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018年第13期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建设与探索
王兆同(山东省临沂第三实验小学金盾校区 276000)
摘要:研学旅行主要是学校根据自己区域教学特色、学科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特点,组织、安排学生通过集体旅行和学习的形式,拓展学习视野和范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我国在课程教育改革中不断强调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因而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需要加以改进和创新。中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研学旅行能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建设要求及策略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生 研学旅行 课程标准化 建设 分析
地方学校组织学生研学旅行,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集体出行、集体住宿和集体旅行的过程中增长见识,提高课外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社会公共道德和集体生活方式的体验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主题设计要求符合学生的学习、成长特点,在课程资源整合中要求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身心发展和实际学习需求相适应。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建设需要在实践中展开研究与探索,重点突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知识性、系统性、趣味性和科学化特点。
一、内涵分析
1.实践、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观的培养需要建立在立德、增智、养心、以及求是等方面,并将学习与时代进行有效融合。当前新型的学习观念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要有意愿进行学习,不能被动等待硬性灌输,通过自身与外界的接触和体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知识的解释和重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学习追求的不再是结果,而是过程的体验。研学旅行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情境,学生可以边旅行边学习。这种愉悦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自身知识的丰富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更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
2.观察、探究培养实践技能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支撑。综合思维能力需要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培养。所以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还需要结合课堂学习和社会实
践一起完成。研学旅行本身就属于社会实践,学生能够走出课本,融入社会,并通过分析、概括以及比较等对整个过程进行综合的对比,通过加工感性的材料,最后成为理性的认识,进而有效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
3.、合作驱动问题探究
研学旅行的本质意义是实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也是前人所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比如我国春秋时期,孔子曾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对各地的风俗人情进行了解,并对礼乐文化进行宣传,通过一系列的游学活动实现了知行合一,这也是游学的典型案例。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教育部门针对当前中小学的实践学习,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使研学旅行被广泛重视起来。
4.生活、问题引导合作
在游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们的共同参与、合作。而且整个学习的过程都通过旅行完成的,形式更加活泼、多样,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获得
实践分享
20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相应的人生体验。
二、要求及原则1.教育机制与教学定位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建设要求在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中明确教学定位,对于研学旅行中各项集体活动,学校相关人员要重点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完善研学旅行各项管理制度。由于研学旅行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社会体验,这就要求在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教学评价,对不同阶段的研学旅行活动,进行主题设计、活动策划,在相关问题的分析、解决中,重点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并对学生研学旅行中的行为、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综合评价。
2.课程设计和教学引导
由于中小学生年龄较小、社会实践不足,对于研学旅行中各项事务好奇大于学习,为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老师需要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做好教学引导工作。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建设是为了在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主题中展开对学生能力、情感和情商的培养,设计的课程内容以及活动主题要求生动化、生活化,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心理和性格特点相符。老师在研学旅行中主要扮演教学引导者和安全维护者角色。老师鼓励学生开拓不同的学习路径,使学生处于研学旅行中心位置,给予学生不同的思想灵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创新解决相关问题。
三、探索策略
1.地方资源开发与应用
关于目的地的选择,需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主要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对当地文化和生活的了解,丰富学习体验,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建设需要当地教育部门与旅游、文化部门加强交流合作,建立标准学习基地,应用统一、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在红色教育资源、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中,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供完善、充分的教育宣传基地。地方文化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应用,能够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建设提供必要的
基础设施。
2.课程主题多样化
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以集体活动为主,对于不同的活动内容,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均不同。针对这一点,校方需要在研学旅行课程主题上进行优化设计,丰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促进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提高其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丰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主题内容及活动形式,能够使整个集体性学习活动更加生动与活泼,促进学生的学习、共享、合作与体验,满足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建设基
本要求。
3.网络平台的应用
研学旅行活动组织中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相关信息,根据学生、老师以及家长的意见,对整个活动组织过程进行公开,提高活动影响力。应用网络平台资源能够实现课程资源网络化,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研学旅行受益范围。建设研学旅行网络课程,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在精品研学旅行线路规划、设计中,合理布局研学旅行活动,形成互通互联的研学旅行网络。
由于各学校课程教育形式和特点不同,在研学旅行网络课程设计中要深化主题内容,涵盖社会生活各方面,提高课程教育有效性。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属于一项综合实践类课程,在教学资源整合和课程标准化建设中,要求完善教育机制,对研学旅行活动有明确的教育定位,科学化、系统化地设计课程内容,完善学生的集体性学习活动。另外,在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建设中,要根据活动主题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做好教学反思工作,不断改进教学措施,深化活动内涵,追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J ].中国德育,2014(09):12-14.
[2]李东和,朱玲玲,朱国兴.研学旅行影响因素分析——以合肥市青少年为例[ J ].黄山学院学报,
2016,18(06):23-28. [3]陈慧婷.研学旅行解说系统构建研究[ J ].江苏商论,2017(01):54-56.
[4]张剑光.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J ].
中国校外教育,2017(1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