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Ⅰ部分(必考题)和第Ⅱ卷(选考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部分 必考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寒伧(chen) 拖沓(tà) 油脂(zhǐ) 锲(qì)而不舍
B.复辟(bì) 里弄(lòng) 泥淖(nào) 拾级而上(shè)
C.夯(hāng)筑 匹(pǐ)配 和(hé)稀泥 力能扛(káng)鼎
D.巷(xiàng)道 囹圄(yǔ) 漱(shù)口 两千石(dàn)
2、依次在下列各句的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一些地区和行业投资过度扩张的不健康的苗头受到有效 。
②据计算机专家介绍,电子邮件已经跃升为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 。
③经济发展 形成像森林那样的自循环(落叶为森林提供肥料)体系——经济生态,即循环经济,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A.遏制 媒介 必须
B.遏制 媒体 必需
C.抑制 媒体 必需
D.抑制 媒介 必须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相比之下,《中学语言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听、说、读、写这些建筑在文字基础上的能力要求就具体而微了。
B.科学工作者,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异想天开,这才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C.现在有些地方,干部吃喝玩乐蔚然成风,“喝酒七两八两不醉,跳舞三步四步都会,打牌一晚两晚不睡”,我们一定要狠刹这股歪风。
D.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4、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首枚运载火箭成功。
B.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C.《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的房中。
D. 东汉末年长期的大混战,使人口骤减,百姓十里存一,土地荒芜,劳动力非常缺乏。
二、本大题含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右之器以欹 欹:倾斜,这里指“倾斜的物品”
B.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惩:惩戒
C.至于涉寒暑,蒙霜雪 涉:经历
D.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宜:应该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 于是乎有裨焉
B.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然则以节言竹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予观而喜之 而又与吾徒游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节”字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 ②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
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④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⑤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 ⑥故让国,大节也
⑦好植竹,取其节也 ⑧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A.①⑦⑧ B. ②③⑤ C.④⑤⑥ D.④⑤⑧
8、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涵的精神,并不是只为了好玩。同样别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修了一座“尚节亭”。作者看到以后很喜欢。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则体现为极难做到的中庸之道。
D.《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为人处世,平时在家就开始讲究,他日必能做到应对自如。黄中立却不是这样的。
第Ⅱ卷(126分)
三、本大题含3小题,共21分。
9.(1)用“/”给下列语句断句(3分)
传 曰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
(2)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3分)
②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桑乾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① 前人评论诗中“无端更渡”四字用得妙,“无端更渡”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②“却望并州是故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师说》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③羽扇纶巾,谈笑间,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人生如一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 。(杜甫《蜀相》)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历史上一场最大的是非
垓下一战,项羽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而他的命运的悲剧性的显露也就达到了顶点。在整部《史记》中,司马迁写得最为动情的,大概就是这一段。涤四面楚歌,到乌江渡口,中间经过了霸王别姬的柔肠百转,误入大泽的挣挫不前,斩将夺旗的叱咤生风,而终归于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容惭颜。英雄一死,千秋改容。
