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和《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细则》,根据国家、省、州、市相关文件精神,为规范和指导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校本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信息技术服务新课程改革,服务国家文件的落实,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信息时代的学生学习规律,坚持研训一体的发展思路,遵循教师成长和培养的规律,采用整校推进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研修模式,围绕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际,突出信息化作用,增强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信息技术现状
我校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光纤百兆接入,信息技术基础环境基本能够满足常规教育教学需要,属于典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学校所有功能室和教室均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微机室计算机45台,能够满足学生上课需要,教师办公电脑数量明显不足,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配备,不能够实现任课教师人手一台电脑的目标,制约着信息技术在我校的快速应用与普及。任课教师经过信息技术1.0培训,基本能够掌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够制作简单的课件并进行网络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三、研修目标
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平台,立足学校实际,突出学用结合,通过边学边用,学为所用的方式,以微能力点学习为突破口,通过推动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与专业素养,助推学校信息化发展。具体目标:
1.通过研修学习,使教师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习惯与能力,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研组研修活动之中,不断增强学科教研的实效性与科学性,推动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实现教师教学专业化、现代化、科学化。
3.立足教研,聚焦课堂。在研修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聚焦课堂,切实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以解决课堂问题为突破口,以研修为载体探寻信息技术解决新思路、新方法。
四、研修内容
重点以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为切入点,以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解决为抓手,以信息技术2.0培训为载体,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能力;以学校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和突破口,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路径与方法,深化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乐学课堂”主题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结合学校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实际和平板教室创建目标实际,我校围绕四个维度共确立了十六个能力点,供全体教师进行选择学习,要求至少完成其中三个能力的学习并能够熟练掌握,提交相应成果进行展示。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7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A8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A9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A11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Al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A13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五、研修方式
研修采取线上研修(25学时)与线下研修(25学时)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制定整体规划与研修方案,同学科教研组组建研修团队开展集体研修活动与个人进行个人研修,提交研修成果的方式,采取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双合格的方式进行。
(一)线上研修
教师在学校确定以下16个微能力点中,任选3个不同维度的微能力点,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并根据能力点考核要求制作相应成果作品上传。
具体要求:
1.各教研组根据教师年龄段分布、学科需求及学校教学发展目标等情况研究本组教师微能力选择。
2.教师按照线上要求完成学习,教研组共研共学掌握微能力成果验证。
3.开展教研组间学习成果分享活动,以不同教研组选择相同能力点的教师为单位开展线上互助学习,成果分享活动点评活动,实现共同提升。
(二)线下研修
1.开展线下微能力点分享会,共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
2.依托学校名师工作室开展信息技术背景下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高效推动课堂信息化水平。
3.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背景下的研课磨课活动,提高课堂教学信息化水平。
4.探索利用听评课软件,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有证据、有事实、可回顾”听评课。
5.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乐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6.探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新途径与方法,实现课堂高效、高质。
六、研修措施
1.组建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科学规划。
学校组建由校长领衔,教学副校长、学科主任、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等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充分考虑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环境、教师队伍发展现状、学校管理团队发展理念的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各项制度,准确把握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状与水平合理制定学校发展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和微能力研修内容。
2.打造学校信息化研修团队,协同发展。
依照“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思路,学校确定研修内容,从各教研组中选取教学能力强、信息技术优的教师担任学校信息技术研修组长组建研修团队。通过团队合作、互助不断推动研修活动深入开展,立足同学科教研团队进行学科教学融合,实现学以致用。
3.加强学习提升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素养。
加强管理团队信息时代教育理论学习,明确各级文件要求与精神,明晰微能力点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技术人员加强相关技术学习,并能够高标准完成教师培训与协助工作。
4.立足学校实际,创新研修形式。
结合学校“和乐教育”办学理念实际与“乐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求,立足四个维度与学校实际、学科实际科学选择能力点;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开展观课议课、成果分享、教学示范等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实现以点带面,引领学科教师学技术、用技术、用好技术,最终达到各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服务于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
5.化整为零,强化落实。突出研修小组的作用,研修组依据学校要求,结合组内教师特点出台研修计划,明确研修任务与时间节点,开展研修活动,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活动相结合,确保教师研培任务及时完成。
6.注重过程,强化管理,确保落实。
学校将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以“提升工程2.0”工作为目标,通过“规划—选学—应用—考核—总结”五步来促成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研修实现。将此项培训与常规教学管理相结合,强化过程管理,明确时间点与路线图,按点推进,依图验收。
***学校
2021年10月
附件一:
***学校
信 息 化 校 本 研 修 管 理 团 队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王
附件二:
***学校
信 息 化 校 本 研 修 研 修 团 队
组 长:副校长
副组长:教导主任
成 员:
附件三:
***学校
信 息 化 校 本 研 修 推 进 表
阶段及时间 | 具 体 内 容 | 研修成果 | 责任人 | |
线上 | 线下 | |||
第一阶段 2021.10.10 —— 2021.10.24 准备、启动、培训 | 培训平台发布《学校信息化发展诊断与建设规划》《“整校推进”校本研修方案》《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 组建信息化管理团队、信息化培训团队,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诊断与建设规划》《“整校推进”校本研修方案》《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 《学校信息化发展诊断与建设规划》《“整校推进”校本研修方案》《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 邸强 |
制作启动、培训简报 | 能力提升工程2.0启动仪式,解读相关文件。 | 简 报 | 邸强 | |
研修组长、学员培训 | ||||
第二阶段 2021.10.24 —— 2021.10.28 确定能力点、搭建研修团队 | 培训平台发布教研组研修计划 | 结合学校研修方案,制定教研组研修计划 | 《教研组研修计划》 | 教研组长 |
选择3个微能力点(不少于三个维度) | 以教研组为单位,同伴建议,明晰思路,每位教师确定三个微能力点 | 能力点确定 | 教研组 教师 | |
培训平台发布活动简报 | 学习预期分享与交流 | 简报 | 教研组长 | |
第三阶段(一) 2021.10.29 —— 2021.12.15 线上线下混合学研与应用 | 线上观看视频课程(25学时) 【根据你确定的3个微能力点,学习平台自动推送相关课程,要真学、真思考,因为后面有作业。】 | 线下教研组助力,教师自主学、研、创,聚焦微能力应用,完成1个微成果并上传。 | 1个微能力视频作业成果 | 教师 |
线上教研组长发布活动主题,组员线上互动交流 | 学习成果与体会分享 | 教研组 教师 | ||
线上提交录制的第1个微能力作业 | 结合所学进行课堂教学尝试应用 | 微能力视频作业成果 | 教师 | |
第三阶段(二) 2021.12.15 —— 2022.4.30 线上线下混合学研与应用 | 拓展其它微力点学习 至少2个 | 线下研课磨课、课例分析等 【结合教研组实际开展示范课、研课、磨课或成果分享等活动】 | 教研组简报 | 教研组 |
线上提交录制的第2个和第3个微能力作业 | 线下利用听评课工具进行听评课活动 | 微能力成果 | 教研组 教师 | |
评议其它学员微能力作业 | 线下浏览组员的微能力作业,深入剖析,共同研讨 | 教师 | ||
第四阶段 2022.5.1 —— 2022.5.30 总结、提升、应用 | 依据测评办法,线上完成互评,填写相关材料,然后区县测评机构对微能力点成果进行认定。 | 证书 | 教师 | |
线上提交《学校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教研组经验总结》 | 学校评选“整校推进”校本研修先进教研组;优秀成果展示,并建设学校成果库。 | 学校成果库 | 邸 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