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科学发展史与自然观变革
第二篇 科学方
第三篇 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哲学是什么?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与方的统一,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东西。--------黑格尔
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给人以信仰?
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给人以真理?
哲学不是艺术,为什么给人以美感?
哲学不是道德,为什么劝人向善?
我们要追问什么是哲学?
哲学:phylosophy;古希腊语爱智慧。
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或者说是对“自明性”追问。哲学把人们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东西当做了思考的东西。
科学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哲学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学习哲学:
激发理论兴趣
扩宽理论视野
撞击理论思维
提升理论境界
提高哲学素养: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篇 科学发展史及自然观变革
第一章 科学发展的历程
第二章 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第三章 人与自然的反思与重构
第二篇 科学方
第四章 选题方法
第五章 观察和实验方法
第六章 非逻辑方法
第七章 假说方法
第三篇 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绪论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
一、研究对象
二、基本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
三、学科性质:哲学门类,交叉科学性质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背景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第3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第1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
第2节 一、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方法。
第3节 二、基本内容
第4节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第5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
第6节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第7节 三、学科性质:哲学门类,交叉科学性质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人和自然关系出发,论述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
1、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这个名称来自恩格斯的一本著作——《自然辩证法》(Dialectik der Natur),其本意为“自然界的辩证法”,即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辩证发展的一般规律。
1、自然界是自然辨证法的基本对象
2、科学技术是自然辨证法的重要研究对象
3、科学技术方法是自然辨证法的又一研究对象
科学=技术?
先有科学,还是先有技术?
科学与技术如何区分?
2003年教育部社政司颁布新的四部分体系: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技术观与技术方、科学技术与社会 。
全国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教科书体系:
第一部分:科学、技术、工程的特点与发展
第二部分:科学、技术、工程与自然
第三部分: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
第四部分:科学、技术、工程与方法
第五部分: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规范
第六部分: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互动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以一定的经验、知识为依据,经哲学抽象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物质存在方式、演化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方面作出既唯物又辩证的说明。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
科学技术方就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哲学概括。它研究科学技术研究中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技方,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为指导,对各门科学技术的一般研究方法作出理论上的概括而形成的。它主要研究科学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规律,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科学理论建立的过程和方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方以及系统科学的方等问题。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系列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必须在现代科技发展及其与社会强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体系结构和发展规律,揭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阐明科学技术的价值观以及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3、学科性质:哲学门类,交叉科学性质
就学科性质说,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向自然科学的桥梁。
自然辩证法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它与其他多个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性。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特别是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和渗透而形成的,因此,要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除了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外,还必须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素养和其他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自然辩证法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属于哲学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有什么特点?
它与自然科学的最大区别
就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是
“非给定的”!
由此产生两个特点
一是立足有限,探讨无限。
(如对无限宇宙的探讨—大爆炸宇宙学)
一是立足有限,探讨无限。
(如对无限宇宙的探讨—大爆炸宇宙学)
宇宙是有限的吗?
时间和空间是有开端的吗?如果有,那么在它之前宇宙是什么样的呢?
宇宙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呢?
………………
但无论如何,这是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十分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因为这个问题过去只能是个神学问题!
思考题
大爆炸宇宙学提出的哲学问题属于自然辩证法哪个研究对象领域的问题?
人——科学技术——自然界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二是立足个别,探讨一般
人的思维是通过语言这个第二信号系统进行的,科学思维更是需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这些逻辑思维来进行。这是人高于动物的地方。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呢?
哲学家吃鸡的故事就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世界上有没有真正的“鸡”?谁吃过真正的“水果”?借用哈姆雷特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real question.”
哲学基本问题
回忆一下大学时代学过的哲学课,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先,形成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两大学派;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反映客观存在,则构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大阵营。而我们这里讨论的,恰恰是人的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
如果说哲学家吃鸡是过于挑剔,那悖论的发现可不是无事生非啦!
