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执教:合水镇坪峨小学 陈丽丽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科学《神奇的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感官和身边的物品认识水。
2、能用语言、文字和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会进行猜测并通过做实验验证。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细心观察,比较试验现象,发现水面形状的变化,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能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感知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教学难点】
会进行恰如其分的猜测,并实验验证。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过程。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预测、实验、观察、汇报交流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纸巾、烧杯、红墨水、滴管、布条、细玻璃棒、粉笔、塑料尺、曲别针、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神奇的物体,让学生猜测是什么,揭晓谜底:一朵神奇的花。谈话,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神奇的水。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来做个试验,看看水往哪里流?
二、探究过程
(一)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1、如果把纸巾的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
2、扩展思维:除了纸巾外,我们桌上的物体还有哪些也能使水向上“爬”呢?
(1)学生猜测。
(2)学生用其它物品试验,并做好试验记录。
(3)汇报交流:猜测的结果、动手做的结果。
(4)教师演示:把一滴红色的水滴入粉笔上,让学生观察。
3、师生小结:科学家把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板书:水的毛细现象)
4、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属于水的毛细现象呢?
(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谈话: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了水往高处“爬”的奇妙现象,其实水还有更多神奇的地方。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试验:往硬币上滴水。
2、学生动手之前,先让学生猜测:一枚硬币能装多少滴水?
3、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滴管的方法、从侧面观察水溢出硬币前的形状。
4、分组动手试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5、汇报交流:猜测的结果、动手做的结果、水溢出硬币的形状。
6、讨论:为什么小小的一枚硬币,却能容纳那么多水呢?
7、师小结:其实,这是水的另一个神奇之处——水的表面张力。(板书:水的表面张力)
(三)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1、水的表面张力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再来看一个试验。
2、先猜一猜,一杯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别针吗?
3、学生猜测。
4、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
5、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的现象。
三、课堂小结
1、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水的哪些神奇之处呢?
2、水的神奇之处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神奇的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执教的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神奇的水》第一课时。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水的毛细现象。第二部分:认识水的表面张力。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性质的认识。这一课,教师要带领学生探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了解水的其它本领,了解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经历实验的过程,能够通过预测、实验、验证、汇报交流,发现水的性质。能选择自己擅长(语言、文字、图画)的方式描述水的神奇之处。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对水的研究,就是以学生原有认识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如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说的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兴趣。出示一个神奇的物体,让学生猜测,由一朵两色的花引出神奇的水,大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第二个环节教师演示实验,把纸巾浸入红水里,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实验发现水会向上“爬”。课前我准备了布条、细玻璃棒、粉笔、塑料尺,先让学生充分的猜测水能沿着哪些材料往上“爬”,再让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实验哪些物体水会沿着它上升,哪些物体水不能沿着它上升,能上升的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通过不同材料的比较水是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引出毛细现象的概念。接着提供典型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转中的应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认识了毛细现象之后,接下来就是认识水的表面张力。先教学生滴管的使用,接着让学生猜测一元硬币能滴多少滴水才会溢出来,然后实验并将实测结果与猜测结果对比,通过汇报得出水面是鼓起的,发现这个现象以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水鼓起来都不会溢出来,加深学生对“团结的水”这一概念的形象认识。在这里我只要求学生认识现象,不探究原因。这样才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最后教师总结出水的表面张力。
由于时间关系,我在下一个环节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杯装得满满的水中是否能放东西,先让学生先猜测,然后和老师一起实验验证。这个实验意在让学生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经历从预测——实验——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最后,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水面张力现象,把科学知识延伸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