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2.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3.干支记时法
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4.《今文尚书》
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因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5.《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是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称《古文尚书》。比汉文帝时伏胜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共四十五篇,不久亡佚。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 并且作了书序,流传至今,共5篇,也称《古文尚书》。此书流传颇久,到宋代吴棫、朱熹等对它有过怀疑,明代梅竟直斥其伪书。
●7.今文三家诗
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秦焚书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8.“春秋笔法”
孔子修订《春秋》时的表达方法,又叫“微言大义”。指从儒家思想出发,以定名分等级为标准,尊王攘夷,维护周王朝的大一统,往往以曲笔表明自己的爱憎,通过遣词造句,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是孔子删修《春秋》所运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意在“寓褒贬,别善恶”;并且做到“微而显”,“志如晦”,“婉而成章”,因而,字字寓褒贬,后世学者应从它的字里行间去搜寻微言大义。
●9.春秋三传
春秋,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撰写的史书。隋唐以后,《左传》独盛,另外两书日渐衰落。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现代人读《春秋》,必读此三传。《春秋》语言晦涩难懂,如不读此三传,难以明其要义。但谨记不可独信一家之言,需三者综合考虑方可。
●10.“史记三家注”
注解史记的著作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南朝宋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兼采当时裴駰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11.史志目录
史志目录是指正史、国史中的艺文志及各种补史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部史志目录, 也是第一部正史目录。在正史中,还有五部史书有《艺文志》或《经篇志》,即:《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这五部正史目录,以《隋书·经籍志》影响最大。史志目录除上述几种以外,《清史稿·艺文志》亦属史志目录。考竟源流,故历代学者,颇为重视,详加研究,并为缺少《艺文志》或《经籍志》的正史,补作《艺文志》49种,使许多书籍,得以考见。
12.正史典志体(典志 )史书
典志体史书是历史编撰学研究的十分重要的史书体裁,是中国古典文献中专门分类汇辑与论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典章制度的书籍,在历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杜佑的《通典》创立典志体,后有南宋郑樵的《通志》。
13.史通
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撰写的《史通》二十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专著。《史通》包括内篇39篇 、外篇13篇,全书今存49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该书对纪传体史书的各部分体例,作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对编写史书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论述,这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史通》对史学工作也有一些论述。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是对中国唐初以前的史学编纂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史学家从撰述历史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学工作的开创性著作。
12.目录和目录学
“目录”的本意是指一种书籍的“篇目”和“叙录”。 “篇目”就是这一书籍的各篇题目,“叙录”就是它的内容提要。
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就是目录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关于目录学的作用,史上诸多学者给予了简洁的概括: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清代江藩也明白指出:“目录者,本以定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某书当读,某书不当读,则为易学而成功且速矣。”
13.编年体
编年体的基本特征是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时、月、日顺序排比记述史事。内容以叙事为主,兼载人物和言论;叙事方法以顺叙为主,间或追叙往事、预述后果。其最大优点是对同一时间内各方面的大事能兼载并蓄,上下若干年的历史进程如线串珠,既便于考察一代之兴衰,也便于纵观一时之大势,而且,“理尽一言,语无重复。” 编年体在中国历史文献众多体裁中最先形成,使用也最普遍,它既是史书的主要体裁之一,也是历代起居注、日历、时政记,实录等记注性文献常用的体裁。
14.三通
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15.九通
《通典》等十种通史性的典章制度书籍的总称。《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清代乾隆年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并称九通。
●16.史才三长