“悖论”一词,英语为Paradox,它的字面意思是指荒谬的理论,有的叫它“逆论”,有的叫它“反论”。其实,它的实质就是《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物理学中将它称作“佯谬”。
哲学史上最早的悖论之一—说谎者悖论
最著名的说谎者悖论是“埃比曼尼德悖论”,它是指公元前六世纪克里特岛上的哲学家埃比曼尼德说的一句话:
“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
由于埃比曼尼德本人也是克里特岛人,因此,埃比曼尼德所说的这句话,如果它是真的,那么根据这句话所断言的内容,它又应该是假的;如果它是假的,反过来他就又是真的了。
“理发师悖论”
1903年,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罗素对集合论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罗素悖论”,这个悖论的提出几乎动摇了整个数学基础,出现了一次称作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大危机。
罗素悖论中有许多例子,其中一个很通俗也很有名的例子就是“理发师悖论”:某乡村有一位理发师,有一天他宣布:只给不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理发师究竟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他就是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照他的原则,他又不该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他就是不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照他的原则,他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产生了矛盾。
罗素悖论
把所有集合分为2类,第一类中的集合以其自身为元素,第二类中的集合不以自身为元素,假令第一类集合所组成的集合为P,第二类所组成的集合为Q,于是有: P={A∣A∈A} Q={A∣A∉A} 问,Q∈P 还是 Q∈Q? 若Q∈P,那么根据第一类集合的定义,必有Q∈Q,但是Q中任何集合都有A∉A的性质,因为Q∈Q,所以Q¢Q,引出矛盾。若Q∈Q,根据第一类集合的定义,必有Q∈P,而显然P∩Q=∅,所以Q∉Q,还是矛盾。 这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
悖论的意义
我们知道,数学一向被人们看作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科学,既然数学中都发现了悖论,其他学科就更不必说了。事实正是如此。
悖论在物理学中又叫作“佯谬”(如“波尔兹曼佯谬”、“双生子佯谬”、“光速佯谬”、“光度疑难”、“引力疑难”等等),在哲学中则把它叫作“二律背反”。
当然,在众多的悖论中,给科学家震动最大的要算罗素悖论了。由于它的出现,使得德国的大逻辑学家、现代数理逻辑的奠基人G.弗雷格和德国另一个数学家戴迪根处于进退维谷、束手无策的境地。因为弗雷格的巨著《算术的基本规律》、戴迪根的著作《什么是数,其意义如何?》的立论基础都是集合论。当他们发现自己著作的“大厦的基础已经崩溃”时,怎么能不因为问题的严重而忧心仲仲呢?
英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罗素
出生在英国一个古老而显赫的贵族家庭,喜爱数学和哲学思考,考入剑桥大学后,在怀特海指导下攻读数学。四年级时他的兴趣转向哲学,1900年开始用新的逻辑分析技术研究数学的基本概念。1900至1910年间,他同怀特海合作撰写了《数学原理》。1950年,因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作出了贡献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到了晚年最关心的是人类世界的前途,积极参加反对核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等社会活动,曾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60年代以后,罗素筹建了“罗素和平基金会”,得到了一些首脑和著名人士的支持。他曾插手调停古巴导弹危机、阿以冲突和中印边界冲突,反对美国的侵越战争。他也因此获得了世界和平奖。
罗素是20世纪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一位罕见的博学多产的作家。他给后人留下了七十多部论著和几千篇论文,涉及哲学、数学、伦理、政治、历史、文学以及教育等诸多领域。
思考题
悖论提出的哲学问题属于自然辩证法哪个研究对象领域的问题?
人——科学技术——自然界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对科学技术价值观的争论
乐观主义
悲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思考题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大争论提出的哲学问题属于自然辩证法哪个研究对象领域的问题?
