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今汉语代词异同的情况 1 同:
都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大类。
2异;
⑴ 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a无定代词 莫 或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
※现代汉语必须用词组的形式去表现它。
b 辅助性的代词 所 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⑵ 古代汉语的代词有许多都使用了同现代汉语不同的形式。
a 第一人称: [我] 吾 余 予 朕
b 第二人称: [你] 女(汝) 尔 而 乃 若
c 指示代词: [这、那] 彼 夫 斯 是
d 疑问代词: [哪、什么] 安 孰 胡 奚 何 曷 盍
3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的体例不完备,没有真正的纯粹的第三人称代词
二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我 吾 予 余 朕
我: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邹忌》)
吾: 吾与汝毕力二而平险。(列子)
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朕: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第二人称: 女(汝)尔 若 而 乃
女: 居(坐下),吾语女。(论语)
汝: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
尔: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
若: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
乃: 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而: 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定14)
※ 人称代词形式繁复,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有些至今也没有研究出一个所以然出来,但有两种情况是可以肯定的:
1由于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不同的书写习惯,比如:
余、予古同音,但在尚书里都用予,在左传里都用余。
又比如:
女 、 汝 《尚书》用“汝”,《论语》用“女”。
※书写形式不同,纯粹是各人书写习惯不同罢了,而没有什么语法上或词汇上的讲究的。
2语法特点不同
有时候,在同一部书里,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乃至同一个句子中,同一人称却用了不同的形式,就不能认为是习惯使然了,如: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龙》)
今者吾丧我。
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孟子·《公 孙》)
※都可以做主语,如1、3句。
※“我”只能做宾语(如2句),“吾”只能作定语(4句)。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象“吾、我、尔、汝”等,都是既可以用于单数,也可以用于复数:
吾 吾与汝毕力而平险。
若 若皆罢去 (西门豹治邺)
我 我吾尔诈,尔无我虞
有时,要明确地表示复数,可在代词后加一个表示等辈的词,构成一个词组去表示: 侪 曹 辈 属 等
侪 吾侪小人食而听事 (左·襄3)
曹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
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掳。
辈 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马中锡《中山狼传》)
人称代词的礼貌式(尊称和谦称)
《孟子·尽心下》:“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可见用人称代词称呼平辈和尊辈是没有礼貌的。因而古人对称呼有一种礼貌式,就是不用代词而用名词。称人用尊称,自称用谦称。
一 自称不用“余”、“我”,而用自己的名或表示不德、卑微的名词。
1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之》)
2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
3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4 臣从其计 (廉·蔺)
5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孝文本纪)
6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
二称人以字或表示美德的名词
1 今少卿(任安)抱不测之罪 (抱任安书)
2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论语·雍也)
——《仪礼·士冠礼》注:子,男子之美称
3胜请召而见之于先生 (战国策·赵策)
——《战国策·卫策注》:先生,长者有德之美称
4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孟子·梁惠王上)
三 称人以爵位或身份
1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左·僖28)
2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左·僖28)
3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四 以地代人,作为尊称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天下。 (史记·秦史皇本纪)
※ 陛下,台阶,特指宫廷里的台阶。
※后代还有:“阁下”、“殿下”等
五以对话人所使用的人代对话人,表尊称。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报任安书)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左·襄22)
所谓“第三人称代词”
“之、其”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翻译为“他、他们”,结果有人以为是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如: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襄22)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
其实不是,“其”、“之”是指示代词,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情况:
1用在名词前,一般指后面的名词。分别译为“这”或“那”:
之二虫,又何之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西门豹治邺)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史·项羽本纪)
2“其”作为人称代词,相当于一个名词加“之”,所以只能作定语,而不能当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前者+之)取消性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3“之”字作为人称代词时,还可以指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史·张丞相列传)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魏公子列传)
※以上是第一人称。也可以代第二人称:
通说范阳令徐公曰:“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悯公之将死,故吊之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三 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许多形式,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指处所三大类(但不是绝然分开的,其中也有交叉之处)。
1指人的疑问代词:
有两个:谁、孰
“谁”
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只是在作宾语的时候要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论)
“孰”
前面没有先行词的时候,主要指人,译为“谁”。代物时,译为“什么”。在句中多作主语,其次作宾语。作宾语时要前置。
作主语:
孰谓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微子)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八佾)
作宾语:
孰继,继子般也。(公羊传·闵公元年)——继承谁?继承子般。
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公羊传·宣15)
“孰”前面有先行词,就表示在先行词中进行选择,在同类事物中加以确指。代人,译为“谁”,代物,译为“哪一个”。
吾与徐公孰美?
礼与食孰重?(孟子)
两人孰是?(史·魏其武安侯列传) 谁对?
凝固结构“孰与”
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译为“比起来哪一个······”、“比起来怎么样?”
吾孰与徐公美?
沛公曰:(项伯)孰与君稍长?(史)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史·廉蔺)
2指事的疑问代词
常用的有“何”、“胡”、“曷”、“奚”等,其中,“何”用的最多。
何
很少用作主语,一般用作宾语、定语、状语。译为“什么”、“哪里 ”。
作宾语时,只指事物不指人,且一定要前置。
动宾 大王来何操 (什么)
动宾 牛何之 (哪里)
介宾 何由知吾可也? (哪里)
介宾 何为不去也? (礼记·檀弓下)
作定语时,可以指人,也可以指时间、地点、有关对象。
是何人也? (《庄子·养生主》)
笑问客从何处来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何”也可以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但作状语的“何”也有把它当作疑问副词的: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先生坐,何至于此 (国策·魏策)
胡、曷、奚 的使用范围比较窄,也是不做主语,定语,一般只作状语或介词宾语:
胡为至今不服也 (战国策·齐策)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哪里”
这几个代词的作用相仿,经常在句中作状语或宾语
宾语 沛在
状语 且王攻楚,将恶出兵?
