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及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53:47
文档

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及答案

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1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种观点属于( )。A、外铄论B、内C、多因素论D、相互作用论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B、人的身心全面发展C、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D、人的个性全面发展3小龙明知乱扔纸屑是不文明行为,但又总是管不住自己。教师应注重培养其( 
推荐度:
导读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1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种观点属于( )。A、外铄论B、内C、多因素论D、相互作用论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B、人的身心全面发展C、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D、人的个性全面发展3小龙明知乱扔纸屑是不文明行为,但又总是管不住自己。教师应注重培养其( 
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

1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种观点属于(  )。

A、外铄论

B、内

C、多因素论

D、相互作用论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  )。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C、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

D、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3

小龙明知乱扔纸屑是不文明行为,但又总是管不住自己。教师应注重培养其(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  )。

A、1983年

B、1986年

C、1993年

D、2006年

5

学校在课外活动中举办安全教育报告会。这一活动形式属于(  )。

A、小组活动

B、学科活动

C、阅读活动

D、群众性活动

6

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一般不可低于(  )。

A、20%

B、40%

C、60%

D、80%

7

儿童易患口角炎、角膜炎、皮炎等,可能是缺乏(  )。

A、维生素A

B、维生素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8

橙色往往使人感到温暖,蓝色往往使人感到清凉。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联觉

B、感觉对比

C、感觉适应

D、感觉后像

9

在下列各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  )。

A、班级排名

B、老师表扬

C、家长奖励

D、学习兴趣

10

学生学习了自然数以后,再学习整数。这种学习属于(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类属学习

D、组合学习

11

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将某个英语单词编成小故事。这是运用了(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2

在心理辅导中,小学生有时会把辅导老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以获得情感的满足,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共情

B、移情

C、同情

D、亲情

13

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菜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属于(  )。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领悟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14

《学记》 中“君子之教,喻也”所蕴涵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5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张老师将“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拟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过程与方法目标

C、思想与方法目标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6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先呈现动植物的基本知识,接着是与动植物有关的生态系统知识,再是与人类有关的生态系统知识。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属于(  )。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并列式

D、循环式

17

某小学拟编写一本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编写这一教材的主要依据应为(  )。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课程标准

D、课程计划

18

学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后,为了更好地达成“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的教学目标,老师布置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这种教学方法属于(  )。

A、练习法

B、实验法

C、读书指导法

D、实习作业法

19

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对做错的题目暂不打“×”,做对后再打“ √ ”。这种评价属于(  )。

A、延迟评价

B、绝对评价

C、相对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20

当前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

A、分科课程为主

B、活动课程为主

C、综合课程为主

D、校本课程为主

二、简答题。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21

简述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22

简述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

23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

三、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对应的问题。

(一)

材料:

四(2)班小明最近在校表现不好,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为了解小明在家中的情况,班主任顾老师到小明家家访。在同小明父亲交流情况时,顾老师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小明的父亲听后很不高兴地说:“顾老师,您这话欠妥。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来能在教育小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24

问题:

(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教师与家长冲突的看法。

(2)试述教师家访的注意事项。

(二)

材料:

王老师出示问题:每棵树苗16元,张叔叔要买4棵。经过协商,买3棵送1棵。每棵便宜多少元?学生很快就有了以下两种解法:

(1)16×3=48(元),48÷4=12(元),16-12=4(元)。

(2)16×3=48(元),16×4=(元),-48=16(元),16÷4=4(元)。

王老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小杰迟疑地举起了手:“老师,我的方法是16÷4=4(元),但我说不出为什么。”这种解法王老师也没预料到,是否可行呢?是巧合吗?面对这一情况,王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组织同学进行探讨。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这个16元也表示买4棵一共便宜的,除以4得到的就是每棵便宜的。”有的说“买3棵送1棵,便宜的就是送的这1棵,也就是4棵便宜16元,所以16除以4就是每棵树便宜多少元。”......小杰困惑的表情舒展了,王老师也露出了笑容。

25

问题:

(1)结合材料,评析王老师解决小杰困惑的教学行为。(10分)

(2)简述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基本要求。(10分)

(三)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要求作答。

 惊弓之鸟

  更羸(léi)是古时候魏(wèi)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已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xián),只听得嘣(bēng)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bēi)惨(cǎn),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yù)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26

(1)简要分析该文的文本特点。(10分) 

(2)如指导小学中年段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2分)

(3)“更羸看到大雁后作出了怎样的判断,这个判断是怎样一步一步作出来的?”针对该问题设计教学活动。(18分)

(四)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27

(1)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长度、面积、体积”教学的基本要求。(10分)

(2)如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0分)

(五)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28

(1)简要分析上述文本的语言知识重点,难点。(10分)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句型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20分)

(六)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下列任务:

29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10分)

(2)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歌曲设计节奏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20分)

(七)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动作方法:

  侧面直线助跑,助跑方向与横杆的夹角为30-60度,一般助跑6-8步;左脚起跳的在右侧助跑,右脚起跑的在左侧助跑;助跑逐渐加速,在距横杆垂直线三四脚的地方,用有力脚起跳,起跳以脚跟先着地,快速过渡到全脚掌并屈膝、以前脚掌快速有力蹬地起跳,同时摆动腿积极向上方摆起,两臂配合协调上摆;过杆时上体前倾,摆动腿屈膝,大腿靠近胸部,摆至横杆上后稍内旋,积下压;过杆后上体稍前倾并向横杆方向扭转,接着起跳腿迅速向上摆起,高抬外旋,两腿相继过杆;摆动腿先落地,然后起跳腿落地,屈膝缓冲。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30

(1)简要说明“跨越式跳高”的教学重点、难点。(10分)

(2)如果指导水平三的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技术教学环节的步骤并说明理由。(20分)

(八)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31

(1)废物艺术的目的何在?(10分)

(2)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本节课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井说明理由。(20分)

答案解析

1

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有内、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其中,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与华生。其中,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出生时就是一张白纸,涂抹什么颜色就会变成什么样子,即强调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因此,洛克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的观点属于外铄论。A项正确。

B项: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和高尔登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

本题旨在考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C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3

本题旨在考查个体思想品德的构成要素。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其中,意,即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题干中,小龙明知乱扔纸屑是不文明行为,但总是管不住自己,属于道德意志薄弱,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其道德意志。C项正确。

A项: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它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道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道德信念不属于个体思想品德的构成要素,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4

本题考查的是《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时间。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国家立法形式正式确立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自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由此拉开了我国义务教育向着均衡、公平方向发展的序幕。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86年。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5

本题考查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群众性活动。其中,群众性活动是一种面向多数或全体学生的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活动的规模常根据活动的目的、内容而定。参加这种活动的人数较多,可以在短时间内使较多的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对丰富学校生活、创造某种气氛和一定的声势有很大的作用。群众性活动的方式有集会、开展竞赛、参观、访问、游览、调查、开展文体活动、办墙报和黑板报、社会公益劳动和主题系列活动等。题干中,学校在课外活动中举办安全教育报告会,报告会属于一种群众性活动。D项正确。

A项: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活动以自愿组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课外活动小组大致分为学科小组、劳动技术小组、文艺小组和体育小组等。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B、C两项:均不属于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6

本题考查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中的问卷回收。问卷回收是问卷调查的重要环节。如果回收的问卷太少,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就很大。研究结果就不科学。一般认为,回收率如果仅有30%左右,资料只能作参考;50%以上,可以采纳建议;当回收率达到70%~75%以上时,方可作为研究结论的依据。因此,回收率一般不少于70%的问卷.调查结果才会有意义。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7

本题考查维生素B2的功能与作用。维生素B2是人体新陈代谢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儿童患口角炎只是机体维生素缺乏所引起的一个临床表现。缺乏维生素还可患舌炎、唇炎、角膜炎、睑缘炎、脂溢性皮炎,以及阴囊炎和会阴炎等,且口角炎还常表明机体同时有其他维生素及营养物质的缺乏,如不及时补充,将会阻碍儿童的生长发育。B项正确。

