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优美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 产生的。我们能很容易辨别出二重唱的男声和女声,是因为他们的 不同。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通常悬挂“肃静”的警示牌,这种让人们保持肃静的做法属于在 减弱噪声。
2.日食现象是由于光 形成的;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前者是光的_______现象,后者是光的_______现象。
3.若一个身高1.6m的人站在竖直挂置的大穿衣镜前0.5m处,则此人在镜中的像高是 ,若此人远离平面镜,则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4.人的眼睛在结构上和照相机非常相似,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在如图甲、乙的示意图中,属近视眼的是 (选填“甲”或“乙”),矫正时配戴的眼镜镜片应选用 。(选填“丙”或“丁”)
5.在图中,OA、OB和OC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线、反射线和折射线三条光线,则 是法线,折射角为 度。
6.“炖汤”因为味道好而深受大家喜欢。“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 (填“会”或“不会”)沸腾。
7.一著名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起跑时的速度是9 m/s,中途的速度是8 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2 m/s.如果他的成绩是10 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km/h
8.体积为0.9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为 kg,体积为 m3。
(ρ冰=0.9×103Kg/m3 ,ρ水=1.0×103Kg/m3)
9.将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果将此物体向凸透镜移动5cm,此时的成像规律是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成倒立、 的实像。
10.如图1所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是 _。用图2所示的温度计测温,它指示的温度是 ℃.
二、选择题
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记录为:17.82cm、17.80cm、17.81cm、17.28cm、17.81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应为( )
A.17.71cm | B.17.704cm |
C.17.8cm | D.17.81cm |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
B.江面上大雾的形成 |
C.水在慢慢地结冰 |
D.灯泡用了一段时间之后,灯丝变细 |
A.大于20cm |
B.等于20cm |
C.大于l0cm且小于20cm |
D.小于l0cm |
( ρ海水>ρ纯水>ρ酒精>ρ汽油)
A.海水 | B.纯水 | C.酒精 | D.汽油 |
A.将一铁块压扁了,其质量不变 |
B.一块冰熔化成水,其质量减小 |
C.宇航员将一块石头从月球带回地球上,其质量将变小 |
D.1kg铁块质量比1kg木头质量大 |
A.观赏站在浅水中的天鹅及其倒影 |
B.看幻灯机放映的图像 |
C.从模型潜望镜中观察景物 |
D.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钟 |
新年伊始,寒潮暴雪强势来袭,我们家的窗玻璃上出现了美丽的“冰花”。请问这美丽的“冰花”是在窗玻璃的室内表面上形成的还是窗玻璃的室外表面上形成的?请你解释“冰花”是怎么形成的。
四、计算题
1.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如果改骑自行车则需6min
问:(1)从家门到校门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2)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山地自行车具有节能环保、灵活方便和安全系数高等优点。因此,它越来越受到驴友们的青睐,是驴友健身、郊游出行的首选工具。已知车架由碳纤维制成,其体积为2500 cm3,车驾质量为5 kg,整车质量为10 kg。问:
(1)该车架的密度是多少?
(2)双休日,冬冬到城外郊游,匀速骑行了3 m,用时10 min,则他骑行的速度是多少?
3.一个铜球体积是30 cm3,质量是178 g,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若为空心则空心体积是多大?若往空心中注入水银,能注入多少克?(ρ铜=8.9×103kg/m3,ρ水银=13.6×103kg/m3)
五、实验题
1.小明同学在用天平测某石块密度的实验中,首先拿出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上后,发现如图1所示情况.
(1)他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平调节平衡后,小明按图2所示的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小江立即对小明说:“你操作时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小江所说的两个错误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改正错误后,称量中天平再次平衡后,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3所示,所称量物体的质量 g.
