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双顺差下的货币有效性思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9:05:19
文档

中国双顺差下的货币有效性思考

2008年第2期兰州学刊No.22008总第173期LanzhouxuekanGeneral.No.173・经济学研究・中国双顺差下的货币有效性思考杨晓莉(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北京100872)[摘要]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双顺差的现状、原因,从国内外经济平衡的角度看,双顺差必然会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的这种双顺差格局不可长期持续。同时,双顺差现象对国内宏观带来难题,对银行货币的有效性和性构成
推荐度:
导读2008年第2期兰州学刊No.22008总第173期LanzhouxuekanGeneral.No.173・经济学研究・中国双顺差下的货币有效性思考杨晓莉(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北京100872)[摘要]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双顺差的现状、原因,从国内外经济平衡的角度看,双顺差必然会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的这种双顺差格局不可长期持续。同时,双顺差现象对国内宏观带来难题,对银行货币的有效性和性构成
 2008年 第2期兰 州 学 刊No.2 2008 总第173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73

・经济学研究・

中国双顺差下的货币有效性思考

杨晓莉

(中国人民大学 国民经济管理系,北京 100872)

[摘要] 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双顺差的现状、原因,从国内外经济平衡的角度看,双顺差必然会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的这种双顺差格局不可长期持续。同时,双顺差现象对国内宏观带来难题,对银行货币的有效性和性构成进一步挑战。调整双顺差以保持货币的性和有效性,中国必须尽快调整外资、外贸和产业。

[关键词] 双顺差;外汇储备;货币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8)02-0073-03

作者简介:杨晓莉,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数量分析方法与模型。

  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共同关注的一个

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中国一直保持着经

常项目和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

是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它产生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反

作用于国民经济。在“双顺差”的情况下,中国国际储备资产持续增长,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也将对银行货币的有效性构成进一步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货币有效性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以保证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与原因

(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

表1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状况(1994—2006年) 单位:亿美元

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199476.58326.44

199516.18386.75

199672.42399.67

1997297.17229.59

1998293.24-63.21

1999156.6776.42

2000205.1919.22

2001174.05347.75

2002354.22

322.91

2003458.75527.26

2004686.591106.60

20051608.18629.

20062498.66100.37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1993年以前,中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交替出现,1994年之后,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基本形成。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收支顺差增长较快,而且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如图1所示)。2001年至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累计328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累计2935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同类项目累计顺差增长1.8倍和3.7倍。从2007年的最新数据来看,2007年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达到1125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2005年全年的贸易顺差额,更相当于2006年全年顺差的2/3,同比增加83.1%,比去年全年贸易顺差增幅还高9个百分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仍在继续。

图1 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差额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是国际收支失衡的一种表现。在开放的经济下,一国的经济增长可以突破国内资源的约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双顺差现状说明中国并未利用外国储蓄用于国内投资,相反,中国作为资本输出国已经持续了十几年,更意味着中国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改进余地。

(二)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原因

从国内经济结构以及经济两方面分析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我国经济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国内储蓄高于投资,双顺差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国民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供求失衡的结果;而在经济方面,双顺差与中国吸引大量FD I的外资优惠以及鼓励出口的外贸有密切关系。

1.储蓄高于投资导致的国内经济结构失衡。一国国民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形成该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余额。如果一国储蓄率相对国内投资率较高,国内的剩余储蓄就要通过经常兰 州 学 刊总第173期

账目顺差的方式,把商品与劳务输出去。因此,过高的储蓄率维持了经常项目下大规模的顺差。我国是一个高储蓄国家,长期以来国内储蓄大于投资,这是经常项目收支盈余的根本性基础。在过去20多年里,在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支持下,中国经济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了9%。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和的原因,结构调整步伐经常处于落后状态。“挤入效应论”(crowding in)着重强调了经常项目盈余、国家储蓄过多而消费、投资过少,导致资本过度供给。在国内消费不足的情况下,高储蓄、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因此带来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2.中国长期推行吸引FD I的外资优惠。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为调整产业结构,在市场换技术发展的思路下,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成本和一系列优惠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但同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却相对很小,说明我国在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同时却没有很好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资本流出方面还存在着严格的管制。所以尽管我国看重的不是资金,而是先进的技术,但最终还是带来了资本项目顺差外商直接投资既能通过经常项目也能通过资本项目使得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

3.中国鼓励出口的外贸。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了力度很大的“奖出限入”的外贸,包括出口退税、有利于出口的汇率以及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等,使出口额不断增加,最终形成经常项目顺差。而在大量外资企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他们选择的是出口加工贸易,因此,出口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中占支配地位,加工贸易条件下的出口额必然大于进口额,贸易顺差即为加工生产带来的增加值,这必然带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

分析表明,中国双顺差现象是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突出表现,也无法通过宏观经济在短期内加以纠正。

二、双顺差格局不可长期持续

可持续性是长期问题,双顺差现象可以增强我国对外经济影响力、增加我国国际清偿力,是中国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积极成果,反映了中国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过程。但当前双顺差可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对国民经济的总量和结构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实施宏观的效果,双顺差不是一种理想的国际收支格局。

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国经济多年持续出现双顺差现象极为罕见。日本在高速增长时期、东亚各经济体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直至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除少数经济体是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之外,大体上都保持了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只有新加坡在80年代曾经连续6年左右保持了双顺差。但中国的情况则相反———在经常项目出现顺差的同时,资本项目也是顺差。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保持双顺差15年以上,而且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双顺差的情况,在国际经济历史上绝无仅有。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状况,不符合国际收支的基本运行模型,是世界经济中的奇特现象,呈现出国际收支结构的一种独特模式。