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 就是指写作文章的表达能力;“史学”, 就是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史识”, 就是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的鉴别、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18.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是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的史书写作体裁。“本纪”的内容是记述帝王生平事件的,按时间顺序记载重大事件,排列在全书最前面。“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不论是《史记》,还是其他纪传体史书,“列传”都是全书中篇幅最多的。在“二十五史”中,一般把列传放在最后面。 在“本纪”、“列传”之外,《史记》还有“表”、“书”、“世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谱列人物和事件。“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每一篇“书”,犹如一部专史。“世家”主要用来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
纪传体,很有助于有条理地记载历史,是《史记》的伟大发明。当然,这种体例非常深刻地烙上了中国儒家的思想道德的烙印,“天地君亲师”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直接的体现就是帝王的特殊性。
另一种解释:
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19.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春秋三传”之一。相传是鲁国历史学家左丘明所著。该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共269年的史实,《左传》的真伪,一直是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争论。《左传》重视时间观念,传文内容同《春秋》并不完全相符,并重视交代历史事件的原委。其历史观是唯心的。
现在《左传》通行本,是晋杜预所作的《春秋经传集解》,它将《春秋》拆分编入每年传文之前,唐孔颖作疏,称《春秋左传正义》。
论述题
1.《尚书》的流传情况
答:《今文尚书》伏生所传,共二十九篇,内容可信。伏生口传、晁错以隶录。《古文尚书》鲁恭王破孔子壁,得《尚书》等数种书,以先秦篆书写成。孔子故宅所发现,共四十五篇,现已失传。梅赜所献,共五十九篇,被认定为伪书,比伏胜所传的多出二十五篇,加了书序,把伏胜的分为三十三篇。
另一个答案
《尚书》在西汉初已散佚,后由济南伏胜传授,存二十八篇,因为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故名《今文尚书》。另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旧宅壁中得书,较《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因为用汉以前的古文书抄写,故名《古文尚书》亦称《逸书》,已经亡佚。现只存篇目和商量佚文。今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和汉孔安国《尚书传》,是东晋人梅赜所献。宋代:吴棫、朱熹首先对该书提出怀疑,认为其中有些篇章,单从文字方面看,平易易晓,不象周秦文词。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从内容上进一步考证其书有伪作。清代: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列举了一百二十证据,说明梅赜所上的五十九篇《古文尚书》中,多出伏生的那二十五篇及书序,确为伪品,乃魏晋时人所伪造,并将其材料来源,也一一加以指明,于是这个疑端,乃成定案。
现行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引用时必须慎重对待。
2.《尚书》的史学价值
答:《尚书》在体例和编纂方法上,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尚书》比较可信的二十八篇中,每一篇有一个标题,在一个标题之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例如:
《尧典》,记尧舜的事迹。
《禹贡》,记夏禹治水及任土作贡之事。
《金滕》,记周公因武王病祈天,求代武王病之事。
《顾命》,记成王崩,康王即位之事。
《皋陶谟》,记舜、禹、皋陶开会讨论如何把国家治理好之事。
《洪范》,记武王访问箕子,讨论治民的大法之事。
《召诰》,记召公相度洛邑之事。
《洛诰》,记周公往营成周之事。这些,均是记事体。
后世纪事本末一体,实出于《尚书》
《尚书》在中国学术史的重大影响,特别表现在由它引起的长时期的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的斗争和宋元明清时代的辨伪求实学风的发展这样两个方面。
《尚书》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保存了我国上古时代最为重要的政治历史文献,所以成为历代人们了解和研究上古历史的最重要的文献依据。早在先秦时代,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大师,以及《左传》、《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等书,都曾引用《尚书》来阐述历史和自己的理论。汉代自武帝时《尚书》被立为《五经》之一,并设立博士以后,官学和私家研讨《尚书》之风都十分兴盛。学家司马迁撰写尧舜禹及夏商周时代的历史,许多地方都是以《尚书》的记载为蓝本的,直到今天我们认识古代历史,《尚书》仍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正由于它无比重要,所以对于《尚书》的研讨态度及方法,就成为构成不同学派(特别是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的主要依据,并且随着时代演进,学派间相互辨难,这就大大促进我国古代经学、史学等的发展。一部书能够影响整个中国古代学风,并引起历代人们研读的巨大兴趣,无出《尚书》其右者。
《尚书》不仅为后世人们认识我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资料,而且其写作为后世史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如《尧典》记载着尧、舜、禹的“禅让”故事,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权位继承情况。《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盘庚》记述商朝迁都情况。
另一个答案
《尚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尚书》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其大多数篇章,文字古雅、语言质朴,保存了商周二代,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不少重要史料。将其记录同甲骨文、金文等相参证,对于我们研究奴隶制时代乃至封建初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宗教、文化等观念,都有很高价值。