人——科学技术——自然界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哲学的特点
一是立足有限,探讨无限。
(如对无限宇宙的探讨—大爆炸宇宙学)
二是立足个别,探讨一般。
(如悖论的发现)
第2节
第二节要点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背景
1、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史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2、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史:
古代朴素自然观---->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和机械论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古代的科学和自然观
(西方公元5世纪以前,中国鸦片战争以前)
古代的科学:自然哲学=科学
以古希腊人的科学成就和中国古代的技术成就为代表
古希腊的四大科学成就:
托勒密天文学体系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体系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体系
盖伦的医学体系
中国古代技术成就:
四大学科:农、医、天、算
三大技术:陶瓷、丝织、建筑
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冶金:越王剑、生铁和锻钢术
航海:郑和 15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农业:五大农书
天文观测和历法:世界上最详尽的天文资料
中医中药等:数千年东方人的健康保障
1、古代的自然观:
自然观:关于自然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带有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的缺陷,包含了以后的种子。
古希腊的“原子论”、“活火说”,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等
2、中世纪的科学和自然观
(西方5到15世纪)
神学=科学
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世界上一切都是神创造出来的;
人活在世界上不仅没有幸福,而且就是为了“赎罪”,以便死后升入天堂。
3、近代十六到十八世纪的自然观
近代自然科学从神学中出来:
1543年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
维萨留斯《人体构造》出版
向托勒密的地心说天文学体系和盖伦的医学体系提出了挑战。
4、近代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近代自然科学的自然观:克服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缺陷,但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所谓机械论,就是把任何运动包括人类社会的运动都看作是机械运动,提出了“人是机器”、“人是钟表”这样的命题。
所谓形而上学,就是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而像盲人摸象似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地质学史上的第一次大论战
近代自然科学的自然观形而上学的特点,最突出地表现在地质学史上的第一次大论战——”水火之争”上。
1830年,地质学史上发生了第一次大争论:“水火之争”。
岩石形成的“水成学说”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地质学是发展得比较晚的学科。西欧直到18世纪以后才出现了有关岩石形成的“水成学说”。德国人维尔纳是这一学派的首领。他认为所有岩石和矿石都是在水中沉积而形成,地球最初到处为“原始海洋’所覆盖。
维尔纳出身于一个矿业家庭,他本人一直在德国西南部弗赖堡矿业学院教书,是一位出色的教师。他讲起课来,口若悬河,风度动人,能引起听众对于地质学的无限热情。由于他在矿物学教学方面的盛名,一批批学生从欧洲各地不断涌向弗赖堡学院。这支可观的学生队伍在 19 世纪初曾使水成论成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地质学说。
岩石形成的“火成学说”
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位业余科学家赫顿反对维尔纳的学说。赫顿学过医,但他从不行医,却埋头钻进地质研究方面。以他为首的火成学派认为,像花岗岩等结晶岩石,是高温的熔融物质冷却凝结成的,地球内部就是熔融的岩石。由于组成花岗岩的石英等矿物不溶于水,它显然不可能是从水溶液中结晶出来的。火成论者还指出,在有的玄武岩分布地区,可以追索出原来的火山口。
1785年,赫顿在野外考察曾发现石灰岩被红色花岗岩岩脉所穿插,在接触处,石灰岩有烧灼和烘烤现象。这就无可争辩地证明,花岗岩原是一种高温熔融的岩浆。由于找到了火成论的有力证据,这位平时态度温和的学者,也禁不住激动、狂欢,向导还以为他在面前的矿脉中发现了黄金或白银呢!
“水火不相容”
水成论与火成论这两大学派都以为自己绝对正确,确实是水火不相容,斗争非常激烈 ;
1830年前后,他们在德国开了一次辩论大会,最后以双方的相互斗殴不欢而散;教会当时坚决支持水成学派,火成论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利于火成论的事实越来越多,水成论的许多忠实信徒也不得不改信火成论了。
“盲人摸象”似的历史错误
其实,水成的岩石和火成的岩石都存在。
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做火成岩或岩浆岩。
泥砂等风化物质,在地表(主要是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中)日积月累地沉积下来,逐渐压实、固结而成的岩石,叫做水成岩或沉积岩。
还有一类岩石,叫做变质岩,它是已经形成的沉积岩或岩浆岩在高温、高压等地质因素作用下,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形成的一种新的岩石。大理岩和片麻岩就属于变质岩。
地球上的岩石千变万化,归结起来,不外乎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这三大类。
4、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细胞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建立,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这使旧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受到猛烈冲击。
同时,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在概念的辩证法中猜到了事物的辩证法,这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提供了哲学方面的条件。
普遍联系的观点
能量守恒与转化
电磁转化定律
近代化学
(1)原子论
(2)元素周期表
(3)人工合成尿素
自然辩证法的诞生
1、19世纪40年代,写作《自然辨证法》的萌芽
2、1873年5月—1876年5月,恩格斯写出了94篇札记,包 括1875 - 1876年间写成的《导言》
