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广东省湛江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55:08
文档

广东省湛江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湛江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必修①、②)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
推荐度:
导读湛江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必修①、②)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
湛江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必修①、②)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①,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有删改)

【注】①燔黍捭豚: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捭,撕裂。

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变化,主旨却不变。

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情操,移风易俗。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古代的人们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黄庭坚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俩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又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因蛮荒之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然俗不可耐。

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免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

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

黄庭坚书法师从周越,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一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太俗。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

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

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

“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摘自2014年第3期《文史天地》,有删改)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B.黄庭坚在书法上的成就和造诣,苏轼比较认可,是因为黄庭坚二十年书法师从周越,但钱勰却认为黄庭坚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得益于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

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

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

5.为什么说黄庭坚是“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6.文章结尾说黄庭坚“‘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医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正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孝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们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了这条心吧!”然后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顶,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为什么没人击中宫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教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呢。”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疼痛,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又希望师兄能与他一道享受日本人赏给的荣华富贵,过上太平日子。

B.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表现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师兄弟两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C.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一句中的“捻”、“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D.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内心清楚而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E.小说设置伏笔来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如开篇描写白忠孝在听到日本兵的喧哗时手的颤抖,突出了他软弱的性格,为后文他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笔。

8.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9.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元行冲,河南人。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日:“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日:“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

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特著论以明之。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①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俄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修检,岁余书成,奏上,上嘉之。又特令行冲撰御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节选自《旧唐书•元行冲传》,有删改)

【注】①搏击:督察举发。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腰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B.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D.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调离任职之地。

B.“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C.“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等表示退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行冲博学多识,性格耿直。他知识广博,尤其通晓音律和诂训之学;他做人从不阿谀奉承,在通事舍人任上多次对狄仁杰迸言劝诫,很受器重。

B.元行冲不从旧说,另立新论。魏收认为“牛继马后”指的是晋元帝改姓司马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而元行冲通过考证推究,给出了对“牛继马后”的新解。

C.元行冲秉持正义,断案公正。当时嗣彭王的庶兄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

D.元行冲著述丰富,成就显著。他所著《魏典》事详文简,受到学者称赞;通撰的《群书四录》经学士毋煚等审核后,受到皇上赞赏;为御注《孝经》撰写的疏义被列入学校课程。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5分) 

 (2)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有光《项脊轩志》)(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

14.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B.三四句写佳人的行踪,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表现出其不同凡响的举止。

C.五六句说世俗之人接近佳人时显得有些轻薄,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

D.七八句用“俯仰”一词形象地写出时光飞逝,随后写佳人容颜难以持久也就水到渠成。

E.前人认为此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于悲慨之中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寻味。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逍遥游》中作者在列举舟对水的依赖后类比出大鹏鸟的飞翔也依赖风的句子是:      ,      。

(2)在《离骚》中,屈原用“             ,            ”两句自白心志,表示自己要像古代圣贤所崇尚的那样,保持清白,献身正道。

(3)《诗经•氓》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回忆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男子对自己“       ”,却没想到会变心。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大幅度下降,滴水成冰,人们在室内火炕上坐了半天,仍然感觉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②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③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④2016里约奥运乒乓球男团决赛中,我国乒坛健儿以三比一力克日本队勇夺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

⑤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⑥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二者尽管归属不同,但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A. 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 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10月16日中国台风网报道,预计“莎莉嘉”将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进入南海后,“莎莉嘉”将再次加强,并逐渐向海南岛和广东的东南部沿海靠近。

B.今年“双十一”,淘宝24小时便创造出571多亿的成交额,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

C.北京时间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神舟十一号飞行员是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D.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于危机之中,弘扬中华文化。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莱昂纳德•科恩的歌确是适合在黑夜里倾听,他的呼噜和哼哼,本身就是迷迷蒙蒙的夜气。①他几乎没有高频的声音,似乎也②在静夜里③能清晰地听到。那里面有精微的颤抖,有细腻的弥漫,他④没有音域,⑤音域在极低的声部,低到常人所难地唱着,像黑暗中黑亮的羽毛,看得久了,⑥看到清幽的闪光,美极了。

