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养生康复学讲义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50:17
文档

中医养生康复学讲义

中医养生康复学讲义第1章中医养生康复学理论基础第一节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观念第二节养生康复的原则第1节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观念一、养生意义(一)概念:养生:保养生命。养生就是研究人类生命规律,根据生命规律,对生命活动进行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节房事、顺四时等保养、维护、调节的技术和方法,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中医养生学:总结中国历代各家养生理论和方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修养德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康复学讲义第1章中医养生康复学理论基础第一节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观念第二节养生康复的原则第1节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观念一、养生意义(一)概念:养生:保养生命。养生就是研究人类生命规律,根据生命规律,对生命活动进行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节房事、顺四时等保养、维护、调节的技术和方法,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中医养生学:总结中国历代各家养生理论和方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修养德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
中医养生康复学讲义

第1章 中医养生康复学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观念

第二节 养生康复的原则

第1节 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观念

一、养生意义

(一)概念:

养生:保养生命。养生就是研究人类生命规律,根据生命规律,对生命活动进行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节房事、顺四时等保养、维护、调节的技术和方法,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 。

中医养生学:总结中国历代各家养生理论和方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修养德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实用科学。

(二)养生意义

1、却老全形

2、防治疾病

3、多赢和谐

2、各家养生

(一)《周易》

《周易》养生思想的核心—— 人生知变、应变、适变三大生存法则。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2、居安思危的预防观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原则的理论基础。其哲学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理论。

(二) 道家

养生理念: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以柔为贵、弱者变强、重人贵生

(3)儒家

养生理念:

修身养性:仁德、孝道

中庸平和:和为贵,欲而不贪

饮食养生:美食、卫生

兴趣广泛: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4)《内经》对养生学的贡献

1.对生命起源及本质的认识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2.对生命规律的认识 

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

3.顺应天时的整体保健观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4.提出了养生原则和方法 

 “治未病” 预防为主的原则,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出发点。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调和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饮食有节,劳逸适度,节制房事等等。 

(5)佛家:

养生理念:四大协调、专心修禅、养心炼性、恪守戒律、环境优美

3、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观念

顺应自然: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动静互涵、协调平衡、正气为本

第2节 养生康复的原则

养生康复的基本原则:整体辨证

一、整体原则

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2.适应和改造社会

3.形神兼顾、全面康复

二、辨证原则

1.体质异同、辩质养生

2.病证结合、辨证康复

3.杂合以治、疗养兼顾

三、功能原则

1.维护或恢复脏腑组织功能

2.增强或恢复生活及职业能力

3.功能补偿

四、社区化、家庭化原则

1.充分利用社区及家庭人力资源

2.大量节省社会和家庭医疗费用

3.有利于增强养生和康复的效果

4.有利于功能障碍者早期适应社会

5、康复预防原则

1.预防先天致病致残

2.防止后天致病致残

3.防止残势发展或再次致残

第2章 养生康复的方法和技术

第一节 养生康复的自然方法

第二节  针灸、推拿、中药方法

第一节 养生康复的自然方法

一、环境、起居、服饰法

二、食养食疗

基本原理--药食同源  四性--寒热温凉、平性居多  五味--酸苦甘辛咸

中医食疗学是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专门研究各种食物在人体养生保健治疗中的作用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实用性学科.主要研究食物的性能、功效和应用规律及食用价值、饮食卫生、加工配制等。

饮食保健的原则: 

(1)饮食有节、适量定时

(2)合理搭配、切忌偏食

(3)顾护脾胃、寒温适度

(4)饮食宜忌、趋利避害

第2节  针灸、推拿、中药方法

1、针灸养生

素问》:

“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也,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选穴多有强壮作用,施术多平补平泻

针灸机理:通经络、理脏腑、调虚实、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2、推拿养生

非侵入性、无伤害性

推拿机理: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调和营卫、预防疾病

舒筋活络、缓急止痛

调理五脏、强化功能

平衡阴阳、双向调节

三、中药养生

中药养生的原则:预防为先治未病、补虚泻实重扶正、调整阴阳期平衡、兼顾三因相宜

药补最重脾胃、药补忌偏忌滥

第3章 中医养生——因人制宜

第1节 中医体质养生

一、体质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2、影响体质的因素

1.先天禀赋 

2.年龄因素 

3.性别差异 

4.饮食因素 

5.劳逸所伤 

6.情志因素 

7.地理因素 

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3、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染病因素的易感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六)指导养生