(4)用量筒测出石块的体积如4图所示,石头的密度为_______g/cm3。
2.如图所示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她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直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 .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 能”)。
3.在探究甲、乙这两种物质熔化规律时,小红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甲的温度/℃ | 70 | 72 | 74 | 76 | 78 | 78 | 78 | 78 | 81 | 84 | 87 |
乙的温度/℃ | 70 | 71 | 73 | 74 | 76 | 77 | 79 | 82 | 84 | 86 |
(2)该晶体的熔点为 ℃
(3)该晶体在76℃时,它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固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 热量(选填 “放出”或“吸收”)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凸透镜在光具座50cm刻线处,凸透镜焦距为10cm。
(1)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2)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到光具座上15cm刻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所成的清晰、倒立、 的实像。
(3)在(2)的基础上将透镜换成焦距为8cm的凸透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应将光屏 (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光屏上又可得到清晰的像。
(4)由于蜡烛的燃烧,烛焰的高度逐渐降低,要使像继续成在光屏,可将凸透镜适当向 (填“上”或“下”)调节。
江西初二初中物理期末及解析
一、填空题
1.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优美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 产生的。我们能很容易辨别出二重唱的男声和女声,是因为他们的 不同。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通常悬挂“肃静”的警示牌,这种让人们保持肃静的做法属于在 减弱噪声。
【答案】振动、音色、声源处
【解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也就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弦由于振动会发出优美的琴声;(2)音色是声音的特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人声带的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根据不同的音色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发声体;(3)振动发声的琴弦与观众之间传播声音的介质时空气;(4)“肃静”是不让说话,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答案为:振动;音色;空气;声源.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
2.日食现象是由于光 形成的;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前者是光的_______现象,后者是光的_______现象。
【答案】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解析】掌握三种光现象:①在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②光照射到两种物质界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是光的反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③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有: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透镜成像等.日食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前者是光的反射现象,后者是光的折射现象.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3.若一个身高1.6m的人站在竖直挂置的大穿衣镜前0.5m处,则此人在镜中的像高是 ,若此人远离平面镜,则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答案】1.6m 、不变
【解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像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跟物体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没有关系.我们感觉物体离平面镜远,像越小,是由人的视觉错误造成的.人身高1.6m,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像高1.6m,当人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故答案为:1.6;不变.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4.人的眼睛在结构上和照相机非常相似,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在如图甲、乙的示意图中,属近视眼的是 (选填“甲”或“乙”),矫正时配戴的眼镜镜片应选用 。(选填“丙”或“丁”)
【答案】甲、丁
【解析】正常人眼的晶状体的焦距调节功能很强,所以物体的像总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当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其焦距变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应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属于近视眼的是甲图;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即矫正时配戴的眼镜镜片应选用丁.故答案为:甲,丁.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5.在图中,OA、OB和OC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线、反射线和折射线三条光线,则 是法线,折射角为 度。
【答案】NN’ 、60
【解析】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具有对称性,在界面的同侧,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不对称,分别在界面的两侧.由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故NN′是法线,MM′是界面,C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OA是折射光线,反射角为90°-60°=30°,故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由图可知,∠AON为折射角,等于60度.故答案为:NN′;60;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
6.“炖汤”因为味道好而深受大家喜欢。“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 (填“会”或“不会”)沸腾。
【答案】液化、不会
【解析】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白气”是液态的小水珠,是由水沸腾时产生的大量的水蒸气形成的;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具有能量,可以通过做功将自身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液体要沸腾需要达到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我们看汤能不能达到这两个条件,从而判断汤会不会沸腾.
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液滴,形成“白气”;沸腾需要的条件是液体温度达到沸点,同时还要继续吸热.本题中将炖盅浸在大煲的水中,而且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大煲内水由于火的持续加热,温度达到沸点而沸腾,经过一段时间的热传递,炖盅中的温度也会达到沸点温度,这样炖盅内外温度相等,没有温度差,不会发生热传递,也就不会继续给炖盅中水加热,里面的水只能是达到沸点温度而不能沸腾起来.故答案为:液化,不会.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沸腾及沸腾条件;能量转化的现象.
7.一著名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起跑时的速度是9 m/s,中途的速度是8 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2 m/s.如果他的成绩是10 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km/h
【答案】10 、 36
【解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要理解s与t的含义,s指物体在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指通过s所用的时间.同时要掌握m/s与km/h之间的换算关系:1m/s=3.6km/h.由题意知,运动员跑过的路程s=100m,全程所用的时间t=10s.所以此运动员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故答案为:10;36.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速度的计算.
8.体积为0.9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为 kg,体积为 m3。
(ρ冰=0.9×103Kg/m3 ,ρ水=1.0×103Kg/m3)
【答案】810 、 0.81
【解析】利用公式变形计算出冰的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状态无关,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再利用变形公式计算水的体积.由于冰熔化成水后水的质量不变,根据得水的质量:m水=m冰=ρ冰V冰=0.9×103kg/m3×0.9m3=810kg;水的体积:.
故答案为:810;0.81.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9.将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果将此物体向凸透镜移动5cm,此时的成像规律是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成倒立、 的实像。
【答案】投影仪、放大
【解析】(1)当物距等于2f时,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等于2f;由此可求得焦距;(2)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时,在光屏上出现烛焰倒立、等大的实像,则20cm=2f,f=10cm;将此物体向凸透镜移动5cm,则物距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答案为:投影仪;放大.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10.如图1所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是 _。用图2所示的温度计测温,它指示的温度是 ℃.
【答案】1 mm 、3.50 cm 、—6℃
【解析】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液面相平,并注意液柱是在零刻度线的上方还是下方,据此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要注意其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木块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在刻度尺的1cm之间有10个格,那么每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就是0.1cm=1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从图中可看出,测量的起始刻度是6.00cm,物体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9.50cm,所以物体的长度L=9.50cm-6.00cm=3.50cm.(2)由图可知,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下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6℃.故答案为:1mm;3.50cm;-6℃.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刻度尺的使用.