在秦汉之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是嬴政和项羽。一个要将中国归于集权下的一统,一个要恢复天下到六国时代诸侯联盟的松散政制。这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的问题,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从历史的长时段看,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问题只在以何种方式统一。可以设想,即便没有秦的武力,天下也终将归于一体,这也为汉以后的历史实际所一次次证明。无可否认的是,秦王的铁骑确实使这一过程大大简化了。看上去。历史似乎少走了许多弯路,细想来却又未必。先不说铁骑下呻吟的民众,是否也有追求自己那一点卑微的生活自由的权力,就是从文明的发展来说,统一的后果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怀疑。集权确实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但是,作为代价。从原始社会时代开始积累起来的那一种有限民主(哪怕是统治阶级内部民主),也彻底丧失了。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士,逐渐变成了可以“倡优畜之”的文人。当秦军焚烧着六国的宫殿。将天下一切珍奇全都劫掠汇聚向咸阳时,中华文明也就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了一个或最多两三个中心(所谓“两都”或“三都”)。项羽的恢复六国,常被看作是历史的倒退,但从另一面看,或许也可以从孔子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举遗民”的意义上去理解,说得更清楚一点,也就是从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生态多样性的意义上去理解。
虽然在细节上、性质上,存在许多重要的差异,但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嬴政与项羽的分别,或许可以拿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们作比(虽然项羽所行仍是“霸道”)。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司马迁写《史记》时,正感受着秦汉主义的压力,因而止不住要从感情上偏向项羽。李清照慨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只是借楚汉旧事,表达对南渡君臣的轻蔑。杜牧从“兵家”立场出发,不轻言失败。虽然所论只是一时的成败,但也于无意中表达出一种对所谓“历史必然”的怀疑。统一的趋势是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路径选择中就不存在某种偶然。乌江渡口的一幕,其实是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历史时刻。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 (节选自《读者欣赏》)
12.文中说“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又说“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此处,对(1)“深刻机微”和(2)“另一种可能性”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3分)
A.(1) 嬴政与项羽的分别,并不在于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而在于所选择的实现文明一体化的路径。(2)与嬴政用铁骑扫平六国实现集权一统天下的方法不同,在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走向中华文明一体化的可能。
B.(1) 嬴政与项羽的分别,在于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2)用铁骑扫平六国实现集权一统天下
C.(1)用铁骑扫平六国实现集权一统天下。(2)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走向中华文明一体化的可能。
D.(1) 嬴政与项羽的分别,并不在于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2)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走向中华文明一体化的可能。
1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秦王用铁骑扫平六国,天下归于一体。秦王的铁骑使统一的过程大大地简化了,历史少走了许多弯路。
B.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
C.集权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中华文明也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一个或最多两三个, 中心。
D.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以赢政与项羽的分别,与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们的区别完全相同。
E.司马迁感受到了秦汉主义的压力,因而在写作《史记》时禁不住从感情上偏向项羽,使“垓下之战”大概成为整部《史记》中写得最为动情的一段。
14.文中说“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15.文中第二段开头说:“在秦汉之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是嬴政和项羽。”作者为什么这么说?(5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文学类文本阅读
胜利者的胜利
———个退休的十四等文官①的故事 契诃夫
在忏悔节那天,大家都到阿历克塞·伊凡内奇·柯祖林家里去吃油饼。您不认识柯祖林;对您来说,也许他无声无臭,不算什么;对我们这班没有飞黄腾达的人来说,他可就算得伟大、万能、绝顶聪明了。凡是做他的所谓“喽罗”的人,都上他那儿去了。我也跟着爸爸去了。
油饼好得很,简直没法跟您形容。还有酸奶酪啦,鲜鱼子啦,鲑鱼啦,碎奶酪啦,葡萄酒和伏特加多得像是汪洋大海。吃完油饼,大家又喝鲟鱼汤,又吃酱汁鹧鸪。饭后,他老人家柯祖林侃侃而谈,而且分明想卖弄俏皮。我不知道他讲了什么可笑的事没有,我只记得爸爸一个劲儿地戳我的腰,说:“笑啊!”
我就把嘴嘻得大大的,笑一下。有一回我甚至尖声笑起来,引得大家都注意我了。
“行,行!”爸爸小声说,“有你的!他正在瞧你,而且笑了……这挺好:真的,说不定他会给你一个助理文书的位子呢!”
“是啊!”我们的领袖柯林祖呼哧呼哧地说,“现在我有油饼吃,有挺新鲜的鱼子吃。住宅吗?嘻嘻嘻!……瞧瞧这所房子!你们呢!现在你无声无臭,不算什么,可是,谁知道呢?也许慢慢有那么一天你就……你就交运啦!”
柯祖林顿一顿,摇摇头、接着说:
“讲到先前,先前是什么样啊!我的天!脚上没有靴子,身上只穿一条破衬裤,……要挣一个卢布,往往要做两个星期的工。而且就是这一个卢布,人家也不是好好地给你,不是的!他们把它揉成一团,往你脸一丢:拿去!人人都可以糟蹋你,欺负你……有一回,我带着呈文去进见,一瞧,门道里坐着一条小狗。我就向这条小狗走过去,想要握握它的爪子。我说:‘对不起,让我走过去。早安!’可是小狗却对着我:汪汪汪……不过顶要命的是这条薰鲑鱼……是这条鳄鱼,我为他受了多少罪啊,挨了各式各样的骂!都是为了这个小人物,为了库里岑!”
