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_基于知识视角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9:01:43
文档

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_基于知识视角

第36卷第2期2015年2月科研管理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Vol.36,No.2February,2015收稿日期:2014-10-31;修回日期:2014-12-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106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14YJC630144);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E011);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博士项目(1254b006);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3DW006);黑龙江省第三产业重点学科群建设
推荐度:
导读第36卷第2期2015年2月科研管理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Vol.36,No.2February,2015收稿日期:2014-10-31;修回日期:2014-12-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106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14YJC630144);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E011);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博士项目(1254b006);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3DW006);黑龙江省第三产业重点学科群建设
第36卷第2期2015年2月科研管理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36,No.2February ,2015

收稿日期:2014-10-31;修回日期:2014-1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106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14YJC630144);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

划项目(14E011);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博士项目(1254b006);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3DW006);黑龙江省第三产业重点学科群建设规划项目(2012-201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期项目。

作者简介:易加斌(1978-),男,四川阆中人,管理学博士,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

谢冬梅(1980-),女,四川金堂人,管理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经济管理。高金微(1980-),女,山东金乡人,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知识创新。

文章编号:1000-2995(2015)02-010-0050

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知识视角

易加斌1,谢冬梅2,高金微

3

(1.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2.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1137;3.哈尔滨银行国际业务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摘要:基于知识观理论视角,

以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人员为样本对象,对信任、知识共享、组织学习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任对知识共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信任与知识共享对组织学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学习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信任和知识共享对商业模式创新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必须通过组织学习对商业模式创新产生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要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首先要构建起组织信任的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信任来促进组织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和提升组织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商业模式创新的绩效水平。

关键词:信任;知识共享;组织学习;商业模式创新;高新技术企业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与其他类型企业不同,高新技术企业体现了

充分的知识性与智力性特点。但同时,在当前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和消费者需求快速变革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快速变动、高度风险并充满了机会与挑战的不确定性环境。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学习能力并提升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力,就必须注重知识的传递与共享。Andrews &Delahaye (1999)[1]认为,在推进组织学

习的过程中,需要组织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但组

织成员的知识共享能否顺利推进,有赖于组织成员间信赖关系这一心理过滤器,即组织成员间的信任会影响组织成员投入知识并进行知识共享的

意愿。Stinglhamber&Cremer (2006)[2]

指出,组织成员间信任关系的深入建立,使得组织成员在知识共享中有意愿共享敏感性的信息和关键知识,并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对话来共享理解与学习这些关键知识,进而促进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

步地,Tan&Lim (2009)[3]指出,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创造出能够让员工感受到信任及鼓励的环境与制度,形成员工个人主观对组

织支持的知觉感受,并由此提升员工对上司的信任程度,从而使员工形成知识共享和共享创新知识的意愿。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保持永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当前以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变革的时代浪潮下,建构在信任基础上通过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来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就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需要面对的战略任务。但之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信任与商业模式创新、知识共享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学习与商业模式创新等直接关系的研究,缺乏在知识视角下对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三者关系路径机制的研究。因此,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条件下,从知识观理论视角出发,研究知识共享、组织学习以及信任对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交互影响机制,就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基于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知识视角,通过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细分并引入信任这一变量,探讨信任、知识共享是如何通过组织学习对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通过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构建了信任、知识共享、组织学习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框架,在实践上则为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构建科学的知识共享体系与信任机制并通过组织学习的方式来提升商业模式创新的绩效,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指导。