3、1876年5月 《反杜林论》
4、1878年8月继续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写出了若干篇论文和70多篇札记。
5、1883年3月,整理出版《资本论》
6、15年,恩格斯去世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于1873年至1886年期间陆续写作的一部未完成的哲学著作。在恩格斯生前除2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外其余均未发表。直到1925年才由苏联第一次以德、俄文对照本的形式正式出版。
接着,《自然辩证法》日文版(1929年)、中文版(1929年)、英文版(1939年)等多种文字的版本也相继问世,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辩证发展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1 物质系统的思想
2 发展演化的思想
3 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20世纪以来,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得到了新的全面发展,它是在现代科技及其与经济、社会的日益强大的相互作用的时代背景下取得的。现代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为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材料,推动了自然辩证法新的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自然辩证法的相关内容研究可分为两大潮流。
一方面是继承马克思传统而形成的新的自然辩证法学派。如列宁、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延安时代就翻译和研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以后,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出版专门学术刊物。特别是1978年以后,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另一股潮流是本世纪以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科学哲学、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研究的潮流,形成了很多学派。这些学派虽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学派,但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与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多有交叉。特别是在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科学认识论和方问题以及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研究方面,有不少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材料。正是鉴于对现代的发展和对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性,考虑到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传统,有不少学者认为自然辩证法就是中国的科学哲学、技术哲学或统称为科学技术哲学。
现在,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大的学科,与国际接轨的学科有: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学、技术学、
科学社会学等等。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史
古代朴素自然观---->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和机械论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3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一、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类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的理论表现就是哲学。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也与世界观密切相关。科技人员的世界观包括:世界是否是物质的,是否是变化发展的,世界是否是可知的,知识是怎么产生的,科技人员个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作用,人类社会、人与自然如何才能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 。
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人生观贯穿于科技人员的整个科学创新活动的过程与行为之中。一个科技人员的人生观首先要回答的是: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科技创新究竟是为了什么?一个科学家一生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历史上有作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几乎都具有科学、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科学世界观与历史观
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家应当具有正确的历史观,这首先应当表现在“四个认同”上,即:
对祖国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如果没有这四个认同,怎能产生作为中国科学家的自豪感,又怎能焕发出拼搏精神呢?
文化的认同感高于经济的认同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最大的成就是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最大的失误,就是在培养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方面做得不够,甚至是不敢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华文化,在外交上也缺乏民族自信心的有力表现。我们的经济实力要大大地高于时代,但我们的外交、军事却远远地弱于时代,甚至比不上金正日。这是值得反思的。
认清历史趋势,坚决反对民族
如果有了正确的历史观,就能清醒地看到,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大趋势就是“团结稳定是福,是祸,稳定才能发展,发展才能幸福”。
过去有句话,叫做“落后就要挨打”,实际上,落后不见得挨打,愚昧才会挨打。而真正的愚昧,就是看不清历史潮流和趋势,糊里糊涂地被三股势力绑上了战车,那才是最悲哀的啊!