A所以即使并非而是还能
B所以只有不仅而且便能
C即使不仅而且还能
D只有并非而是便能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发散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  ① 。多向思维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使思维不只局限于一种模式。侧向思维要求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别的领域交叉起来, ② ,用来解决本领域内的问题。鲁班从被草拉破了手得到启示,发明了锯,就是侧向思维。反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 ③ 。法拉第从电产生磁得到启示,反问自己磁能不能产生电,最后制成了发电机。

21.下面是我校某班级“爱心义卖”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两个旅人在路上,其中一个发现一把斧头,他就说:“我捡到一把斧头。”另一个人不大满意,纠正道:“我的朋友,不是‘我’,而应该是‘我们’捡到一把斧头。”没走多远,斧头的主人追了上来,离他们越来越近。捡斧头的人很不安地说:“这下‘我们’可糟了。”另一个又向他纠正:“还是改回以前的称谓吧,就像刚才那样,你应该说:‘我’糟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湛江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35分)

(一)(9分)

1.(3分)C(周公“继承了殷商的礼乐”解说不确,原文是“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

2.(3分)D(“常常将其相提并论”是孔子等儒家。)

3.(3分)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与原文“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不符。)

(二)(12分)

4.(3分)D(A项中“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推断错误,“直接”不恰当,应该是“间接”。B项“得益于……”文中并没有提到。C项“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推断错误。)

5.(4分)①他师从苏轼,诗歌成就高,双星闪烁,有“苏黄”之称。诗风奇崛,不落俗,对宋代诗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②人品高洁。他的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③书法上刻苦练字,师法自然,汲取名家,大胆创新,终成一家。(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

6.(5分)①他的为官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官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良知。当别人都忙于官场周旋,忙于迎合领导时,黄庭坚却仁政爱民,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②他的为人之道值得我们学习。世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老师。当自己的老师苏轼进入人生的低谷被贬时,黄庭坚不会为了自己和老师分清界限,更不会为了自己就对老师暗放冷箭,对老师的感恩和支持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地方。③他的为文之道值得我们学习。文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人品。人要诗品不俗,首先得人品不俗,黄庭坚认为,文章者,道之器也,只有人品高洁,文品才能好。黄庭坚这几方面的精神境界对于今天在官场、文坛以及现实中生活的人们无疑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每点2分,观点1分,分析1分,答对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三)(14分)

7.(4分)A D(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4分。A项不准确,白忠孝二次到来不排除是日本人的唆使;而且,他如果能说服师兄王仁甫,在日本人面前也好交差。D项错,“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错,应该是白忠孝因为自己曾经帮过日本人办事不光彩,担心游击队知道。)

8.(4分)①医术高超。②沉着冷静。③大智大勇。④正义爱国。⑤包容大度。(任意答出4点即可,答出1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9.(6分)“医心”有两层含义:①医者之心。医者既要有伤者必救的仁爱之心,更要有恪守正道的崇高人格。王仁甫不顾个人安危救治伤员,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体现了其守正爱国的情怀。②医治人心。医生既要善于医治患者的身体疾病,更要疗救世人的精神。王仁甫用针灸之法拯救了白忠孝,帮助回归正道,体现了疗救精神的真谛。(意思答对即可。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二、(35分)

(一)(19分)

10.(3分)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11.(3分)A(“出”一般是指离开京城外调。)

12.(3分)D(曲解文意。“通撰的……审核后”错,原文意思是元行冲上奏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叫《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编撰考订,历经一年多才修成。并不是元行冲自己通撰了此书,然后由毋煚等加以审核。)

13.(10分)(1)能使深渊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中的寡妇听了哭泣。(5分;译出大意给2分;能译出“使……起舞”“使……哭泣”“寡妇”三处,每对一处给1分。)

   (2)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息(栖宿)。(5分;译出大意给2分;能译出“越过”“厨房”“栖息”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行冲,河南人。博学多识,尤其擅长音律及诂训之学。考中进士,几次改任后做了通事舍人,狄仁杰很器重他。元行冲品性不阿谀奉承,多次进言劝诫,他曾经对狄仁杰说:“下人侍奉上人,(对上人来说)也就像积蓄物资以备自己使用。好比富贵人家储备积蓄,用各种肉类以供佳肴,用各种药物来防疾病。我私下想您的门下宾客,可以充当美味的已经很多了,希望您能把我备作一剂药物。”狄仁杰笑着对人说:“他就是我药笼中的药物,怎可一日没有呢!”

