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市环境质量总体稳中趋好。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年优良天数达到340天,比2011年增加16天,优良天数所占比例为92.9%。全市酸沉降污染仍然较重。长江、嘉陵江和乌江重庆段水质良好,满足Ⅲ类的断面比例为79.2%,与2011年持平。次级河流水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为93.9%。全市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比例为100%。城镇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一、环境空气质量
2012年,全市共设置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56个,其中主城区16个,郊区县40个。
全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0.082mg/m 3、0.038mg/m 3和0.033mg/m 3,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的二级标准。与2011年相比,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分别下降4.7%和11.6%,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上升3.1%。
(一)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
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满足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92.9%(340天),比2011年上升4.1个百分点(多16天)。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0.090mg/m 3、0.037mg/m 3和0.035mg/m 3;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2011年相比,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分别下降3.2%和2.6%,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上升9.4%。主城区降尘量平均为6.30吨/平方千米·月,超过参考标准0.66倍,比2011年下降16.0%。
空气质量日报统计结果表明:主城区日空气质量属于Ⅰ级(优)、Ⅱ级(良)和Ⅲ级(轻污染)的天数分别为57天、283天和26天,分别占15.6%、77.3%和7.1%,首要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
从年际变化看:2003年以来,主城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呈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3.96下降到2012年的1.96,比2003年下降50.5%;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的比例上升27.7个百分点。
60
65707580
859095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1.60
2.102.60
3.10
3.60
4.104.60
%
P
年
满足优良天数比例
综合污染指数
Ⅰ级Ⅲ级
7.1%
77.3%
2012年主城区空气质量日报结果
0.00
0.020.040.060.080.100.120.140.16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mg/m 3
年
主城区空气污染浓度年际变化
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郊区县城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0.079mg/m3、0.038mg/m3和0.032mg/m3,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2011年相比,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分别下降4.8%和15.6%,二氧化氮年均浓度持平。有30个区县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占总数的96.8%。降尘量平均为4.85吨/平方千米·月,超过参考标准0.28倍,比2011年下降4.0%。
二、酸沉降质量
2012年全市共设置降水监测点位49个,其中酸控区27个,非酸控区22个。
全市降水酸雨频率为52.9%,降水pH值范围为2.79~8.32,均值为4.71。与2011年相比,酸雨频率下降1.6个百分点,降水pH均值上升0.13,降水酸度减弱。
酸控区降水酸雨频率为65.7%,降水pH值范围为2.79~8.07,均值为4.57。与2011年相比,酸雨频率上升1.1个百分点,降水pH均值上升0.12。
非酸控区降水酸雨频率为33.9%,降水pH值范围为3.57~8.32,均值为5.14。与2011年相比,酸雨频率下降6.2个百分点,降水pH均值上升0.40。
三、水环境质量
2012年全市地表水例行监测共设置155个断面,其中长江、嘉陵江、乌江(简称“三江”)重庆段24个断面(长江15个、嘉陵江4个、乌江5个),73条次级河流131个断面。库区一级支流回水区“水华”预警监测共设置36个断面。53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共设置48个监测断面,其中主城区9个(14个饮用水源地),郊区县39个(39个饮用水源地)。
根据环保部环办[2011]22号文的规定,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我市15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4.5%,Ⅳ类、Ⅴ类占11.0%,劣Ⅴ类占4.5%。其中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占90.3%。与2011年相比,水质满足Ⅲ类和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分别上升5.0个和6.3个百分点。