2、有助于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技术方,就是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思维的理论,它是在总结科技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学习科学技术方,可以了解科技方法的历史发展和最新进展,懂得一些常用的基本科学思维方法,使自己在科研实践中提高自觉性,避免因方法不当而走弯路甚至失败。
卢瑟福的故事和朗道三角的启示
荣获1962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朗道,曾画下四个几何图形.第一个是正立的锐角等腰三角形(△);第二个是正立的菱形 (◇)、;第三个是两个顶角相对的三角形(乙);第四个是倒立的三角形(▽).朗道解释说,第一个表示知识面宽,头脑敏锐,这类人能做出杰出贡献,如牛顿、爱因斯坦;第二个表示,能够做出一定的贡献,朗道自己就属于这类人;第三个表示缺乏敏锐的头脑,但这种缺陷为宽阔扎实的基础知识所弥补,大部分科学家属于这类人;而第四个则表示 ,这类人通常是一事无成,朗道表示,这类人即使给他当助手他也不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传统的科技方法有了进一步发展,例如观察、实验方法,传统逻辑方法等,与近代相比,已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科学方法,例如,系统方法、非线性思维、非逻辑思维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运用。而科学思维方法的突破,又是获得新的科技成果的关键环节。
科技工作者掌握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自发途径,即通过自己的科研实践,通过自然科学的发展本身去学习。这需要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另一条是自觉的道路,即通过自觉学习,掌握辩证法发展的各种历史形态,了解科学思维的各种已有成果和正在发展的新动向。这将使我们比较快地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去指导科研工作。
3、有助于了解科技发展规律
要使科技合理发展和应用,必须按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这些规律,就会适得其反——科技应用不仅不会带来积极后果,却有可能导致消极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另外,在发展科技和社会经济时,往往首先需要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一种求实求是的科学精神,也就是现在常讲的科学发展观。没有这种观念上的性,科技上的是无从谈起的。
四、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
狭义的科学精神 = 理性,即求真
广义的科学精神 = 求真、求善、求美
求真 = 理性
求善 = 人性
求美 = 超越性
“人文精神”的词源
人文精神这个词,如果我们要在西文里面,英文也好、德文也好,要找一个对应的词的话,恐怕也就是Humanism,这个词,原来我们一般是翻译成“人道主义”或者是“人本主义”,或者是“人文主义”,实际上都是这一个词,“人文主义”这个含义就和“人文精神”就非常相近了,实际上是一个同义词。
什么是人文精神
1、执着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超越性)
2、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人性)
3、谋求个性,坚持理性,反对迷信和盲从(理性)
人文精神的内核
第一个就是人性,就是对人的尊重,就是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也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精神;
第二个是理性,你可以说是对真理的追求,头脑对真理的思考,这个含义就是科学精神,是广义的科学精神;
第三个是超越性,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这个含义就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和理想、信念等等东西
人文精神 = 人性(以人为本)
+ 理性(科学精神)
+ 超越性(理想信念)
什么是科学精神?
狭义的科学精神 = 理性,即求真
广义的科学精神 = 求真、求善、求美
求真 = 理性
求善 = 人性
求美 = 超越性
4、科学与人文精神本质相通
由以上的讨论不难看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求真、求善、求美。
科学精神也需要追求完美和超越,而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也是要追求理性、以人为本。
“非典”与科学精神
非典在中国:中国失去的机遇
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的公共卫生措施使非典得到了控制,但是中国科学家失去了一次崭露头角的独一无二的机会。
北京——3月中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疫情开始失控。在京华国际酒店911房间居住的一位医生已经传染了12人,他们又在全球范围引发了新的病例。
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深为急迫的危险所震动,于3月12日发出“全球警报”。5天后,他们从全世界招募了11个实验室,联手奋战,查找这个新疾病的原因。
几乎没有人知道的是,在北京城南一个装备很好的实验室里,一个由病毒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已经从最早一些患者身上获取的标本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他们把这种病毒接种到细胞培养基和乳鼠上,用他们的电子显微镜拍了照。
他们注意到,这种病毒有一个清晰的带钉刺的光环,属于一种人们还不知道会致人死命的病毒:冠状病毒。到3月的第一个星期,这个研究小组已经有了试探性的证据,证明这个新的病毒可能确实和这次流行病有联系。
只有一个问题,他们不敢向世界公布!
They saw it first. Yang Ruifu (left) and Zhu Qingyu had pictures of the new coronavirus (top) on 26 February--but they kept quiet about it.
