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完整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50:36
文档

(完整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yè)兵数罟(cùɡǔ)洿(wū)池B.鸡豚(tún)狗彘(zhì)庠(yǎng)序C.孝悌(dì)饿莩(piǎo)供(ɡōnɡ)养D.衣(yī)帛王(wànɡ)天下不可胜(shēnɡ)用解析:B项“庠”应为xiánɡ,C项“悌”应为tì,D项“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答案:A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解析:A项中“颁”通“斑”;B项
推荐度:
导读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yè)兵数罟(cùɡǔ)洿(wū)池B.鸡豚(tún)狗彘(zhì)庠(yǎng)序C.孝悌(dì)饿莩(piǎo)供(ɡōnɡ)养D.衣(yī)帛王(wànɡ)天下不可胜(shēnɡ)用解析:B项“庠”应为xiánɡ,C项“悌”应为tì,D项“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答案:A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解析:A项中“颁”通“斑”;B项
寡人之于国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曳(yè)兵  数罟(cù ɡǔ)  洿(wū)池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yǎng)序

C.孝悌(dì)    饿莩(piǎo)      供(ɡōnɡ)养D.衣(yī)帛    王(wànɡ)天下   不可胜(shēnɡ)用

解析:B项“庠”应为xiánɡ,C项“悌”应为tì,D项“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答案:A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

解析: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答案:D

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者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C.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道:以仁义治天下

解析:或:有的人。答案:A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B项“养生”,古义指供养活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C项“可以”,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是表示同意认可。D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转折连词。答案:A

5.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C.③⑥⑧      D.②④⑤

解析:①项的“鼓”、②项的“王”、③项的“树”、④项的“衣”都属于活用,用排除法,选出A项。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C项“之”都是助词“的”;A项①这样,②形容词词尾;B项①表转折,②表承接;D项①在,②引出对象的介词。答案:C

7.选出对下面每组句子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同

解析:前一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而”表转折;“然”都是代词,译为“这样”。答案:C

8.对下列两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①中的“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②中的“发”指开花;③中的“焉”是语气助词;④中的“焉”是兼词,于之(到您这里来,来这里归顺您)。答案:D

9.选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答案:D

10.下列句子中加线部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请允许我用战争作比喻来说说其中的道理。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着算起来还不到一百步。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百姓对于生与死都没有什么遗憾。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解析:B项“直”通“只”,应为“只是不到一百步罢了”。答案:B

二、能力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6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1.对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B.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少:更减少

C.王好战,请以战喻  好战:喜欢打仗D.养生丧死无憾  丧死:死亡,安葬

解析:丧:名词作动词,为……办丧事。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为死了的人办丧事。答案:D

1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邻国之政 ②填然鼓之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未之有也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⑦/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⑦C.①③/②/④⑥/⑤/⑦D.①③/②④/⑤/⑥/⑦

解析: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代词,代事作宾语/代词,代人/主谓间,取消句子性。答案:D

13.选出完全表达孟子“仁政”观点的一项(  )

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②⑤  B.③④⑥C.②⑤⑥      D.①③④

解析:①指出梁惠王的想法不正确,③④说的是结果。答案:C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方式不是好方法,从而告诉他要实行仁政。

C.“不违农时”的意思是:不耽误种庄稼的季节。语段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说,种庄稼不耽误季节,打的粮食就吃不完。而“五十步笑百步”则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轻重不同。二者都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D.本语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运用排偶句式。第一次使用三组排偶句式,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这是“王道之始”;第二次使用四组排偶句式,则强调一手抓物质生产,一手抓教育,这是“王道之成”。这其实就是孟子为梁惠王所开的治国良方。

解析: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答案:B

1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解析:(1)注意关键字两个“食”,“检”,“涂”,“发”的翻译。(2)注意关键字“于”“刺”“兵”的翻译,语序的调整。

答案:(1)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2)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16.为什么孟子认为梁惠王不可以“望民之多于邻国”?用文中一个形象的比喻句回答,并加以解释。

解析: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围绕“仁政”去思考。答案:“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用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措施与“邻国之政”没有本质区别,还不是真正的“仁政”。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①也。归市者②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③我后,后来其苏④。’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⑤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⑥,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⑦,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注】 ①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②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③徯:等待。④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⑤系累:束缚,捆绑。⑥重器:指贵重的祭器。⑦旄(mà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东面:面向东B.徯我后,后来其苏  后:后面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  伐:攻打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倍:动词,扩充一倍

解析:“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答案:B

1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②南面而征,北狄怨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      B.②③⑤C.④⑤⑥      D.③④⑥

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答案:A

1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解析:B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兴兵问罪;D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答案:A

20.翻译画线的句子。

(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2)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答案:(1)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2)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

【参考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去征伐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来欢迎您的。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三、高考热点

21.一辆较为拥挤的无人售票车在某车站停靠后,一位老人和一位抱着婴儿的妇女挤上了车。假如你是这辆无人售票车的司机,请你就此引用孔孟的仁爱色彩的名句,作爱心提示,让大家给老人、妇女提供一个好的乘车环境。爱心提示的话语要文明得体。

解析:注意名言、称谓语、感谢语、请求语。

答案:乘客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或“人皆可以为尧舜”等),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每位的义务,请帮助我们照顾好车厢内的老弱乘客,谢谢!

22.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解析:根据横线前面一句话的内容,来填写符合人物的人格。答案:③ ④ ① ②

23.善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并且饶有趣味。《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巧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把梁惠王“移粟”“移民”的救灾本质揭示得清清楚楚。请模仿这种用法,根据下面的情景,写一段含有比喻的话。分别对小王和其母亲进行劝说。

情景:暑假就要到了,小王决定只身到外地去“闯荡”一番,以便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打基础。而小王的妈妈却对16岁的儿子的这番想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年龄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读书,这才是以后“”的基础。

(1)对小王,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2)对小王的母亲,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出去“闯荡”一下的想法固然好,但“独轮车”不好掌握方向,也容易翻车,更何况你是一个没有任何驾驶经验的“司机”。

(2)孩子是风筝,早晚要“飞”的,不能整天“锁”在屋里,只要“线”在您的手里,经常扯扯,他就不会跑到九霄云外去。

24.以《寡人之于国也》所表现的“爱民”思想为话题,仿照示例中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屈原流落汨罗江,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忧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答:答案:孟子奔走天下,心系黎民,高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5.文中有“数罟不入洿池”的话,《史记》中也有“网开一面”的说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滥采滥伐,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请针对这一共识拟写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主题鲜明,形式工整,20字以内。答案:(示例)呵护环境,取用有度;持续发展,希望无限。

文档

(完整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yè)兵数罟(cùɡǔ)洿(wū)池B.鸡豚(tún)狗彘(zhì)庠(yǎng)序C.孝悌(dì)饿莩(piǎo)供(ɡōnɡ)养D.衣(yī)帛王(wànɡ)天下不可胜(shēnɡ)用解析:B项“庠”应为xiánɡ,C项“悌”应为tì,D项“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答案:A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解析:A项中“颁”通“斑”;B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