二、选择题
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记录为:17.82cm、17.80cm、17.81cm、17.28cm、17.81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应为( )
A.17.71cm | B.17.704cm |
C.17.8cm | D.17.81cm |
【解析】(1)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在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2)把测量中的错误数据去掉.由题意可知测量数据17.28cm是错误数据,应去掉;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物理课本的宽度是:;故选D.
【考点】长度的测量.
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
B.江面上大雾的形成 |
C.水在慢慢地结冰 |
D.灯泡用了一段时间之后,灯丝变细 |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根据物态变化的概念逐一分析各选项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A、洒在地上的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不是升华,故A错误;B、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变成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形成江面上的大雾,是液化现象,不是升华,故B错误;C、液态的水放热慢慢变为固态的冰是凝固现象,不是升华,故C错误;D、灯丝发光,温度升高,灯丝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升华,从而使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故D正确.故选D.
【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焦距为l0cm,当光屏上成一缩小,倒立的烛焰的像时,烛焰(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 )
A.大于20cm |
B.等于20cm |
C.大于l0cm且小于20cm |
D.小于l0cm |
【解析】根据给出的物距和成像的性质,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该凸透镜焦距的可能值.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在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缩小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断定物体是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像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因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是20cm,即可得到不等式20cm>2f,解得f<10cm,在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A在这个范围内.综上所述,故选A.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有四个容积都为500mL的瓶子,分别装满海水、纯水、酒精和汽油,那么装的质量最多的是( )
( ρ海水>ρ纯水>ρ酒精>ρ汽油)
A.海水 | B.纯水 | C.酒精 | D.汽油 |
【解析】由四个容积都为500mL的瓶子和密度公式变形即可得出答案.由得:m=ρV,又因V相同,分别装满,(ρ海水>ρ纯水>ρ酒精>ρ汽油),所以海水的质量最多,故A 正确;故选A.
【考点】密度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将一铁块压扁了,其质量不变 |
B.一块冰熔化成水,其质量减小 |
C.宇航员将一块石头从月球带回地球上,其质量将变小 |
D.1kg铁块质量比1kg木头质量大 |
【解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如果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位置则不会发生改变.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A、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铁块被压扁后,形状变但质量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B、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状态无关,一块冰熔化成水,状态有固体变为液态,状态变化但其质量不变;B符合题意;C、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位置无关,宇航员将一块石头从月球带回地球上,位置发生变化,但其质量不变;C符合题意;D、1kg铁块质量和1kg木头的质量都是1kg;即质量相同;D符合题意;故选B、C、D.
【考点】 质量及其特性.
6.下列现象中,看到的是物体虚像的是 ( )
A.观赏站在浅水中的天鹅及其倒影 |
B.看幻灯机放映的图像 |
C.从模型潜望镜中观察景物 |
D.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钟 |
【解析】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出,而虚像则不能.A、观赏站在浅水中的天鹅及其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A符合题意;B、看幻灯机放映的图象,幻灯机是采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不符合题意;C、潜望镜是平面镜,平面镜是成等大、正立的虚像,故C符合题意;D、显微镜下观察植物茎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故D符合题意.故选:ACD.
【考点】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三、简答题
新年伊始,寒潮暴雪强势来袭,我们家的窗玻璃上出现了美丽的“冰花”。请问这美丽的“冰花”是在窗玻璃的室内表面上形成的还是窗玻璃的室外表面上形成的?请你解释“冰花”是怎么形成的。
【答案】“冰花”是在窗玻璃的室内表面上形成的;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放热、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窗玻璃的内表面上,形成“冰花”。
【解析】水蒸气突然遇冷会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即凝华;室外的玻璃温度低,水蒸气也低,故室外水蒸气不会在玻璃的外表面凝华;而室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则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冰花.(1)“冰花”是在窗玻璃的室内表面上形成的;(2)室内温度高,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放热、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窗玻璃的内表面上,形成“冰花”.
【考点】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四、计算题
1.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如果改骑自行车则需6min
问:(1)从家门到校门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2)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从家门到校门的路程大约是1080m;该同学骑车的平均速度是3m/s.
【解析】(1)∵v步=1.2m/s,t步=15min=900s,∴由得
从家门到校门的路程s =v步t步=1.2m/s×900s=1080m.
(2)∵s=1080m,t骑=6min=360s;∴.
答:从家门到校门的路程大约是1080m;该同学骑车的平均速度是3m/s.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速度的计算.
