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折迭
缺陷名称 | 折迭 |
缺陷特征 | 钢管内外表面呈现直线或螺旋方向的折迭。局部或通长的出现在钢管上。 |
产生原因 | (1)管料表面有折迭或夹杂物。 (2)管料表面有严重擦伤或裂缝。 (3)管料磨修处有棱角或深宽比不够 |
预防消除方法 | 严格贯彻精料方针。不合格管料不投产。 |
检查判断 | 用肉眼检查。外表面折迭允许修磨,缺陷完全清除后。其壁厚和直径不超出负偏差者应判为合格品。内表面局部折迭切除。通长者整根判废。 |
缺陷名称 | 直道内折 |
缺陷特征 | 钢管内表面呈现直线形的锯齿状折迭,有局部或通长、单条或多条的。 |
产生原因 | 由原料带来的。拔制后未能消除。 |
预防消除方法 | — |
检查判断 | 用肉眼检查。局部的直道内折切除。通长的直道内折判废。 |
缺陷名称 | 结疤 |
缺陷特征 | 钢管表面有局部的金属分离薄片。有块状的或鱼鳞状的。与管壁金属相连接的不易脱落,不连接的易脱落。 |
产生原因 | 热轧管料有缺陷,经拔制后没有消除。 |
预防消除方法 | — |
检查判断 | 钢管有结疤存在,应予清除,清除后钢管壁厚和直径不超过负偏差者判为合格品。对局部轻微小结疤深度未超出壁厚负偏差者允许存在。 |
缺陷名称 | 横裂 |
缺陷特征 | 钢管表面有连续或断续的横向破裂现象。 |
产生原因 | (1)酸液温度偏高,酸洗时间过长,钢管温度高于酸液温度,引起氢脆。 (2)热处理保温时间不够或加热温度不足,在钢管横断面上,加工应力未能充分消除而引起横裂。 (3)拔管时压下量过大,超过金属的抗拉强度。 (4)加热厚壁钢管的速度太快,产生热应力过大。 (5)空拔厚壁管造成内外壁延伸率不一致。 (6)厚壁管在加热状态下受到急冷(特别是在冬季)产生横裂。 |
预防消除方法 | (1)正确执行酸洗和热处理技术操作规程。 (2)合理选择压下量。 (3)厚壁管热处理要加热均匀。 |
检查判断 | 用肉眼检查。横裂缺陷不允许存在。此种缺陷不准修磨,因修磨后不易检查,无法判断是否完全清除,所以应直接判废。 |
缺陷名称 | 划道 |
缺陷特征 | 钢管表面上呈现纵向直线形的划痕称划道。划道长短不一、宽窄不等,多为沟状,可见沟底。表面有损伤的称划道,表面无损伤的为青线 |
产生原因 | (1)拔模内表面不光滑,有裂纹或粘结金属。 (2)锤头过渡部分有棱角,磨损工具。 (3)欠酸洗或毛管上残存氧化铁皮。 (4)皂化不良、拔制速度太快,模具易粘结金属。 (5)内模表面不光滑或者粘结金属。 (6)管料有内划道、青线等,拔后没有清除。 (7)模具有损伤,在钢管表面易造成青线。 (8)变形量过大,模具硬度不够,造成模具磨损严重,拔制时产生划道。 (9)中间退火不均,变形量不足 |
预防消除方法 | (1)提高拔管模具的表面质量。 (2)氧化铁皮要冲洗干净,涂层要均匀、牢固。 (3)锤头过渡部分要圆滑无棱角。 (4)勤检查模具和钢管表面,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检查判断 | 用肉眼检查。一般结构管和用于加工机械零件的钢管,当缺陷深度不超过壁厚负偏差时允许存在。用于压力管道以及类似用途的钢管,按相应的技术标准判断。 |
缺陷名称 | 抖纹 |
缺陷特征 | 钢管表面沿长度方向呈现高低不平的环形波浪或波痕,逐个相间排列。有局部的或通长的出现在钢管表面上(有时只在内表面)。 |
产生原因 | 钢管在拔制过程中产生抖动所造成的。导致抖动的原因如下: (1)热处理性能不均、抗拉强度过大,热轧车间轧低温钢造成的加工硬化。 (2)酸洗后冲洗不净、润滑不良、涂层不均、拔制时产生抖动。 (3)管子过长、锤头部分无空隙皂化不充分。 (4)芯杆细,拔制时芯杆产生弹性变形引起抖动。 (5)起动速度快或开拉时链条振动。 |
预防消除方法 | (1)钢管要充分的热处理,达到软化,性能均匀。 (2)钢管表面要洗净,涂层均匀牢固,充分皂化。 (3)拔制时起动速度要适当放慢。 (4)按规定的变形量拔制。 (5)正确选用芯杆尺寸。 |
