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3年陕西省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53:25
文档

2023年陕西省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

2023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井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S—32Fe—35.5Ba—13
推荐度:
导读2023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井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S—32Fe—35.5Ba—13
2023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 或B)。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井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S—32Fe—35.5Ba—137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8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计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碳元素是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下列物质只含碳元素的是

A.石灰石

B.金刚石

C.碳酸

D.石蜡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石灰石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 、金刚石是只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符合题意;

C 、碳酸是由碳元素、氧元素、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D 、石蜡是含有多种元素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2.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冰:2H O

B.铁锈:34Fe O

C.黄铜:Cu

D.食盐:24Na SO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冰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的化学式为H 2O ,故选项表达正确;

B 、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 2O 3,铁锈属于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故选项表达错误;

C 、黄铜是Cu 、Zn 组成的合金,属于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故选项表达错误;

D 、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 ,故选项表达错误。

3.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的是水由液体变成固体冰、雪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中的“露”和“霜”分别是物态变化中的液化现象和凝华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植物秸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体现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述的是月光照射,溪水流淌,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CO B.加大理石C.溶解粗盐D.熄灭酒精灯

A.收集2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实验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药品时,应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送到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实验操作错误;

C、不能在量筒中进行溶解操作,实验操作错误;

D 、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实验操作正确。

故选D 。

5.氧气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A.自然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同时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利用的是液氧、液氮的沸点不同

C.家用制氧机有的是通过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得到较纯的氧气,该过程氧分子未发生变化

D.实验室电解水制氧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答案】D

【解析】

【详解】A 、自然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同时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选项正确;

B 、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利用的是液氧、液氮的沸点不同,选项正确;

C 、家用制氧机有的是通过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得到较纯的氧气,该反应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所以氧分子未发生变化,选项正确;

D 、实验室电解水制氧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选项不正确。

故选D 。

6.我国科学家首次突破以二氧化碳为原料获得淀粉的人工合成工艺技术。其中关键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有关上述反应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A.反应涉及6种物质

B.反应前后各类原子的数目不变

C.反应有利于“低碳”目标的落实

D.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数目比为1∶3

【答案】A

【解析】【详解】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2323H H O CO CH OH 一定条件。

A 、反应只涉及二氧化碳、氢气、甲醇、水四种物质,选项错误;

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类原子的数目不变,选项正确;

C 、该反应可以消耗二氧化碳,有利于“低碳”目标的落实,选项正确;

D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分子数目比为1∶3,选项正确。故选A 。

7.用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实验。能验证Mg 、Ag 、Cu 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A .

Mg 、Ag 、Cu 、稀硫酸B.Mg 、Ag 、4CuSO 溶液

C.Ag 、Cu 、2MgCl 溶液

D.Ag 、2CuCl 溶液、4MgSO 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 、Ag 、Cu 金属活动性弱于H ,所以均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无法判断Ag 、Cu 的金属活动性强弱,选项错误;

B 、Mg 可以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置换出铜单质,证明金属活动性Mg >Cu ,Ag 无法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置换出铜单质,证明金属活动性Cu >Ag ,所以可以验证Mg 、Ag 、Cu 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选项正确;

C 、Ag 和Cu 均不能与MgCl 2溶液发生反应,无法判断Ag 、Cu 的金属活动性强弱,选项错误;

D 、Ag 不能与CuCl 2溶液和MgSO 4溶液发生反应,所以只能证明Ag 的金属活动性弱于Cu 、Mg ,不能判断Mg 、Cu 的金属活动性强弱,选项错误。

故选B 。

8.试管内盛有20℃的饱和钾溶液,其上漂浮一小木块。如下图所承,将试管插入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是

A.试管内溶液的质量变小

B.试管内有固体析出

C.试管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小木块浸入溶液内的体积变大

【答案】C

【详解】A、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盛有钾饱和溶液试管插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温度降低,钾的溶解度减小,有钾晶体析出,试管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则试管内溶液总质量减小,说法正确;

B、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盛有钾饱和溶液试管插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温度降低,钾的溶解度减小,有钾晶体析出,说法正确;

C、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温度下降,钾溶解度下降,为降低温度后的饱和钾溶液,此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说法错误;

D、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温度下降,钾溶解度下降,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质量降低,溶液密度减小,所以根据浮力公式F=ρgV排,溶液密度减小,小木块浸入溶液内的体积变大,说法正确。