2、《尚书》在体例上拥有三个第一
(l)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每一个标题下都记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
(2)《尚书》按朝代编排,每一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过程,实际上又开了编年体的先河。
(3)《尚书》中的《禹贡》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九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了先例。(《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
3.《诗经》的主要内容及史料价值
答:《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本来叫做《诗》或者《诗三百》 ,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之后,才把它称为《诗经》。
经今文学(今文经学)齐诗(齐人辕固)鲁诗(鲁人申培所传 )韩诗 (燕人韩婴所传 )经古文学(古文经学)毛诗(鲁人毛亨所传)
《诗经》主要由《风》、《雅》、《颂》三大部分组成。
史学价值:
《诗经》虽是诗歌的汇编,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其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历史资料,很多为其它记录所没有的,因此完全有理由把它称作一部古代优秀的历史作品。具体言之:《国风》中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劳动人民所受的痛苦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对于农业生产、社会生活、恋爱、婚姻以及各地民情风俗也有许多描写:《大雅》较集中地搜录了周王朝东迁以前各历史阶段的史诗,所反映的多是西周王朝兴起的事迹和西周盛时的农业生产情况;《小雅》反映了西周末期政治废弛以及东周社会的混乱状况;《颂》的内容虽是歌颂祖先神灵之辞,但其中不少篇章也都属于史诗性的作品。
4.简说《左传》(名词解释)
答:左传,又称春秋左传,左氏春秋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体例特点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编年体史书的体例特点。
《左传》的成就
1、《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保存了大量史料。
全书18万字,材料丰富,有关于当时人民、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
2、《左传》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突破。
(1)《左传》一改《春秋》的“正名”、“尊周”主旨,将周王室与诸侯国同等看待。
⊙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故“周郑交质”、“周郑交恶”。
⊙僖公二十八年践土之会“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 (《春秋》“天王狩于河阳”)。
⊙昭公三年,叔向、晏婴论齐、晋季世的对话“其(民人)爱之如父母, 而归之如流水。”
(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传》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运动,表明殷周以来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观念己开始动摇,作者同那些进步的思想家一样,试图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鲁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虢国国君享神祈福,《左传》记载了史嚚对此事的评论:“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3、《左传》关于战争的观点,给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左传》写战争不单纯地写军事行动,而是着眼于政治、注重战争的性质,争取与国的援助、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表明作者把战争首先看作是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军事行动问题。
《左传》在历史表达上以写战争、写辞令尤其突出。如: 僖公22年的宋楚泓之战,先写宋襄公两次坐失战机以至造成宋军大败的恶果;接着又写出他为自己的指挥失误而辩解,说什么“君子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愚蠢做法。把宋襄公的迂腐固执描写的淋漓尽致。又如僖公28年的城濮之哉,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战役。作者先写楚晋双方对战争形势的估计,接着刻意写了晋文公派人稳住草、卫二国,命晋军退避三舍以报所谓的“楚君之惠”。最后,写战役的本身:晋军以其下军、上军、中军分别与楚军的右师、左师、中军对垒,最后写晋军先击溃楚国的同盟军陈、蔡的,然后一举打败了楚军。作者不仅写出了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而且还写出了多种战术的具体运用,使人有一种历历在目之感。
4、《左传》新创了史论,将各种形式的史论(如“君子曰”、“孔子曰”)组合交织于记事之间,较之《春秋》“书”、“不书”或于一字见褒贬之类,已是大有不同。
5、全书文字生动,在文学上价值也很高。
《左传》内容丰富,篇幅为《春秋》的十倍,字数多达19万字之多。记述了不少生动的历史过程和人物的活动。这是《左传》与《春秋》在详略上的差别。
《左传》在编撰上对编年体有很大的发展,有集中记录一件事的本末原委的,有集中写一个人的活动经历的。如隐公元年记郑伯克段于鄢,就从郑武公娶妇写起,写出了郑庄公与其母其弟的矛盾的原委始末及事件的历史结局。而僖公十三年则记录了晋国公子重耳出亡的坎坷经历。这不仅丰富了编年体史书在记事、记人方面的容量,也有助于弥补事件经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不足,增强了历史表述的艺术性。
《左传》作者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的宗教观点,《左传》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它叙述的不少战役的过程都已成为中国战史的有名战例.
左传的通行本
杜预在《集解》中汇集了前人的注解作注,并开始把《春秋》和《左氏春秋》合编在一起,以《春秋》为经,《左氏春秋》为传。办法是将《春秋》拆开,分别编在每年的传文之前。
1.西晋杜预的《春秋左传正义》是《四部丛刊》三十卷本(附《年表》一卷).
