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2小题,每题1.5分,满分48分)
1.分封制下,“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封制
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
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C.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
D.促成了集权式统治
2.从下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的是
①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②确立封建土地制度
③建立君主 ④建立官僚政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4.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中国古代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C.中国古代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D.中国古代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的产物
5.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
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
A.集权逐渐弱化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
C.通判权力有所提升 D.地方受到严密监控 |
A.设置,强化私营产业的管理,规范市场 |
B.盐铁官营,直接控制关键手工业的生产 |
C.颁布法令,禁止人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 |
D.征收重税,从私营工商业活动中掠夺利润 |
A.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 |
B.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 |
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 |
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 |
自耕农 | 地主 | 佃农 | 工人 | 商人 | |
占总人口比例 | 11% | 23% | 35% | 21% | 10%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10.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 (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
C.农动迫使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
D.外交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
A.中国古代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
A.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
B.表明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天文与国家社稷联系起来 |
C.确立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 |
D.实践了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
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
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③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
④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A.书影中的字体是楷书 |
B.采用铜活字印制而成 |
C.话本对后世小说影响很大 |
D.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 |
A.投票不应该是民主的唯一方式 | B.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 |
C.民主是人民结成集体进行统治 | D.集体统治比个人统治危害更大 |
A.开始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
B.使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
C.维护了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 |
D.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
A.达到相当文明程度的人 | B.倡导人文主义的思想家 |
C.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家 | D.实行民主政治的政治家 |
第四个时代 | 人类精神在希腊的进步……下迄亚历山大时期各种科学分类的时期 |
第七个时代 | 科学在西方的复兴……从科学最初的进步下迄印刷术的发明 |
第八个时代 | 从印刷术的发明……下迄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缚的时期 |
B.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C.历史是人类理性不断的过程
D.科学技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20.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指出:“西方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了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火车头的位置。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能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了钱。”下列解读不准确的是
A.19世纪以前亚洲曾一度是世界经济中心 |
B.西方买三等厢座位的钱来自于早期殖民扩张 |
C.否定了近代西方学者所持的“欧洲文明优越论” |
D.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解释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变迁 |
A.王权演变 | B.教权演变 |
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 | D.市民权力变化 |
A.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的先导 |
B.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 |
C.伟大的科技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
D.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 |
A.“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他们”
B.“光是画中的主角”
C“向色彩的奥秘进军”
D.“艺术是一种诉说真理的谎言”
24.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A.一大 | B.八七会议 |
C.遵义会议 | D. |
A.国共共同抗日 |
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C.敬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 |
D.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
A.创新性巨变、渐进性微变 | B.传导性巨变、突发性微变 |
C.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 | D.传导性巨变、渐进性微变 |
A.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
B.的对象开始由清转变为北洋 |
C.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并起了领导作用 |
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业 |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
C.金融业形势发生变化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
A.并不符合中国国情 B.推动了国民大的发展
C.不利于国共合作 D.忽视了封建军阀的反动性
31.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中国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说:“从大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与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②对中国道路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功探索
③摆脱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
④根据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A.丰富知识、提高学养、厚积薄发 B.回首往事、以古为师、传承文化
C.以史为鉴、服务现实、开创未来 D.借鉴古人、启发思维、开阔视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满分52分。要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或层面。秦灭六国改革旧制,要以集权取代宗法制下的多元政治,对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予以。西汉的六国贵族、东汉的豪强地主、魏晋至隋唐的门阀士族等血缘势力对政权的稳定构成很大的威胁。隋唐的科举制,对贵族力量的消亡和绅士阶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一批人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自宋至清,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严重的“官治”不足问题,导致民间宗族的崛起。民间宗族承担着扶济族众、化解纠纷和教化子弟的责任,把原归官吏处理的部分职责揽纳过去,大大节省了行政治理的成本,延缓了官方严刑峻法对乡村的渗透范围和程度。而宗族首领多由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地方士绅担任。庞大的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同时,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士绅制度的存在是出于维护和实现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是控制地方社会的一种需要。
—摘编自张福坤《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
材料二 对于清末民初的乡绅而言,适逢清廷太平军运动,乡绅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1909年,清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拉开了乡村自治的序幕,乡绅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但是,乡绅们更多的是将自治作为扩大绅权以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的工具,传统的乡绅治理逐渐出现摆脱国家控制和社会监督的强烈的“”倾向。科举制的废除使乡绅丧失了对国家的依附性,失去了制度控制和道德约束的乡绅对国家和乡里责任感不断降低。当清王朝作为政权意义上的被对象而被推翻后,现存社会一切弊端就自然指向了作为其社会基层的乡绅阶层。乡绅势力的彻底衰败和乡绅治理在整体意义上的消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大”时期。当努力于民族国家建构而进行国家政权建设之时,打破传统乡绅的权力控制就成为应有之意。
所以在其统治期间一直没有放弃“土豪劣绅”的政治口号。 所谓“有土皆豪,无绅不劣”,在这种激进的话语下,乡绅阶层已经笼统的作为一个敌对阶级而要被彻底消灭。
—摘编自徐祖澜《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士绅的特点。(13分)
(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明清到时期,中国的士绅阶层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12分)
3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其他如锡如水银如锌铝,产额既有增加价值亦皆骤涨。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夫计划之确切,组织之严密,技术之专精,会计之优良,以及一切管理之科学化,固为经营工业应备诸条件。然此仅能指环境优越而一时便利之某一地,或某一业而言,或指资本雄厚之某一工厂或某一公司而言。若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1)根据材料一,分别分析南方金属矿的产量激增及后来矿业发展失败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翰笙认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指什么?试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观点。(6分)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天津条约》第50款条文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附有汉文配送。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并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官僚自行解决,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这就使得经济落后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堂规模也较小。
材料二 1871年,明治创设文部省。1872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28.1%,19年达到70%,1905年达到96%。1907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98%,1925年,更达到99%,几乎是百分之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茂波《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7分)
参(文科历史)
一、选择题
1-5:CDABA 6-10:CBBDA 11-15:DBCCB 16-20:BDACB 21-25:ADDDC 26—32:CBBDB DC
二、综合问答题
33.(1)特点:古代贵族政治的消亡是士绅形成的重要背景;它适应了封建王朝加强主义集权的时代要求;隋唐科举制对士绅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宋代宗族力量的兴起和宗族职责的扩大进一步扩大了绅权;士绅集团承担较多民间的管理和教化职能,体现了儒家的权威和传统;士绅阶层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中介,维护了封建帝制和小农社会的稳定。
(2)变化:晚清士绅地位不断提高,国民后逐渐走向衰败。(4分)原因:清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乡村自治运动使士绅获得了法律和制度上的合法地位;科举制的废除和清朝统治的结束冲击了士绅的统治;晚清的思想,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儒学权威的动摇进一步瓦解士绅统治;致力于完成并巩固国家统一,士绅阶层成为的对象。(8分)
34.(1)产量激增的原因:一战的影响,与军工相关的原材料价格暴涨。(2分)
矿业失败的原因:一战结束,列强重新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传统采矿技术逐步落后;经营者应对无方,改革措施不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前提: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状况,实现民族主权的。(2分)
评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没有民族的,就没有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即使有民族经济的一时发展,也如昙花一现。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35.(1)特点:适应列强侵略需要;培养实用人才;学习西方教学制度;自筹经费、模式自主。(8分)
(2)指导思想:发展大众教育(国民教育)。(3分)
意义:提高了国民素质;为日本崛起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人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