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有类IP地址的使用及主机IP地址的设置;
2、掌握子网掩码与子网划分使用;
二、实验设备及环境
安装Windows 2000的主机、交换机及路由器。
三、实验步骤
1、首先设置我的IP地址为192.168.0.19,是C类地址,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0;
2、使用网络嗅探器Wireshark进行报文分析,重点是对ping命令过程的分析。打开Wireshark ,定义捕捉过滤器。
3、设置显示过滤器,用ipconfig/all 得到本机网卡的物理地址并填写过滤表达式。
4、进入命令行模式,输入: ipconfig/all ,该命令显示了网卡的设置,其中有硬件地址。
5、再输入:arp –a,该命令显示ARP高速缓存中的IP和MAC的对应表。如果ARP高速缓存中有数据则再输入:arp –d,该命令用来清空高速缓存表。
6、用ping命令测试子网中其它主机的连通,如:ping 192.168.0.18。
7、停止捕捉,并显示。
四、问题
1、记录所设置的IP地址和掩码,说明所设IP的类别
IP地址为192.168.0.19,是C类地址,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0
2、说明ping命令的经过(假设ARP高速缓存为空),并附上实验结果的抓图。在同一网段内,ping命令会构建一个固定格式的ICMP请求数据包,然后由ICMP协议将这个数据包连同地址“192.168.0.35”一起交给IP层协议(和ICMP一样,实际上是一组后台运行的进程),IP层协议将以地址“192.168.0.35”作为目的地址,本机IP地址作为源地址,加上一些其他的控制信息,构建一个IP数据包,并想办法得到192.168.0.35的MAC地址(物理地址,这是数据链路层协议构建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单元——帧所必需的),以便交给数据链路层构建一个数据帧。关键就在这里,IP层协议通过机器B的IP地址和自己的子网掩码,发现它跟自己属同一网络,就直接在本网络内查找这台机器的MAC,如果以前两机有过通信,在A机的ARP缓存表应该有B机IP与其MAC的映射关系,如果没有,就发一个ARP请求广播,得到B机的MAC,一并交给数据链路层。后者构建一个数据帧,目的地址是IP层传过来的物理地址,源地址则是本机的物理地址,还要附加上一些控制信息,依据以太网的介质访问规则,将它们传送出去。
主机B收到这个数据帧后,先检查它的目的地址,并和本机的物理地址对比,如符合,则接收;否则丢弃。接收后检查该数据帧,将IP数据包从帧中提取出来,交给本机的IP层协议。同样,IP层检查后,将有用的信息提取后交给ICMP协议,后者处理后,马上构建一个ICMP应答包,发送给主机A,其过程和主机A发送ICMP请求包到主机B一模一样。
3、ping 192.168.0.40 时所发送的报文的硬件目标地址是什么?
答:因为目标地址192.168.0.40和源地址192.168.0.17不在同一个网络里,所以源主机发送一个广播包,找到路由地址MAC,路由再跟目的主机取得联系。发送的目的地址就是IP地址192.168.0.40,硬件地址就是其相对应的MAC地址。
4、ping 127.0.0.1时Wireshark能捕获到报文吗?
答:不能。127.0.0.1代表本机回环地址,数据只在本机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