焉 且焉置土石
四 指示代词
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形式繁多,大致可分为:
1 近指: 是 此 斯 兹
以是观之 (左·襄13)
非此母不能生此子 (史记·酷吏列传)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子罕)
挹彼注兹(诗)
这几个指示代词,可以译为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其中,“此”的指示性最强,与远指的“彼”相对。
“斯”有些近似远指的“夫”,“夫”的指示性较“彼”弱些,“斯”的指示性较“此”弱些。
“兹”出现的早些,多用于先秦早期的著作。
“是”常常用于复指先行词,例如:
( “是”常常用于复指先行词,例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富与贵,是人之所大欲
2 远指 彼 夫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孟子·《公孙丑上》)
食夫稻,衣夫锦 (论·阳货)
“夫”的指示性比“彼”弱的多,语译时不一定要译出来,因为“夫”的指示性较弱,所以,当它用在一句话的开头的时候,也有叫做句首语气词的。如:
夫战,勇气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香甜肥美。(晁错·《论贵粟书》)
这种句首的“夫”,到底是指示词还是语气词,历来界限不清,侧重于它的指示作用,就叫指示代词;侧重于提起下文,表示要发议论,就叫句首语气词。
3 特殊的指示代词“焉”
“焉”通常叫做“兼词”,意思是:
⑴在古代汉语的所有代词中,只要“焉”字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在句中做补语。其作用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于+之”
⑵在句末用了“焉”字做补语后,通常就不再用其他的语气词,特别是“也”字。即“焉”字往往兼起了“也”的作用。
焉相当于“于+之”,而“于”用法广泛,可介绍时地、范围、比较的对象、被动者等等,“之”又是泛指的代词,因而在语译时,必须根据上下文予以灵活的处理:
⑴表示时地。可以译为:“在……”“从……”、“到……”、“其中”。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在那里〗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海 〖从那里〗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畎quan,上声,排水沟亩正
(韩非子)
⑵表示范围。译为:在这方面,从中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在这方面〗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从中〗
⑶表示比较. 译为:比
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
⑷表被动.译为:被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焉”字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但有时“焉”所指的介词结构在前文已经出现了,就不一定要译出来: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劝学)
有时前面没有介词结构,但译出来比较勉强,也不必译出来: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它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焉”字除了作指示代词外,还可以作疑问代词。但作疑问代词的“焉”都是用在句首作状语,而不是在句末作补语:
且焉置土石
焉有仁人在位,网民而可为也?
五 无定代词
可以指一定的人、一定的事物、或一定的地方,分别译为:
没有什么人 没有什么事物 没有什么地方
或:
有的人 有的事物 有的地方
例如:
人
事物
地方
有时,“莫”、“或”前面有一个表示范围的先行词,则“莫”、“或”指代在此范围之中的对象: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石壁或千许丈,其色彩形容,多所象类(山经注)
※莫、无古同音(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十》:“按古音莫与或同”)
或、有古音近(王引之《经传释词》:或之言有也)。
所以,莫也作“无”,或也作“有”。如:
有
无
季:刘邦
六 辅助性的代词:者 所
者
1与动词、形容词(包括词组)组成“者”字词组,指代“……的人”
“……的事情”、“……的东西”。有时可简单地译为:“……的”
射者正己(使自己姿势正)而后发。(孟子·公孙丑上)
——同动词结合,指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子长)
——同形容词结合,分别指人,指事情。
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吕氏春秋·异用)
——同动词性词组结合,指东西。
离,同罹li,遭受、遭逢。这里是“掉落”的意思。
2同数词结合,指代“……种”(不能加“的”,因为现代汉语数量词组之间是不用加“的”的。)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3 当“者”所指代的对象出现在者字词组前时,者字词组起对该对象作补充说明的作用。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廉蔺)
士卒亡者过半 (史·孙子吴起列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
所
1 与及物动词结合,表示该动作涉及的有关对象。
庸主赏所爱而罚所恶 (史·范雎蔡泽列传)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因为所字指代的是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所以只能同动词结合。如果所字同名词或形容词结合,则该名词或形容词一定用作动词。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陈涉)
是以令人完客所馆
◇ 者、所都可同动词组成结构,但,者字指代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所字指代动作行为的受动者。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成·13)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
2 当所字所指代的对象出现在所字结构后面时,所字只起指示的作用:
取舞阳(荆轲的副手)所持地图(史·刺客列传)
此韩非之所著书也(史·老子韩非列传)
3所字所指示的对象有时也可用者字代替。如果这样,则所字也只起指示的作用。
所养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养。(韩非子·显学)
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 (史·刺客列传)
4所字还可以同一个介词、一个动词组成一个结构。这时,所指代的是介词所介绍的对象。整个结构表示:
⑴表示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为:“用来……的东西”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已尽臣礼,所以报也(左·成3)
⑵表示某种行为产生的原因: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史记·李斯列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
⑶与行为有关的人物:
其妻问其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