正常人群中体质分类

平和质:阴阳平和,少生病,易治疗

阳虚质:阳气不足,常怕冷,易生寒

气虚质:脾肺气虚,常外感,易疲劳

阴虚质:阴液不足,常内热,易烦躁

瘀血质:循环不畅,常疼痛,易生瘤

痰湿质:湿滞明显,常闷胀,易沉重

湿热质:湿热明显,常尿黄,易带下

阳热质:阳热明显,常怕热,易生疮

1.平和质

匀称有力、毛发润泽、目光有神、精力充沛、耐寒耐热、胃纳佳、无特殊饮食嗜好、二便规律、淡红舌、苔薄白、脉率匀整、性格平和、情绪稳定、睡眠良好。

2.阴虚质

(1)主要表现

①体形多瘦小或瘦长,肥胖少见;手足心热;颧红,常有烘热感;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目干涩,视物昏花;眩晕耳鸣;唇红微干,咽喉干燥,思饮烦渴又不解渴,口臭口疮;不耐夏热;大便偏干或秘结,小便短黄,喝水多尿量却不多,呼热气,少夜尿。舌瘦小,色红少苔,脉细数。

②神:性格急噪,情绪波动;睡眠差(睡眠时间短,时有熬夜)。

(2)养生原则:养阴降火、镇静安神

3.阳虚质

(1)主要表现:

形: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怕寒喜暖、四肢倦怠、畏寒怕冷,背腰膝尤甚,小便清长(多而清),夜尿,毛发不茂盛;面色无华,目胞灰暗;大便时稀,舌淡胖嫩,苔白,脉沉细(脉沉乏力)。

神:性格多沉静,内向;时有倦怠,消沉;不喜运动。

(2)养生原则:温补脾肾、温化水湿

4.气虚质

(1)主要表现:

形:肥瘦均可见;容易倦怠,肌肉松软;面色不华,面色萎黄或淡白, 口唇色淡;口淡,头发无光泽,易于感冒;冬怕寒,夏怕热;食少不化,大便正常,或虽便秘但不结硬,或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后重),小便正常或偏多;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虚缓。

神:多性情柔和,精神不是很振作,喜静懒言,声音较低,目光少神,头晕,健忘。

(2)养生原则:补益脾肺、升举清阳

5.痰湿质

(1)主要表现

形:体形肥胖者较多见;肢体沉重倦怠,身重不爽;口干而不喜饮水或口中粘腻,喜食  

肥甘厚味香浓之品,经常腹胀,小便不利或浑浊,汗出较少;大便粘烂或溏泄,或妇女白带过多。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神:经常神昏、头重,反应较慢,嗜睡打鼾。

(2)养生原则:健脾化痰,去湿泄浊,疏理气机。

6.湿热质

(1)主要表现:

形:面垢油光,唇红齿黄,肤色偏黄、有浊而不清爽之感、易生痤疮或感染;口干口苦口臭、唇红、龈齿发黄、不耐热;喜食肥甘厚味;大便燥结或粘滞不爽,溺黄赤,带下色黄有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神:性情多急躁易怒,烦闷懈怠。

(2)养生原则:健脾去湿、通腑泻热、疏肝利胆、通利二便。

7.瘀血质

(1)主要表现:

形:头发易于脱落;面色晦暗易生色斑,皮肤干燥,瘙痒;红丝攀睛,口干,口唇色暗;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

眼眶有些黑,就是常说的“熊猫眼”,鼻子部分也有黑影,头发容易脱落,肌肤比较干燥,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色紫黑有块、崩漏。

神:七情长期压抑不得舒展,心烦心悸,健忘,表情抑郁或呆板。

(2)养生原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8.阳热质

面色多红赤,声高气粗,怕热喜冷,烦渴多汗,喜冷食。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得病多从热化,易患疮疡,怕热,耐冬不耐夏。

养生原则:清热泻火、生津养阴

第2节 不同人群的中医养生

一. 儿童、青少年、中老年养生

1、胎教与养胎

胎教的概念

胎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母体的内外环境,依据胎儿的身心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胎儿实施各种有益的刺激,如音乐、触摸、语言等,促进胎儿发育的活动。

广义胎教--在精神、饮食、寒温、劳倦等方面,对母亲和胎儿实行保健措施,以促进胎儿智力和体格的发育,包括养胎护胎的全部内容。

狭义胎教--使孕妇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教育,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期外感而内应,促进胎儿智力发育。

2、儿童生理心理特点:

生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心理--易受惊吓、情志不稳、可塑性强、易受教育  

3、青春期生理心理特点:

生理--发育高峰、渐趋成熟 

心理--思维活跃、逆反冲动、半幼稚半成熟、性与依赖性相交错 

青春期心理养生:

引导为主、环境为先,加强修养、接触社会,两性知识、教育需早

4、中年生理心理特点:

生理--由巅峰转向稳定和衰减、向老化发展、嗜欲不节制

心理--成熟稳定、各方面最佳状态、压力重、有疑病倾向

中年心理养生:对身体变化的适应对家庭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的再适应利用学习以养心

中年生理保健:适当增加锻炼,延缓肌肉骨骼的衰退调节血压、血脂、血糖,预防疾病各系统功能下降,代谢率下降,节食节欲

5、老年生理心理特点:

