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运用(共28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yì,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xiāo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
(1)请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几________案
铮铮________
游yì________
形xiāo________骨立
(2)划线句子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爱比恨多,心灵就会光明温暖,人生就会幸福快乐,体现了毕淑敏说理性文章的感性和抒情性。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种新型疫苗的接种对象是为胰岛功能容易受损的人群而研制的特效药物。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上,中国北斗卫星系统将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D.各地垃圾分类推进力度不一,存在居民分类意识不强,准确率不高。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写作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B.“听着,朋友,”他说:“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C.近段时间以来,不少家长纷纷到市教育局反映:孩子作业多,完成任务很吃力,有时甚至要做到深夜,这种情况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
D.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六个方面的举措。
4.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选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达“乡愁”,全诗句式齐整,有意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B.《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英国著名作家雨果超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表达了对强盗行为的愤怒以及对被侵略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C.中国古代有许多自强不息的故事,如祖逖闻鸡起舞,范仲淹断齑画粥,苏秦悬梁刺股。
D.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于天干,“辰”属地支。
5. 默写填空。
(1)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2)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3)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4)知汝远来应有意,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一轮明月,惹动几多情思。“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朦胧凄清的秦淮夜景引发了杜牧的思古幽情;“________,________”,那家乡的明月最懂杜甫对亲人深沉的思念;“________,________”,是苏轼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6. 综合性学习。
【品语言】随着时代的变化,艾青诗歌的风格也有所不同。请借助上面的思维导图,结合下面的两首诗,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探究艾青诗歌风格的变化。
河(二)
沿着寒夜的河边
我听见河水哗哗地流着
好像一群喧闹的夜行者
一边行走,一劝歌唱
它们在这寒冷的夜晚
从冰层下面
不止地奔向远方……
一切都已入睡了
但河水依然兴奋地流着
经过广大黑暗的地域
一直奔向黎明
鱼化石(节选)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7. 阅读有关《艾青诗选》的思维导图,适合填入①②③④处的一组诗篇是________
A.①《我爱这土地》 | ②《煤的对话》 | ③《光的赞歌》 | ④《礁石》 |
B.①《煤的对话》 | ②《光的赞歌》 | ③《我爱这土地》 | ④《礁石》 |
C.①《我爱这土地》 | ②《礁石》 | ③《煤的对话》 | ④《光的赞歌》 |
D.①《煤的对话》 | ②《我爱这土地》 | ③《礁石》 | ④《光的赞歌》 |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仿照示例,回答以下各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1)【示例】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乙诗前两句:________。
(2)【示例】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乙诗后两句:________。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去国怀乡________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
③颓然乎其间者________
④太守谓谁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太守之乐其乐也
C.古仁人之心山林之乐
D.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请结合甲、乙选文的内容和背景分析两文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两篇议论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乙】
①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静。
②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推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③有人说:我是太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④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⑤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1)甲文运用________的批驳方式,反驳了________的观点;乙文运用________的批驳方式,提出了________的观点。
(2)请分析乙文前两段的论证思路。
(3)赏析甲文第③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4)请仿照划横线句子,为乙文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老师,我出彩了吗
潘银璋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让人束手无策。其实我知道,小孩子嘛,要多鼓励。可这些孩子,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像泉水敲击细石,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沉闷,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坐姿也端正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正准备批评他。“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您不是每天安排三分钟的阅读分享吗?我是在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不耐烦地说。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⑪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缘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yīn)氲(yūn),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⑫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⑬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摘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根据文意,在表格的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小说情节 | “我”的心理感受 |
李东不爱学习 | ①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 | 感动 |
③_______________ | 惭愧 |
李东给“我”倒水润喉 | ④_______________ |
(2)请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品读文章第⑧段,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②第⑪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意,说说你的理解。
(3)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对李东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4)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一片独特的叶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三、写作(共50分)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抗疫英雄们为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抗疫故事。钟南山院士“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必须要去”体现了他作为国士的担当;北大医学驰援武汉的年轻医务人员冲锋在前,任劳任怨,展现了年轻人的担当。正如习所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2)600字左右;(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共28分)
1.
【答案】
jī,zhēng zhēng,弋,销
比喻,对比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C
【考点】
病句修改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掌握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辨析。尤其要注意否定词误用这种病句,结合句意,然后分析其修改方法。
【解答】
A.有误,句式杂糅,删去“的接种对象”或“而研制的特效药物”;
B.有误,两面对一面,把“能否”改成“能够”;
C.正确;
D.有误,成分残缺,存在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准确率不高等问题。
3.
【答案】
A
【考点】
标点的辨析与用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B项,在直接引用的语句中间交代说话者,“说”后面应用逗号。
C项,句子的冒号应该管到句末,而“这种情况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并非是家长反映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D项,“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是通知的具体名称,应用书名号。
故选A。
4.
【答案】
B
【考点】
文学常识
分析文章主旨或主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5.
【答案】
江山如此多娇
雾凇沆砀
停杯投箸不能食
好收吾骨瘴江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6.
