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材种材积比是各材种材积与树干带皮材积 比值。
3Richards生长方程
4. 收获表种类有正常、经验和可变密度收获表 。
5生长与收获模型:全林分、径级、单木模型。
6林分调查因子反映林分特征的数量、质量因子
7. 在木材生产和销售中,把经济材和薪材统称作商品材
8相对直径是林木直径与林分平均直径的比值。
9削度方程:d(h)=f(D1.3,H,h),式中:D1.3—胸径;H—树高;h—距地面的高度。
10材积表:树干材积与其三要素之间函数关系编制的,并记载有各径阶单株木平均材积的数表。
11一次调查法:利用临时标准地一次测得的数据计算过去的生长量,据此预估未来林分生长量的方法。
12异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异超过一个龄级,这样的林分称作异龄林。
13林分调查因子: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数量和质量因子。
14林分生长模型:描述林木生长与林分状态和立地条件关系的一个或一组数学函数。
15年轮:由于树木形成层受外界季节变化产生周期性生长的结果。
16全林分模型:用以描述全林分总量(如断面积、蓄积量)及平均单株木生长过程的生长模型。
17自由树:周围没有竞争木与其争夺生长空间、可以充分生长的林木。
18复层林:乔木树冠形成两或两个以上明显树冠层的林分。
19郁闭度: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20生长率:树木调查因子的连年生长量与原有总量的比值。
21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
22一元材种出材率表:根据林木胸径一个因子与材种出材率之间关系所编制的数表
23地位指数:在某一立地上特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的平均高度值。
24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
25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断面积(或蓄积)之比
26削度方程作用:较好地描述完整树干形状变化,还可以估计树干上任意部位的直径、任意既定直径部位距树基的长度、树干上任意分段的材积及全树干材积,编出材率表
1.分级标准木法选取标准木的原则。
(1)等株径级标准木法:依径阶由小到大的顺序,将林分分为株数基本相等的3—5个径级;(2)等断面径级标准木法:依径阶顺序,将林分分为断面积基本相等的3—5个径级;(3)径阶等比标准木法:分别径阶按等比选取标准木,即每个径阶所选取的标准木的株数和该径阶内林木株数的比值一定的方法.
2如何选择标准地?(1)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2)必须设置在同一林分内,不能跨越林分。
(3)不能跨越小河、道路,且远离林边。
(4)标准地设置在混交林中时,其树种、林分密度要均匀。
3试述同龄纯林直径分布的静态、动态结构规律。
(1)静态规律: 同龄纯林的直径分布呈单峰有偏分布,近似正态,接均直径的径阶株数最多,最小直径和最大直径的株数最少。 (2)动态规律:当年龄较小(幼龄林)时,林分平均直径较小,直径变动系数也较小,偏度为正,左偏,峰态显著;随年龄的加大,平均直径也加大,而其偏度逐渐变小,峰度也随之降低,近似正态;当林分年龄最大时(近成,过熟林), 林分平均直径较小,直径变动系数也较小,偏度为负,右偏,峰度是低峰态
4全林分模型与单木模型的特点及其区别。
(1)全林分模型是以林龄,立地及林分密度等林分测树因子模拟林分生长和收获的模型,可以直接提供单位面积的收获量,可分为与密度无关的模型和可变密度模型。(2)单木模型是以单株林木为基本单位,从林木的竟争机制出发,模似林分中每株树木生长过程的模型,需要将所有单木总和方可求出收获量。它可分为与距离有关和与距离无关的模型。 (3)区别:单木模型与全林分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考虑了林木间的竟争指标(CI)引入生长模型中,另外单木模型可以提供有关单木生长的详细信息。
5一元和二元材积表的有缺点:
优点:一元材积表只有胸径一个因子,便于林业生产应用;二元材积表精度比一元材积表高,适用范围广。缺点:一元材积表适用范围小,只能用来计算林分蓄积而不能用来计算单株树木材积。二元材积表应用起来比较复杂。
6材种出材率曲线的变化规律:a经济材出材率:在小径阶处低,随径阶增大而逐渐上升,以后上升速率变缓,到特大径阶后略有下降趋势;b薪材出材率:在小径阶处较高,随径阶增大而下降,以后下降速率变缓;c废材出材率:在小径阶处较高,随径阶增大而下降,一定径阶后基本保持平稳状态。
7林分表法和材积差法测定林分生长量的相同点:
a用过去的直径定期生长量资料;b假设间隔期内树高曲线无明显变化;c利用现在的直径分布;d要有验证过的一元材积表;e用现在的净增量代替将来的毛生长量,不能对枯损量、采伐量和进界生长量等进行估计。
不同点:a林分表法是通过前n年间的胸径生长量和现实林分的直径分布,预估未来(后n年)的直径分布,然后用一元材积表求出现实林分蓄积和未来林分蓄积,两个蓄积之差即为后n年间的蓄积定期生长量。b材积差法是将一元材积表中胸径每差lcm的材积差数,作为现实林分中林木胸径每生长lcm所引起的材积生长量,利用一次测得的各径阶的直径生长量和株数分布序列,从而推算林分蓄积生长量 的方法。
8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的关系。
答◎在幼龄林阶段: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都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连年生长量增加速度较快,大于平均生长量;
◎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比平均生长量早;
◎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值时,与连年生长量相等;
◎在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值以后,连年生长量永远小于平均生长量。
9如何确定标准地面积。
答:在林分调查中,为了充分反映林分结构规律和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度,标准地内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林木株数,因此应根据林木株数来确定标准地面积大小。具体规定是:
1在近、成过熟林中,标准地内至少有200株以上的树木;
2在中龄林中,标准地内至少应有250株以上的树木;
3在幼龄林中,标准地内至少应有300株以上的树木;
10如何运用二元材积表计算林分蓄积量?