柯祖林指着一个跟我爸爸并排坐着的、伛偻的小老头。那个小老头一看见那根向他指着的手指头,就十分窘,在椅子上扭动起来。
“承这个小人物的情,我受了不少的罪!”柯祖林接着说,“要知道,我一开头就做了他的部下。他们带着我去见他;我呢,低声下气,一副寒酸相;他们把我安置在他的桌子旁边。他就开始虐待我……每一句话都像一把尖刀,每看一眼都像一颗射进胸口的子弹。现在他看起来像一条蛆,样子可怜,可是当初他是什么样子啊!他把我折磨了好久!我为抄写,跑去买肉包子,修笔尖,陪他的老丈母娘去看戏。处处讨他的欢心,嗯……样样都为讨他的好……‘不行啊,’我想,‘我得经常随身带着鼻烟盒,防他万一要用。’库里岑,你还记得吗?我妈现在是去世了,老太太生前有一回上他那儿去,求他准她儿子,也就是我,两天假,好到我伯母家去分遗产。他呀,数落她,瞪起眼睛,哇哇地叫:‘可是你儿子是个懒汉,他是个寄生虫……’他说,‘非送到去不可……”
柯祖林一口喝干了杯中的葡萄酒
“从前是什么样子!现在呢?呸!现在,我……我在他上头啦……该他陪我的丈母娘上戏院去,他给我鼻烟盒,他自己抽雪茄了。嘻嘻嘻!……库里岑!”
“你有什么吩咐?”库里岑站起来,挺直身子问道。
“表演悲剧!”
“是!”
库里岑挺直身子,皱紧眉头,举起手来,做出一脸的苦相,用嘎哑的、破锣样的声音唱道:“死吧,变心的女人!我要眼看着你死!”
我们笑得前仰后合。
“库里岑!把这块面包加点胡椒,吃下去!”
已经吃饱的库里岑,拿起一大块黑面包,洒上胡椒,在大家的哄笑声中嚼着。
“可是现在不同……嘻嘻嘻!……可是喂,你!你啊!我跟你说呐,没留胡子的!”
柯祖林伸出手指头戳了戳我爸爸的腰。
“绕着桌子跑,学小公鸡叫!”
我爸爸陪着笑脸,快活得涨红了脸,踩着碎步绕桌子跑了起来,我也跟着他跑。
“咯——咯——咯——!”我们两人叫着,跑得更快了。
我一边跑,一边想:
“我就要做助理文书了!”
注:①十四等文官,是帝俄时期最小的官。
16.作品成功地描写了库里岑在不同的处境中的不同表现。请根据作品的描述,概括库里岑的性格特点。 (4分)
17.幽默与讽刺是契诃夫小说的显著特色。请以下面的文字为例,赏析这一特色。(5分)
我爸爸陪着笑脸,快活得涨红了脸,踩着碎步绕桌子跑了起来,我也跟着他跑。
“咯——咯——咯——!”我们两人叫着,跑得更快了。
18.“我们这班人”为什么会对柯祖林这个“退休的十四等文官”诚惶诚恐?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6—18题。
爱迪生传
81岁,爱迪生诞辰的那天,纽约的友人们在饭店内举行欢宴,但他本人却不能参加。他发来了一个电报:此刻正愉快工作。
宴席上,梅多克洛夫特站起来向大家报告爱迪生的“工作”:
“他的目的是想从美国南部各州和其他在冬季冷至零下20度的各州中所产生的葡萄藤、灌木以及杂花中提出橡胶来。爱迪生先生已经在进行着这一伟大而艰苦的工作;而他很安于这一个工作,他依旧以他彻底的精神、充沛的活力和无限的热忱去处理这个问题。他对我说:‘我已经研究了60年的物理学,而我现在所从事的却是一些全然不同的学科,因此,我觉得很高兴。’而现在他在佛罗里达的确处在最紧张的工作中。这次他带去了7个助手,已经收集并试验了945种植物,他发现有很多种植物中含有橡胶,他将试验更多的植物,也许是一倍,也许再多些。”
美国种植橡胶的可能的问题对爱迪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大战过后,爱迪生接受了福特的建议,为改变美国橡胶靠进口的状况,于1927年成立了爱迪生植物研究公司。他要求采集的植物的生长期必须很短,“取胶工艺也将机械化,尽量少用手工劳动” 。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并不容易。这时,爱迪生全家一心想的就是橡胶。用爱迪生太太的话讲:“我们一家大小无时不在谈论橡胶。我们说的、想的、梦见的都是橡胶。因为除此之外,爱迪生先生不许我们做其他事情。”
不到一年,被派往世界各地去寻找的人采集了约3000种植物回到美国。爱迪生对14000种植物进行分析研究,对几种菊科植物进行杂交,培育了一种含有大量胶乳的植物,但使用这种菊科植物提胶,造价太高。1928年,这个老发明家继续努力地试验。他说:“再给我5年的时间,我一定让美国出现常年产胶的植物!”“我希望产量能增至100天10磅,我们现在还正在开始,如果工作原理确定了,将来的希望真是没有止境呢。”爱迪生由于患了肾功能失调综合症,便只好放弃了橡胶植物的种植研究。当此项任务由爱迪生的后继者承担起来的时候,已不再是由菊科植物提取,而是合成橡胶。爱迪生从野草中提炼橡胶的功绩,受到世人极高的评价。
1931年10月18日,星期日的凌晨3点24分,发明大王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伟大人生旅程。临终时他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了心力,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3天后的10月21日傍晚,这位发明大王的遗体埋葬在他西奥兰治克雷的家的大橡树下。
消息传出,人们陷入了极度的悲哀之中。唁电雪片般从美国各地、从世界各国飞来,同时,爱迪生的家属和美国白宫也收到了数以千计的有关怎样纪念爱迪生的各种建议。有人主张纪念活动开始后,全世界的电灯都象征性地关闭一分钟。有的主张由胡佛总统下令,在葬礼当天将美国全境的电源切断一分钟。有人建议,除关键的电灯以外,其他所有的电灯都在自愿的情况下关闭。
当时,全美各地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
在这一分钟之内,芝加哥、加利福尼亚、丹佛、纽约,整个密西西比河一片黑暗。纽约百老汇一片黑暗,世界一片黑暗。接着,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城市到乡村,灯火通明,亮如白昼,世界一片光明。 (节选自李其荣《爱迪生传》)
16.爱迪生为什么对研究生产橡胶这项工作那么投入?(4分)
