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赴日诗僧群体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58:44
文档

赴日诗僧群体

附:中国赴日诗僧群体中国文化历来不缺少求法、求道的果敢,但却缺乏传法布道的积极自主意识,这恐怕受古训中的“远人不取,由修文德以来之”的影响。所以,即使是唐代中国文化最极盛的时代,也很少主动地向外输出文化。对日本、新罗,也只是应其要求,被动地输出文化,更多地对方主动上门来求学,或对方主动提出向其传道。政治、儒学方面是如此,佛学是如此。中国佛教徒在中国本土传教布道,是从来不惮其远、其艰难险阻的。为了求取真经,获得真理,远赴印度求法,前“赴”后继。然后,与朝鲜僧人很早就向日本传法,中国僧人却鲜有赴日
推荐度:
导读附:中国赴日诗僧群体中国文化历来不缺少求法、求道的果敢,但却缺乏传法布道的积极自主意识,这恐怕受古训中的“远人不取,由修文德以来之”的影响。所以,即使是唐代中国文化最极盛的时代,也很少主动地向外输出文化。对日本、新罗,也只是应其要求,被动地输出文化,更多地对方主动上门来求学,或对方主动提出向其传道。政治、儒学方面是如此,佛学是如此。中国佛教徒在中国本土传教布道,是从来不惮其远、其艰难险阻的。为了求取真经,获得真理,远赴印度求法,前“赴”后继。然后,与朝鲜僧人很早就向日本传法,中国僧人却鲜有赴日
附:中国赴日诗僧群体

中国文化历来不缺少求法、求道的果敢,但却缺乏传法布道的积极自主意识,这恐怕受古训中的“远人不取,由修文德以来之”的影响。所以,即使是唐代中国文化最极盛的时代,也很少主动地向外输出文化。对日本、新罗,也只是应其要求,被动地输出文化,更多地对方主动上门来求学,或对方主动提出向其传道。政治、儒学方面是如此,佛学是如此。

中国佛教徒在中国本土传教布道,是从来不惮其远、其艰难险阻的。为了求取真经,获得真理,远赴印度求法,前“赴”后继。然后,与朝鲜僧人很早就向日本传法,中国僧人却鲜有赴日本、朝鲜传法的,尤其是与众多西行求法的僧人和朝鲜、日本入华僧相比,更显如此。

一、本土赴日布法的僧人

有唐一代,中国本土赴日的僧人有智宗(6)、道荣、道明(约八世纪初叶至日本)、道璿(736)、善意(玄昉)、鉴真、法进、昙静、思讬、义静、法载、法成、仁韩、法颗、智成、灵曜、如宝(762)、慧云、慧良、慧远、慧常、慧善、湛、义空等20人。然这一群多皆因鉴真之因入日本。

《遣唐使》,页184—186

奈良初期赴日的唐僧有道明和道荣,道明开创大和长谷寺,并在养老二年(718)塑造十一面观音。而十一面观音是六观音之一,是秘密佛教中的一尊。这表明,开空海推广真言宗密教之先,道明已经在日本为密教的迅速传播准备了土壤。另一僧唐僧道荣,在日本佛教界普及汉音方面颇有贡献。原来,日本僧尼在诵经唱礼时,其所用语音自出心裁“妄作别音”,而且谬种流传,极不规范。由于道荣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养老四年(720)十二月,天皇下诏,凡僧尼诵经唱礼都要以道荣和学问僧胜晓的语音为标准,其他均须停止。

天平八年(736)赴日本的道璿在日本佛教界也有相当的影响。道璿原是洛阳大福先寺和尚,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邀请他前往日本传播律宗,于是道璿与天竺僧菩提僊那等一同赴日,他到日本后,住进大安寺的西塘院,讲解《律藏行事钞》,为日本律宗的兴隆作了启蒙和准备。同时,他还是日本兴隆华严和天台二宗的先驱者。道璿还可能对建造卢舍那大佛起了相当的影响作用。

掀起中国诗僧赴日高潮的是鉴真。鉴真是唐代高僧,中日诗人、僧侣高度赞颂了他东渡弘法与在佛教上继往开来的伟绩,艰他的灭度表示了沉痛的哀悼。……在鉴真灭度后的十六年里,唐赴日使者高鹤林在他所写的《因使日本愿谒鉴真尚灭度不觐尊颜而述怀》中说:“怀藏通邻国,真如转付民。”也集中表现了这个主题。结尾“禅院从今古,青松绕塔新。斯法留千载,名记万年春。”以托物寓意之笔歌颂了他的佛法与精神的不朽。禅院随着人逝而从今变古,但鉴真所传之法犹如青松绕塔,万古长青,他的美名万年长春。

二、渤海诗僧入日及其与日本僧俗的诗文交往

814年,渤海国派王孝廉出使日本。随其同行的有释仁贞,任录事。其能诗,日本诸臣多一他唱和。《渤海国志长编》录其诗一首

《七日禁中陪宴》:“入朝贡国惭下客,七日承恩作上宾。更见凤声无妓态,风流变动一园春。”

    释贞素,渤海僧,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负笈长安。曾与日本入唐学问僧灵仙结为好友。后来灵仙入五台山修行。日本淳和天皇特赐灵仙百金并书,他转领后,便从长安行至五台山亲交灵仙。他又灵仙要求,将灵仙献给日本的舍利一万粒、新经二部转呈日皇。淳和天皇又将百金托他交给灵仙。于是他又跋涉惊涛骇浪,于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到五台山灵境寺时,灵仙早已灭度。故与《哭日本国内供奉大德灵仙和尚》:“不体尘心泪自涓,情因法眼奄幽泉。明朝倘问沧波客,的说遗鞋白足还。”

文档

赴日诗僧群体

附:中国赴日诗僧群体中国文化历来不缺少求法、求道的果敢,但却缺乏传法布道的积极自主意识,这恐怕受古训中的“远人不取,由修文德以来之”的影响。所以,即使是唐代中国文化最极盛的时代,也很少主动地向外输出文化。对日本、新罗,也只是应其要求,被动地输出文化,更多地对方主动上门来求学,或对方主动提出向其传道。政治、儒学方面是如此,佛学是如此。中国佛教徒在中国本土传教布道,是从来不惮其远、其艰难险阻的。为了求取真经,获得真理,远赴印度求法,前“赴”后继。然后,与朝鲜僧人很早就向日本传法,中国僧人却鲜有赴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