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教学设计方案
单 元 | 第五单元 | 课题 | 5.怎样预防传染性疾病 | ||
教学内容 | 教材21页至27页的内容。 | ||||
教学目标 | 1.了解人类传染病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2.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相应的病原体,提高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3.介绍我国和本地区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精神,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 ||||
教学重点 |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传染的一般措施 | ||||
教学难点 | 学生参与的讨论比较多,尤其联系自己得过某些传染病的经历时,学生会有些顾虑.。 | ||||
教学具 准备 | 课件 收集资料 |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修改意见 | ||||
一、交流常见传染病疫情案例,感受其危害 1.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健康的生活”图 出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和长寿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怎样才能拥有健康? 学生交流发表看法 2.真实再现: 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健康威胁最大的就是传染性疾病,它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发病人数多、救治起来比较困难等特点。 让我们来看几个疫情病例。 二、调查了解,引出传染病的概念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可以用肺结核病的例子解释流行性的含义。 2.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传染源之所以能大量散播病原体,是因为病原体在他的体内,如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并繁殖,再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结核杆菌就寄生在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肺的组织中,大量繁殖后,就可随呼吸道的分泌物——“痰”散播出体外,传染健康人。 蛔虫病患者的粪便中便有大量蛔虫卵,患者就是传染源,而蛔虫和蛔虫卵就是病原体。许多农村有用粪水浇灌蔬菜的习惯,所以有的蔬菜上就沾有蛔虫卵,传播蛔虫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带虫卵的蔬菜是不是传染源?在此非常容易答错,提示学生传染源的定义是什么。再进行分析,因蔬菜只是被虫卵污染,蛔虫并不能在蔬菜体内生存和繁殖。所以蔬菜不是传染源。那么,蔬菜被虫卵污染它应属于什么地位呢? (2).传播途径: 被虫卵污染了的蔬菜是把病原体(虫卵)从传染源(蛔虫病患者)转移到健康人的中间传播途径,这叫饮食传播。此外还有其他传染病的空气传播、水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请学生分组讨论,对每种传播方式都举出几个实例。 我们周围的病原体很多,环境中到处都可遇到病菌和病毒等,是否接触到了病原体就得病?腮腺炎流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被感染。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未出过麻疹的儿童,没有对此病的免疫力,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讨论:“流感”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 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在传染病流行时,只要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行便可终止。 1.控制传染源: 许多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有传染性,而到了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一般我们对传染病人如何护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对病人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对于传染病人要倍加关怀,不可嫌弃,病人有好的心情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对患传染病的动物,定要及时处理,如患狂犬病的狗,即使它是个可爱的宠物但也不能留。 2.切断传播途径: 有个肝炎病人,在饭店吃过饭后在他的碗下压了一个字条:“我是肝炎病人,请把用过的餐具消毒后再用”。很显然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目的就是要切断传播途径。其实饭前便后要洗手,消灭蚊蝇等,也是切断传播途径。讲究个人卫生,消灭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没有机会感染健康人。 3.保护易感者: 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抗病能力。此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在防病中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传染病预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是要找出它的薄弱环节,要因病制宜。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判断应用 课件展示:出示教材27页图学生判断交流 2.引导学生课下完成一份宣传作品。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
板 书 设 计 | 5.怎样预防传染性疾病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