2研究假设

2.1信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假设

诸多的研究成果(Zucker,1986;Mayer,1995[5];Nelson&Cooprider,1996;Levin et al.,2002;Senge,2008)[4-8]都表明,信任是知识共享的前提条件之一。Zucker(1986)[4]认为,知识共享的程度取决于知识共享双方的信任程度,共享的知识和信息越重要,信任的作用就越重要。Mayer(1995)[5]指出,组织成员间的信任态度能够促进组织成员间知识共享行为发生的频率和效率。Nelson&Cooprider(1996)[6]对组织信息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人员知识共享的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内部的信任是影响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因素。Lewicki&Bunker(1996)[7]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伴随着组织成员间信任程度的持续提升,组织成员间对知识、信息和经验的共享量也会不断提升。Stevenson(1997)[8]对下属和主管信任程度与知识共享意愿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下属和主管间的信任程度越高,双方知识共享意愿越大。Hendriks(1999)[9]指出,在影响组织成员知识共享的因素中,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程度显著大于文化、对于错误容忍等因素对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程度。Levin(2002)[10]的研究结果表明,对知识共享产生显著影响的信任因素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基于善意的信任,另一个是基于能力的信任。其中,基于能力的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程度大于基于善意的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程度。Senge(2008)[11]指出,组织成员要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首先就必须构建相互信任的环境和氛围,而一旦产生无条件的信任,则会自愿地共享知识和信息。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涉及到知识、技术的敏感性,如果缺乏足够的信任,则高新技术企业组织成员间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共享行为都无法产生。综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高新技术企业组织信任对知识共享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信任与组织学习的关系假设

信任是个体或者群体持有的对另外一个个体或者群体的言语、承诺、口头或书面陈述的可靠性的一种期望。组织可以通过营造组织文化、设计激励制度、加强团队建设等途径来提升员工的学习意愿(Collins,Smith&Stevens,2001)[12],但前提是促进组织成员间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Chow &Chan,2008)[13]。Davenport&Prusak(1998)[14]指出可通过三种与信任有关的方式来提升组织学习的能力:(1)信任是具体可见的,从而便于组织成员体验到互惠的好处;(2)信任是全面的,通过降低对不信任的评价,在组织内塑造出整体的信任文化;(3)信任必须由组织的高层做起,通过高层表率作用的发挥,做到上行下效。Chowdhury (2005)[15]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内部的员工会通过观察和体验来感知组织的各种,当员工发现组织是可以信赖的,则将会增加对组织的情感性承诺,从而通过采取利·52·科研管理2015年

他主义的行为,以回报组织的信任,并愿意为组织的发展提升学习的态度。综上学者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推测,高新技术企业要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组织内部就必须构建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提升组织成员间(包括主管与下属之间、下属员工之间)的信任程度。唯有如此,组织成员才能够放心地参与组织学习。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高新技术企业组织信任对组织学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3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的关系假设

组织学习本质上是个人学习概念基础上的扩展,组织卓越竞争优势的塑造,不仅需企业重视组织内的个人学习,更需企业高度关注组织内知识的传递与共享(Aragón-Correa,2007)[16]。An-drews&Delahaye(1999)[1]认为,组织学习过程有赖于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意愿和能力。Johnson et al.(2004)[17]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内部员工知识共享意愿的提升,将有助知识在组织内部的传递和组织成员间的互动和对话,从而塑造集体学习的氛围并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Skerlavaj (2007)[18]的研究发现,组织内部对知识共享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有助于组织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交流、创新和发展,促进组织成员间互动关系和产生。李随成和杨婷(2009)[19]对知识共享、组织学习与供应链企业间研发合作绩效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知识在组织内部的交流与转移,将促进组织内现有的知识采用新的方法加以重建,从而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的隐性成份较多的特点,要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则需要构建知识共享的心智模式,通过这一心智模式帮助组织成员描述、解释、及预测组织学习过程中所处情境的各种事件,并进行有效的互动(Levesque et al.,2001)[20]。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共享对组织学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4信任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假设

信任不仅仅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增长,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微观经济组织的内部运作效率和效能。内部信任度高的组织可通过暂时利益的丧失来换取长期利益(曹科岩等,2008)[21]。马可一等(2004)[22]基于中国背景的实证研究表明,组织内部信任对组织绩效具有预测作用,拥有高信任度的企业无论在企业经营业绩还是在企业形象方面都表现俱佳。李宁等(2006)[23]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对直接领导、同事和高层管理者的信任都会对个体的工作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于海波等(2007)[24]基于对全国不同地区43家企业的调查认为,在企业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信任就像是组织内部的润滑剂,因为其既能够消除一些组织内部冲突的内耗,同时也能够起到促进组织更加有效运转的作用。Cayla(2008)[25]指出,当组织中成员间缺乏足够的信任,个体会将更多的个人资源投入对于他人行为的监督,从而避免其会对自己利益所造成的潜在影响;相反,当组织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信任度,则个体可以将更多的个人资源投入于可以为组织带来收益的工作中,从而提升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综上可以看出,在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组织内的信任不仅可以融洽雇佣关系,而且可以为组织带来不可模仿的竞争力和创新力。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高新技术企业组织信任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5知识共享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假设