故选C。

9.下图是初中四种常见物质之间的常见反应关系图,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两端的物质通过一步反应能转化。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Ca OH B.Y可能是钠盐

A.X一定是 2

C.X与Y不可能都是盐

D.X与Y反应能生成NaOH

【答案】A

【解析】

【详解】A、X能生成氢氧化钠同时也能和硫酸、Y发生反应的物质,可以是碳酸钠,碳酸钠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也可以和硫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不一定是氢氧化钙,选项错误;

B、Y、X均是能生成氢氧化钠同时也能和硫酸、Y(X)发生反应的物质,所以X、Y可以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顺序可互换),所以Y可能是钠盐,选项正确;

C、因为XY均要能生成氢氧化钠,同时可以和硫酸发生反应,若两者都是盐,则XY均为钠盐,才能在复分解反应中生成氢氧化钠,符合复分解反应定义,要同时生成沉淀,能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沉底的酸根离子为硫酸根和碳酸根,则XY应该为硫酸钠和碳酸钠,但硫酸钠无法与硫酸发生反应,所以X与Y不可能

都是盐,选项正确;

D 、因为X 、Y 可以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顺序可互换)

,XY 反应可以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选项正确。故选A 。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2分)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6小题,计24分)

10.陕西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2023年5月18日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成功举办。这是我国今年迎来的一场外交盛会,对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1)中国丝绸蜚声海外,是丝绸之路的代表性商品。丝绸的主要成分属于_____(填“天然”或“合成”)纤维。

(2)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为中国输送的天然气,在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中占据重要地位。天然气是一种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主要成分是_____。

【答案】(1)天然

(2)①.不可再生②.4CH ##甲烷【解析】

【小问1详解】

丝绸的主要成分属于天然纤维。

【小问2详解】

天然气是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 4。

11.近年来,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中国航天技术在人类探索浩渺宇宙的前沿不断创新、突破。(1)“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岩主要成分是钛酸亚铁,其化学式为3FeTi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月岩是一种氧化物

B.3FeTiO 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

C.3FeTiO 中存在3Fe (2)“天问一号”探测器的太用能电池板使用的材料是硅。工业上利用石英砂(主要成分为2SiO )制取粗硅的反应原理是2SiO 2C Si 2X 高温,则X 为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反应。(3)航天科技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太空经过基因改良培育的“航西瓜”“航甜瓜”,因其所含糖分、水分高而更加香甜可口,其中糖类属于_____(填“有机”或“无机”)营养素。

【答案】(1)B

(2)①.CO ②.置换

(3)有机

【解析】

【小问1详解】

A 、月岩主要成分是钛酸亚铁,是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错误;

B 、3FeTiO 中名称是钛酸亚铁,

所以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正确;

C 、3FeTiO 中名称是钛酸亚铁,其中存在2Fe ,不是3Fe ,错误。

故选B ;

【小问2详解】根据化学方程式2SiO 2C Si 2X 高温可知,反应前的硅原子、氧原子和碳原子数目分别为1、2、2,反应后的硅原子、氧原子和碳原子数目分别为1、0、0,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2X 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X 的化学式为CO ,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小问3详解】

糖类是含碳化合物且不属于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属于有机营养素。

12.曾在央视新闻联播亮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焰火表演艺术。其原理是将生铁烧至熔化成为铁水,再将铁水在空中用力击打而形成四处飞溅的耀眼“铁花”。

(1)生铁属于_____(填“单质”或“合金”)。

(2)烧铁水时,用鼓风机不断向燃着的焦炭中鼓入空气,其目的是_____。

(3)打铁花在冬季表演更安全,因打开的铁花会迅速降温。这说明金属材料传导热的性能_____(填“良好”或“不好”)。

【答案】(1)合金(2)使焦炭燃烧更充分或使焦炭燃烧放出热量更多或使燃烧的温度更高,加快生铁的熔化或增大氧气含量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良好

【解析】

【小问1详解】

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

【小问2详解】

用鼓风机不断向燃着的焦炭中鼓入空气,其目的是使焦炭燃烧更充分或使焦炭燃烧放出热量更多或使燃烧的温度更高,加快生铁的熔化或增大氧气含量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小问3详解】

冬天打开的铁花会迅速降温,说明金属材料传导热的性能良好。

13.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

(1)小明在麦田劳动时看到麦子叶色浓绿,长势喜人,农场工人告诉他是及时施用了一种复合肥。农场仓库存放的化肥有3KNO 、24K SO 、4NH Cl ,其中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_,三种化肥包装袋上均写着防雨防潮。其原因是_____。

