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课,新的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四、教学进度
周次 | 内 容 |
第一周 | 开学报名,军训 |
第二周 | 第1课 中国最早的人类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
第三周 | 第3课 远古传说 |
第四周 |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
第五周 |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
第六周 |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
第八周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 |
第九周 | 期中复习 |
第十周 | 期中考试、卷面分析 |
第十一周 |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第十二周 |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第十三周 | 第15课 两汉和科技和文化 第16课 三国鼎立 |
第十四周 |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
第十五周 |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 |
第十六周 | 第21课 让我们共同感受历史 |
第十七、十八、周 | 期末复习 |
第十九周 | 期末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