知识共享有利于企业获取知识资源,增强竞争优势,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姚艳虹等,2013)[26]。Nonaka&Takeuchi(1995)[27]认为,组织内知识的创造是通过内隐知识与外隐知识间的转换与互动来达成,这种知识转换的过程分为共同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结合(combination)以及内化(internaliza-tion)等四种螺旋模式。组织的新知识也在此不断循环的转换过程中产生。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知识创造,让组织成员的知识能够在知识创造的螺旋过程中,通过由组织成员互动吸收信息及知识以强化组织竞争力,使组织中原来的知识通过由知识共享到知识的整合,为组织创造出新的知识,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Quinn et al.(1996)[28]的研究结果表明,知识供需双方间若能实现知识共享,其各自的信息与经验均将实现线性增长;倘若能进一步与他人进行知识互换,并将问题进行反馈和引申,其信息与经验将实现指数第2期易加斌,谢冬梅等: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知识视角·53·

型增长,并进而成为组织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林子芬和鲁小静(2013)[29]对知识共享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可以显著地促进价值创造模式创新;而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则对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有积极影响。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共享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6组织学习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假设

组织的学习被视为是组织改变过程中的一部分,不但可以引起组织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的改变,而且最终可以增强组织成长与创新的动力(Bessan et al.,1996)[30]。组织学习将产生和采用更多新创意、新产品和新过程,从而提升商业模式创新活动的效率与效能,并且能协助商业模式有效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谢洪明和韩子天,2005)[31]。Henry Chesbrough(2006)[32]指出,组织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要围绕创造价值以及或补价值两方面展开;而若想创造价值,则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构想以因应外在环境的变化。郭毅夫(2009)[33]对组织学习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明显促进作用。李宗勋(2010)[34]的研究表明,当如下状况发生时,往往需要策略性地推进商业模式的创新:第一,有机会满足一大群潜在顾客的需求;第二,有机会利用全新的技术;第三,有机会专攻不曾存在却待做的工作;第四,必须击退推出低档产品的破坏者。而要能够精准的判断出上述所提出的状况,就必须依靠组织长期学习所累积的经验。综述分析可知,高新技术企业要能保有其持久竞争优势而立于不败之地,重要的是要能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推进组织的创新程度,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为商业模式创新寻求策略性的方向,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因应外在环境的变动,提升整体经营绩效。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学习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基于以上文献回顾与假设推演,形成了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研究模型

Figure1Research model

3研究设计

3.1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创新被认为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特征,因此本文主要以高新企业技术为样本对象,而在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研发以及财务管理等传统称上称为企业五大职能的分类体系当中,研发部门被认为是高新技术企业中最需要有创新能力的部门(李宗勋,2010)[34]。基于此,本文主要以搜集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研发人员为主。我们在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31日期间,通过网络在线填写、实地发放、邮寄问卷、发送E-mail等多种方式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哈尔滨、西安等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门的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10份,回收1312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1020份,回收率为86.9%,有效率为67.5%。样本数据的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

3.2变量与测量

本文对变量的测量主要采用量表形式。其中,信任被划分为信任同事、信任上司以及信任组织三个维度,其测量条款主要参考Tan&Lim (2009)[3]、Dirks&Skarlicki(2009)[35]的量表,共计15个测量条款。知识共享被划分为知识捐献(knowledge donating)与知识搜集(knowledge col-lecting)两个维度,其测量条款主要参考了(Vanden Hooff&Huysman,2009)[36]的量表,共计12个测量条款。组织学习的测量参考了Garvin et al.(2008)[37]的研究量表,划分为实验尝试、外部互动、相互沟通以及参与决策四个维度共计16个测量条款。商业模式创新是指重新订定公司对消费者的价值主张,包括重新设计利润公式与确·54·科研管理2015年

