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名称 | 高等数学(一)—I | 学期 | 2017-2018年第一学期 | 班级 | 西区各专业选课班级 | ||||||||||||
任课 教师 | *** | 学生 人数 | 129 | 期末考 试方式 | 闭卷考试 | ||||||||||||
教师 职称 | 副教授 | 学时 | 讲课:80 实验: 上机: 实践:6 | ||||||||||||||
考核环节 | 五次在线作业 | 第一次在线考试 | 第二次在线考试 | 大作业 | 平时表现(课堂表现、随堂笔记及纸质作业) | 期末卷面 | 合计 | ||||||||||
占总成绩比例 | 10% | 10% | 10% | 10% | 10% | 50% | 100% | ||||||||||
平均成绩 | 90.78 | 94.43 | 79.00 | .5 | .71 | 72.08 | 80.47 | ||||||||||
达成度 | 0.9078 | 0.8671 | 0.5431 | 0.5 | 0.71 | 0.7208 | 0.8047 | ||||||||||
成 绩 分 析 | 试 卷 成 绩 | 最高分 | 99 | 最低分 | 2 | 平均分 | 72.07 | ||||||||||
分数 | 100-90 | -80 | 79-70 | 69-60 | 60分以下 | ||||||||||||
人数 | 21 | 33 | 33 | 15 | 27 | ||||||||||||
百分比 | 16.28 | 25.58 | 25.58 | 11.63 | 20.93 | ||||||||||||
总 成 绩 | 最高分 | 100 | 最低分 | 11 | 平均分 | 80.47 | |||||||||||
分数 | 100-90 | -80 | 79-70 | 69-60 | 60分以下 | ||||||||||||
人数 | 42 | 40 | 22 | 14 | 11 | ||||||||||||
百分比 | 32.56 | 31.01 | 17.06 | 10.85 | 8.53 | ||||||||||||
各考核环节(除期末)内容及成绩分析 | (对平时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等各考核环节进行评价分析。着重评价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设计等应用能力及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存在的问题。) 总的平时成绩依据: 平时纸质作业、大作业、在线作业及在线考试的成绩,加上随堂笔记的成绩和出勤次数。其中课堂表现、纸质作业及随堂笔记占总成绩10%,五次在线作业占10%,两次在线考试各占10%,大作业占10%,总的平时成绩占期末成绩的50%。 根据学生以上各方面的表现,可以看出平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比较好,从上课听讲随堂笔记,课后作业和测试的完成情况很好,对于在线考试和在线作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和应用能力的掌握比较扎实;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存在的问题,例如:个别同学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和测试从而影响了最终成绩,作业和测试中存在个别的抄袭现象,少部分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等。 | ||||||||||||||||
期末考核成绩分析 | (着重评价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设计等应用能力及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存在的问题。) 1、计算题: 8小题 40分 占40%; 2、解答题: 3小题 30分 占30%; 3、综合解答题: 4个题 30分 占30%. 这套试题是按照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的,基本题约占60%,中等题约占30%,难题约占10%,难易程度适中,能够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分析问题能力及严密的推理论证能力,难易程度适中,题型科学,题量合理,能够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分析问题能力及严密的推理论证能力。从试卷来看大部分同学成绩较好,少部分同学由于学习不够认真努力未能及格,基础题大体情况较好,但难题的情况不好,主要由于一部分同学对知识点未能透彻理解,应变能力有待加强。从题型来看,学生对计算题的解答情况远好于证明题,说明很多学生对数学证明缺乏了解,但是计算能力尚可。
| ||||||||||||||||
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 (对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说明) 从考核的最终结果来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和纸质作业以及期末试卷可以反映出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理解极限、导数和积分的基本思想,会进行极限、求导、求积分等运算;能够利用概念,定理和性质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对研究的对象进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够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类比,具有一定的分析过程中的批判思维。 大作业可以反映出大部分同学能够具有一定的搜集资料并整理的能力,能够将本课程与所学的其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梳理出本学科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脉络,能够对已有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抓住其梗概,也能反映出大部分同学经过一学期的高等数学学习,都从中或多或少的接受了高等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逐渐从高中的初等数学思维方式中脱离出来,这对后继数学课程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反映出少部分同学仍需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加强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综上,本课程整体上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从全方位实现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 ||||||||||||||||
教学改进措施 |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方法等的改进措施。) 从教学内容上,应坚持加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讲授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同时进行的理念,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推理和论证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从教学方法上,减少授课班级人数,为不同的学院不同的方向分别制定教学目标,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从考核方式方法上,除传统的期末考试外,结合平时表现,过程考核,在线考核,大作业等多种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提高在线考试系统的精度,减少因为输入问题而造成的失分。 加强学生管理,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做练习强化习题的作用。此外,选课制度使得授课教师难以及时和辅导员沟通,为督促个别较差的学生学习增加了一道无形的障碍。 教师签字: | ||||||||||||||||
系主任意见 | 系主任签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