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练习卷(六)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①有为人臣而戏②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④?”平公曰:“善哉!” 《秉烛夜读》
【注】①安:哪里。疑问代词。②戏:取笑。③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④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 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
(2)及鲁肃过寻阳 及:
(3)恐已暮矣 暮:
(4)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安:
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
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二)【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涉猎: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经:
(3)邴原少孤 孤:
(4)欲书可耳 书: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
(三)【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但;
(2)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
(3)是使为善者惧。 是:
(4)相寿流涕而去 去:
2.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四)【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 解释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孰若孤 孰: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
(3)寻复南奔 寻:
(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涉猎:
2. 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 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4. 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5. 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二、《木兰诗》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丙】 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丁】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选自《木兰诗》)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黑体词语。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2)赏赐百千强( )
(3)著我旧时裳( )
(4)双兔傍地走( )
(5)少习骑,长而益精( )
(6)木兰乃易男装( )
(7)市鞍马( )
(8)朔风裂人肤(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3.体悟[甲][丁]中画横线语句,分别提取一个成语 、 。
4.[甲]文中与[丙]文中的“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是哪三句?
5.[甲][丙]两文均写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请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
6.[甲]文中的哪句话反映了[丁]文中的“秣马备戎行”这一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7.选出对[乙]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诗人一开头就用一个“作”字把北朝民歌《木兰诗》的诗意高度概括出来。这个“作”字很传神,它既突出地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生动地描绘出这位女英雄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要不,“同行十二年”,伙伴们怎么竟“不知木兰是女郎”呢?
B.诗人在诗句“梦里曾经与画眉”中借取《木兰诗》“当窗理云鬓”的意境,运用一真一梦、一主一辅的衬托手法,借助梦境,让木兰脱下战袍,换上红装,运笔尤为巧妙。
C.诗句“几度思归还把酒”刻画了木兰矛盾的内心世界,“几度”二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种内心矛盾的深刻性。
D.诗人通过“把酒”“祝明妃”,把木兰对明妃的敬慕之情暗暗地透露出来,把木兰内心的矛盾统一起来,运用对比手法,使木兰和昭君灵犀一点,神交千载,倍觉委婉动人。这无疑也正是本诗值得特别称许之处。
三、阅读《卖油翁》和《两小儿辩日》,完成问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zhì乎? 选自《列子•汤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但微颔之: ②康肃笑而遣之: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④及日中则如盘盂: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两篇文章主要通过 描写来表现人物,[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 ”[乙]文“ ”一句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3分)
4.[甲][乙]两文各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任选一篇)?(3分)
四、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1—7题
(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 ( )
(2)可以调素琴( )
(3)或陈于前 ( )
(4)妻子不觌 ( )
2.下面句中的“而”与“而乱书围之”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康肃笑而遣之
C. 温故而知新 D.而顷刻两毙
3.选出与“乃引客就观之”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水陆草木之花 B.何陋之有 C.而乱书围之 D.无丝竹之乱耳
4.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而 风 雨 雷 雹 之 变 有 不 知 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6.【乙】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语句是“ ”。(填原文语句)
7.两文都是以书屋为写作对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两个书屋的不同特点。(2分)
(二)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两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选自《论语·学而》)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名:
(2)谈笑有鸿儒 鸿:
(3)可以调素琴 调:
(4)未若贫而乐 未若:
(5)富而好礼者也 好: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3. 【甲】【乙】两文都具有 的语言风格,使文章音韵和谐优美。
4. 【甲】【乙】两文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敗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退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求二石兽于水中 求:
(2)棹数小舟 棹:
(3)湮于沙上 湮:
(4)转转不已 已:
(5)秦悉坑之 坑: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对于河中石兽,[甲]文中寺僧“求之水中”“求之下流”,讲学家认为应“求之地中”,作者通过他们的错误,告诉读者什么道理?请你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2) 【乙】文中赵括最终兵败身死,葬送了赵国,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4.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样的人。
2020-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
专题训练练习卷(六)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参)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①有为人臣而戏②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④?”平公曰:“善哉!” 《秉烛夜读》
【注】①安:哪里。疑问代词。②戏:取笑。③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④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 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擦拭
(2)及鲁肃过寻阳 及:等到
(3)恐已暮矣 暮:迟
(4)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安:怎么
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是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年少爱好学习,就如同刚刚升起的太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年纪大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事务多 。(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
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提示: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意见。
(二)【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的阅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经:研究经书
(3)邴原少孤 孤:幼时丧父
(4)欲书可耳 书:读书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你说事务多,谁像我啊?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乙文侧重赞美邴原少而好学。
(三)【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但;只,只是
(2)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不再是
(3)是使为善者惧。 是:这
(4)相寿流涕而去 去:离开
2.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现在我在皇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只偏爱老朋友。
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相同之处: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示例:战国时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出现各诸侯国“皆朝于齐”的局面。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有一份虚心,就会有一份收益。唐太宗听取魏征的建议,成为一代明君而名垂千史。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良好的建议,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断进步。
(四)【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 解释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孰若孤 孰:哪个,谁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知晓事情
(3)寻复南奔 寻:不久
(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涉猎:粗略的阅读
2. 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3. 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他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4. 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他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5. 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二、《木兰诗》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丙】 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丁】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选自《木兰诗》)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黑体词语。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只,仅仅 )
(2)赏赐百千强( 有余 )
(3)著我旧时裳( 穿 )
(4)双兔傍地走( 跑 )
(5)少习骑,长而益精( 更加 )
(6)木兰乃易男装( 换上 )
(7)市鞍马( 买 )
(8)朔风裂人肤( 北方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数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归来。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4)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早晨驻扎在雪山的下面,晚上住宿在青海的旁边。
3.体悟[甲][丁]中画横线语句,分别提取一个成语[甲]扑朔迷离、[丁]秣马厉兵。
4.[甲]文中与[丙]文中的“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是哪三句?