认关键资源和流程等。其测量条款主要参考

Johnson et al.(2008)[38]的量表,共计6个测量条

款。

本文所有量表均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其

中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量

表的形成过程中,采取便利抽样的方式,以便利抽

样的方式,抽取2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人员进

行了预调查。预试结果淘汰不合适的题目共计4

题(Cronbach’s值低于0.7),并对部分题项进行

了语句上的修正,完成预试问卷。在此之后,根据

小样本的预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正,形成了

最终的正式问卷。

表1样本数据的统计特征

Table1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mple data

样本特征样本数百分比

性别男498.6%女52451.4%

学历专科以下29429.5%专科31231.3%本科25625.7%研究生及以上15813.6%

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业分布高新生物技术行业17617.3%互联网行业29228.6%电子商务行业24624.1%新能源行业15014.7%其他高新技术企业15615.3%

企业规模50人以下787.6% 50 100人22221.8% 100 200人51650.6% 200人以上20420.0%

3.3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首先,采用SPSS15.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量表的整体KMO值为0.845,量表的Bartlett球形检验p值为0.000,表明量表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知识共享、组织学习、信任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各变量的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知识共享、组织学习、信任和商业模式创新各变量的Cronbach’sα值均大于0.7,均大于0.60的可接受门槛值,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设计比较合理。然后,采用LISREL8.73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5,并且在p<0.01的条件下具有统计显著性,各变量的变异方差抽取指数均大于0.50,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聚敛效度。统计结果显示,知识共享、组织学习、信任和商业模式创新各题项与量表的相关系数值均高于公认的门槛值0.50,反映了各维度的内部结构。因此,本文研究的问卷设计科学,能够用来测量本文的概念模型。

表2信度检验结果

Table2Reliability test results

变量题数Cronbach’s值组织信任140.

信任同事50.72

信任上司40.76

信任组织50.93

知识共享110.76

知识捐献50.

知识搜集60.88

组织学习140.87

实验尝试30.88

外部互动40.

相互沟通30.80

参与决策40.91

商业模式创新60.86

4实证结果与分析

综上对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可以看出,各变量的信度、效度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所以用单一衡量指标取代多重衡量指标应是可行的。因此,本文参照相关学者(简兆权等,2008)[39]的做法,在变量的衡量模式上,以第一级各因素衡量项得分的均值作为该因素的值,再以第一级因素作为第二级变量的多重衡量指标。如知识共享为潜在变量时,其观测变量为知识捐献和知识收集两个因素,这样可以有效地缩减衡量指标的数目。接下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采用使用AMOS17.0分析工具来对变量关系及其假设进行检验分析。

第2期易加斌,谢冬梅等: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知识视角·55·

4.1整体理论模型的检验

本文采用基本的拟合标准、模型内在结构拟合度以及整体模型拟合度三方面的指标(简兆权等,2008)[39]来衡量整体理论模型是否合适。

(1)基本的拟合标准检验:基本的拟合标准用以检验模型的误差、辨认问题或输入是否有误,这可从衡量指标的衡量误差是否有负值,以及因素负荷量是否太低(<0.5)或太高(>0.95),并且是否都达到显著水平来加以衡量(简兆权等,2008)[39]来加以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变量指标的衡量误差都为正值,各个潜变量衡量指标的因素负荷量均在0.5至0.95之间,并且达到显著性水平。由此表明,本文的理论模型符合基本的拟合标准检验要求。

表3模型的基本拟合标准与内在结构拟合度

Table3The basic fitting standard and internal structure fitting standard of theoretica model

变量

估计参数

因素负荷量(λ)衡量误差(δ或ε)

组成信度萃取变量

组织信任

信任同事0.85***0.