17.在熄灭电灯哀悼爱迪生的这一分钟前后,世界从“一片黑暗”到“一片光明”,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5分)
18.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工作、爱情、游戏是人生的三个重要方面,偏废了任何一方面就不能算作一个精神健康的人。”而爱迪生连生日那天都在工作,你认为他算精神健康的人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19. 下面“中国”的英语拼写:“i”少了一点,请你发挥想象,用某一图形或标志来代替这一点,并阐释添加这一图形或标志的含义。(6分)
(1) 添加的图形或标志(用文字表述):
(2) 添加的含义:
20、根据下面说明,完成后面两题(6分)
“育人财会职业高中”为及早安排本校毕业生的工作,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标题是“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毕业生”。该标题意思表达得不准确。请分别按以下两项要求对该标题进行修改。(修改后要符合刊登启事的本意,学校全称不得改动)
(1)保留“预聘”一词,不超过15字
六、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韩非子的《说林·下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举事亦然。此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工艺木雕所需要注意的要领,首先在于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还可以改小,如果一开始便给刻得小了,那么以后就没有什么办法补救了。同样的道理,初刻眼睛的时候要小,小了还可以加大。如果刚开始雕刻时,就把眼睛弄得很大,那么后面也就无法缩小了。为人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请以“留有余地”为话题,立意自定,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9届惠来一中高三语文试题答题卷 2008.8
选择1--8 | 译文9 | 诗歌10 | 默写11 | 阅读12--15 | 选考16--18 | 语言19--20 | 作文21 | 总分 |
学校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二 1--8选择:24分 各3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1)用“/”给下列语句断句(3分)
传 曰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
( (2)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3分)
译文①
②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3分)
译文②
10、诗歌 6分
(1)(2分)
(2)(4分)
11、默写 任选三小题 (6分 每空1分)
(1)
(2)
(3)
(4)
三、 12、【 】(3分) 13【 】 【 】 (6分)
14、(4分) 答:
15、(5分) 答:
四、16—18选考题 15分 先填写选做题序号(一)或(二) ( )
16(4分):
17(5分):
18(6分):
五、语言运用:12分
19、下面“中国”的英语拼写:“i”少了一点,请你发挥想象,用某一图形或标志来代替这一点,并阐释添加这一图形或标志的含义。(6分)
(1) 添加的图形或标志(用文字表述):
(2) 添加的含义:
20、根据下面说明,完成后面两题(6分)
(1)保留“预聘”一词,不超过15字
21、作文纸另附
惠来一中2008-2009年度高三语文月考测试题参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答案:B(A脂zhī锲qiè;C和huò扛gāng;D巷hàng)
2.答案:A
3答案:B、“异想天开”: ①用来形容思想,想法独特时,含有褒义;②用来形容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带讽刺意味时,含有贬义。句中用得正确。A. 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C. 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褒义词。D.如履薄冰:形容小心谨慎,不表示情况危急。
4.答案B(A.滥用助词“的”造成主谓不搭配;C. 句子暗中更换了主语,造成主语残缺;D.歧义。)
二、5.答案:D(宜:适宜)
6.答案:B(A. 兼词“于之”,从花草树木中/语气词,无义。B.介词,用、拿。C.就/才。D.连词,就/连词,却)
7.答案:C(①②③⑧中“节”取实义, ④⑤⑥中“节”取虚义,⑦二者兼而有之)
8.答案:D(《礼记•中庸》的注书上是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另外,在作者看来,黄中立正是这样的)
9.(1)断句:传 曰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
(对两处得1分,满分为3分)
(2)翻译:(6分)
①的确,里面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本性)能够表现在形体上。(注意:“信”“为”“践”的翻译)
②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 (注意“让”“是”的翻译及判断句式)
10、诗词鉴赏:① 前人评论诗中“无端更渡”四字用得妙,“无端更渡”的含义是什么?
