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解译,也称判读或判释,指从图像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即根据各专业(部门)的要求,运用解译标志和实践经验与知识,从遥感影像上识别目标,定性、定量地提取出目标的分布、结构、功能等有关信息,并把它们表示在地理底图上的过程。例如,土地利用现状解译,是在影像上先识别土地利用类型,然后在图上测算各类土地面积。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是解译者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一些简单工具(如放大镜等)识别所需地物信息的过程。
·影像的解译标志 影像的解译标志,也称判读要素,它是遥感图像上能直接反映和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和布局。解译者利用其中某些标志能直接在图像上识别地物或现象的性质、类型和状况;或者通过已识别出的地物或现象,进行相互关系的推理分析,进一步弄清楚其它不易在遥感影像上直接解译的目标,例如根据植被、地貌与土壤的关系,识别土壤的类型和分布等。
(1)形状:指目标物在影像上所呈现的特殊形状,在遥感影像上能看到的是目标物的顶部或平面形状。例如飞机场、盐田、工厂等都可以通过其形状判读出其功能。地物在影像上的形状受空间分辨率、比例尺、投影性质等的影响。
(2)大小:指地物形状,面积或体积在影像上的尺寸。地物影像的大小取决于比例尺,根据比例尺,可以计算影像上的地物在实地的大小。对于形状相似而难于判别的两种物体,可以根据大小标志加以区别,如在航片上判别单轨与双轨铁路。
(3)阴影:指影像上目标物,因阻挡阳光直射而出现的影子。阴影的长度、形状和方向受到太阳高度角、地形起伏、阳光照射方向、目标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多种影响,阴影可使地物有立体感,有利于地貌的判读。根据阴影的形状、长度可判断地物的类型和量算其高度。
(4)色调:指影像上黑白深浅的程度,是地物电磁辐射能量大小或地物波谱特征的综合反映。色调用灰阶(灰度)表示,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图像上会有很大差别;同一波段的影像上,由于成像时间和季节的差异,即使同一地区同一地物的色调也会不同。
(5)颜色:指彩色图像上色别和色阶,如同黑白影像上的色调,它也是地物电磁辐射能量大小的综合反映,用彩色摄影方法获得真彩色影像,地物颜色与天然彩色一致;用光学合成方法获得的假彩色影像;根据需要可以突出某些地物,更便于识别特定目标。
(6)纹理:也叫影像结构,是指与色调配合看上去平滑或粗糙的纹理的粗细程度,即图像上目标物表面的质感。草场及牧场看上去平滑,成材的老树林看上去很粗糙。海滩的纹理能反映沙粒结构的粗细,沙漠中的纹理可表现沙丘的形状以及主要风系的风向。
(7)图案:目标物的有规律的组合排列而形成的图案,它可反映各种人造地物和天然地物的特征,如农田的垄、果树林排列整齐的树冠等,各种水系类型、植被类型、耕地类型等也都有其独特的图型结构。
(8)位置:指地物所处的环境部位,各种地物都有特定的环境部位,因而它是判断地物属性的重要标志。例如某些植物专门生长在沼泽地、沙地和戈壁上。
(9)布局:又称相关位置。指多个目标物之间的空间配置。地面上的地物与地物之间相互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例如学校离不开操场,灰窑和采石场的存在可说明是石灰岩地区。通过地物间的密切关系或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可从已知地物证实另一种地物的存在及其属性和规模,这是一种逻辑推理判读地物的方法,在遥感解译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视解译一般程序
(1)了解影像的辅助信息:即熟悉获取影像的平台、遥感器,成像方式,成像日期、季节,所包括的地区范围,影像的比例尺,空间分辨率,彩色合成方案等等,了解可解译的程度。
(2)分析已知专业资料:目视解译的最基本方法是从“已知”到“未知”,所谓“已知”就是已有相关资料或解译者已掌握的地面实况,将这些地面实况资料与影像对应分析,以确认二者之间的关系。
(3)建立解译标志:根据影像特征,即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和布局建立起影像和实地目标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4)预解译:运用相关分析方法,根据解译标志对影像进行解译,勾绘类型界线,标注地物类别,形成预解译图。