信任上司0.78***0.58

信任组织0.84***0.60

0.780.83

知识共享

知识捐献0.69***0.35

知识搜集0.72***0.42

0.850.76组织学习

实验尝试0.81***0.48

外部互动0.69***0.44

相互沟通0.75***0.52

参与决策0.73***0.58

0.860.77商业模式创新0.83***0.750.840.75

(2)模型内在结构拟合度检验:模型内在结构拟合度用以评估理论模型内估计参数的显著程度、各指标及潜在变量的信度等,要求个别项目的信度大于0.5,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大于0.7及其因素解释量大于0.5。从表3可以看出,本文的组织信任、知识共享、组织学习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组合信度均在0.7以上,因素解释量均在0.5以上,并且各个变量的个别项目信度均在0.5以上(如表2所示)。由此表明,本文的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和内在结构拟合度。

(3)整体模型拟合度检验:整体模型拟合度指标是用来检验整个理论模型与观察数据的拟合程度,其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模型的标准卡方值(χ2/df)为2.358,小于建议值3;拟合优度指标GFI为0.927,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标AGFI为0.916;基准拟合指数NFI值为0.928,比较拟合指数CFI值为0.936,其检验结果均符合要求。由此表明,本文的整体模型拟合度较好,理论模型可以接受。

表4整体模型的拟合度指标值

Table4The goodness of fit index value of whole theoretical model

指标名称χ2/df GFI AGFI NFI CFIRMSEA 指标值 2.3580.9270.9160.9280.9360.069建议值<3>0.9>0.9>0.9>0.9<0.08

综上对模型基本的拟合标准、

模型内在结构拟合度以及整体模型拟合度三方面指标的检验分

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模型是合适的,可以用来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4.2假设检验与分析

理论模型的路径系数与假设验证情况如表5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信任对知识共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0.68,p <0.001),信任对组织学

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0.76,p <0.001),知

识共享对组织学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

0.59,p <0.01),组织学习对商业模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0.72,

p <0.001)。但信任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γ=0.06,p >0.05)、知识共享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γ=0.03,

p >0.05)都不显著。因此,本文所提出的假设1、假设2、假设3和假设6都获得了支持,但假设4和假设5则没有获得支持。

表5

理论模型的路径系数与假设验证

Table 5

The test of path coefficients and hypothesis testing of theoretical model

假设变量关系

路径系数P 值假设检验结果

H1信任→知识共享0.68***0.000支持H2信任→组织学习0.76***0.000支持H3知识共享→组织学习0.59**0.000支持H4信任→商业模式创新0.060.876不支持H5知识共享→商业模式创新0.030.7不支持H6

组织学习→商业模式创新

0.72***

0.000

支持

基于上述假设检验结果,

在删除不相关的假设4和假设5之后,得到了修正后的理论模型和变量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修正后的理论模型与变量间关系

Figure 2The revised theoretical model and variable relationship

5研究结论

本文从知识观理论为出发点,

针对目前学者们主要集中于对信任与商业模式创新、知识共享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学习与商业模式创新等直接关系而缺乏对三者关系路径机制内在关系进行研究的局限性,探讨信任、知识共享、组织学习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并以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

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

明:

(1)信任与知识共享对组织学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学习氛围的营造和顺利推进,有赖于信任的环境和基于共享的知识转移机制(Mayer ,1995[5];Chow ,2008[13])。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组织学习并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前提之一,便是要构建员工之间、员工对上司以及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感,消除员工对组织学习过程中的疑虑和误解。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知识共享对

组织学习基于显著的正向影响机制,表明高新技术企业组织成员的知识共享程度越高,则组织学习的程度和能力也越高。因此,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学习文化和提升组织学习的能力,就

需要构建能够促进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和制度体系。

(2)信任对知识共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信任程度对知识共享有正向影响机制,这可以说明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信任程度越高,则组织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就越高,知识的传递和交流就会越多。因此,要促进知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共享意识和行为的产生,高

(3)组织学习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学习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正向的影响机制,代表着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成员在组织学习的推进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实验并与外部互动,成员间相互的沟通与参与组织决策,能够产生更多的想法和创意,从而有助于提升组织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当前,在国家大力推动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作为创新驱动发展使命的重要践行者,高新技术企业需要通过持续性的组织学习来提升商业模式创新的水平与能力。

(4)信任和知识共享对商业模式创新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这些结果表明,一方面,尽管信任是影响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Dirks&Skarlicki,2009)[35],但对商业模式创新而言,仅仅有着员工之间、员工对上司以及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是无法完成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是需要在信任的基础之上,通过组织学习来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尽管组织内成员的知识交流越来越频繁,但这并不一定能够提升商业模式创新。虽然过去许多研究者认为知识共享有助于组织的创新能力(Hong,2005)[40],但早期对创新的研究大多聚焦在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与商业模式创新所着重的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及顾客需求创新有所不同,而且高新技术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与一般组织创新相比,涉及到知识隐性程度更高、知识共享之后的组织学习等更复杂的内在机理,这也可能是造成知识共享对商业模式创新没有显著影响主要原因。