元行冲因本族出于后魏,而后魏没有编年史,便撰写《魏典》三十卷,记事详细文笔简练,为学者称道。当初在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的瑞石上有牛跟在马后面的图象,魏收的旧史认为晋元帝本是牛氏之子,后改姓司马,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元行冲推究探寻晋魏更替的来龙去脉,认为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朝而受命,考察校验歌谣谶语,特意著述来说明这点。开元初年,元行冲由太子詹事出任歧州刺史,又充任关内道按察使。元行冲自认为书生不能胜任督察举发的重任,坚决辞去按察使,(皇上)便让宁州刺史崔琬替代了他。

不久又被召入任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当时嗣彭王李志昧的庶兄李志谦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关在狱中等待判决,受牵连获罪的有十多人,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元行冲四次升迁后任大理寺卿。当时扬州长史李杰被侍御史王旭诬陷,皇上下诏将此案交付大理寺定罪。元行冲认为李杰治理政务廉洁正直,不应无辜被谗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请求从轻发落,当时虽然没有被皇上听从,却深为当时的所赞美。这之前,秘书监马怀素召集学者续修王俭的《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在丽正殿校写四部书籍,事情没有完成而马怀素、褚无量去世,(皇上)下诏元行冲总代他们的职务。于是元行冲上表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叫《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编撰考订,一年多完成,献上此书,皇上很赞赏。皇上又特令元行冲为御注《孝经》撰写疏义,列入学校课程。行冲不久又几次上表请求退休,(皇上)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开元十七年去世,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叫献。

(二)(11分)

14.(5分)B C (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3分。B项:三四句是说“佳人”的迁徙不定,境遇不好,不是表现她的举止不凡。C项:“薄”作动词用,鄙薄、不看重的意思,而不是轻薄。“佳人”虽艳若桃李,但世俗不看重红颜美貌,她又能为谁去启齿歌唱呢?)

15.(6分)这首诗通过佳人的居无定所、不为世俗赏识等遭遇(2分)和青春盛颜难以久持的悲叹(2分),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抱负不得施展的深沉慨叹(2分)。

(三)(5分)

16.(5分)(1)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③信誓旦旦

三、(20分)

17.(3分)C (①席不暇暖:形容奔波忙碌,没有坐下的工夫。④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⑤下里巴人: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18.(3分)D(A项“海南岛和广东的东南部沿海”有歧义。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飞行员是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或“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

19.(3分)D(①处前后无因果,“所以”错;②③之间是条件,而非假设;④⑤间为并列而无法构成递进,否则前后矛盾;⑥表唯一结果,而不是多个结果之后者,不能用“还”。)

20.(5分)①主要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1分)  ②并从别的领域获得思想上的启发(2分)③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2分)

21.(6分)本次“爱心义卖”活动全班分为6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全员参与,班长负责组织;各组摆摊开展班级义卖,才艺展示,并参加游园活动。(内容完整,1分;归属得当,1分;表述准确,2分;语言连贯,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超出规定的,酌情扣分。)

四、(60分)

22.(60分)

    【材料寓意】朋友之间信守的原则应当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两个朋友确是自私了些,一个在捡便宜时只想独享,另一个在有麻烦时就要推卸责任,这样对财富的贪婪、对责任逃避、对朋友失信,是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友情的。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20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20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20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级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实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  ⑬材料新鲜  ⑭构思新巧  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有个性特征

(三)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抄袭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五)关于字数: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300字以下的文章,1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只写标题的,给1分;完全空白的,评0分。

文档

广东省湛江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湛江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必修①、②)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