A项:维生素A缺乏病又称蟾皮病,是一种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为皮肤干燥和粗糙,四肢伸侧圆锥形毛囊角化性丘疹、夜盲、角膜干燥和软化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维生素C缺乏病,又称坏血病,是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周身性疾病。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又叫骨软化症即骨矿化不足,为新形成的骨基质钙化障碍,是以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和临床以骨骼的钙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维生素D是维持高等动物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素,它是钙代谢最重要的生物调节因子之一。维生素D不足导致的佝偻病,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发病缓慢,影响生长发育。多发生于3个月~2岁的小儿。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8

本题考查的是对于联觉的理解。联觉是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题干中,橙色不仅仅引起了视觉上的舒适还引起了皮肤觉上的温暖的感觉。蓝色不仅仅引起了视觉上的感觉还引起了皮肤觉上清凉的感觉,都属于一个刺激不仅仅引起一种感觉还引起了另一种感觉,所以属于联觉。A项正确。

B项: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感觉适应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感觉后像也被称为感觉后效,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9

本题考查动机的分类。按照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其中,内部动机是指来源于学生的内在需要,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而引起得动机。因此,由学习兴趣引发的动机是来源于学生的内在需要,属于内在动机。D项正确。

A、B、C三项:外部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有关。班级排名、老师表扬、家长奖励均属于外部奖励,属于外部动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0

本题考查知识学习的分类。整数包括负整数,正整数和零,而自然数只包括零和正整数。即整数包括负整数和自然数。所以学完了自然数再学习整数,是上位学习。A项正确。

B、C两项: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组合学习是指当学习的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1

本题考查学习策略的分类。根据迈克尔等人1990年的分类,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种:(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其中,精细加工策略的内容和方法包括: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简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题干中,“将某个英语单词编成小故事”是运用的记忆术,属于精细加工策略。C项正确。

A项:复述策略的方法包括: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抑制干扰;整体记忆与分段记忆;多种感官参与;画线、圈点批注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组织策略的方法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型图、网络关系图等);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元认知策略包括:(1)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2)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力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3)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2

本题考查移情的概念。移情指的是某人把对父母或是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另一人身上。题干中,“小学生把辅导老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以获得情感的满足”是将对父母的感情转移到辅导老师身上,属于移情。B项正确。

A项: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的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同情是指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会产生关怀、理解的情感反应。同情以移情作用为基础。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亲情,特指亲属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不管对方怎样也会爱对方,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甚至无论善恶。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互相的,不是专一的;二是立体的,不能是单方面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3

本题考查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五个层次:(1)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指的是任课教师对正式的课程所领悟而形成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际体验。题干中,“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属于正式的课程。B项正确。

A项: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领悟的课程指的是任课教师对正式的课程所领悟而形成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运作的课程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4

本题考查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包括: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巩固性教学原则、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其中,“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君子之教,喻也”意思是教师要善于通过启发诱导进行教育,体现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C项正确。

A项: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5

本题考查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学习后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题干中,“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属于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故“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A项正确。

B项: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强调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不能游离其外。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为干扰项,排除。

D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对学生对事物的基本看法与倾向性的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6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常见的教科书的编排方式有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其中,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繁简、深浅、难易的不同程度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逐级递进。题干中,先呈现植物基本知识,再呈现与植物有关的知识,不断加深知识难度,属于螺旋式的组织形式。B项正确。

A项: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就是一门学科的教材在各个教学阶段前后一贯地排列,直线推进,不重复。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并列式与循环式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7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依据是课程标准。C项正确。

A项: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学内容是在教与学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8

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其中,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题干中,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地进行实际操作,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属于练习法。A项正确。

B项: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9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的类型。延迟评价是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的学生,可暂时不给明确的评价结果,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当取得较好的成绩时再给予评价,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题干中,老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暂不打“X”,做对后再打“√”,说明老师对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的学生,暂时不给明确的评价结果,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当取得较好的成绩时再给予评价,以此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的做法属于延迟评价。A项正确。