2.《春秋左传正义》包括西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唐孔颖达对《集解》的讲疏和唐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的《左传》音义,世称注疏本,是唐朝颁布的官方教科书《五经正义》之一,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可以说是唐代以前研究《左传》的总结性著作,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3.现在通行的《春秋左传正义》 是《四部备要》六十卷本。
4.清代刘文淇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是研读《左传》的重要参考书。
相关的注解
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当代学者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该书集前代和当代的诠释成果,注解精当,是很好的读本。
5.结合《弘之战》《左传·晋楚城濮之战》谈谈你对《左传》战争记载特色的理解。
《左传》关于战争的观点,给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左传》写战争不单纯地写军事行动,而是着眼于政治、注重战争的性质,争取与国的援助、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表明作者把战争首先看作是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军事行动问题。
《左传》在历史表达上以写战争、写辞令尤其突出。如: 僖公22年的宋楚泓之战,先写宋襄公两次坐失战机以至造成宋军大败的恶果;接着又写出他为自己的指挥失误而辩解,说什么“君子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愚蠢做法。把宋襄公的迂腐固执描写的淋漓尽致。又如僖公28年的城濮之战,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战役。作者先写楚晋双方对战争形势的估计,接着刻意写了晋文公派人稳住草、卫二国,命晋军退避三舍以报所谓的“楚君之惠”。最后,写战役的本身:晋军以其下军、上军、中军分别与楚军的右师、左师、中军对垒,最后写晋军先击溃楚国的同盟军陈、蔡的,然后一举打败了楚军。作者不仅写出了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而且还写出了多种战术的具体运用,使人有一种历历在目之感。
6.《战国策》的体例和主要内容,史料价值
《战国策》所记载主要是战国时期号称纵横家的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时或相互辩论时的言论 。今本《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共分四百八十六章。
一、《战国策》的体例和主要内容
《战国策》体例与《国语》相同,是按国别、按时间顺序记事——分国记事,并以时间前后为序。
主要内容: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记载时间:今本《故国策》记事最早者为智伯与赵氏相争之事,是为春秋之末;所记最晚者为齐王建之入秦。
二、《战国策》的史料价值
①《战国策》的大部分材料脱胎于先秦的一些史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战国策》的内容大部分不是后世伪造的。
(2)出土文献证明《战国策》一书的内容不是毫无根据的。
②今本《战国策》中有许多记载失实的地方,使用《战国策》时,一定要谨慎,不能不加分析地把书中的材料都当做真实的史料来引用。
四、《战国策》的版本
1、东汉时期,高诱为《战国策》作注。
2、南宋姚宏的续注本。南宋时期,高诱注存者仅十篇,姚宏在曾巩校补的基础上续注《战国策》。
3、南宋鲍彪的新注本。不仅在注释方面作了增补,而且还重新编定了次序合为十卷,虽比姚本详细,但鲍彪好妄改文义,谬误较多
4、元代吴师道又在鲍彪的新注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补正。
5、清代黄丕烈重刻此书,附有校刊札记三卷,便于学用。
6、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姚本为底本,吸收了鲍彪、吴师道及清人黄丕烈对本书的研究成果,将《战国策》重新整理出版,
7、缪文远撰《战国策考辫》一书也是《战国策》的重要参考书。
从辨伪和系年方面进行了整理,是研究《战国策》必备的参考书
7.论述对《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看法(应从主要内容和史学贡献两个角度来谈,这是老师的建议,而且下面的作答是老师写的)
主要内容:《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计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 30篇,列传 70篇。
主要成就:(1)史料价值:《史记》非常忠实地记录了历史事实,保存了极为丰富而可靠的历史资料。《史记》记载的真实性得到了出土文献和考古发掘的证明。如殷墟卜辞中的甲骨文资料就清清楚楚地反映出司马迁对商代先公先王世系的记载准确性还是相当高的,只有个别地方有些搞错的地方。(2)史学思想:《史记》的史学思想也是非常先进的。司马迁提出他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做了很多思考,用一种贯通的眼光来观察从黄帝到汉武帝近三千年的史事,在《史记》中寓论断于叙事,在叙事的同时,表述自己对这些史事的看法和观点。司马迁叙事“不虚美、不隐恶”,不为帝王将相粉饰,对他们坏的地方,不加以隐瞒,“秉笔直书,史家谓之实录”。司马迁在学术方面又是兼收并蓄,就是说,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某一种学派。司马迁崇尚黄老之学,但他在《史记》里边又兼容并蓄,包含了其他各个学派的精华。(3)体例创新: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一种新的史书编纂体例。司马迁就综合过去曾经出现过的文献编纂形式,经过改造综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能容纳最大容量的历史内容,史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被后世史家所沿用。