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s:
[1] W en Y F,L u R L,X ie Z L1R ap id p ropagati on and inducti on
of flo ral buds of D end robium buoshanense[J]1P lan t P hy siol
(植物生理学通讯),1999,35(4):29622981
[2] Yang Q G,D u G H1P lantlet fo r m ati on in v itro from shoo t
ti p of D end robium tosaense[J]1P lan t P hy siol(植物生理学通讯),1986,2:361
[3] W u M G,Kang C F,L u R L1T issure culture of the stem s of
D end robium buoshanense under effects of I BA NAA[J]1J
U n iv S ci T echnol Ch in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1,31
(5):6251
桉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刘玉明1,李素芳2,吴玉田1Ξ
(11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 200433;21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上海 200003)
摘 要:目的 调查我国桉属药用植物资源,为合理开发、利用和鉴别该属植物奠定科学基础。方法 深入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进行实地采集和鉴定,并查阅当地主要标本馆的珍藏标本。结果 桉属植物资源丰富,种类较多。结论各种之间生态学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桉属资源。
关键词:桉属;蓝桉;资源调查
中图分类号:R28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3)10095703
Resources i nvestiga tion of m ed ic i na l plan ts of E uca lyp tus L’Her it
L I U Yu2m ing1,L I Su2fang2,W U Yu2tian1
(11Co llege of Phar m acy,Second M ilitary M edical U 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 ina;21Changzheng Ho sp ital of Second M ilitary M edical U niversity,Shanghai200003,Ch ina)
Key words:E uca lyp tus L′H erit;E uca lyp tus g lobu les L ab ill1;resou rces investigati on
桉叶为常见中草药,应用广泛,其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蓝桉E uca lyp tus g lobu lus L ab ill1的叶子,主治流行感冒、痢疾、肠炎、关节痛、膀胱炎、烫伤、疥癣、湿疹、丹毒、神经性皮炎和痈疮肿毒等[1]。桉油已为各国药典所收载,为桃金娘科植物蓝桉经水蒸汽蒸馏得到的挥发油[2]。蓝桉根皮具有顺气化痰、祛风除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痰多咳嗽、风寒湿痹[3]。经本课题组研究证明蓝桉果实“一口钟”的提取物具有抗菌、抗肿瘤等活性。进一步开发蓝桉这一中药资源,以便为桉属植物的合理开发和品质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桉属为桃金娘科一个主要属,原产澳洲,从10年开始引入国内,现在人工造林面积已发展到810×105hm2,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桉属植物约有27种,笔者先后深入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集标本,并查阅和核对了当地标本馆的腊叶标本,对采集到的桉属植物进行了分类鉴定,确定了其中9种。
1 原植物调查
111 蓝桉[4]E1g lobu lus L ab ill1:别名玉树、灰杨柳、灰叶桉、蓝柚木和杨草果树。蓝桉不适于低海拔及高温地区,能耐零下低温,生长迅速。木材用途广泛,但略扭曲,抗腐力强,尤适于造船及码头用材;花是蜜源植物;叶含油量0192%,制作白树油,供药用,有健胃、止神经痛、治风湿和扭伤等功效,也可作杀虫剂及消毒剂,有杀菌作用。在我国广西、云南和四川等地有栽培,最北可到成都和汉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试种尚未有成功的经验。
112 细叶桉E1tereticorn is Sm ith:适合于降水量较充足的土壤,冬季耐轻霜,不适于酸性土,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福建等地均有栽种,其形貌似赤桉,但树干基部没有那么多的宿存树皮,花蕾较长大,蒴
・
7
5
9
・
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i onal and H erbal D rugs 第34卷第10期2003年10月
Ξ收稿日期:2002210215
基金项目:“十五”重点课题基金资助项目(01Z0)