本文基于知识视角的实证研究,揭示了组织信任、知识共享、组织学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影响机制,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也对高新技术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高新技术企业要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首先要从员工之间、员工对上司和员工对组织等层面构建起组织信任的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信任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组织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力,并由此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绩效水平。但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表现为:第一,本文实证研究的样本对象主要是来自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人员,尽管研发人员是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成员,但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创新机制,商业模式的创新还涉及到财务、管理等诸多部门和员工,因此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的对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在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有效性;第二,本文主要是基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进行的研究,后续研究中可以考虑扩大到非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结论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1]Andrews,K.M.,Elahaye,B.L.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psychological filter

[C].Organizational Learning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Lancaster University,UK,1999.

[2]Stinglhamber,F.,De Cremer,D.,Mercken,L.Perceived sup-port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trust:A multiple foci approach[J].Group&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06,31(4):442-468.

[3]Tan,H.H.,Lim.A.K.H.Trust in coworkers and trust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Psychology,2009,143(1):45-

66.

[4]Zucker,L.G..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6,l(8):53-111.

[5]Mayer,R.C.An integrat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1995,20(3):709-

735.

[6]Nelson,K.M.,Cooprider,J.G.The contribution of shared knowledge to IS group performance[J].MIS Quarterly,1996,

20(4):409-429.

[7]Lewicki,R.J.,Bunker,B.B.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trust in work relationships,trust in organizations:Frontiers of

theory and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1996(5):114-139.

[8]Stevenson,M.A.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in mixed-motive dyadic negotiation[D].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997.

[9]Hendriks,P.Why share knowledge?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1999,6(2):91-100.

[10]Levin,D.Trust and knowledge sharing:A critical combina-tion,IBM institute for knowledge-based organisations[J].

Information&Management,2002,46(4):333-350.

[11]Senge,P.M.Learning to alter mental models[J].Executive excellence,2008,11(3):16-28.

[12]Collins,C.,Smith,K.G.,Stevens,C.K.Human resource practices,knowledge-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high tech-

nology firms[J].Advanced HumanResources Studies,2001,

18(5):6-12.

[13]Chow,W.S.,Chan,L.S.Social network,social trust and shared goals i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J].Informa-

tion&Management,2008,45(7):458-465.

[14]Davenport,T.H.,Prusak,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 manage what they know massachusetts[M].Har-

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15]Chowdhury,S.The role of affect-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in complex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

sues,2005,17(3):310-326.

[16]Aragón-Correa,J.A.,García-Morales,V.J.,Cordón-Pozo,E.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s role on in-

novation and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Spain[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7,36(3):349-359.

[17]Johnson,J.L.,Sohi,R.S.,Grewal,R.The role of relational knowledge stores in interfirm partnering[J].Journal of Mar-

keting,2004,68(7):21-36.

[18]Skerlavaj,M.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ulture–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business process change and organizational per-

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7,106(2):346–367.

[19]李随成,杨婷.组织学习,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对供应链企业间研发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26(10):97-103.

Li Suicheng,Yang Ting.Study on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nR&D cooperative per-

formance in supply chain[J].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09,26(10):97-103.

[20]Levesque,L.L.,Wilson,J.M.,Wholey,D.R.Cognitive di-vergence and shared mental models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ject team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1,

22(11):135-144.

[21]曹科岩,龙君伟,杨玉浩.组织信任、知识分享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5):93-99.

Cao Keyan,Long Junwei,Yang Yuhao.An empirical study on

interaction among organizational trust,knowledge sharing,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ScienceResearch Man-

agement,2008,29(5):93-99.

[22]马可一,王重鸣.中国创业背景中的信任[J].南开管理评论,2004,25(3):41-46.

Ma keyi,Wang Zhongming.Trust of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background[J].Nankai BusinessReview,2004,25(3):41

-46.[23]李宁,严进,金明轩.组织内信任对任务绩效的影响效应[J].心理学报,2006,38(5):770-777.

