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开放而富有创新力,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课堂教学开放而充满活力呢?一、激发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作用。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无法得到提高,而没有兴趣的指引,语文教学也只能成为一汪不为春风所动的死水!那就注定了教者只能劳而无功,而学者亦愁苦终日不为所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了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把教学变为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使他们在一种自然、快乐而又充满时代气息的环境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求知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带领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语文。通过读读、说说、写写、画画、做做、演演、比比、唱唱、跳跳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在自主的实践中趣味盎然地学习,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自尊和自信。如第一册的《北风和小鱼》一课,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小鱼的勇敢和北风的盛气凌人,富有情趣。教学本课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观察实物、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演示、表演等方法,调动学生一切感官。如通过观察图画理解梧桐树变黄了,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落”、“躲”。分角色朗读时启发学生根据内容配上动作,进行有表情地表演。通过看图和表演,课文所描绘的图像在学生的脑海里逐步清晰起来,使学生“入境、悟情”,生动形象地感悟青草、梧桐树和鸟儿“怕”北风、北风的盛气凌人和小鱼的机智勇敢。最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创造,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把讲台当舞台,让学生扮演小草、梧桐树、小鸟、小鱼等角色,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尽情发挥艺术灵性:用人声模拟北风吹的声音;用手臂摇动表现北风中的小草,伸开的手掌表示梧桐树叶;双手向后摆动表现在水里游的小鱼……学生个个参与,人人动脑,边读边演,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演中创新。二、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宰。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可结果,老师口干舌燥满头汗,学生满肚苦水,不胜其劳,收效甚微!事实上,学生应当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受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例如,我教《雨点》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从天上飘下来的雨点都是一般大小,怎么落在不同的地方就不一样了呢?”此问题一出,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雨点为什么落进池塘里是睡觉,而在小溪里是散步、在江河里是奔跑、在海洋里是跳跃呢?我没有过多的讲解,通过设计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四段精美的动画,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自己观察动画,探究问题。改变单纯的师生交流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他们有的离开坐位去找好朋友一起学习,有的和同桌展开讨论,有的找老师一起交流,还有小组合作学习……教室里到处洋溢着轻松而又热烈的学习气氛,同学们在自主的合作中,在读书、讨论和交流中体会到了朗读、合作、竞争、成功等多种乐趣。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听听他们合作的成果:池塘的水面很平静,小雨点好像躺在舒适的大床上睡着了;小溪的水缓缓地流淌,小雨点好像在悠闲地散步,多自由自在,多舒服啊;江河水流很急,奔腾不息,小雨点好像在奔跑;海洋里波涛汹涌,一浪更比一浪高,小雨点在海洋里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被抛在浪底,就像小朋友在跳跃。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从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三、尊重学生的见解,相信学生的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
我在教口语交际《春天来啦》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静心地聆听那音乐中的山泉叮咚声,那翠竹摇摆声,那山鸟清脆的鸣叫声……并让学生描述他通过音乐捕捉到的画面。学生很快便能从他们捕捉到的画面中总结出这是一派春之景。我趁着学生兴致盎然的时候,让他们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经过美妙音乐的熏陶、感染之后,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春就是小草萌发、百花齐绽;有的说春就是细雨蒙蒙、万物复苏;有的说春就是山泉消融、群鸟争鸣;更有的说,春就是村口那几个顽童光着脚丫,在草地上无拘无束地奔跑,放风筝……由于这开放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敢于去想,去发现,去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事实上,在这节课里,我也被学生活跃的思维所感染,被孩子敏锐的感官、诗意的直觉以及不凡的创造力所惊叹,在教与学之中,师、生双方互相影响着、感染着、促动着,对于“春”,大家都有了一番自己深刻的体会与感受!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肯定还有不少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乐园。
《小学语文新课标》”,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 须在 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