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①了解归纳山水田园诗词的相关常识。
②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方法。
一、山水田园诗思想情感
㈠ 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1.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诗歌中常描绘的景物有: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葵藿、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2.这类景物的共性特点及情与景的关系:
这些景物都与田园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与官场的污浊和紧张压抑形成对比,与诗人身处其中的悠闲自在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是和谐统一的。)
㈡ 厌恶官场,向往隐逸,淡泊宁静,志趣高远
1.常出现的景物有:
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2.常出现的人物有: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3.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
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宁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㈢ 感情复杂,不一而足。
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不止一种,往往是闲适、寂寞、岁月流逝、报国无门、远离他乡等二种或多种的并存。还有一部分诗作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或揭露封建剥削(主要是范成大)
二、方法总结:
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写景的方法
①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水近人”作者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②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③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结合(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例如:①虚实结合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②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绝句》中的三、四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③点面结合
柳宗元《江雪》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全诗写雪,却不见一个雪字。
⑤渲染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从形态、声音的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的情趣。
⑥白描
白描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⑦修辞手法(略)
四、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运用拟人,“两山”似乎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昂然生机。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08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3.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08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6分)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 “学”扇。每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如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也给1分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4分)
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08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技。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春(惜春)的无奈之情。(1)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
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中哪些景象体现了“村居”这一特色?
2、“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你同意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