答:①测设标准地,得各径阶株数和树高;②拟合树高曲线方程;③计算各径阶平均高;④根据径阶中值和径阶平均高查二元材积表得各径阶单株材积;⑤计算径阶材积:用各径阶株数乘各径阶单株材积;⑥计算标准地蓄积:各径阶材积之各即标准地蓄积;⑦计算林分蓄积:将标准地蓄积换除以标准地面积得林分每公顷蓄积。
11简述标准木法计算林分蓄积量的基本步骤。
答:①测设标准地,进行标准地调查;
②根据标准地每木检尺结果,计算平均直径;
③根据平均直径在树高曲线上查出林分平均高;
④根据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选择1~3株标准木;
⑤将标准木伐倒,用伐倒木区分求积法计算其材;
⑥根据标准木材积计算标准地蓄积量;
12简述间接编制法一元材积表的基本步骤。
答:(1)资料的收集:在编表地区随机选择1000株样木,实测胸径和树高;(2)将样本分成编表样本和检验样本;
(3)资料整理:剔除异常数据;(4)拟合树高曲线方程;
(5)根据树种二元材积表确定二元材积方程;
(6)根据树高曲线方程计算径阶平均高,将径阶中值和径阶平均高代入二元材积公式中,计算各径阶平均材积,例表即为一元材积表。
13什么叫形数和形率,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答:(1)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该圆柱体的断面积为树干上某一固定位置的断面,高度为全树高。(2)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称为形率。(3)它们之间关系:形数是计算树干村积的一个重要系数,但形数无法直接测出。研究形数与形率的关系,主要是为了通过形率推求形数,这对树木求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4试述影响林分收获量的因子
1年龄:收获量与年龄呈“S”型曲线;2立地条件:当年龄和林分密度相同时,立地条件越好,林分收获量越大;3林分密度:但立地条件相同时,在适宜密度范围内,林分密度越大林分收获量也越大。但是,当年龄较大时,遵从“最终收获量一定”的法则,即不同密度之间的收获量差异不大。4经营措施:施肥可以改善立地条件,可以适当提高收获量。间伐则调整密度而间接影响收获量。
1、用角规观测某树,Fg=1,D=15.6,角规点至该树水平距S=10m,问该树的计数值?
答:R=50*D/Fg0.5=7.8m, R二、某一株树木进行树干解析时,3年和8年时的树高总生长量分别为0.6 m和2.5 m, 试计算5年时的树高。
三、测得标准地两株平均标准木:g1=0.05107 m2 , v1=0.52260 m3;g2=0.05027m2, v2 =0.44013 m3 , 林分总断面积 G/hm2=10.84m2, 试求该林分的蓄积量。
四、证明:Schumacher生长方程的性质:
(1)存在2条渐近线:t>∞时,y>A和t>0时,y>0
(2)y是关于t的单调递增函数
,因为A,k>0;
(3)存在一个拐点:(k/2, A/e2)
解得:tI=k/2,将其代入y=Ae-k/t得拐点位置:
Schumacher生长方程比较简单,有一拐点,是“S”形,描述树木或林分的树高和材积(蓄积)的“S”型生长过程。
五、推导说明Mistcherlich(单分子式)生长方程
(1)存在2条渐近线:t->∞时y->A 和t->0时y->0;
(2)y是关于t的单调递赠函数:
,因为A,k>0;
(3)不存在拐点
单分子式比较简单,它无拐点,相当于理想的生长曲线,曲线近似“S”形。因此,单分子式适用于描述一开始生长较快、无拐点的阔叶树或针叶树的生长过程。
六、推导说明方程:
1 存在2条渐近线:t->∞时y->A+1.3 和t->0时y->1.3;
2y是关于t的单调递增函数:
,因为A,k>0;
3存在一个拐点:拐点位置:
该方程是一个具有初始约束(t->0时y->1.3)的典型的“S”形,适用于描述树高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