Li Ning,Yan Jin,Jin Mingxuan.How does trust in organi-

zations benefit task performance[J].Acta Psychological Sini-

ca,2006,38(5):770-777.

[24]于海波,方俐洛,凌文辁,郑晓明.组织信任对员工态度和离职意向、组织财务绩效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

(2):311-320.

Yu Haibo,Fang Liluo,Ling Wenquan,Zheng Xiaoming.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on individual attitudes,turnover

inten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Chinese

companies[J].Acta Psychological Sinica,2007,39(2):311

-320.

[25]Cayla,D.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process between equilib-rium and evolu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2008,42

(2):553-559.

[26]姚艳虹,刘静,罗静.知识共享、组织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1):96-99.

YaoYanhong,Liu Jing,Luo Jing.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knowledge sharing,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nd enter-

prise performance[J].East China Econom ic Management,

2008,22(11):96-99.

[27]Nonaka,I.,Takeuchi,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8]Quinn,J.B.,Anderson,P.,Finkelstein,S.Managing profes-sional intellect:Making the most of the best[J].Harvard Bus-

inessReview,1996,74(2):71-80.

[29]林子芬,鲁小静.知识共享方式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7):13-14.

Lin zifen Lu Xiaojing.Research on impact of knowledge sha-

ring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Market Weekly theo-

retical research,2013(7):13-14.

[30]Bessant.J,Caffyn.J,Gilbert.J.Learing tomanage innovation [J].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1996,8

(1):59-70.

[31]谢洪明,韩子天.组织学习与绩效的关系:创新是中介变量吗?—珠三角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J].科研管

理,2005(5):1-10.

Xie Hongming,Han Zitian.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r-

ganizational performance:Is innovation a missing link?[J].

ScienceResearch Management,2005(5):1-10.

[32]Henry,I.A model of distribution 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partner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6,54(9):

42-58.

[33]郭毅夫.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内在机理及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09.

Guo Yifu.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herent mechanism of busi-

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D].Dong-

hua University,2009.

[34]李宗勋.组织信任与知识分享对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之研究:组织学习的中介效果[D].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

2010.

Li Zongxun.Research on organizational trust and knowledge

sharing impact on business models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termediary effect[D]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

ty of Applied Sciences,2010.

[35]Dirks,K.T.,Skarlicki,D.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ing perceived as trust worthy by coworkers and individual perform-

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35(1):136-157.[36]Vanden Hooff,B.,Huysman,M.Managing knowledge sha-ring:Emergent and engineering approaches[J].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9,46(1):1-8.

[37]Garvin,D.A.,Edmondson,A.C.,Gino,F.Is yours a learning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Review,2008,86

(3):109-116.

[38]Johnson,M.W.,Christensen,C.M.,Kagermann,H.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Harvard BusinessReview,

2008,86(12):50-59.

[39]简兆权,吴隆增,黄静.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1):80-

86.

Jian Zhaoquan,Wu Longzeng,Huang Jing.The impact of ab-

sorptive capability,know ledge integr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al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ScienceRe-

search Management,2008,29(1):80-86.

[40]Hong,P.Role change of design engineers in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24(1):

63-75.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factors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f high

-tech enterpris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Yi Jiabin1,Xie Dongmei2,Gao Jinwei3

(1.Management School,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150028,Heilongjiang,China;

2.Management School,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611137,Sichuan,China;

3.International Business Department,Harbin Bank,Harbin15001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footing of knowledge view,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rust,knowledge sharing,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f high-tech enterpriseR&D personnel.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e trus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knowledge sharing,trust and knowledge sharing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organizational learning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knowledge sharing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which have im-pact on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rough 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at means to promot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perform-ance,high-tech enterprise must establish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to enhance knowledge sharing,heighten mutual trust.Keywords:trust;knowledge sharing;organizational learning;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high-tech enterprise

文档

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_基于知识视角

第36卷第2期2015年2月科研管理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Vol.36,No.2February,2015收稿日期:2014-10-31;修回日期:2014-12-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106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14YJC630144);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E011);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博士项目(1254b006);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3DW006);黑龙江省第三产业重点学科群建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