纪传体以人物为记载中心,由纪、表、书志和列传四体构成,个别纪传体史书另有世家、载记部分。本纪编年记载国家大事,而以帝王为纲,故本纪实包括帝王传记和国务大事记两项内容。表以表格方式序列错练复杂的史事要点和纪传所未及而又不可遗漏的重要人物。书志专载天文地理、国典朝章以及经济文化制度。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以及周边民族史。世家性质如同列传,只是所载人物事为将相诸侠,或为人杰圣贤,载记主要叙述正统王朝以外同时并存的割据政权的人物和史事。可见,纪传体的容量很大,几乎能包举历史的各个侧面,做到巨细无遗,洪纤靡失。且多体并用,分类归载,便于查阅。是全史、通史较为理想的体裁。所以,作为历代“正史”均采用纪传体。(4)文学成就:司马迁的的文笔也很为人们所称道,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完全无愧于这两句称赞。它无论从史学著作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文学著作的角度来看,《史记》都是非常精彩的。
主要的注解
史记三家注
●南朝宋裴骃[yīn]的《史记集解》
●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
●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
●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书,它收集的资料比较丰富,有些还是在我国比较罕见的材料。
●但内容略嫌芜杂,清代有些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没有完全吸收进去,是它的不足之处。
8.《汉书》的体例和内容,成就,重要注本(论述《汉书》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列举四种《汉书》重要的研究成果。)
答:《汉书》的体例和内容
《汉书》由四体构成:十二纪、八表(班昭补写《八表》)、十志(马续补写《天文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一百二十卷
《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祖至汉平帝的编年大事记。虽写法与《史记》略同,但不称“本纪”,如《高帝纪》、《武帝纪》及《平帝纪》等。由于《汉书》始记汉高祖立国元年,故将本在《史记·本纪》的人物,如项羽等,改置入“传”中;又由于东汉不承认王莽建立的政权——新朝,故将王莽置于“传”中,贬于传末。
《汉书》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的沿革。前六篇的记载包括:记载汉初同姓诸侯王的《诸侯王表》,记载异姓诸侯王的《异姓诸侯王表》,记载汉高祖至汉成帝的《功臣年表》等,借由记录统治阶级来达到尊汉的目的。后二篇为《汉书》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古今人物表》,其中的《古令人物表》,班固把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分为四类九等,表列出来;《百官公卿表》则详细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官制。
《汉书》中的“志”共分十篇,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由于《汉书》已用“书”为大题,为免混淆,故改《史记》中的“书”为“志”。《汉书》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将《史记》的“礼书”、“乐书”改为“礼乐志”,将“律书”、“历书”改为“律历志”;将“天官书”改为“天文志”,将“封禅书”改为“郊祀志”,将“河渠书”改为“沟洫志”,将“平准书”改为“食货志”。同时又新增“刑法志”、“五行志”、“艺文志”、“地理志”,各志内容多贯通古今,而不专叙西汉一朝的历史。
《汉书》中的“列传”共七十篇,仍依《史记》之法,以公卿将相为列传,同时以时代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族传和外国传,最后以乱臣贼子《王莽传》居末,体统分明。至于传的篇名,除《诸侯王传》外,一律均以姓或姓名为标题。《汉书》列传中有关文学之士的部分,多记载其人有关学术、政治的内容。最后一篇作《叙传》,述其写作动机、编纂、凡例等。“列传”以记载西汉一朝为主。“列传”各篇后均附以“赞”,即仿《史记》篇末“太史公曰”的体例,说明作者对人或事的批评或见解。
《汉书》的成就
一、体例——断代为史、编排整齐严密、十志完善书志体且是后世典章制度通史的开端
①断代为史——断代为史的方法,虽然容易割断历史的联系,但便于及时地保存和整理史料 。
②《汉书》编排整齐严密
《汉书》在列传的编排顺序上: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排列,先专传、合传,次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民族传,而以“贼臣”《王莽传》居末。《汉书》列传标题命名原则上:除诸王传外都是以姓或姓名标题。
3内容——增文、增传的史料价值
《汉书》在帝纪部分,增载了很多重要的诏令原文 。《汉书》在传记部分,收入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奏疏、对策、著作和书信。有《张骞列传》、《苏武列传》等
4行文——文学成就
班固利用他所掌握的丰富材料,经过选择提炼,抓住主题,作深刻细致的描写。《汉书》多用古字古义,文字艰深难懂
5思想——尊儒宣汉的正统历史观
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述货值则崇势利而羞贫贱”,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对事物的处理和认识都以封建阶级所核准的纲常名教学说为标准。这主要也更全书的编纂过程置于汉明帝的皇权监督下有关。
《汉书》 的重要注本(《汉书》的四种研究成果)
唐颜师古为《汉书》所作的注 ;清人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杨树达的《汉书窥管》;陈直的《汉书新证》。
•
9.《后汉书》的体例与内容,成就,注本 )
答:《后汉书》的体例与内容:“帝后纪”十卷,“列传”八十卷(范晔所撰)“八志”三十卷 (司马彪所撰,南朝梁刘昭作注 )
列传中分为专传,合传,类传,民族传