2.山地自行车具有节能环保、灵活方便和安全系数高等优点。因此,它越来越受到驴友们的青睐,是驴友健身、郊游出行的首选工具。已知车架由碳纤维制成,其体积为2500 cm3,车驾质量为5 kg,整车质量为10 kg。问:
(1)该车架的密度是多少?
(2)双休日,冬冬到城外郊游,匀速骑行了3 m,用时10 min,则他骑行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1)该车架的密度是2×103kg/m3;(2)他骑行的速度是18km/h.
【解析】(1)车架的密度;
(2)他骑行的速度.
答:(1)该车架的密度是2×103kg/m3;(2)他骑行的速度是18km/h.
【考点】密度的计算;速度的计算.
3.一个铜球体积是30 cm3,质量是178 g,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若为空心则空心体积是多大?若往空心中注入水银,能注入多少克?(ρ铜=8.9×103kg/m3,ρ水银=13.6×103kg/m3)
【答案】此球为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10cm3,若往空心中注入水银能注入136g.
【解析】(1)若球为实心,其体积应为:,
所以此球为空心的;(2)空心体积为:V空=V铜球-V铜=30cm3-20cm3=10cm3;
(3)注入水银的体积为:V水银=V空=10cm3,注入水银的质量为:m水银=V水银•ρ水银=10cm3×13.6g/cm3=136g.
答:此球为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10cm3,若往空心中注入水银能注入136g.
【考点】 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
五、实验题
1.小明同学在用天平测某石块密度的实验中,首先拿出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上后,发现如图1所示情况.
(1)他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平调节平衡后,小明按图2所示的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小江立即对小明说:“你操作时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小江所说的两个错误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改正错误后,称量中天平再次平衡后,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3所示,所称量物体的质量 g.
(4)用量筒测出石块的体积如4图所示,石头的密度为_______g/cm3。
【答案】(1)将平衡螺母向右调 (2)①被测物体应放在左盘,砝码应放在右盘②应用镊子取砝码(3)47.4 (4)4.74
【解析】(1)天平的调节: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由图1知,指针左偏,所以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2)进行测量时要左物右码、加减砝码要用镊子;由图2中,在使用天平测石块质量时,石块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且用手拿砝码了;(3)石块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由图甲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石块的质量:m=20g+20g+5g+2.4g=47.4g,(4)石块的体积:V=40ml-30ml=10ml=10cm3,
石块密度:.故答案为:(1)将平衡螺母向右调 (2)①被测物体应放在左盘,砝码应放在右盘②应用镊子取砝码(3)47.4 (4)4.74
【考点】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2.如图所示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她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直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 .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 能”)。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
(3)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4)不能
【解析】(1)由于玻璃板既能透光也能反光,所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面的距离、物到镜面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3)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用一个等长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来代替像,为了研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4)实验时,由于成的像是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不能成在光屏上.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3)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4)不能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3.在探究甲、乙这两种物质熔化规律时,小红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甲的温度/℃ | 70 | 72 | 74 | 76 | 78 | 78 | 78 | 78 | 81 | 84 | 87 |
乙的温度/℃ | 70 | 71 | 73 | 74 | 76 | 77 | 79 | 82 | 84 | 86 |
(2)该晶体的熔点为 ℃
(3)该晶体在76℃时,它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固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 热量(选填 “放出”或“吸收”)
【答案】(1)甲 (2)78 (3)固 (4)吸收
【解析】(1)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甲从第8到14分钟,温度保持不变,即甲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甲是晶体.而乙在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乙是非晶体.(2)甲在熔化过程温度保持78℃不变,所以甲的熔点是78℃.(3)当晶体的温度是76℃时,由于其温度低于熔点,所以此晶体为固态.(4)固体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答案为:(1)甲;(2)78;(3)固;(4)吸收.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凸透镜在光具座50cm刻线处,凸透镜焦距为10cm。
(1)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2)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到光具座上15cm刻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所成的清晰、倒立、 的实像。
(3)在(2)的基础上将透镜换成焦距为8cm的凸透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应将光屏 (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光屏上又可得到清晰的像。
(4)由于蜡烛的燃烧,烛焰的高度逐渐降低,要使像继续成在光屏,可将凸透镜适当向 (填“上”或“下”)调节。
【答案】(1)使像能成在光屏 (2)缩小 (3)靠近 (4)下
【解析】(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
(2)已知透镜的焦距f=10cm,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到光具座上15cm刻线处,这时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因为当焦距为10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像距为介于10cm与20cm之间,而当焦距为8时,如仍要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要介于8cm与16cm之间,所以要减小像距,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5)由于蜡烛的燃烧,烛焰的高度逐渐降低,其像的位置会偏高,此时应将凸透镜向下调才可将像继续成在光屏的中心;故答案为:(1)使像能成在光屏 (2)缩小 (3)靠近 (4)下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