作者简介:刘玉明(1974-),男,山西和顺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现代化及新药研究与开发。
E2m ail:xiao liu888627@sohu1com
3通讯作者果较大,果柄较粗。细叶桉叶始载于《陆川本草》,具有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之功,可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食欲不振,脘腹胀痛,肠鸣泄泻及下痢腹痛,也具有活血散瘀,清热解毒之功效。《陆川本草》载有:“辛苦,平。”“治感冒、咳嗽、气胀腹痛、泄泻下痢、跌打损伤;外治毒疮、溃疡,并可作冲洗消毒剂。”
113 赤桉E1cam a ld u lensis D ehnh1:别名小叶桉,洋果树和赤桉油,在福建、广东、云南和四川等地有栽培,耐旱、耐霜力强,喜生于碱土上。叶或小枝可提取芳香油;树皮可提制栲胶;木材耐腐,叶含油量在0114%~0128%;本品能健脾和胃,消中兼补,凡食积于内停所致之证皆可应用,尤宜于小儿疳积,脾胃受伤。《新华本草纲要》有载:“其果,用于小儿疳积。”114 大叶桉E1robusta Sm ith:适合于生长在温暖湿润环境,耐寒和耐旱性较差,在山地土壤水分不足及瘠薄的地方,生长缓慢,并出现矮化现象。在我国华南各省栽种生长不良,大多枯顶或逝顶,但在四川、云南生境则生长较好。其叶可供药用,能耐热防腐,祛风止痛。《广西中草药》有载:“清热解毒、治腹泻、痢疾、感冒和疔痈疮疡。”
115 柠檬桉E1citriod ora Hook1f1:又名油桉树,柠檬香棕树,留香久。在广东最为常见,在广西
和四川也有栽种,蜜源植物、叶或小枝可提取芳香油,作香精和防腐剂等,叶可供药用,可用于消肿散毒,泄泻痢疾、风湿骨病及皮肤病。《南宁市药物志》载:“消肿散毒,治腹泻肚痛。煎汤洗疮疥,治皮肤诸病及风湿骨病。”《广西中草药》载:“治痢疾。”
116 毛叶桉E1torelliana F1M uell1:在1973年开始引种于广东雷州林场,在广西南宁、云南元江及红光农场均有栽种,适合于生长在沙质土壤,木材灰褐色,纹理直,供制作车辆。
117 直杆蓝桉E1m a id en i F1M uell1:在云南和四川有栽种,在云南海拔高达2000m的地方,生长良好。适合于在深厚的土壤及湿润的各地生长,树干挺直,被视为川滇一带理想的树种。
118 柳叶胺E1sa lig na Sm ith:广东广西有栽种,在广州生长尚好,但少结果实。木材灰红色,坚硬,纹理致密,用途较广泛。桉叶含油量为0122%;树胶内含鞣酸2814%;阿拉伯胶42%。
119 窿缘桉E1ex serta F1M uell:在我国华南各地广泛栽种,在广东雷州半岛有较大面积的造林实验,是目前华南造林常用的树种,但抗风力稍差,不耐台风袭击。叶含油量0182%,这个种容易进行天然杂交,广东雷州林场选育的“雷州一号”是窿缘桉为母体的天然杂交种。
2 桉属药用植物分种检索表[5]
1(30)花药大,卵形、倒卵形或长圆形,耳形裂开,花药全部为能育花药
2(15)花药长圆形或长倒卵形,长度大于宽度
3(12)树皮光滑,逐年脱落
4(9)花排成圆锥花序
5(6)成熟叶卵形,下面有毛,蒴果球形毛叶桉
………………
6(5)成熟叶披针形,下面无毛,蒴果壶形
7(8)枝及叶有浓郁的柠檬气味柠檬桉
………………………
8(7)枝及叶有微弱气味
9(4)花排成单伞形花序
10(11)蒴果钟形,顶端不收缩,近无梗柳叶桉
………………
11(10)蒴果梨形,顶端收缩,有短梗
12(3)树皮宿存,粗糙
13(14)萼管有二棱;蒴果半球形,果瓣突出
14(13)萼管无棱;蒴果卵状壶形,果瓣内藏大叶桉
……………
15(2)倒卵形,花药中等大
16(27)花药纵向缝裂,花丝着生于药隔上半部
17(24)树皮光滑
18(23)蒴果球形
19(22)幼态叶卵形至圆形
20(21)果缘突出1~115mm,果宽6~8mm细叶桉
………
21(20)果缘突出2~215mm,果宽5~7mm
22(19)幼态叶阔披针形赤桉
…………………………………
23(18)蒴果半球形或碗形
24(17)树皮宿存,粗糙
25(26)果小,球形,果缘突出窿缘桉
…………………………
26(25)果大,碗形,果缘不突出
27(16)花药阔耳状纵裂,花丝着生于花药中部
28(29)花及果单生,突出1c m,有棱蓝桉
…………………
29(28)花及果排成伞形,小于1c m,无棱直杆蓝桉
……………
30(1)花药肾形或心形,新月形裂开,花药全部能育或部分不育
3 小结
经资源调查,桉属植物在我国资源丰富,种类也较多,因此在民间常造成各个种之间俗名、商品名的互用和混用,以至出现了药材收购时,真伪难辩,扰乱药材市场秩序。经本课题组对桉属各个种的果实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其所含挥发性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对蓝桉果实“一口钟”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时,发现其活性成分具有新的药理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准确地对桉属植物进行分类和鉴定,需要科研工作者和质量监督部门大力协作,共同努力,这样对综合开发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祖国医药宝库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References:
[1] J iangsu N ew M edical Co llege1D ictiona ry of Ch inese M a teria
・
8
5
9
・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i onal and H erbal D rugs 第34卷第10期2003年10月M ed ica(中药大辞典)[M]1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Publish ing House,19821