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和表2中除水温、粪大肠菌群和总氮外的26项。评价结果表明:全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53个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类别为Ⅰ~Ⅲ类,满足水域功能的比例为100%。
(一)“三江”水质
“三江”24个断面水质Ⅱ类、Ⅲ类、Ⅴ类和劣Ⅴ类的断面比例分别占16.7%、62.5%、4.1%和16.7%;其中水质满足Ⅲ类的断面比例为79.2%,与2011年持平。长江15个断面水质均为Ⅲ类,嘉陵江4个断面水质均为Ⅱ类;乌江5个断面水质为Ⅴ~劣Ⅴ类(主要是由于乌江贵州入渝总磷超标,导致乌江总体水质较差)。
2012年“三江”水质类别分布
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衡量:21项评价指标中,出现超标的项目只有总磷1项,其年均值断面超标率为20.8%,均出现在乌江段。
(二)次级河流水质
次级河流水质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的断面比例分别为0.8%、43.5%、41.2%、8.4%、3.8%和2.3%,其中水质满足Ⅲ类和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分别为85.5%和93.9%。与2011年相比,次级河流水质满足Ⅲ类和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分别上升6.0个和7.5个百分点。
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衡量:21项评价指标中,有10项指标出现超标,其中总磷、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超标的断面比例分别为11.5%、10.7%、6.9%、5.3%和4.6%。
(三)库区一级支流回水区水质
库区36条一级支流回水区水体呈中营养的断面比例为75.0%,呈富营养的断面比例为25.0%,其中呈轻度富营养和中度富营养的断面比例分别为19.4%和5.6%;与2011年相比,水体呈富营养的断面比例下降13.9个百分点。万州区的苎溪河和巴南区的花溪河呈中度富营养。
Ⅲ类
Ⅳ类Ⅰ类劣Ⅴ类Ⅴ类3.8%
Ⅴ类劣Ⅴ类Ⅱ类62.5%
(四)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
2012年,主城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衡量,所测项目均达标。14个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类别为Ⅱ~Ⅲ类,满足水域功能的比例为100%,与2011年持平。主城区悦来水厂、梁沱水厂、北碚水厂等7个水源地水质均为优。
郊区县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所测项目均达标。 39个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类别为Ⅰ~Ⅲ类,满足水域功能的比例为100%,与2011年相比,水质保持稳定。巫溪水厂、秀山钟灵水库、酉阳小坝水库等19个水源地水质为优。
四、声环境质量
2012年全市共设置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网格3945个,其中主城区为477个,郊区县城区为3468个;设置道路交通噪声监测路段861个,其中主城区为158个,郊区县城区为703个;设置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245个,其中主城区为22个,郊区县城区为223个。
全市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平均等效声级为53.7分贝),其范围为49.2~58.7分贝;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水平(平均等效声级为66.5分贝),其范围为62.8~68.7分贝。
(一)主城区声环境质量
2012年主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4.0分贝(质量为较好),与2011年持平;网格噪声达标率为94.1%,比2011年下降1.9个百分点。声源构成以社会生活噪声为主。
主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7.2分贝(质量为好),比2011年下降0.8分贝,超过70分贝的交通干线长度比例为23.6%,比2011年下降5.0个百分点。
库区一级支流回水区水体营养状态分布
中度富营养5.6%
轻度富营养19.4%
75.0%
主城区功能区噪声情况:1类功能区昼间等效声级为50.6分贝,夜间等效声级为45.2分贝;2类功能区昼间等效声级为52.0分贝,夜间等效声级为45.6分贝;3类功能区昼间等效声级为52.9分贝,夜间等效声级为47.5分贝;4类功能区昼间等效声级为62.2分贝,夜间等效声级为57.9分贝。
(二)郊区县城区声环境质量
2012年郊区县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2分贝(质量为较好),其范围为49.2~58.7分贝,比2011年下降0.3分贝;网格噪声达标率为94.9%,比2011年下降0.4个百分点。声源构成以社会生活噪声为主。
郊区县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6.0分贝(质量为好),其范围为62.8~68.5分贝,比2011年上升0.2分贝;超过70分贝的交通干线长度比例为6.0%,比2011年下降1.1个百分点。
郊区县城区功能区噪声情况:1类功能区昼间等效声级为49.8分贝,夜间等效声级为41.5分贝;2类功能区昼间等效声级为51.5分贝,夜间等效声级为44.1分贝;3类功能区昼间等效声级为55.4分贝,夜间等效声级为48.3分贝;4类功能区昼间等效声级为59.0分贝,夜间等效声级为51.0分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