暮宿黄河边,暮至黑山头,壮士十年归。
5.[甲][丙]两文均写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请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
[甲]: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丙]: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6.[甲]文中的哪句话反映了[丁]文中的“秣马备戎行”这一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互文、排比,增强语势,从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写出了出征前的准备工作。
7.选出对[乙]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诗人一开头就用一个“作”字把北朝民歌《木兰诗》的诗意高度概括出来。这个“作”字很传神,它既突出地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生动地描绘出这位女英雄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要不,“同行十二年”,伙伴们怎么竟“不知木兰是女郎”呢?
B.诗人在诗句“梦里曾经与画眉”中借取《木兰诗》“当窗理云鬓”的意境,运用一真一梦、一主一辅的衬托手法,借助梦境,让木兰脱下战袍,换上红装,运笔尤为巧妙。
C.诗句“几度思归还把酒”刻画了木兰矛盾的内心世界,“几度”二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种内心矛盾的深刻性。
D.诗人通过“把酒”“祝明妃”,把木兰对明妃的敬慕之情暗暗地透露出来,把木兰内心的矛盾统一起来,运用对比手法,使木兰和昭君灵犀一点,神交千载,倍觉委婉动人。这无疑也正是本诗值得特别称许之处。
(不是对比手法,而是烘托手法。)
三、阅读《卖油翁》和《两小儿辩日》,完成问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zhì乎? 选自《列子•汤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但微颔之:点头 ②康肃笑而遣之:打发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 ④及日中则如盘盂:到,等到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我也没有其它的,只不过手法熟练罢了。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这不就是离得近的热而离得远的凉快吗?
3.两篇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乙]文“ 孔子不能决也 ”一句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3分)
4.[甲][乙]两文各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任选一篇)?(3分)
[甲]: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说明了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应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不可自傲的道理。(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或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乙]: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考虑问题不应片面,而应该全面客观。或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或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实事求是。)
四、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1—7题
(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 ( 出名,有名 )
(2)可以调素琴( 调弄 )
(3)或陈于前 ( 陈列 )
(4)妻子不觌 ( 妻子儿女 )
2.下面句中的“而”与“而乱书围之”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康肃笑而遣之
C. 温故而知新 D.而顷刻两毙
3.选出与“乃引客就观之”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水陆草木之花 B.何陋之有 C.而乱书围之 D.无丝竹之乱耳
4.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而/ 风 雨 雷 雹 之 变/ 有 不 知 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于是就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窝吗!”
6.【乙】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语句是“乱书围之,如积槁枝”。(填原文语句)
7.两文都是以书屋为写作对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两个书屋的不同特点。(2分)
(甲)书屋的特点是简陋,(乙)书屋的特点是书多。
(二)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两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选自《论语·学而》)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2)谈笑有鸿儒 鸿:大
(3)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
(4)未若贫而乐 未若:不如
(5)富而好礼者也 好:喜爱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
3. 【甲】【乙】两文都具有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使文章音韵和谐优美。
4. 【甲】【乙】两文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五、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敗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退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求二石兽于水中 求:寻找
(2)棹数小舟 棹:划(船)
(3)湮于沙上 湮:埋没
(4)转转不已 已:停止
(5)秦悉坑之 坑:坑杀,活埋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如果赵王不让赵括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那么)让赵军兵败的人一定是赵括。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对于河中石兽,[甲]文中寺僧“求之水中”“求之下流”,讲学家认为应“求之地中”,作者通过他们的错误,告诉读者什么道理?请你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2) 【乙】文中赵括最终兵败身死,葬送了赵国,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纸上谈兵。
4.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样的人。
讲学家:一知半解、好为人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
赵奢:行事谨慎、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