B项:绝对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相对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0

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课程结构的内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新课程的课程结构中,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C想正确。

A项: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其优点是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1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因素等也对人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22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3

(1)教育教学设计。

(2)组织与实施。

(3)激励与评价。

(4)沟通与合作。

(5)反思与发展。

24

(1)教育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影响,在教师与家长交流过程中出现冲突时很正常的现象,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首先,教师在处理与家长冲突的时候,必须要遵循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此原则是指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材料中,顾老师在和小明的父亲交流的时候说“养不教,父之过”,把小明在学校表现不好的原因推给了家长,而小明的父亲则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老师教不好,应该是老师的过错,他把责任推给了教师,都没有遵循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其次,新课程改革要求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教育,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的一个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意义的人。材料中,当小明在学校表现不好的时候,顾老师和小明的父亲没有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交流,而是互相推卸责任,导致双方未能在教育小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冲突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妥善解决。

再次,在解决教师与家长冲突时,要坚持有效性原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材料中,教师与小明父亲互相推卸责任并没有使小明表现不好的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双方需冷静分析,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最后,教师劳动需要具备创造性这一特点,即教师需要具备教育机智以及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创造。材料中,顾老师进行家访时,对小明父亲说“养不教,父之过”,导致小明的父亲很不高兴,说明顾老师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和方法有待提升,也就是说,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时,需要注重方式方法。

总而言之,教师与家长的冲突不可避免,但是我们需要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妥善处理矛盾。

(2)家访是由学校的教师和干部到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一般是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儿童、青少年的方式方法。为了使家访收到实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明确家访目的,即每次家访不可例行公事,更不可盲目进行。

其次,分析家访对象,选择家访时机,并选择与家长沟通访谈的恰当方式。

最后,注重家访后期追踪,有针对性地调整后续的教育方式。

总之,教师在进行家访时应注意以上几点才能够形成有效的家校合力,真正做到教师与家长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25

(1)王老师解决小杰教学困惑的教学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首先,王老师的做法践行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材料中,王老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通过引导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思考,在小杰对课堂的问题出现疑惑的时候,能够引导组织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

其次,王老师的做法践行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材料中,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习惯性的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解题的方法,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考。在小杰出现问题的时候,关注了小杰的情绪情感体验,体现了关注人的教学观。

第三,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老师习惯性的引导学生是否有其他的解法,而且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分小组思考体现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第四,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材料中,教师面对小杰提出的问题能够因势利导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小杰解开困惑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基本要求有

第一,合理选择。学生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都能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所用,教师要认真地加以选择。   

第二,学生自愿。教师在利用学生个体资源时一定要征得学生的同意,因为有的可能涉及到学生的隐私。

第三,利用适度。在学生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教师不可以没有限度地拿到课堂上来。

第四,创设机会。我们已经认识到,无限的教学资源就潜藏在学生的整体构成中,有待教师的开发与激活。

第五,因地制宜。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第六,导有目的。利用好学生资源,必须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的目的、需要哪些信息,这样学生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任务中,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第七,及时。教师要善于把学生获得的信息、经验与教学内容进行相互联系,及时作出,帮助学生整理与归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第八,社区参与。利用学生资源少不了要家长和社区的密切配合,然而,学生在进行一些调查、采访时还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第九,了解学生。要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就要切实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

第十,尊重学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学习活动。

26

(1)文本特点

《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内容,内容短小但意蕴无穷。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来阐述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不用箭就让一只大雁从天上掉下来,以此证明“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全文不仅用字极为准确,而且在写法上也极有特点,那就是: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都通过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来谋篇布局。先因后果的结构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节课的生字词。

2、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愈合”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读自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的道理。

(3)教学活动设计

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更羸看到大雁后作出了怎样的判断?

