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人工智能在小儿瘫痪言语康复中的应用设想
学生姓名:李贺同
专业班级:康复治疗学3班
学 院:护理与康复学院
指导教师:陈智慧
企业指导教师:杨瑞红
自评分数:90
教师打分:
2021年5月 4 日
报告标题
一、前言
小儿脑性瘫痪(pediatric cerebral palsy,CP)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目前我国小儿脑性瘫痪发病率达到2.48%,且患者人数仍以每年4.6万的速度不断增加着,为家庭、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我国康复护理的人才仍处于缺口状态,急需寻找新方法解决问题。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而人工智能中机器人一类可以帮助人类进行繁琐的工作,代替人工生产实行自动化生产,那么,机器人结合专业康复的知识与能力是否能够为小儿脑性瘫痪的患者带来福音呢?
二、正文
小儿脑性瘫痪的语言障碍的临床表现及人工智能所能参与的作用:
1、发声障碍
在小儿脑瘫患儿中,语言障碍发病率在60%—90%,其中四肢瘫患儿有语言障碍的比例最多,具体表现为不能自主地控制呼吸,吸吮、吞咽困难,尤其是严重痉挛型及混合型的患儿,有发音不清、呼吸障碍甚至失声症等情况。导致该症状表现是由于发声、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以及听觉障碍等原因所致。
2、构音障碍
小儿脑瘫的患儿的身体发育较差,导致下腭、口唇、舌软腭、呼吸肌、发声及构音肌群发育不完全,就会有构语困难、语言表达障碍等症状表现。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是神经系统发育不良也会发生构音障碍的现象。
3、语言系统发育迟缓
小儿脑瘫的患儿里约有30%的智力低下者,以及自闭、智商测定困难、生长环境等问题导致的智力发育缓慢,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语言系统的成长及完善速度,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患儿的语言表达存在障碍。
人工智能所能起作用:
AI机器人需要配备足够人性化的语言聊天功能和类人的外表。
言语障碍严重影响患儿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需要积极对症治疗。因此治疗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
1教会患儿说话,如呼吸训练、舌唇运动训练、下颌运动训练、腭咽功能训练、辩音训练、构音器官训练、进食训练等;
2.教会患儿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如小组语言训练、引导式教育等。
三、总结与展望
AI机器人通常会提出目标导向的任务,从而鼓励患儿完成任务。对患儿而言,AI机器人除了是一个玩伴更像一个老师,可以像教练一样鼓励患儿,并且可以根据患儿喜好结合特定的语音和音乐。因此,相较于传统的治疗师和护理人员,AI产品可以相对容易和快速取得患儿信任,使患儿听从指导从而完成既定的训练计划。另外,AI技术本身具备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可复制性对于需终生进行康复治疗这一疾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这一技术仍存在诸多问题,人才的缺乏和技术难以通关;人的伦理和隐私问题(若要采用这一技术,必定需要大量数据可能会导致隐私泄露);缺少先进的经验,容易陷入怪圈;社会大众普遍对于人工智能这一技术缺乏认知,难以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