【答案】
《河》是艾青抗战时期的一首自由体诗,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语言简洁明快;句式长短错落,不求押韵。全诗感情真挚,展现出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鱼化石》是艾青在后写的一首哲理诗,诗歌自觉追求音乐性,出现了格律化倾向,诗句变得更整齐,注重押韵。与《河》相比,诗情更深沉,诗意更警策。通过鱼化石引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字里行间饱含哲理。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河》创作于抗战时期,“但河水依然兴奋地流着/经过广大黑暗的地域/一直奔向黎明”抒发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形式上看,这首诗句式自由灵活,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鱼化石》是艾青于1978年创作的一首新诗。是诗人艾青“归来”之后吟唱出的一曲独具特色的歌。作为咏物诗,它借助对一种生物被无故尘埋的血淋淋事实的描述,抒发了对于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全诗分节匀齐,诗句和谐,抒情自然,语言有一种朴素美。《鱼化石》相对《河》而言,从形式上趋向齐整,注重格律。内容上,从强烈抒情趋向于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可据此回答。
【解答】
《河》是艾青抗战时期的一首自由体诗,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语言简洁明快;句式长短错落,不求押韵。全诗感情真挚,展现出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鱼化石》是艾青在后写的一首哲理诗,诗歌自觉追求音乐性,出现了格律化倾向,诗句变得更整齐,注重押韵。与《河》相比,诗情更深沉,诗意更警策。通过鱼化石引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字里行间饱含哲理。
7.
【答案】
D
【考点】
名著综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掌握。解答此题要了解对项中给出的四首诗的内容以及它们创作的时间,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真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煤的对话》是近代诗人艾青于1937年春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采用通篇对话的方式来展示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表达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礁石》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光的赞歌》写于1978年,发表于1979年1月号的《人民文学》上。
二、阅读(共42分)
【答案】
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飒飒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
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考点】
现代诗歌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离开,在……之前,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倒下的样子,是
A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①重点词有:微,没有,这样的人,宾语前置句,我同谁一道呢?
②重点词有:述,记述。以,用,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能力。宋仁宗庆历五年,被罢夺参知政事的职务。第二年六月,函请范仲淹作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警策自己,但寄情山水,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太守也”“太守谓谁、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驳论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驳论点,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第一段首先提出错误观点,然后作者列举一系列的例子反驳了这一观点,得出自己正确的中心论点: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
这句话运用仿词的手法,驳斥了敌方论证的不合逻辑。
示例1:受宫刑之司马迁,毕竟完成了《史记》,毕竟灭了吴国。
【考点】
议论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1)①忧心,②李东给“我”送糖,③“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④赞赏
(2)①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难以平静的心情,为引出“我”对李东关心这一情节作铺垫。
示例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细腻地写出了晚风吹拂下椰树舒展的情态,衬托了“我”难平的心绪。
②这句话一语双关,表面上说的是水杯里的热气在升腾向上,实质上指李东正在发生变化,暗示他也在不断地成长进步。
(3)①从李东给“我”送泡泡糖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李东是一个懂得关心他人、尊重师长的好学生。
②从“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李东渴望被认可,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
(4)示例一:能。以比喻的修辞作为标题,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增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不能。因为原题中的“出彩”是小说所要揭示的中心,以“老师,我出彩了吗”为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
记叙文标题作用
鉴赏文学形象
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梳理故事情节
赏析文章语言
散文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本题先根据提示确定答案所在区域,再概括或提取关键语句作答。“李东不爱学习”对应文章第⑤段“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从中可提取“我”的感受是“忧心”;根据提示中“感动”可定位到文章第⑥段“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本段讲述的是李东给“我”送糖;根据提示中“惭愧”可定位到文章第⑦段“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由此可知让“我”感到惭愧的是“‘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李东给‘我’倒水润喉”对应文章第⑩⑪段,根据“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可提取“我”的感受是“赞赏”。
(2)①“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具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结合“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等语句可知,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我”难以平静的心情,也为下文“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的情节作铺垫。“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细腻地写出了晚风吹拂下椰树舒展的情态,衬托出“我”难以平静的心情。
②“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表面是写热气升腾,结合“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等内容可知,这一句暗示李东正在发生变化,“向上、向上”表明了李东有了明显的成长进步。
(3)分析人物形象可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描写等角度入手。由“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可见,李东懂得关心他人、尊重师长。由“老师,我出彩了吗”可见,李东渴望被认可,有积极进取的意愿。
(4)此题具有开放性,回答“能”与“不能”均可。如回答“能”,可从“一片独特的叶子”作为标题,新颖、形象,能激发阅读兴趣等角度陈述理由。由回答“不能”,可从“出彩”是文章线索和要揭示的中心,并且与文章末尾的内容形成照应陈述理由。
三、写作(共50分)
【答案】
心怀天下,勇于担当
翻开史书,时间凋零了多少春花秋月。然而,我感受到有一种精神在照亮着历史前进的方向。正是因为你们心怀天下,甚至甘“冒天下之大不韪”。
我看到东奔西走的你﹣﹣孔子,你倡导“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心中的“大同世界”,你周游列国。你悲悯苍生的襟怀和敢于担当的勇气直令万世景仰。
我见到振臂高呼的你﹣﹣王安石,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实,锐行变法,但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
时针旋转到现代。我见到你﹣﹣鲁迅深情地写下“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于满目疮痍中,以生命为火把,以天下为己任。
而耳边响起的悠扬旋律,那是一个春天。让我把目光投向你﹣﹣小平同志、国家经历风雨飘摇时,挺身而出;你迈着矫健的步伐。
总理说:“事不避难。”有无悲悯情怀,是衡量一个人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尺、对社会的爱与担当。然而,总有些人割裂自己与国家,沉溺于“小我”之中、社会需要他时不能挺身而出,真让人觉得悲哀。
我们是身负重任的一代!时代要发展,“”要实现、勇于担当的精神,砥砺意志,扎根西部艰苦地区,追求精神的富足和人生价值。
心怀天下。
【考点】
话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