明确: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二、学生再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更羸是如何一步一步作出这一判断的?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明确:1.通过“更羸仔细看了看”可以知道更羸观察仔细,他看到大雁飞得很慢,听到大雁叫声凄惨。

2.通过“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可以知道更羸由观察而进行思考想象,得知大雁的状况——只是一直受伤的大雁。

3.通过“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可知他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通过经验得知大雁受伤,孤单无助。

三、教师总结:更羸结合自己的经验,通过细致的观察,进行思考想象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一结论。

四、全班齐读课文,思考从更羸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善于观察,关于思考,通过观察与思考做出准确的推断。

27

(1)第一学段关于“长度、面积、体积”的基本要求为:

①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②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③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④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⑤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⑥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第二学段关于“长度、面积、体积”的基本要求为:

①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知道面积单位:、公顷。

③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⑤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⑥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⑦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

(2)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学习,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知道棱长为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探索体积单位的学习过程,提升空间想象和推理概括的能力,体会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的导入环节:

(一)故事导入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乌鸦喝水的漫画,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有谁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呢?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提问完成思考并作答。

预设:因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设计意图:采用漫画和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将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进行铺垫,启发了学生的思考。

28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认读单词和短语,能够掌握主要句型进行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增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学好英语的信心。

Key points 

Students can grasp the new words & phrases and master the key sentence pattern.

Difficult points 

Students improve four language skills and build confidence of learning language.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读单词和短语,能够掌握主要句型进行熟练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并能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的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学好英语的信心。 

Knowledge Aims: Students can grasp the following new words & phrases:  heavy, light, big, easy and master the key sentence pattern: The blue bag is big and light. It’s got 4 wheels.

Ability Aims: Students improve integrated language skills through class activities, and communicate around familiar topics.  

Emotional Aims: Build confidence of learning language and arouse learning interests.

(3)设计句型教学环节

新授(Presentation)

1. 教学重点句型 

(1) 教师向学生展示图片中的人物,并请学生描述图片。

(2) 播放录音,全体学生听录音完成练习。

例: The black bag is ______ and ______. 

The green bag is ______. It’s got ______ pockets.

The blue bag is ______. It’s got 4 ______.

(3) 学生进行跟读,教师借助板书或者多媒体讲重点句型进行呈现。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将新授知识进行了有效构建,充分进行了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培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形式丰富有趣。

2. 结对练习

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对话。

S1: The blue bag is heavy and big .      

S2: Yes, and it has got 4 wheels.

之后交换位置练习

Presentation 

1. Key sentence teaching

(1) Showing the pictures in the book, let students describe the pictures. 

(2) Play the radio tape, students do exercise according to what they hear. 

Eg : The black bag is ______ and ______. 

The green bag is ______. It’s got ______ pockets.

The blue bag is ______. It’s got 4 ______.

(3) Students repeat after the tape, teacher puts the key sentences on the PPT or blackboard.

2. Pair work. 

Students work in pairs to practise the conversation. Teacher chooses some volunteers to perform on the stage.

S1: The blue bag is heavy and big .      

S2: Yes, and it has got 4 wheels.

Invite students to perform on the stage.

【Purpose】 Through various activities, the new knowledge is effectively introduced, The basic teaching principles are firmly followed and students are considered the real center of learning. 

29

(1)这是一首儿歌作品,歌曲采用了C自然大调、4/4拍号,是一首童声合唱的歌曲。音乐情绪活泼欢快,表达了美好的童真童趣。

从节奏上看,歌曲多使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较为规整、律动性强;同时在每句结尾都使用空拍,音乐形象较为鲜明、跳跃,充满活力;

从旋律上看,歌曲以四度以内音程进行为主,塑造了活泼、阳光的音乐形象。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儿童歌曲的美,体会热爱美好的童真童趣,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听结合法、创设情境法,能够进一步提升音乐表现能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八分音符与四分休止的演唱方法,能够完整演唱歌曲。

(3)旋律教学环节:

1.教师引导学生用la哼唱歌曲旋律,请同学们自主发现问题,并逐一解决。

学生自由回答,引出八分音符与四分休止的节奏问题。

2.针对该问题,设置出如下练习并予以解决。

(1)为同学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之间的区别,明确时值概念,从而认识八分音符和四分休止符的节奏。