[2] Ch P(中国药典)[S]12000ed1V o l I1
[3] R an X D1Co mp rehensive L ex icon of Ch inese M a teria M ed ia
(中华药海)[M]1H arbin:H arbin Publish ing House,19981 [4] Beijing Institute of Bo tany,CA S1Iconog rap h ia Cor m op hy to2
rum S in icorum(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1V o l 1Beijing: Science P ress,19801
[5] D electis F lo rae R ei 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A gendae A2
cadem iae Sinicae Edits1F lora R eip ublicae P op u la ris S in icae (中国植物志)[M]1Tom us531Beijing:Science P ress, 19841
北京平原地区金莲花引种栽培研究
丁万隆13,陈 震1,陈 君1,丁建宝2,魏建和1Ξ
(1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4;21宁夏中药厂,宁夏银川 750004)
摘 要:目的 研究金莲花T rollius ch inensis野转家栽培技术以推广应用。方法 在北京平原地区田间实地引种栽培,通过对其生长发育特性的观察,特别是开花特性的调查,以及花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其人工栽培的可行性。结果 金莲花在北京平原地区引种4年基本上是成功的,其花的产量和总黄酮含量都较野生金莲花高,至少可进行4年以上的连续栽培而不减产,产量可达450kg hm2,雾灵山的金莲花引种到北京平原地区,可一年开花、结籽两次,第2次抽茎率达40%以上,如加强田间管理特别是增施肥料和及时防治病虫害,可望大幅度提高产量。结论 总结一套较为完整并切实可行的人工栽培技术,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金莲花;引种;栽培
中图分类号:R28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3)10附104
Stud ies on cultiva ti ng technology of T rollius ch inens is i n Be ij i ng pla i n area
D I N G W an2long1,CH EN Zhen1,CH EN Jun1,D I N G J ian2bao2,W
E I J ian2he1
(11Institute of M edicinal P lants,CAM S and PUM C,Beijing100094,Ch ina;21N ingxia Facto ry of Ch inese
M ateria M edica,Y inchuan750004,Ch ina)
Key words:T rollius ch inensis B ge1;in troducti on of a fine variety;cu ltivati on
金莲花T rollius ch inensis B ge1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花入药,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作用。治疗急、慢性扁桃腺炎、急性中耳炎、急性鼓膜炎、急性结膜炎等症都有较好疗效。野生金莲花分布于河北、山西及内蒙古南部的燕山、雾灵山、吕梁山及坝上地区海拔1500~2600m的高寒山区,主要依靠野生[1~3]。由于金莲花医疗价值较高,采花者逐年增多,野生资源破坏比较严重,资源日趋枯竭,急需发展人工栽培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要。除我所于20世纪70年代进行过少量引种外,很少有过引种栽培的报道[1,2],本实验于1998年开始进行了多年系统的引种栽培技术研究,现整理报道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111 种子来源及处理方法
11111 第1次试验(1999年):种子来源于河北省围场县塞罕坝机械林场。1998年9月上旬采集的野生种子,9月下旬除部分留作打破休眠试验外,将其余种子与湿砂拌匀,装入花盆内埋于室外阴凉处, 1999年3月18日取出播于本所试验地内育苗,苗床为平畦,播后盖015c m厚细砂,并盖稻草3~5 c m厚,浇透水保湿。播种时种子多数已裂口,并有少量种子已发芽(长出胚根)。
11112 第2次试验(2000年):种子于1999年8月下旬分别从河北围场、南坨,山西庞泉沟和北京雾灵山采得野生种子,置冰箱内干藏至12月30日取出作低温湿砂藏(冰箱3℃~5℃)处理,至2000年3月20日取出分别播于田间、方法同第1次试验。112 苗期管理:一般播后于3月底开始出苗,出苗期间经常浇水保持畦面湿润以利出苗,4月上旬苗基本出齐,出苗都较密集,当幼苗出现1~2片真叶时逐渐揭去盖草练苗,并常浇水保湿。于4月下旬搭棚蔽荫,1999年育苗搭竹帘遮荫(遮荫度约80%),
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i onal and H erbal D rugs 第34卷第10期2003年10月 ・附1・
Ξ收稿日期:2002212212
3通讯作者 T el:(010)62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