(2)小明想在家里尝试无土栽培,便从农场带回了三种化肥,使用时却因标记不清而无法区分3KNO 和24K SO ,于是到化学实验室进行鉴别。他取少量其中一种化肥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后,向其中滴加2~3滴某溶液,立即出现了白色沉淀,可确定所取的化肥是24K SO 。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只写一个)。

配制无土栽培营养液时,小明依据如图想先配制两种化肥的饱和溶液以备后用。配制时,假设室温为20℃,若小明用等体积的水配制成恰好饱和的两种化肥溶液,则两种溶液中4NH Cl 与3KNO 的质量比为_____。

【答案】(1)

①.3KNO ##钾②.三种化肥均易溶于水(2)①.2244BaCl K SO 2KCl BaSO 或 324342Ba NO K SO 2KNO BaSO 或

2442Ba OH K SO 2KOH BaSO

②.93∶79或372∶316或37.2∶31.6(其他合理答案均可)【解析】

【小问1详解】

3KNO 中含有钾元素、氮元素,属于复合肥;24K SO 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4NH Cl 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农场仓库存放的化肥有3KNO 、24K SO 、4NH Cl ,其中属于复合肥的是3KNO (或钾),三种化肥包装袋上均写着防雨防潮。其原因是三种化肥均易溶于水;

【小问2详解】

3KNO 与酸、碱、盐、氧化物、相互交换成分不能形成沉淀、气体和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24K SO 中

硫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产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白色沉淀,区分3KNO 和24K SO 可选用含有钡离子的溶液,例如氯化钡、钡和氢氧化钡,能产生白色沉淀是硫酸钾,无明显变化的是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2244BaCl K SO 2KCl BaSO 或 324342Ba NO K SO 2KNO BaSO 或 2442Ba OH K SO 2KOH BaSO ;小明用等体积的水配制成恰好饱和的两种化肥溶液,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两种溶液中4NH Cl 与3KNO 的质量比=37.2g:31.6g =37.2∶31.6=372∶316=93∶79。

14.如下图,将金属X 插入烧杯内的3AgNO 溶液中,观察到溶液颜色变蓝后取出X ,向烧杯内再加入一定量锌粉,振荡后,溶液蓝色逐渐消失。

(1)金属X 是_____。

(2)加入锌粉,溶液蓝色消失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结束后,烧杯内的溶液中一定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3AgNO 。

【答案】(1)Cu##铜

(2) 3322Zn Cu NO Zn NO Cu

(3)不存在

【解析】

【小问1详解】

因为X 可以使溶液变蓝,说明溶液中出现了铜离子,所以金属X 是铜。

【小问2详解】

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Cu ,所以锌单质和铜反应生成铜单质和锌溶液,溶液蓝色消失。化学方程式为:Zn+Cu(NO 3)2=Zn(NO 3)2+Cu 。

【小问3详解】

因为溶液蓝色消失,所以溶液中铜离子全部被Zn 置换出来,所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银离子,所以烧杯内的溶液中一定不存在AgNO 3。

15.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在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A 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

(2)反应后溶液颜色为黄色的是_____(填字母)。

(3)D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探究实验结束后,用长滴管吸取C 中的溶液逐滴加入B 中,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红褐色沉淀。则下列分析推理合理的是_____(填序号)。

①长滴管中吸取的C 中溶液为红色

②滴加前,B 中有固体剩余

③滴加后,B 中溶液pH 变大

【答案】(1)锌片表面产生无色气泡

(2)B (3)2322Na CO 2HCl 2NaCl CO H O

(4)①③##③①

【解析】

【小问1详解】

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故现象是锌片表面产生无色气泡;

【小问2详解】

A 、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溶液颜色为无色,不符合题意;

B 、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颜色为黄色,符合题意;

C 、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或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溶液不会变黄色,不符合题意;

D 、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溶液颜色为无色,不符合题意;

故填B ;

【小问3详解】

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322Na CO 2HCl 2NaCl CO H O ;

【小问4详解】

用长滴管吸取C 中的溶液逐滴加入B 中,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红褐色沉淀,表明装置C 中氢氧化钠过量,故逐滴滴加C 中溶液时,其先与B 中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B 中稀盐酸反应完全后,与

①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或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最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显碱性,使得酚酞溶液变红色,故长滴管中吸取的C中溶液为红色,符合题意;

②由分析得,滴加前B中稀盐酸过过量,而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滴加前,B中无固体剩余,不符合题意;

③由分析得,C溶液中氢氧化钠先与B中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B中稀盐酸反应完全后,与B中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故滴加后,B中溶液pH变大,符合题意;

故填①③。

三、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计13分)

16.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气备装置。

(1)写出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_____。

(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用如图装置检验2

CO,装置中的无色溶液应是_____,检验时,气体应从_____(填“b”或“c”)端通入。

【答案】(1)集气瓶(2)①.B②.