(2)教师为同学们编写一条4小节、有针对性的节奏练习,解决八分音符和四分休止符的节奏难点。 

请同学们集体学唱该条节奏练习,具体如下:

           2/4       X  X X  | X  0 | X X  X X | X  0  ||

(3)教师为同学们分发打击乐器,请同学们通过敲击乐器进行节奏模仿,巩固节奏意识,随后教师予以鼓励性评价。

3.再次回到歌曲,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节奏知识、结合歌曲音频自主练习旋律,教师巡视并纠错。

设计意图:

之所以这样设计,其原因在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教学重应当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及“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以上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寓教于乐、循序渐进的掌握八分音符和四分休止符问题。

30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跨越式跳高的运动技能,学生理解通过跨越式跳高练习能够形成正确身体姿势,提高身体灵敏性与协调性,增强身体机能。

教学难点

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通过学习学生自身的身体协调性得以提高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大致掌握俯卧式、跨越式、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动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参与练习,提升自己的运动参与热情,参与其中,更好更快的掌握跨越式跳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树立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

 (3)设计技术教学环节

基本部分

1. 引导学生探究

结合图片讲解杆上动作,教师将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自主形成如何能跳得更高的运动感知。重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2. 上一步蹬摆腿过杆练习

首先向学生示范跨跃跳高的完整动作,并强调重点内容即助跑与起跳的紧密结全。通过示范讲解,学生对动作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技术动作的表象。

然后反复做上一步蹬摆腿练习,直到学生初步形成正确蹬摆动作。

3. 慢走6步练习

要求右腿先走,两腿依次过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并巡视辅导

4. 组织小组练习

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进行练习,第二组学生进行点评。练习之后教师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要求学生要分组练习中互相帮助,自评互评。

因材施教,完整练习

根据练习情况,适当调整高度,引导学生按技能分组自选高度并进行完整练习,对高度较高同学提出表扬,相对较低同学给予鼓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

组织比赛练习

将学生重新分组,随机分为若干小组,每个组评比出成绩最好的学生,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责任感。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避免那种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学习内容,只按计划安排上课的机械做法。在学习一项内容时,如有的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该项内容的动作,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其他动作,或让其协助教师指导别的同学练习,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为主导,精讲多练的原则。

31

(1)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废物艺术就是利用这些废物作为创作的材料,变废为宝。首先,减少了废物垃圾的投放,污染环境。其次,丰富创新了艺术创作的新材料,新表现形式。最后,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减轻了学生学习美术的成本同时,也增强节约环保的意识和创造力。

(2)1.知识与技能:了解废物艺术的概念;根据找到的物品掌握联想变形的方法,并能动手创作一件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提高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设计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3)环节一:直观感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介绍废旧艺术的概念。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是否有见过,把常见的形象变得奇特的作品,提问:说说你的感受?

设计理由:本环节运用直观感知,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观察生活,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有一个初步认识。

环节二:分析示范

1.通过提问、讨论、游戏分析教材上玛格丽特、达利和山西的花馍龙作品,提问:画面是怎样进行创意表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画面通过近似联想,变形,添加进行表现。

2.欣赏废物艺术的作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来了解废旧物品这些工具材料。

3.教师进行技法或者步骤的示范讲解。

步骤:(1)从产品海报剪下一个基本形。(2)利用它的形象特点再加工。(3)把它贴在一张白纸上再添画背景。(4)完成作品

设计理由:本环节教师运用分析示范,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讨论、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与情绪,将其带入学习情境。让学员对作品的创意表现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老师的示范能带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全方位来体验废物利用创作的乐趣,并且能够清晰的看见制作的过程,为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打下基础。

文档

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及答案

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1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种观点属于( )。A、外铄论B、内C、多因素论D、相互作用论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B、人的身心全面发展C、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D、人的个性全面发展3小龙明知乱扔纸屑是不文明行为,但又总是管不住自己。教师应注重培养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