当时,中国官方的口径是,被称为非典型肺炎的这场流行病是一种衣原体细菌引起的,语气柔和的微生物学家杨瑞馥说,他是发现了冠状病毒的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衣原体假说是资深微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提出的。衣原体假说已经有了很大的市场,所以杨说,要挑战这个假说“大为不敬”。的确,其他人也说,卫生部其实已经了不同观点。
所以,这个研究小组既没有谋求媒介关注他们的发现,也没有通报世卫组织网络中的任何一个实验室。否则,协调世卫组织这个网络的德国病毒学家克劳斯·斯托尔说,他们就有可能加快这个集体探索的进程,即使提前不了几个星期,也会提前好几天。“这些科学家是第一个看到SARS病毒的,”斯托尔说,他最近访问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可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给斯托尔打一个电话或者发一封电子邮件就可能确保杨和他的同事们在疾病史上有一个更突出的地位,或许甚至在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一、两篇论文。“我们过于谨慎了,”杨现在不无惋惜地说。“我们等的时间太长了。”
和军事医科院的研究小组一样,这里的很多科学家都为失去了一次显示中国正在增长的科研实力的机会感到难过。他们说,中国科学家本来是能够拿到锁定病原,测序出其基因组并描述其如何致人以病的第一的。但是,正如一位科研人员在一则广为人知的新闻报道中所说的,他们“败给了”外国竞争者。很多人认为,这个失败部分归咎于中国科研上的问题:缺乏协调与合作,让人窒息的政治干预,对挑战权威的犹豫,以及与外界的隔离。
这个疾病年初开始在华南的广东省爆发。媒介鲜有报道,但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互联网的聊天室,很多人怀疑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2月11日,省卫生厅才第一次宣布了这次疫情;当时,这场疾病已默默地传播了两个月,传染了300多人。 不管怎样,衣原体成了占支配地位的理论。CDC主任李立明事后回顾说,媒介也有些责任,它们把一种假说当成事实来报道。但是也有人说,他的机构和卫生部其实了讨论的可能。“他们不让别人发表意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说。他也是国家抗非典科技攻关组的副组长。“他们把门关死,只考虑衣原体,”世卫组织驻中国代表处主任贝汉卫说。
结果,没有几个科研人员加入这一探索;想继续研究的人却很难获得样本。比如,因水稻测序而名声大振的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BGI)的科研人员就非常想帮忙。在疫情爆发初期,BGI副主任汪健数次飞往广东,却都空手而归。“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他的同事于军说。
不过,军事医科院的科研人员还是设法很早就介入了。由祝庆余和秦鄂德领导的军事医科院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所的科研小组展开了病原学研究;他们热切地告诉《科学》他们为锁定病原所采取的步骤和时间表。他们说,2月14日,军事医科院的科研人员从广东拿回几例在医院获取的令人垂涎的患者样本。2月22日,他们已经设法将样本中的某种病毒接种到所谓vero细胞上。2月26日——世卫组织将疾病命名为SARS之前两周——他们在一张电子显微镜照片上观察到冠状病毒样颗粒 这本身并不能证明什么。世卫组织的斯托尔说,类似的求索发现了各种病原体,因为人身上都携带有若干微生物。但是,杨说,在3月的第一个星期,比大学科研人员早好几个星期,该研究小组就发现,非典患者的血清可以抑制这种病毒的生长——这是显示一种分离出来的物质和一种疾病的相关性的关键实验。但是,由于军事医科院的研究小组只有几个患者的血清,他们感到挑战名家的底气不足。“我们想有十足的把握,”杨说。“洪涛博士在中国非常有名。我们得尊重他。”
3月17日,非典已经爆发成全球性问题,斯托尔的网络当时还没有吸收一家中国的研究组。网络成员已经开始每天开电话会议,将自己的发现贴到一个内部网站上,并且相互通过快递交换样本和试剂。他们的工作进展神速;到3月24日,他们已经指向冠状病毒,3周以后,他们表明,这种冠状病毒能在猴子身上引起类似非典的症状,从而完成了确定一种新的传染病原体的最后一个标准。但是斯托尔事后说,假如军事医科院的研究小组立即报告了他们的发现,那个更大的研究组织就有可能更早地走上正确的轨道。在中国国内,国际上对冠状病毒理论的一致意见没有受到热烈欢迎。3月间,为他们所看到的世卫组织每天的报告和他们自己更新更多的扎实数据所鼓舞,军事医科院的科学家们将他们的发现上报给卫生部。
但是有关部门仍然坚持衣原体理论。当中国CDC的病毒学家毕胜利4月11日在一家报纸的报道中宣布,他的工作证实了冠状病毒对非典的含义时,他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责备,第二天,成立了一个工作组,控制所有关于非典病原学研究的公开报道。
这就造成了另一个机会的丧失。在BGI,科学家们不能够对新病原体展示他们的测序能力,因而越来越失落。正式的原因是,有关安全条例禁止病毒的传输。但是BGI的研究人员也怀疑其他实验室掌握着病毒不放,好自己测序。“就好比你手里拿着割草机,”于军说,“而别人却想用剪纸刀来做这个工作。”
在4月的第二个星期,研究人员们说,气氛终于开始松动。BGI主任杨焕明说,4月14日,安全条例解禁了。当天晚上,军事医科院的研究人员将病毒RNA样本送到BGI,凌晨两点钟,测序机开始运转,吐出一个个基因字母。但此时,BGI的研究人员已经知道,他们也已经输了这场比赛。一天以前,加拿大温哥华BCCA基因组科学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把全基因组序列放到了网上。BGI拼出了4个不同的非典毒株的基因组,于4月16日登录到基因数据库里。