而类传中又分为(1)党锢;(2)循吏;(3)酷吏;(4)宦者;(5)儒林;(6)文苑;(7)独行;(8)方术;(9)逸民;(10)列女。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
《后汉书》的成就
1、史料价值——保存了东汉一代的史料
(1)范晔的《后汉书》是研究东汉一代历史的一部最重要的史籍。
(2)《后汉书》所记载的史料较其它各家后汉书均为翔实公允。
(3)范晔的《后汉书》同班固的《汉书》一样,将有关重要的政论文章及词赋都收入在每个作者的传中。
2、《后汉书》在编撰方法上的成就
(1)《后汉书》的专传较少,合传最多,类传次之。《后汉书》效法《史记》,不仅在类传方面,以类相从进行编次;而且在合传方面,也不拘时代先后,各就其人之行事相同以类相从,使读者更易了解各类人物的情况。
(2)根据东汉社会现实,增设新的类传类目。
3、《后汉书》在史学思想上的成就
(1)范晔作史的指导思想——“欲因事就卷内,以正一代得失”。所谓“正一代之得失“,就是根据历史事实,总结其验教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这种 审古近各朝施政之得失利弊而正之,为君主政治服务的治史观无疑还是应该肯定的。
(2)范晔对气节的热情歌诵,对谶纬迷信的批判,对妇女历史地位的正确认识也都值得肯定。
《后汉书》的注本
(1)南朝梁刘昭注(2)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3)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 (4)清王先谦撰《后汉书集解》
10.《三国志》的主要内容 ,体例特点,优缺点
《三国志》的主要内容
•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三国志》的体例特点
●一部纪传体的分国断代史
●只有本纪和列传 ,没有表和志
●为魏国君主立本纪,为蜀、吴两国君主立传
●蜀、吴两国君主的传记,虽名为传记,写法却是编年体本纪的写法
●不立类传
《三国志》的优点
1.全书前后贯穿,头绪清楚 。
2.书中包含一些珍贵史料。
3.议论很有眼光。
《三国志》的缺点
●叙事过于简略 ——“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有所隐讳,不敢秉笔直书
裴松之 和《三国志注》史学价值
《三国志注》裴松之
1.从解释文字的注到补充史实的注。
2.史料价值高。
3.所征引的书大都失传。
4.补其缺漏 、条其异同 、正其谬误 、论其得失
5.比较完整地抄录所征引的资料全文
《三国志》的注本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共5册,1510 页)
庐弼著:《三国志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1.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价值
答:《世说新语》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世说新语》的体例形式是笔记小说体。
在《隋书·经籍志》中,《世说新语》所入的类别不是“史部”,而是在“子部小说类”。刘知几曾经说《世说新语》“委巷小说”、“流俗短书”。
《世说新语》 对时代特性的反映
玄学清谈是这一历史时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历史现象 。《世说新语》中有很多的故事,都讲到了当时玄学家的清谈
《世说新语》的内容
1.卷数:《世说新语》原本八卷,南朝梁刘孝标作注时被分为十卷,宋以后分三卷,每卷又分上、下。
2.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每门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
3.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体现了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特性。
《世说新语》版本系统的以及校勘
•《世说新语》最早的本子是唐写本
•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 ——董弅刻本
•董弅刻本流入日本 ——金泽文库本
•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的陆游刻本
•淳熙十六年(公元11年)的湘中刻本
•明代嘉靖年间袁褧翻刻本
•清代道光年间周心如的纷欣阁刻本,据明袁褧嘉趣堂本重雕,校正了不少错误。
•清代光绪十七年王先谦思贤讲舍刻本,据纷欣阁本重刊而再加校订,为清刻本中最善者。
主要注释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
12.《晋书》
《晋书》记载了从西晋建立,到东晋被刘宋所取代,公元265年到公元420年的历史。
《晋书》是唐贞观二十年至二十二年,即公元0-公元2年间,由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主编而成的。
包括本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正史。
《晋书》由于是官修正史,书成众手,成书时间短,书中常常有一些矛盾 、疏略、不确切的地方。但《晋书》也有优点,优点之一就是《晋书》包含的史料比较丰富,是一部比较生动的史书。
13.版本学与校勘学
版本学:研究各种版本的用纸、墨色、字体、刀法、藏章印记、款式题跋、刻印源流、行款版式、封面印记,以辨明版本的真伪,分清版本的精粗优劣的学问。
主要的校勘书籍
•陈垣:《校勘学释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校勘的一般方法
搜集各种版本和有关资料,然后择其善者、要者,比较异同,分别类型,作出分析考证,确定正误是非。
四种校勘方法
一是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此即清人所说的“死校”,主旨在校异同而不校是非,虽祖本或别本有误,亦照式录之,不参己见。
二是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此法限于同一部书内的事实和文义前后相承而文字歧出者,有时也可用注文校正文。但同书前后文字若非出于一人之手,或采用前人文字而有不同来源,则此法必须慎用。