答:无端,是没来由,也就是诗人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渡,就是再渡。(2分)
②“却望并州是故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于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抒发了诗人对重返故乡咸阳的彻底绝望的感情。11、默写:(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强虏灰飞烟灭 一尊还酹江月(4)映阶碧草自春色 两朝开济老臣心
[6分。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一字,该横线不得分。]
三、12.A
13.A D(注意原文中“似乎”、“细想起来却又未必”等处,故A项错;原文中有“在细节上、性质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差异”、“或许”等处,故D项错。)
14.赢政用铁骑扫平六国,以集权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是一个英雄;项羽要恢复天下到六国时代诸侯联盟的松散政制,从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生态多样性的意义上看,同样能走向中华文明一体化,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也是一个英雄。
15.秦汉之交的纷争,从本质上说,只是实现中华文明一体化两种不同途径与方法之争。践行以暴力将中国归于集权一统的赢政和为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生态多样性而抗争的项羽,正是这两种势力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这段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
16.【形象概括】 (4分)
做上司时(得势时),(对下属)颐指气使(专横跋扈);做下属时(失势时),(对上司)阿谀奉承(奴性十足)。[4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语句品味】 (5分)
在大庭广众之中学小公鸡叫,而且还“快活得涨红了脸”,父子俩这些违反常理的行为与心理,使人感到可笑。作者把奴才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深刻地讽刺了造成人性扭曲的社会。
[5分。表述中含“幽默与讽刺”1分;联系句子赏析2分; “刻画奴才心态”或“讥讽人性扭曲的社会”2分。意思答对即可。]
18.【意蕴挖掘】 (6分)
①“我们这班人”都是小人物,都有改变自己低微身份的强烈欲望, (2分)只有逢迎当权者,才能改变命运。 (2分)柯祖林虽然只是一个退了休的、等级很低下的文官,但在“我们”的眼中他是权势的化身,是能改变“我们”命运的人, (2分)所以对他感到诚惶诚恐。
②“我们这班人”代表了社会的大多数,对社会都怀有强烈的恐惧感, (2分)在权势面前已习惯畏惧、恭敬, (2分)柯祖林是,虽然官职很低微,并且退了休,但他仍是制度的化身, (2分) “我们”在他面前仍感到诚惶诚恐。
[6分。从以上两个方面切人均可。观点2分,分析4分。答案分析合理即可。]
(二)实用类
16.为了挑战一个全新的目标(或“研究橡胶是他现在从事的全新的学科”),为了美国的发展(或“为改变美国橡胶靠进口的状况”)。(4分,每点2分)
17. 用光明和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突出爱迪生引导世界走向光明,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表达了后人对爱迪生的敬仰之情。(3分)
18. 观点明确2分,联系文本举例分析3分,语言1分。
示例:我认为他精神确实是不太健康的,他全部的生活就是他的事业,生活异常单调,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日,牺牲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但他却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牺牲了他一个人的爱情和游戏,但却给全人类带来福音,这是更有意义的事。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19. 答案示例1:添加的图形或标志(用文字表述)——用岛的形状来代替这一点。
(2) 添加的含义:有了“”这一点,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
答案示例2:添加的图形或标志(用文字表述)——用太阳的形状来代替这一点。
添加的含义——有了“太阳”这一点,才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
(添加图形或标志2分,添加的含义4分,句式不拘)
20.答案:①欢迎预聘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毕业生。
②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毕业生待聘。
附:《尚节亭记》参考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难道仅仅是好玩罢了?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里面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否则)又能拿什么崇尚竹吗?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易经》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气,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时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操,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标准)。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守住自己至死不变,也是大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花草树木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