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不仅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而且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在全世界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于水稻、小麦而居第三位。病虫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自然灾害,常年因病虫造成的产量送损失可达 10%-20%。据报道,玉米病害有 80 余种,虫害就更多了,在我国玉米病害有30 余种。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病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瘤黑粉病、青枯病、霜霉病、矮花叶病、红叶病、粗缩病等。
玉米丝黑穗病
一、分布危害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玉米病害,目前在我国玉米种植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从全国看,以北方春播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受害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3%-10%之间,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2006年武威市重病田块发病株率高达62.5%,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二、.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抽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全株绝收。病株果穗短粗,基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苞叶正常,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的黑粉包。初期苞叶一般不破裂,黑粉也不外露,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不易飞散。剥开苞叶可见果穗内部组织已全部变为黑粉,黑粉内有一些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所以称此病为丝黑穗病。有的果穗受害后,过度生长,但无花丝,不结实,顶部为刺状。雄穗受害后主要是整个小花变为黑粉包,抽雄后散出大量黑粉,有的雄穗受病原菌刺激后畸形生长。有的品种苗期分蘖增多,植株呈丛簇状。发病植株雄穗症状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多数情况是病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型,仅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花器变形,不能形成花蕊,颖片因受病菌刺激变为畸形,呈多叶状。雄花基部膨大,内有黑粉。也有整穗受害变成一个大黑粉包,症状特点是以主梗为基础膨大成黑粉包,外面包被白膜,白膜破裂后散出黑
三、玉米丝黑穗病与瘤黑粉病的区别:
(1)丝黑穗病主要发生于有性器官,如雌穗和雄穗,而营养器官,除极特别情况下,叶片中脉产生条状黑粉外,一般不产生黑粉;而瘤黑粉病则茎秆、叶片、果穗、雄穗、甚至根部均可受害,产生病瘤。
(2)丝黑穗病危害果穗时,受害果穗不形成黑瘤,黑粉中有丝状寄主维管束残余组织,而瘤黑粉病则在受害部位生成肿瘤,瘤内没有丝状物,果穗受害轻时,仅个别或少数籽粒发病。
四.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应采取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加强苗期栽培管理和药剂处理种子等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根本有效措施之一,杂交种(组合)的抗病性一般取决于亲本自交系的抗性,在组配杂交种时,尽可能以高抗的自交系为亲本,配制丰产抗病的杂交种。对当地种植的杂交组合或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作出正确评价。大力推广抗病丰产良种,尽快压缩或淘汰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我们经多年对3542 份玉米自交系和品种的抗病性鉴定,筛选出一批抗病的自交系和品种。抗病的自交系有:M017、齐319、豫12、B73、中自01、丹340、齐318、沈137、P138、200B、吉412 等。抗病的品种有:金穗2049、金穗 2022、金穗2023、吉单 06、吉单342、中单14、沈试 28、四单68、沈试49、富农一号等。
2.减少初侵染源:
①轮作倒茬:轮作倒茬和品种的合理布局是减少田间菌源的有效措施。不能在一块地连续多年种植感病品种,一般应是玉米→蔬菜→小麦→玉米;如果地少倒不开,可在重茬地种植抗病品种。
②翻耕土地施用净肥:深翻土地可将病菌埋压在土壤底层,从而减少侵染机会,减轻发病。粪肥带菌是该病传播的又一途径,因此施用净肥也是防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③及时拔除病株:拔除病株是减少菌源的根本性措施,一定要把握在冬孢子未成熟前进行。在玉米抽穗后症状明显,及时拔除病株,将病穗携出田外深埋,可达很好的防治效果。
3.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增强自身抗病能力。根据地势、土质、墒情、品种生育期和抗病性,因地制宜适当晚播。
4. 药剂防治:药剂处理种子可用拌种、浸种、闷种和药土覆盖种子等方法。其中 拌种法简便易行,拌种一般用种子量0.2%-0.3%。如特普唑、粉锈宁、羟锈宁等。近年来随着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使玉米丝黑穗病得到有效控制,如8%克?烯种衣剂防治丝黑穗病效果达到93.24%。
玉米瘤黑粉病
一、症状
该病害可以发生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病菌能够侵染植株的所有地上部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叶鞘、腋芽、雄花及果穗等。玉米被侵染的部位细胞强烈增生,体积增大,而后发育成明显的肿瘤。病瘤生长很快,大小和形状变化也较大,有的呈球形,有的为棒形;有的单生,有的串生,有的叠生。膨大的瘤状物组织初为白色,渐变为灰色,内部白色,肉质多汁。随着病瘤的增大和瘤内冬孢子的形成,质地由软变硬,颜色由浅变深,薄膜破裂,散出大量黑色粉末状的冬孢子,因此得名瘤黑粉病。与丝黑穗病仅发生在玉米的果穗和雄穗部位、黑粉中夹杂有寄主维管束组织的特征不同,玉米瘤黑粉病可以发生在叶片、茎秆及果穗和雄穗任何部位。
二、防治方法
该病越冬场所复杂,侵染来源广泛,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防治比较困难,各种措施都有局限性。因此,必须采取以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虽然生产中还没有发现免疫品种,但不同自交系和杂交种对该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如农大60、科单102、嫩单3号、辽原1号和海玉8号等表现为抗病,其中海玉8号表现为高抗。