三是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此法主要用于本书引前人之文或后人之书引本书之文的部分,有时也可以用同时之书并载的内容对勘。但不论哪一种情况,对于他书都只是择善而从,本书可通者不可擅改。
四是理校法,即在“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时,以义理“定其是非”。但“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
14.《史通》的价值,成书背景,史学成就
《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二十卷,唐代刘知几撰。
成书的背景
唐代初年,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官私撰修的史书非常。而这些史籍在编纂体例、写作技巧,乃至史料的真伪,作者的历史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客观上需要进行批评、总结和探讨。
唐代确立的设馆修史制度,对我国古代史学发展有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刘知几对史官修史的弊病感受非常深,他把设官修史的弊病总结为:史官众多,互相观望;史料缺乏,难以编撰;权贵干涉,难以直书;监修牵掣,无从下笔;缺乏制度,职责不明。
《史通》的史学成就
第一、 《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史。
1.《史通》中的《史官建置》、《古今正史》、《六家》、《二体》、《杂述》等五篇,是全书的纲,历述了史国古代史官的建置与变迁,并列举历代官修私撰的各种史书,对其体例、编纂方法、史料来源,优点缺点,以及该书的作者,都作了扼要的分析和评论,业已粗具先秦至唐中国古代史学史的规模,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必读书目。
2.刘知几将唐以前的历史著作分正史与杂史两大类。
3.在正史中,按其著作的源流分为六家: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
4.按其主要的体例分二体:编年体、纪传体。
5.在杂史中,按其内容分为十种: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
第二、《史通》以大量篇幅讨论了史书的体例、内容与编纂方法 ,刘知几对于如何编纂史书,有一套系统、成熟的见解,对后世历史学者启发很大 。
在史书编撰的体例方面:
刘知几认为史书编撰的体例必须严谨,以编年体与纪传体比较来说,纪传体的体例更须特别注意:因为纪传体包括纪、传、表、志几个部分,各有要求,如不严守体例的规定,就容易造成混乱。
在史书编撰的内容方面:
●刘知几认为史书只应记载重要的、有用的史事。他指出,寓言、图截、传说和神话等不能作为史料编入史书中去。
●刘知几认为现有的纪传体史书中有些内容是应该增减的,如天文星象常常是千古不变,没有必要让每部断代史都撰《天文志》。《艺文志》只应著录当代的典籍,不必列举前代。一些与人事无关的灾异、祥瑞现象,也不应列入《五行志》。
●刘知几主张增加《都邑志》以记载京城的地理形势、建筑规模、宫阙制度和朝廷轨仪等。
●增加《方物志》以记载全国内外各方的特产异物。
●增加《氏族志》以记载历代帝王公卿及世家大族的宗支世系。
第三、《史通》还论述了一个优秀史学家必备的条件和应有的写作态度。
主要注本
●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浦起龙《史通通释》标点本,是目前流行的较好的版本,书末附有陈汉章的《史通补释》、杨明照的《史通释补》和罗常培的《史通增释序》,颇便读者查阅。
●吕思勉的《史通评》
●程千帆的《史通笺记》
17.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
答:纪传体优点:(1)便于记载多方面的历史事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外史事可包罗万象。(2)便于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历史,如经济以及其他方面不知时间的事件等。(3)便于广泛地记载历史人物。缺点:(1)不能集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2)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3)易于夸大某些历史人物的作用。
编年体优点:(1)便于表现历史事迹的时间顺序。(2)便于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3)可以避免叙述重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4)具有“资鉴”和“讽教”的重要作用。缺点:(1)不能连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一事隔越数年”。(2)难以记载年日不明或不能编年的历史事迹。(3)易于编重政治事件,忽略经济文化方面的史迹。(4)记事简略,史料不丰富,难以完整地反映社会情况。
18.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
《史记》的史学贡献:(1)定奠了通史的规模。(2)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3)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4)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5)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6)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司马迁的治史特点: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2、实地考察。3、亲身访问。4、慎重取舍。
19.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
刘知几对于史学的贡献:(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2)表彰“直书”,贬斥“曲笔”。(3)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4)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5)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