检查判断 | 用肉眼检查或手摸。抖纹缺陷的实质是纵向直径不等和壁厚不均。对能看到痕迹而无手感的轻微抖纹可判为合格品;对明显可见,而又有手感的判为废品。 |
缺陷名称 | 拔凹 |
缺陷特征 | 在钢管纵向上,管壁由外表面向内表面呈条状凹陷(有时内表面出现凸起),其长短无规则。 |
产生原因 | (1)无顶头拔制薄壁钢管时减径量过大。 (2)钢管锤头端部有棱角,过渡部分有皱折。 (3)管料局部壁薄(如修磨点) |
预防消除方法 | (1)无顶头拔制薄壁管时,要合理分配减径量。 (2)锤头端部应无棱角和折皱。 (3)对管料表面的局部缺陷,清理的深宽比要合格。 |
检查判断 | 用肉眼检查。拔凹是不允许存在的缺陷,不能修磨,局部者切除,整根者报废。 |
缺陷名称 | 空拔 |
缺陷特征 | 有顶头拔制时,因没给上顶头,产生壁厚超正差,外径稍小,内表面有环形台阶的缺陷称空拔。多产生在锤头端部 |
产生原因 | (1)拔管机的芯杆顶头没有调整到要求位置,或因芯杆弯曲、钢管弯曲、顶头未能推到拔制位置。 (2)顶头倒角不合理,给不上顶头。 (3)拔管机后台芯杆销舌间隙过大。 (4)管料纵向壁厚不均,给不上顶头。 (5)推芯杆汽缸力量不足或顶头故障等。 (6)钢管里有大毛刺,在穿顶头时顶到锤头端部。故使给不上顶头。 |
预防消除方法 | (1)正确选用和制备拔管工具。 (2)拔管前要正确调整拔管机每个部件的位置。 (3)经常检查拔管机,消除芯杆前后串动。 |
检查判断 | 空拔缺陷是不允许存在的,空拔部位应切除。 |
缺陷名称 | 轧折 |
缺陷特征 | 钢管外表面沿转角或送轧方向呈现锯齿状折迭。 |
产生原因 | (1)孔型宽度不够,轧缝过小,在轧制过程中出现耳子,再轧制形成轧折。 (2)送轧量过大或设备失调,造成穿锥体。 (3)上下孔型错位,孔型掉肉,转角不合适等。 (4)管料外径超差,或孔型磨损严重。 (5)管料表面有严重擦伤、裂纹等缺陷。 (6)管料修磨过深,深宽比不合规定。 |
预防消除方法 | (1)合理设计孔型。 (2)正确选择工艺参数 (3)精心调整轧机。 (4)贯彻精料方针,不合格管料不投产。 |
检查判断 | 轧折缺陷不允许存在,必须修磨,修磨后壁厚和直径不超出负偏差,判为合格。 |
缺陷名称 | 开裂 |
缺陷特征 | 钢管呈现穿透管壁的纵向开裂。有全长开裂,也有局部开裂。 |
产生原因 | (1)压下量过大,管料加工硬化严重,在无顶头拔制时易产生。 (2)热处理不当,造成管料塑性不一致,或加工硬化未全部消除。 (3)钢管拔制后未及时热处理。 (4)连拔道次过多,加工硬化严重。 (5)塑性低的钢种(含碳量高和合金元素含量多)较易开裂。 |
预防消除方法 | (1)合理编排拔制表。 (2)合金钢管和连拔钢管,拔后要及时热处理。 (3)按工艺要求进行热处理,冷却速度要合理控制,使其性能均匀消除加工硬化。 |
检查判断 | 钢管开裂是绝废品,局部开裂可切除。 |
缺陷名称 | 过酸洗 |
缺陷特征 | 钢管表面呈现纵向小裂口或针状孔、芝麻状裂口。轻重程度不同,内表面比外表面严重,有的成带状,有的只在端头或内表面。 |
产生原因 | (1)钢管表面氧化皮厚薄不均,疏松与牢固程度不同。 (2)酸洗时间过长。 (3)酸液浓度低,硫酸亚铁含量高,在酸液温度高的情况下,容易过酸洗。 (4)酸液浓度不均,溶液不流动,腐蚀不均。 (5)钢管酸洗后冲洗不净。 (6)钢管在酸洗间,停放时间过长。 |
预防消除方法 | (1)正确执行酸洗技术操作规程。 (2)掌握好热处理操作,防止钢管表面氧化铁皮厚薄不均匀。 (3)严格贯彻勤吊、勤看、勤检查,防止过酸洗。 |
检查判断 | 用肉眼检查,过酸洗缺陷在钢管表面出现大面积针孔状腐蚀,并且能产生氢脆,因此不允许存在。 |
缺陷名称 | 擦伤 |
缺陷特征 | 钢管表面有机械损伤。一般缺陷深度较浅,肉眼可见其底。 |
产生原因 | (1)钢管在运送过程中,被钢绳料架等机械擦伤。 (2)钢管在矫直过程中,在导管内产生擦伤。 (3)管端有毛刺或毛头互相碰撞产生擦伤。 (4)钢管矫直时,由于钢管弯太大或孔型不当,被辊缘擦伤。 (5)切管机辊道不良易造成擦伤。 |
