结构荷载条件确定的。
由于柱下基础的底面积不太大,故假定基础是绝对刚性且地基土反力为线性分布。
1、轴心受压柱下基础
轴心受压时,假定基础底面的压力为均匀分布,设计时应满足下式:
p=(N+G)/A'≤fa
其中,N=71.5KN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设计值
G=49.5KN 基础自重设计值和基础上的土自重,G=γdA,d为基础埋置深d=1m 基础埋置深度
A= 2.25㎡基础底面面积
fa=150KN/㎡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 故A'≥N/(fa-γd)=0.55㎡
故取A= 2.25㎡
对于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筑物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3.0.2条规定的丙级建筑物,除应根据上述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尺寸外,还须经地基变形验算后确定。
2、偏心受压柱下基础确定偏心受压基础底面尺寸一般采用试算法,其步骤如下:
①按轴心受压基础的公式,计算基础地面面积A'
②考虑偏心影响,将基础底面面积A1增大10%~40%,即A=(1.1~1.4)A'
③计算基地边缘最大和最小压应力
验算是否符合最后二式的要求,如不符合则修改底面尺寸b、l,直到符合为
在偏心荷载作用下,假定基础底面的压力按线性非均匀分布,这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和最小压应p最大=(N+G)/A+Mk/W=93.44335602≤1.2fa=180KN/㎡
p最小=(N+G)/A-Mk/W=14.11219954
p=(p大+p小)/2=53.77777778≤fa=150KN/㎡
其中,M=19.5KN.m 由排架或框架计算求得的基础顶面的弯矩值
V= 3.53KN
h=1m 基顶与基地之间的距离
Mk=M+Vh=23.03KN.m
矩形bll/6=0.580604167b= 1.45l=圆πddd/32=0d=π=
令e=Mk/(N+G)=0.190330579l/6=0.258333333
当基底为矩形截面时,p最大=(N+G)(1+6e/l)/A,p最小=(N+G)(1-6e/l)/A
则有:当e 当e=l/6时,p最小=0,这时地基反力分布图形为三角形; 当e>l/6时,p最小<0,这说明基础底面的一部分将产生拉应力。但 由于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不可能受拉的,所以这部分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是脱离的,而使亦即这时承受地基反力的基础底面积不是bl而是3al,故有: p最大=2(N+G)/3ab=95.15151958≤1.2fa=180KN/㎡ 其中,a=l/2-e=0.584669421m 合力作用点至基础底面最大压力边缘的距离 l= 1.55m 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矩形基础的长边 b= 1.45m 垂直于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矩形基础的短边 在确定偏心受压柱下基础底面尺寸时,应同时符合下列两个要求: p=(p最大+p最小)/2≤fa p最大≤1.2fa 式中将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提高20%的原因,是p最大只在基础边缘的局部范围内出现,而且p最大众 0.580604167W= 为线性分布。 =γdA,d为基础埋置深度,基础自重和其上土重的平均重度γ=20kN/立方米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2.4条规定采用 2条规定的丙级建筑物, 算后确定。 即A=(1.1~1.4)A' 面尺寸b、l,直到符合为止。 面边缘的最大和最小压应力可按下式计算: 1.55m 3.141592654 ,而使基地压力重新分布, 边缘的距离 ,矩形基础的短边 围内出现,而且p最大众的大部分是由活荷载而不是恒荷载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