《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1)关于史书内容。“五志三科”。(2)关于撰述方法。“博采善择”。(3)关于体裁体例。“六家”、“二体”、“十流”。(4)关于文字表述。“叙事为先”、“简要为主。(5)关于撰述原则。直书与曲笔。(6)关于史学功用。“生人之急务,国家之要道”。(7)关于史学批评范畴。文与质、文与史、直与曲、简与烦、创与循、名与实。(8)关于史学批评的方法。原始察终、求名责实、比较评论、区分类聚。(9)关于史家修养。“史才三长”。
20.《史记》和《汉书》在体例、内容等方面有哪些差异?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西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仅记载西汉一代历史。在体例上,《汉书》对《史记》体例进行了改造,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同时创设了《惠帝纪》、《地理志》、《食货志》、《艺文志》等。在一些人物的传记中,增入大量有用的文献,如《董仲舒传》全文收入了他的“天人三策”,《食货志》中收入董仲舒的“限民名田说”等。《汉书》还详细记载了昭、宣、元、成、哀、平及新莽历朝的历史。
22.《三国志》在记事上具有哪些特点?试加论述。
A、《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用本纪来记述魏国君主行事,记蜀、吴二国事称传。但对三国国君均采用编年体方式,按年月记事,名为传,实为纪。这是陈寿精心设计的。身为晋臣的陈寿不能不以魏为正统。但其中曲笔太多,回护太甚。B、《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裴注《三国志》中所引材料,陈寿在当时都能看到,但是他没有完全采用。比如《魏略》、《九州春秋》均记诸葛亮先见刘备,刘备以其年少,以诸生礼待之。然陈寿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自述,写道:“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C、《三国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映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题人物的风气。如记乔玄称曹操是命世之才;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评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刘备是“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机权干略,不逮魏武”。孙权是“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周瑜是“万人之英”“器量宏大”。这些评论,点出了各人的特点和地位。D、叙事简约,以致疏略:如曹操于196年许“屯田”,书中只记“是岁……始兴屯田”。关于九正中正制:《魏书·陈群传》“制九品官人法,群年建也”,具体内容不详。
23.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具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例说明。
裴注重点不在名物训诂,而在于史料的补充,它引用的书籍多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泛。它的特点归结为四个方面:A、补缺,即补充《三国志》记载的缺漏。如《魏书·武帝纪》注全文收录了曹操的《述志令》。其中还补充了有关“屯田”的记载140多字。在《任峻传》注中又补充了182字。B、纠谬,即纠正《三国志》记载的错误。如官渡之战,《魏书·武帝纪》云‘兵不满万’”。裴注引《荀彧传》所云”十万之众”辩明“官渡之役不得云:‘兵不满万’也。”C、评论,即对《三国志》所载历史事件、人物发表评论。D、备异,即对各种不同的记载,暂时无法下结论的,采取兼蓄并存的方法。
24.《史通》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体例等加以论述。
《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专著。作者刘知几是唐代著名的史学理论家。它首次对唐以前的史学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把唐以前的史学著作归结为“六家”(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编年、纪传),勾划了历代史学发展的线索。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总结了编纂理论,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全书分为内、外篇,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的得失及史书编纂方法;外篇主要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并评论某些历史著作。
25.请论述一下纪传体的特点
纪传体
纪传体以人物为记载中心,由纪、表、书志和列传四体构成,个别纪传体史书另有世家、载记部分。
1.本纪编年记载国家大事,以帝王为纲,故本纪实包括帝王传记和国务大事记两项内容。
2.表以表格方式序列错练复杂的史事要点和纪传所未及而又不可遗漏的重要人物。
3.书志专载天文地理、国典朝章以及经济文化制度。
4.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以及周边民族史。
5.世家性质如同列传,只是所载人物事为将相诸侠,或为人杰圣贤。载记主要叙述正统王朝以外同时并存的割据政权的人物和史事。
可见,纪传体的容量很大,几乎能包举历史的各个侧面,做到巨细无遗,洪纤靡失。且多体并用,分类归载,便于查阅。是全史、通史较为理想的体裁。所以,作为历代“正史”均采用纪传体。
●清代三大考史名著
《廿二史考异》一百卷,钱大昕撰。
《十七史商摧》一百卷,王鸣盛撰。
《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赵翼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