2

2222

MnO

2H O2H O O

(3)①.澄清石灰水或氢氧化钙溶液②.b

【解析】

【小问1详解】

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集气瓶;

【小问2详解】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发生装置

可用固、液混合不加热型,发生装置选用B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

22MnO 2H O 2H O O ;

【小问3详解】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用如图装置检验2CO ,装置中的无色溶液应是澄清石灰水或氢氧化钙溶液,检验时,气体需与溶液充分接触,气体应从b 端通入。

17.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并展开了拓展学习与探究。

【学习交流】

(1)上述实验A 中无明显现象。B 中溶液颜色呈_____色。

(2)写出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提出问题】

反应后A 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

猜想一:2

CaCl 猜想二:2CaCl 、HCl

猜想三:2CaCl 、 2

Ca OH 【查阅资料】

2CaCl 溶液呈中性。

【讨论交流】在讨论方案时,某些同学认为可以直接将B 中滴了无色酚酞的碳酸钠溶液倒入A 中,根据实验现象来验证猜想,其中甲、乙、丙三位同学的观点如下表。同学

预测实验现象结论甲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为无色猜想一成立乙产生无色气泡,溶液为无色猜想二成立

丙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为红色猜想三成立

(3)你认为上述_____同学依据预测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合理的。

【实验验证】

(4)丁同学将B 中溶液倒入A 中进行实验,观察到有无色气泡和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为红色,与甲、乙、丙三位同学预测的实验现象有所不同。实验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_____(填化学式),丁同学的实验现象能证明猜想_____成立。

【反思拓展】

(5)大家认为还可以选择其他方案来验证猜想。你认为下列方案可行的是_____(填序号)。

①测A 中溶液的pH

②向A 中溶液中通入2CO 气体

③向A 中溶液中滴加3AgNO 溶液

【答案】

①.红②. 222Ca OH 2HCl CaCl 2H O ③.丙④.3CaCO ⑤.二

⑥.①

【解析】

【详解】[学习交流]

(1)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无色酚酞溶液会变红,B 中溶液颜色呈红色。

(2)A 中是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 2+2H 2O 。

[讨论交流]

(3)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反应后溶质中有钙离子,但是溶液为红色不能判断一定存在氢氧化钙,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能是碳酸钠溶液过量,使溶液仍然为红色。

[实验验证]

(4)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或者氯化钙反应均能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实验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 3;丁同学的实验现象有气泡和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为红色,所以说明A 中剩余的溶质有剩余的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以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有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能碳酸钠过量使无色酚酞仍然为红色,故猜想二成立。

[反思拓展]

(5)

①猜想一只有氯化钙溶液,显中性,猜想二中有HCl ,溶液显酸性,猜想二中有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所以测pH 可以验证猜想,方案可行;

②二氧化碳只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判断猜想三是否正确,猜想一、猜想二均无明显现象,无法验证猜想,方案不可行;

③银与氯化钙发生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三个猜想现象相同,无法验证猜想,方案不可行。故选①。

四、计算与分析题

18.

学习小组同学利用下图实验,回收实验室废弃的铜粉与铁粉混合物中的铜粉。(1)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_____g 。

(2)计算上述实验回收铜粉的质量。(忽略回收过程中铜粉的损失)

(3)上述实验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是15%。

【答案】(1)0.4(2)解:设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为x ,硫酸质量为y 2442H H 56982

0.4g

Fe SO FeSO x y

569820.4g 20.4g

x y

解得:11.2g 19.6x y g

该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为30g-11.2g=18.8g

答:上述实验回收铜粉的质量为18.8g 。

(3)不可能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30g+100g-129.6g=0.4g 。

【小问2详解】

见答案。

【小问3详解】

硫酸的质量为19.6g ,所以所用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9.6g 100%19.6%100g

,所以不可能是15%。

文档

2023年陕西省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

2023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井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S—32Fe—35.5Ba—13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