2、减少初侵染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秸秆用作肥料时要充分腐熟。重病田实行2-3年轮作。玉米生长期结合田间管理,在病瘤未变色时及早割除,并带到田外集中处理。
3、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提高播种质量,注意肥水管理,特别要注意均衡使用有机和无机肥料,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避免偏施氮肥,防止贪青徒长。适当使用含锌和含硼的微量元素肥料,对病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4、药剂防治:玉米生长期间病瘤未出现前,喷洒15%粉锈宁2000倍-3000 倍,10%烯唑醇2000倍-3000倍,7.5%禾果利2000倍-3000倍,0.5%硫酸铜液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含唑类杀菌剂的种衣剂对该病也有不同程度的防效。
玉米大斑病
一、症状
整个玉米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叶片受侵染后,出现点状水亲浸斑, 后逐渐扩大为梭形斑,长达200㎜。数个病斑连片,常导致整叶枯死。抗性病品种病斑呈萎蔫状、浅灰色。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黑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大斑病抗性差异显著,在缺少高抗品种的地方,可以种植丰产性好、抗性中等的品种。我们经多年对2573份玉米自交系及品种的抗病性鉴定,筛选出一批抗性较好的自交系和品种,表现抗病的自较系有齐319、MO17等,品种有金穗2021、富试一号等。
2、减少初侵染源:秋收后及时清理田园,减少遗留在田间的病株;冬前深翻土地,促进植株病残体腐烂;发病初期,打掉植株底部病叶。
3、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与其它作物间套作,改善玉米田间的通风条件,减少病原菌侵染。
4、药剂防治:制种田发病初期应及时打药,常用药剂有 75%百菌清可湿性粉300-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抽雄期连续喷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
玉米青枯病
一、症状
青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我国青枯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两种类型。植株青枯或黄枯,根部变褐腐烂,基部发软,髓部中空,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困难。潮湿时病部有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二、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以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为主,实施系列保键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品种抗病性:品种间对茎基腐病抗性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和镰刀菌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反之亦然。目前抗性较好的品种有丹玉16、沈单7、冀丰58、农大60、铁单8、豫玉22等。
2、减少初侵染源: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减少侵染源。发病重的地块可与马铃薯、豆类等作物实行2—3年轮作,同样可以减少田间病源。
3、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于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累积的病菌越多,发病重。发病重的地块可与马铃薯、豆类等作物实行2-3年轮作。
4、.药剂防治:播种前可用15%粉锈宁拌种,同时兼治丝黑穗病和全蚀病。利用增产菌按种子重量0.2%拌种,对茎基腐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玉米病毒病
甘肃省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矮花叶、红叶病、条矮病和粗縮病4种,其中以矮花叶病毒病和红叶病发生最为严重。
一、防治方法
(1)、选育种植抗病品种:在选育品种时,要加强对亲本材料抗病性的鉴定、选育。
(2)、适期播种,健身栽培:各地要根据几种病毒病的具体发生情况,因地制宜确定播种适期,以避开传毒介体高峰期。田间管理过程中,要早间苗、早定苗,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拔除病株,减少再侵染。做好肥水管理创造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的栽培条件,提高抗耐病能力。
(3)、药剂防治:鉴于上述几种病毒都是靠昆虫介体传毒,而且除矮花叶病毒传毒介体蚜虫属非持久性传毒外,其它3种病毒均为持久性传毒,因而治虫有明显的防病效果。使用常用杀虫剂均可,关键是治虫时机应把握在传毒昆虫向玉米迁移危害的初盛期。防治灰飞虱要注意越冬和早春防治,力争把虫源控制在埂边杂草或麦田内,以减少对玉米的危害。
玉米矮花叶病
一、发生与危害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病毒病害,发生范围广,危害严重。特别是一些感病自交系受害后可损失产量在50%左右。
玉米矮花叶病毒是非持久性传毒。目前已知有20多种蚜虫可以传播这种病毒,如玉米蚜、二叉蚜、禾谷缢管蚜、棉蚜、桃蚜、菜蚜等。该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流行与介体蚜虫种类、虫口密度及自然带毒率关系密切,在田间扩展主要靠有翅蚜。
二、症状识别
玉米全生育期均可感染矮花叶病,以幼苗期到抽雄前易受感染。在幼苗期叶基部出现淡绿色或浓绿色斑驳或花叶症状,受害植株常出现矮化,其矮化程度取决于病毒侵染时植株的生育阶段,病毒侵入越早植株矮化越明显。严重的可影响拔节、抽雄。
三、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种子繁殖基地。制种,繁殖自交系均应在轻病区或无病区进行,做到适期早播,早定苗,早拔除种子带毒苗和早发病株,确保繁殖的种子不带毒。
2、种植抗病品种。推广种植高抗和抗矮花叶病的品种,是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根本措施。近年来国内及省内玉米育种单位相继育出一些抗病品种。我们经多年对10855份玉米种质资源及品种的抗病性鉴定,筛选出一批抗病材料,表现抗病的自较系有黄早四、K12、齐319、98599-1等,品种有富试一号、沈单16、豫单2002、京早23、永玉2号、中单8137、中单4328、金穗2019、金穗2023、金穗2028等很多品种。
3、及早拔除种子带毒苗和早发病株。一般种子带毒苗从子叶展开即可呈现典型的花叶症状,幼苗生长缓慢,植株弱小,叶色变淡。结合定苗选留健苗,拔除种子带毒苗和早发病株,减少直至杜绝田间毒源。
4、喷药灭蚜减少迁飞传毒介体。在蚜虫迁飞高峰期前,用杀虫剂对早春繁殖场所进行喷药灭蚜工作。减少向玉米田迁飞的蚜虫数量从而达到防病效果。
5、加强田间管理。增施底肥、追施化肥、及时灌水,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玉米自身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