军事医科院和BGI的科研人员说,他们最终还是扬眉吐气了。4月20日,卫生张文康和北京孟学农因对非典疫情处置不当而下台,保证要全力以赴抗击非典。当天上午,国家访问了军事医科院,赞扬了他们那个实验室的工作;下午,一行又前往BGI,了解测序项目和他们的非典试剂盒。在公共卫生方面,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成功,而在研究实验室里,气氛也在继续好转。由徐冠华任组长的全国抗非典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已经团结起不同部门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他们一起决定展开95个科研项目,总投资超过1300万美元——在中国,资金到位的过程还很长。很多研究所也动用了自己的资源。“非典可能已经过去,但是对非典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中国医学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谦说。
一些成果正在出来。在北京清华大学,在英国牛津做了7年之后于1996年回到中国的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让他的实验室暂时专攻非典。(“中国的非典患者人数第一,死亡数第一,”饶摇着头说。“发表的论文呢?零。”)为了让他的手下抓紧工作,他把他们分成两个组,互相竞争。同时兼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的饶说,现在他已经解决了非典病毒主要蛋白酶的结构——这是能够有助于非典药物研发的一步。 与此同时,洪涛说,他仍然在试图发现衣原体感染对部分非典患者可能的作用。但是在与《科学》的短暂对话中,洪承认,冠状病毒是非典的真正凶手。
对出生在而在美国成为科学明星的何大一来说,洪的理论的兴衰是又一个宝贵的教训。“中国人太尊重老师或长者的意见了,”他说。“年轻科学家应当学会在数据不符的时候给权威多一点挑战。”这个教训,中国现在已经有了痛切的感受。
(原文: SARS IN CHINA: China's Missed Chance)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
我们不期望大家能够记住些什么,
但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想到些什么。
祝大家永远保持一颗
科学的童心和神圣的好奇心!
本章回顾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
一、研究对象:人——科学技术——自然界
二、基本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
三、学科性质:哲学门类,交叉科学性质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背景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本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自然辨证法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它包括哪些研究内容?
2.学习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和技术工作者有何意义?
3. 从古代到现代,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它们在本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什么是科学精神?
狭义的科学精神 = 理性,即求真
广义的科学精神 = 求真、求善、求美
求真 = 理性
求善 = 人性
求美 = 超越性
“人文精神”的词源
人文精神这个词,如果我们要在西文里面,英文也好、德文也好,要找一个对应的词的话,恐怕也就是Humanism,这个词,原来我们一般是翻译成“人道主义”或者是“人本主义”,或者是“人文主义”,实际上都是这一个词,“人文主义”这个含义就和“人文精神”就非常相近了,实际上是一个同义词。
什么是人文精神
1、执着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超越性)
2、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人性)
3、谋求个性,坚持理性,反对迷信和盲从(理性)
人文精神的内核
第一个就是人性,就是对人的尊重,就是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也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精神;
第二个是理性,你可以说是对真理的追求,头脑对真理的思考,这个含义就是科学精神,是广义的科学精神;
第三个是超越性,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这个含义就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和理想、信念等等东西
人文精神 = 人性(以人为本)
+ 理性(科学精神)
+ 超越性(理想信念)
什么是科学精神?
狭义的科学精神 = 理性,即求真
广义的科学精神 = 求真、求善、求美
求真 = 理性
求善 = 人性
求美 = 超越性
5、科学与人文精神本质相通
由以上的讨论不难看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求真、求善、求美。
科学精神也需要追求完美和超越,而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也是要追求理性、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