(5)地面实况调查:在室内预解译的图件不可避免地存在错误或者难以确定的类型,就需要野外实地调查与检证。包括地面路线勘察,采集样品(例如岩石标本,植被样方,土壤剖面,水质分析等等),着重解决未知地区的解译成果是否正确。
(6)详细解译: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结果,修正预解译图中的错误,确定未知类型,细化预解译图,形成正式的解译原图。
(7)类型转绘与制图:将解译原图上的类型界线转绘到地理底图上,根据需要,可以对各种类型着色,进行图面整饰、形成正式的专题地图。
qin
初级会员
帖子: 44
加入时间: 2003-03-17 13:56
∙私人短信
页首
∙举报此文章
∙引用回复
由 qin 于 2003-04-19 11:08
遥感数据
航天遥感应用中使用的数据基本有两种主要形式:遥感影像和数字图像无论是用何种遥感成像方式,影像都是记录在感光胶片或象纸上。如同普通像片那样,其灰度和颜色是连续变化的,它也被称为模拟图象,而数字图像往往记录在数字磁带上的,其灰度或颜色是离散变化的。
·遥感影像 遥感影像可以通过对地表摄影或扫描获得。摄影影像是摄相机对地面物体摄影,直接在感光材料上记录地物的光像;扫描影像是地面信息通过探测器先变为电信号并记录在磁带上,然后回放磁带,在感光片上曝光而成。遥感影像有黑白和彩色两种,由于彩色影像比黑白影像能提供更多的地表信息,因此彩色影像在遥感中得到广泛地使用。
(1)多波段影像:多波段影像是用多波段遥感器对同一目标(或地区)一次同步摄影或扫描获得的若干幅波段不同的影像。与单波段影像相比,它具有信息量大,光谱分辨率高(遥感器能分辨的地物的最小波长间隔)的特点,并且可通过各种影像增强技术,获得彩色合成影象,大大提高对地物的识别能力。Landsat上的MSS和TM影像都属多波段扫描影像。
(2)彩色合成影像:彩色合成是将多波段黑白图像变换为彩色图像的处理技术。一般为三色合成,也可两色或四色合成。合成的方法有两种:直接使用光学方法和使用计算机的数字处理。前者是将一组黑白透明片放入配有特定的红、绿、蓝三色滤光片的光学系统中,投影到同一屏幕上,使图像精确重合,形成彩色图像。数字处理合成法是令三幅图的像元亮度值变换为红、绿、蓝三基色的彩色编码去控制彩色显示设备,形成彩色图像。根据合成影像的彩色与实际景物自然彩色的关系,可分为真彩色影像和假彩色合成影像,前者是比较真实地反映地物原来彩色的影像,它可以通过彩色感光胶卷拍摄获得,也可以用彩色合成方法获得;假彩色合成影像是通过彩色合成方法获得的非真彩色影像。在光学合成法中,是将多波段影像配合不同滤光片准确重叠合成。影像的波段和滤光片可有各种组合方案,所得的假彩色影像也各不相同。解译时为了突出显示影像中的某种地物,可选择最佳组合方案。目前,用Landsat的MS-4,5,7波段影像的正片,分别配以蓝、绿、红滤光片,重叠投影合成的是标准假彩色影像。在这种影像上,植被显示为红色,城镇为蓝灰色,水体为蓝色,雪和云为白色等等。假彩色合成影像目前广泛用于专题制图、资源调查、地学研究和环境监测等方面。
·数字图像 入射到遥感器的电磁波经探测元件交换为电信号后,需要进行数字化,即把模拟遥感数据变为数字化数据。它包括二个步骤,一是采样,它是把空间域的连续量变为离散量;二是量化,它是对电磁辐射强度的离散化。
数字图像又称“数字化图像”,它是以二维数组形式表示的图像。该数组由对连续变化的图像作等间隔采样所产生的采样点—像元(像素)组成,像元的实地面积大小就是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即相当于IFOV在地面的投影面的大小,例如,陆地卫星(Landsat) MSS的4,5,6,7波段影像各由7,500,000个像元点构成。 每个像元相当于实地面积57×79m2 ;TM的影像除第6波段外,像元的实地面积为30×30m2 。在数字图像中,像元排列的横方向从左到右按像元号排列,在纵方向上按行号排列。各像元的位置由(像元号,行号)决定。
采样点(像元)用一数值表示称为像元的亮度值或灰度值,它对应着一个像元所代表的相应实地面积内地物电磁辐射的强度。电磁辐射强度越大,则亮度值越大。在量化的数据中,对应一个通道(波段)一个像元的信息量用比特(bit)表示。Landsat的TM的量化比特为8,MSS为6,NOAA的AVHRR为10。 在计算机处理中使用字节(byte)为单位(1 byte=8 bits),所以, 通常用一个字节或二个字节的数据进行处理。图像数据的全部数据量为:行数×像元数×通道数×比特数/8,单位为byte。
遥感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巨大。在地面站接收的卫星数据通常被实时记录到高密度数字磁带(HDDT)上,然后根据需要拷贝到计算机兼容磁带(CCT)等其它载体上。CCT是记录、保存、分发卫星数据等数字信息的最一般的载体,计算机可以直接对CCT 数据进行各种有效、灵活、可靠的处理,使遥感图像获得良好的判读、分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