预防消除方法 | (1)钢管运送时防止碰伤,保持料架和斜篦条等存放处的光洁。 (2)清除管端的毛刺。 (3)正确调整矫直机,消除矫直过程中擦伤隐患 (4)改进吊具,防止钢绳直接吊勒管体。 |
检查判断 | 用肉眼检查,擦伤边缘比较圆滑,深宽比较小者,允许存在。缺陷边缘有尖锐棱角或深宽比较大者,应予修磨,修磨后不超出直径和壁厚的负偏差者判为合格。 |
缺陷名称 | 凹坑 |
缺陷特征 | 钢管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局部凹陷。呈螺旋形或周期性排列,有的呈个别或集群分布于局部。 |
产生原因 | (1)氧化铁皮或其它污杂物质粘附在钢管表面上,在拔制时压入表面后又剥落。 (2)热轧减径前,钢管经再加热时,被炉底脏物磕成凹坑,冷拔后未消除。 (3)矫直辊粘结金属。 (4)肥皂液、润滑油、乳化液等不干净。 (5)钢管毛刺打的不干净。 (6)工具粘结金属。芯杆、接手等工具擦得不干净。 (7)管端有插头、裂头等(管料尺寸太薄、热处理不好、孔型间隙调整不当,芯头选配不合理等) (8)管料停放地点不清洁,内表面进入脏物。 (9)涂层不牢,掉铜层,轧后除油不净。 |
预防消除方法 | (1)洗净、冲净钢管表面氧化铁皮和脏物。 (2)经常修磨矫直辊表面,防止粘结金属。 (3)轧制时勤擦芯头,芯杆、接手等。 (4)轧前磨净钢管端部毛刺。 |
检查判断 | (1)用肉眼检查。局部凹坑,深度不超过壁厚负偏差者、允许存在。大面积的凹坑应予判废。 (2)肉眼无法判定缺陷深度时,可将较深的凹坑局部修掉,然后用直尺靠量测其深度,如直径和壁厚均不超出负偏差,判为合格。 |
缺陷名称 | 矫凹 |
缺陷特征 | 钢管呈现比较圆滑的螺旋形凸凹。有时具有尖锐棱角的螺旋印痕。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局部或通长的出现在钢管表面上。 |
产生原因 | (1)矫直辊角度小,或压下量调整不正确。 (2)矫直辊严重磨损。 (3)矫直前钢管弯曲度过大,或头尾部过于弯曲,精矫时矫凹。 (4)矫直辊辊型设计不合理。 (5)管料的直径超差易造成矫凹。 |
预防消除方法 | (1)矫直机要经常检修,及时更换矫直辊。 (2)正确调整矫直机。 (3)合理设计矫直辊辊型。 |
检查判断 | 用肉眼检查。外表面圆滑无棱角,内表面无明显凸起者,允许存在。内表面有明显突起或外表面有明显尖角者判废。 |
缺陷名称 | 麻点(麻面、麻坑) |
缺陷特征 | 钢管表面成片的细点状凹坑。局部或连续的出现在钢管表面上。 |
产生原因 | (1)热处理造成氧化铁皮过厚,在矫直时氧化铁皮压入,剥落后产生麻点。 (2)酸洗后残留有氧化铁皮或皂化(润滑)剂有脏物,拔后产生麻点。 (3)钢管酸洗后,停放时间过长产生锈蚀,造成麻面。 (4)管子表面有油污,热处理时聚结成油点,在加热时烧成麻面。 |
预防消除方法 | (1)热处理前,除净钢管表面的油污,装炉时正确执行热处理制度。 (2)搞好文明生产,坚持快速周转,切实保证各工艺环节的清洁。 (3)酸洗做到不过酸,不欠洗,酸洗后及时拔制。 |
检查判断 | 对一般结构钢管和用于加工机械零件的钢管,允许轻微的麻点存在。对于锅炉工业、流体管道及其它类似用途的钢管,由于麻面缺陷影响工艺性能和易造成点状腐蚀,因此应按相应的技术条件检查验收。 |
缺陷名称 | 弯曲 |
缺陷特征 | 钢管沿长度方向呈现不平直的现象。 |
产生原因 | (1)钢管热处理时,加热温度不均。 (2)矫直机调整不正常。 (3)钢管性能不均。 (4)管料弯曲度过大,矫直后存在残留弯曲。 |
预防消除方法 | (1)拔制时合理分配减径量。 (2)加热均匀。 (3)正确调整矫直机。 |
检查判断 | 弯曲缺陷是常见的缺陷,用一米平尺靠在钢管最大弯曲处,用塞尺测量最大桡度,弯曲度不超出标准规定判为合格;超出标准规定可重新矫直;对端头局部弯曲应切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