生理--自然衰退、功能减弱、疾病多发

心理--失落忧郁、遗弃孤独、多疑自卑、经验丰富、远瞩

老年心理养生:平心静气、精神胜利、异想天开、众采博集、返老还童

老年生理保健:

饮食--多样、清淡、少缓、温热熟软

起居--“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用药--多补少泻、平和量小、注重脾肾、辨质论补、少用汤剂、药食并举

6.脑力劳动者的特点:

思维活动多,大脑耗氧多。缺少肢体运动。姿势单一,气血瘀滞。

脑力劳动者的养生方法:

重点----运动肢体、养心健脑、心身兼顾

科学用脑、保护目力、居处适宜、食物补脑、运动和按摩

7、体力劳动者特点:以筋骨肌肉活动为主,易于劳损,消耗能量多,物质代谢强

体力劳动者养生方法:平衡肢体、运动锻炼,合理膳食,合理用脑

8.妇女的生理特点:

特殊的生理功能:经、孕、产、乳

素体阳气偏虚、七情不展、易被情志所伤、易于血瘀、血虚

妇女养生的重点:

调理肝脾肾、冲任督带

“天癸未行属少阴,天癸行属厥阴,天癸绝属太阴”促进阴血的充盈、顺畅

(1)月经期保健经期保健意义:

正常有规律的月经是女子具有孕产能力的标志之一,也是全身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正常的反映。

经期养生五大方面:防寒、防热、防虚、调神、卫生

月经期保健方法

调适寒温--寒则血脉拘急不畅,热则血热妄行或煎熬成瘀

饮食起居--避免辛辣燥热动血之品、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忌烟限酒、注意休息

调和情志--经期血虚肝失濡养,易怒烦躁、清洁卫生

(2)围绝经期特点:

生殖机能逐渐衰退、丧失。 内分泌、躯体、心理发生变化

围绝经期保健方法

稳定情绪--补充激素、辨证调神、家庭关心

定期体检--防止心脑血管病、肿瘤

运动------防止发胖、改善糖脂代谢、防止骨质疏松、保持骨密度

饮食------以补钙、补激素、营养清淡为原则

第4章  中医养生-因时制宜

四季养生原则 

           

 

第5章  身体特定部位的养生保健

第一节  头面部保健

一、口腔保健

二、颜面保健

三、头发保健

四、眼睛保健

五、耳部保健

六、鼻部保健

第二节 四肢保健 

一、上肢保健

二、下肢保健

第3节 腰背胸腹保健

一、胸部保健

1、作用:宽胸利气、宁心安神、增强心肺功能

2、方法:推摩、压颤、捏拿、推擦、揉擦、点穴

2、背部保健

1、作用:

刺激背腧穴、调和气血、调节五脏六腑、强壮筋骨、预防慢性劳损

2、方法:

捶打、搓背、捏脊、推七线

3、腰部保健

1、作用:强腰壮肾

2、方法:泛揉、弹拨、按揉髂腰角、掌揉臀部、轻拍腰骶、横擦腰骶

4、腹部保健

1、作用:加强消化功能、增强泌尿生殖功能

2、方法:推摩脘腹、揉压腹部、推荡腹部、调畅中焦、捏拿腹部

第6章  中医康复概述

1、定义

中医康复,是指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体育锻炼、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及沐浴、娱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恢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

2、中医康复的发展概况

3、康复的适应证 

1、因病致残

指疾病所致的身体残疾及精神障碍者,包括脏腑、五官、五体功能上的残疾、智力迟钝和精神疾病等。 

2、外伤伤病和残疾

指运动损伤、挤压损伤或烧烫损伤等所致身体或精神心理残疾者。

3、慢性病

是指急性病过后形成的迁延性病证及一些病程较长,缠绵不愈的病证,有脏腑组织功能障碍者。

4、衰老和老年病

是指老年人有形体与心理功能障碍,或虽无明确病残,但有慢性病证者。

4、康复的禁忌证

发热、各种传染性疾病,一般疾病未得到临床治疗时,以及伤病后生命体征不稳定时,均不适宜接受康复治疗。

第1节 康复评定

1、四诊评定法

二、计数评估法

第2节 中医康复方法

1、中医养生学与中医康复学之间的关系

2、中医康复的治疗原则

(1)整体康复原则

(二)辨证康复原则

(三)功能原则

(四)社区化、家庭化原则 

(五)康复预防原则

3、中医康复方法 

(一)针灸康复法

(二)按摩康复法

(三)药物康复法

(四)环境康复法

(五)传统物理康复法

(六)饮食康复法

(七)体育康复法

第7章 慢性病和老年病

第八章 伤残疾病

文档

中医养生康复学讲义

中医养生康复学讲义第1章中医养生康复学理论基础第一节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观念第二节养生康复的原则第1节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观念一、养生意义(一)概念:养生:保养生命。养生就是研究人类生命规律,根据生命规律,对生命活动进行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节房事、顺四时等保养、维护、调节的技术和方法,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中医养生学:总结中国历代各家养生理论和方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修养德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