从国内外经济平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的这种双顺差格局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表现,违背了一般的平衡原理,由此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导向型经济持续,外贸依存度高;内外经济失衡,双顺差结构使得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反映了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央行对冲外汇占款成本巨大;外汇占款持续增加,货币性受到挑战,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以及货币供应的结构失衡,地区差距和经济部门差距进一步扩大等问题,具有不可持续性。

(一)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

顺差的持续增大,是近年来外汇储备不断攀升的“主因”。伴随国际收支双顺差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呈现增长趋势(如图2),尤其近年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中国的外汇储备额在2006年2月底跃居世界第一,2006年底已达到10663亿美元。央行数字显示,到2007年6月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3326.25亿美元。

表2 中国外汇储备1994—2006年   单位:亿美元

年份外汇储备余额

外汇储备增量

1994516.20

1995735.97219.77

19961050.49314.52

19971398.90348.41

19981449.5950.69

19991546.7597.16

20001655.74108.99

20012121.65465.91

200228.07742.42

20034032.511168.44

20046099.322066.81

20058188.7220.4

200610663.442474.72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图2 1994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与增量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从短期来看,“双顺差”也是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最主要根源。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给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资产,2002年以来,美元已经开始了所谓“战略性贬值”的过程,在今后几年内,美元很可能会大幅度贬值,一旦美元大幅度贬值,中国外汇资产将会大幅度缩水,遭受惨重的资

47 第2期中国双顺差下的货币有效性思考

产损失。

(二)双顺差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诱因之一

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使得外汇大量流入,带来了外汇储备急剧增长。根据国际金融理论,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必须大量收购外汇,同时投放基础货币,这就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从1994年到2003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已经增长了20%以上。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隐患,2006年以来物价不断攀升的事实论证了我国已经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三)双顺差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持有外汇储备的目的之一是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然而,持续的大幅度的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却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供给大于需求时,外汇价值就会下降,本币对外价值就会上升,从而给本币带来升值压力。

因此,结论是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不可长期持续,中国也没有追寻贸易顺差的目的,理想的情况应该是一个平衡的贸易账户,相对较大的贸易总量和一个大致平衡的经常账户同时达到。

三、双顺差下的中国货币有效性

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经济体,必须坚持有的、有效的货币。持续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对我国货币带来了挑战,给国内宏观带来难题。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新增顺差只能通过外汇储备来消化,这便给银行带来巨额得外汇占款压力。为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央行采取对冲,外汇占款因此挤占了国内信贷的投放,这会对国内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性。

(一)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我国目前货币的主要任务是对冲过多的流动性

以上分析表明,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急剧增长。到2006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2006年新增外汇储备2473亿美元。事实上,这种模式下的外汇储备增加是不合理的。由于外汇储备增加比较多,同时又要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银行被动吃进了很多外汇,从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而实际的基础货币需要量并不要那么多,因而央行为了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缓解基础货币大量投放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就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措施,通过商业银行回笼资金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近年来,由于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外汇占款增量和基础货币增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银行的对冲措施面临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给银行目前的货币带来困难。

(二)被动的投放基础货币削弱货币的有效性和性

外汇占款发行是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一种渠道,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在双顺差情形下,这种渠道在货币供给的增加中就显得更为突出了。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要求实行稳健的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然而外汇占款的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长,已经影响了货币性和有效性。

主动与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面对巨额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的对冲措施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也不可能通过“对冲”完全释放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同时,在人民币存在很强的升值预期下,外汇大量流入也抵消了对冲的效果。因此,对冲措施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央行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了央行货币的空间和主动性,因此影响了货币的效果。

四、结论与含义

以双顺差为特征的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表现,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目标之一,事实上,分析表明,贸易顺差过大既不利于国内经济均衡发展,也不利于对外经贸合作持续发展,双顺差现象对国内宏观带来难题,对银行货币的有效性构成进一步挑战。因此,调整国际收支双顺差,保持货币的性和有效性,实现宏观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中国必须尽快采取外资、外贸和产业等多种方式、综合措施力促国际收支平衡。

[收稿日期] 2007-08-13

参考文献

[1]吴晓灵.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中国货币[J].中国金融,2007,(1).

[2]余永定.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 (11).

[3]郑宝银.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经济选择与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06,(12).

[4]邓乐平.浮动汇率下货币的性[J].金融研究,2002,(3).

[5]麦金农.论中国的汇率与人民币可兑换[J].国际金融研究, 2004,(7).

〔责任编辑:范巧〕

Reflecti on s on Va li d ity of Ch i n a’sM onet ary Poli cy on the D ouble Surplus

Yang X iaoli

Abstrct:Balance of pay ments in China is a p r oblem that world economy shows great s olicitude over the past few years.The paper first exa m ines the character2 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in China.A s f or home and abr oad econom ic equilibrium angle,double sur p lus will bring about negative effect f or the sustain2 able and healthy devel 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and the pattern of double sur p lus can not continue for.A t the same ti m e,double sur p lus in the homeland bring about a difficult p r oble m t o macr o-contr ol policy,and als o bring about a challenge t o the validity and independent of monetary policy of central bank.Adjusting double sur p lus t o keep 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t and validity,China must adjust foreign cap ital,f 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policy as s 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double sur p lus;foreign exchange reserve;monetary policy

57

文档

中国双顺差下的货币有效性思考

2008年第2期兰州学刊No.22008总第173期LanzhouxuekanGeneral.No.173・经济学研究・中国双顺差下的货币有效性思考杨晓莉(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北京100872)[摘要]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双顺差的现状、原因,从国内外经济平衡的角度看,双顺差必然会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的这种双顺差格局不可长期持续。同时,双顺差现象对国内宏观带来难题,对银行货币的有效性和性构成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