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四部分,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考生作答时,务必将自己的校、座位号、考试证号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并将答案答在规定的答题纸范围内,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A.秦——西汉 B.西汉——东汉
C.东汉——三国 D.三国——西晋
2.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A.民族政权并立 B.宋代商业繁荣
C.宋代民族融合 D.宋代对外开放
3.2011年6月1日,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两部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分别珍藏海峡两岸多年后,实现历史性的合璧展览。下列画家及作品与黄公望同一时代的是
4.明朝采取下列政治措施,不利于君主加强的一项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分封藩王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5.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西汉起,许多朝代都采取措施加强对地区的管辖。下列措施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设伊犁将军——设立行省——设西域都护
B.设西域都护——设立行省——设伊犁将军
C.设立行省——设西域都护——设伊犁将军
D.设西域都护——设伊犁将军——设立行省
6.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7.八年级(1)班的同学要举行“戊戌变法主题辩论会”,下列不能作为辩论会依据的是
A.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
B.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
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8.为迎接上海世博会,某学校举办了与上海历史相关的图片展。下列对有关图片的解释,准确的是
9.下表是1940年在敌后抗日战场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的战绩。据表判断,这次战役是
A.卢沟桥保卫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0.右图所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包括
A.在北京,党领导的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的序幕
B.井冈山成为中国从城市走向农村的标志
C.遵义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见证
D.南京见证了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垮台
11.如果下列图片可以归纳为一个学习主题,你把它确定为
A.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B.国共关系的变化
C.人民的成长历程 D.思想形成
12.一首歌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是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以下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
①区的天是朗朗的天,区的人民好喜欢……
②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忠于党….
③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④走过二十年,新的起点是里程碑,伴随着改革春风起……走进了新的时代……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13.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从此,我国以崭新的外交形象活跃于外交舞台。下列外交成就中,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有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中国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③尼克松访华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⑤港澳回归,洗雪国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②④⑤
14.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以下表格设计中正确的一项是
15.小华尝试用历史坐标来展示美国的发展历程。下图②处所指历史事件的主要影响是
A.赢得了民族
B.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C.摆脱了经济危机
D.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6.1913年英、美、德、法的实力对比
上述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北约和华约的形成 D.欧盟和独联体的形成
17.“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事件中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九国公约》的签订 D.《联合国家宣言》的发布
18.某会议公报:“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决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该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9.初三年级某班的小华对世博会很感兴趣,他在网上查找到《部分世博会概况简表》
联系所学历史知识,他得出以下几个认识:①英国最早开始工业,各项技术突破都从英国开始;②1878年法国巴黎博览会的部分展品反映出人类已开启“电气时代”的大幕;③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为原子弹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④参加世博会的国家越来越多,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他的认识正确的有
A.l个 B.2个 C.3个 D.4个
20.整理历史事件,分析因果关系,归纳知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敏敏同学在总结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找到了以下历史线索,其中各项历史事件之间的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甲午中日战争—→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B.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党的建立
C.工业—→巴黎公社—→马克思主义诞生
D.鸦片战争—→工业—→洋务运动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春秋时期,打出“尊王攘夷”旗号,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22.1952年底,我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3.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第一批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广州、厦门。
24.下列图片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从酝酿、产生到发展的历史。
25.凡尔登战役和诺曼底战役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6.新经济的实施和罗斯福新政都维护了现有制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 ▲ (皇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 (朝代)创立科举制选拔人才。
28.达尔文在《 ▲ 》这本著作中阐述的进化论打击了神权统治根基;李大钊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积极宣传 ▲ 。
29.英国宪章运动的政治纲领是《 ▲ 》,中心内容是要求取得普选权,因此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运动。 ▲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由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四、材料解析与问答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大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本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精髓所在,完成表格中思想家关于人本思想的表述:
(1分)
材料一 ①“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②“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唐太宗
(2)唐朝是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根据材料一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体现“以 民为本”的思想,他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治国?材料一②又体现唐太宗怎样的?(2分)
材料二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生产力。
——1992年春天南巡讲话
(3)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巡讲话的主要思想。(2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借鉴哪些有益的经验?
(1分)
31.民主一直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非君,而民择君也。……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材料二 “消除内乱,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二大提出的民主纲领。
材料三 第一条第一款本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於一个最高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
——《美国1787年》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国党提出了怎样的民主任务?中国基本完成这一任务、走上和平民主的发展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3)《美国1787年》体现了民主思想走向法律的潮流,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1787年》的特点。这种理念应用了欧洲哪一思想运动的成果?(2分)
32.人类社会由孤立分散逐渐走向联合统一,世界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阅读材料后回答: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一展示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什么通道,架起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图二展示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2分)
材料二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2)请以第二、三次科技的成果各一例,说明材料二所表达的观点。(2分)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
(3)材料三图示中的环状结构体现了世界政治格局的什么发展方向?(1分)第三次科技对这一发展方向有何作用?(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