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龙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块检测
高二政治 2014.11
考试说明:
1.本试题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第卷和第卷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卷(选择题 60分)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部大开发又掀高潮 ②校园文明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轰轰烈烈 ③共和国60年国庆大典举世瞩目 ④奥巴马访华深化中美对话 ⑤全运会开幕式气势恢宏 ⑥诺贝尔奖评选激发国人创新决心 ⑦黄果树瀑布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③⑤⑥⑦
2.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结。这主要表明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B.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近年来美国好莱坞根据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制作而成的动画电影《花木兰》轰动一时;而挖掘功夫、山水画等中国传统文化之作而成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也风靡全球。这启示我们
A.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积极引进文化产品 B.增强文化创造力,提升民族文化的竞争力
C.抵御外来文化掠夺和入侵,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D.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4.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C.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和谐就能构建和谐社会
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5.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下列各项能够说明两者相互交融的是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B.经济发展了文化就一定能够发展
C.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落后文化阻碍经济发展 D.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6.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美国电视剧有75%的资金来源于植入式广告。植入式广告是通过文化传播的形式,在保障观众持续观看相关文艺作品的同时,让广大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达到企业品牌和产品宣传的效果。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广告文化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广告文化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都是被动的、无目的的 ④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有时是强制的、有形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的反对,执意在巴黎举办专场拍卖会,拍卖1860年英法联军自圆明园掠走、流失海外多年的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估价为800万至1千万欧元,总价高达人民币2亿元。最后拍卖活动由于厦门商人蔡铭超“搅局”而流拍。据此回答8—9题:
8.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律师团积极奔走,希望终止佳士得的这次拍卖,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这是因为文化遗产
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能够展现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9.圆明园的兽首来源于我国的十二生肖传说,反映了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抒发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这说明
A.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 B.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全一致的
C.不同民族文化有共同的发展模式 D.不同民族文化有相同的性质
10.当今国际社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活跃。就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主要表明
A.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化 B.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没有界限
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前提
D.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又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11.外国人对中国及中华文化越来越有兴趣,来自国学川剧一绝“变脸”的外籍人士也也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B.中华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
C.中华文化已经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传播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2.于2013年12月11日公布了2014年国家法定放假时间安排表,法定节日总量仍为11天,但“除夕不放假”引来争议,在网络组织的一项调查中,两小时内有超过43000名网友参与,其中87.6%的人反对取消除夕作为法定节假日。某网友的理由是“除夕”意味着“守岁”、“总结”,除夕不放假,影响吃团圆饭,这会使年味变淡。该网友的观点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A.民族节日可以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庆祝民族节日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13.2013的网络热词显然更具“国际范儿”;“土豪”(tu hao)登上了《纽约时报》,并且被BBC报道,而“大妈”(da ma)则有望与之共同在2014年被收录进入《牛津英语词典》。中国的网络热词如果被收录入外文词典,这将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③发挥中国文化的主导作用 ④实现传统文化的原味继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微电影”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依靠微博、视频网站和手机等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观众。这意味着
①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④网络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近年来,我国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举办文化年活动。这些文化活动的举办
A.有利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B.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C.有利于消除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D.有利于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6.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城市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远景,提炼和培育出了自己的城市精神,如北京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精神,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精神等。可见,城市精神
A.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必然产物 B.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C.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时代性 D.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18.有专家认为,我国的电视剧中有分量的精品越来越少。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这些电视剧的剧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接地气”,观众对其叙事模式产生了疏离。要使文艺创作“接地气”,就必须
①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②借鉴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
③拓展广大观众的文化视野 ④立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 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已逐步消除 ④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③ B、②④ C、 ①② D、③④
近两年,来自世界名校的网络公开课程在中国大学校园里掀起不小波澜。据此回答18—19题。
21.如今以“摹课”(意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在线开放课程登陆中国,人们通过网络就能聆听世界名校公开课。这表明
①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②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新传媒的发展意味着旧传媒即将消失 ④发展大众传媒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程能走进中国大学校园,这体现出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积极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共处的关系中交流发展 ②同化了其他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③有利于增强坚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④便利了国外文化的传播,对中华文化发展构成冲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 党的的胜利召开又激起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各地人民纷纷通过各种形式的演唱会高唱爱国歌曲。《东方红》、《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这些歌曲在人民群众中久唱不衰,重要原因在于这些歌曲
①以生动的艺术形式抒发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③以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表现了深沉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展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4.下列诗词格言不能直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位卑未敢忘有忧国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5.联合国将孔子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全世界人生理念的榜样。这说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A.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B.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对当今文化建设有积极意义 D.具有两面性,有精华,也有糟粕
26.“中国是一个书法大国,拿起鼠标以后,也不能忘了笔杆。”对这句话不正确理解是
A.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B.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财富应该继承和发展
C.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传统文化都是精华,我们都应该继承发展
27.以“同拜中华始祖,共祈神农福地”为主题的“2012年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于11月1日在湖南株洲开幕,两岸各界积极参与,盛况空前。这表明( )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8.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传递着亲情与成长的正能量。五位明星爸爸跟子女72小时的乡村生活,父子(女)俩在不熟悉的环境下状况百出,爸爸们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地体验到妻子在家带孩子的辛苦,全面了解亲爱的宝贝。这说明
A.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B.物质载体离不开人们的精神活动
C.参加实践活动就能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9.近来,“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等“最美英雄”接连涌现。透过这些“最美英雄”和他们的“最美事迹”,我们深深地领略到一种内涵深刻、价值崇高的“最美精神”。这种“最美精神”
①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美德 ②蕴涵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③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 ④具有相对稳定性,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0.现在90后人群,或者包括80后段人群以及其他人,在QQ上或其他文字交流区大量使用自己编造的不规范汉字,这种趋势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90后的一种认知标签。汉字的不规范使用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关于汉字正确的看法是
A.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C.汉字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D.汉字是人类文明首要的记载工具
班级: 姓名: 考号:
青岛天龙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块检测
高二政治 2014.11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请考生将选择题答案答在答题卡或答题纸相应位置,只交答题纸(第II卷)。
一、选择题 (2×30)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得分 |
(1)在新藏公路建设过程中,再次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说在新时期为什么要继续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8分)
得分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说说莫言圆梦“诺奖”给予我们的启示。(16分)
班级: 姓名: 考号:
青岛天龙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块检测
高二政治 2014.11
注意事项:
3.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4.请考生将选择题答案答在答题卡或答题纸相应位置,只交答题纸(第II卷)。
一、选择题 (2×30)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C | C | B | A | D | A | C | B | A | D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B | D | A | C | B | B | C | B | C | C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A | B | B | B | C | D | D | D | A | B |
得分 |
(1)在新藏公路建设过程中,再次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说在新时期为什么要继续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8分)
31、①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10分)
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8分)
得分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说说莫言圆梦“诺奖”给予我们的启示。(16分)
32、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莫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实践是其文学创作的源泉。(2分)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莫言从“民间叙事教育”中提取素材,汲取营养,锐意创新,体现了继承对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莫言能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体现时代性。(2分)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莫言既借鉴马尔克斯等文学巨匠的笔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分)(考生若回答出“尊重文化多样性”,也可以给2分)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莫言的成功来自生活,离不开农民(2分)
⑤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