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 .北美洲 .南极洲 .大洋洲
2.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
A.太行山是由海洋演化为陆地而成的 .太行山今后将会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陆地演化而来的 .古老的海螺海蚌一直生活在陆地上
3.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 )
A.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山地崎岖、气候寒冷
C.资源丰富、气候宜人 .交通便利、地形平坦
4.下列四幅图片选项,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A. .
C. .
5.“肤色较白,头发天生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他是:
A.黑种人 .白种人 .黄种人 .混血种人
6.环境对人种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一般说来,黑人多分布在( )
A.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
B.气候比较温和的温带地区
C.寒冷的极地地区
D.季风气候区
7.如图中,若A为海洋,B为陆地,则图示表示( )
A.南半球7月等温线的分布
B.北半球7月等温线的分布
C.北半球1月等温线的分布
D.南半球1月等温线的分布
8.在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小聪和小明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地方是( )
A.产生现象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绕转中心
9.地处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终年积雪,成为“赤道雪峰”,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 .离海近 .海拔高 .人口少
10.某山地当山麓地带(海拔720米)的气温为28.8℃,山顶(海拔1520米)的气温大致是
A.20℃ .24 ℃ .28℃ .32℃
11.读图,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大洲或大洋排序正确的是( )
A.北美洲、太平洋、非洲
B.南美洲、大西洋、非洲
C.南美洲、太平洋、非洲
D.非洲、大西洋、南美洲
12.在地球仪上,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正确的是( )
①南北回归线 ②赤道 ③20°W和160°E ④180度经线圈
A.② ③ .① ③ .① ④ .② ④
13.下图为全球降水与气温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关于全球年降水量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全球年降水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最少
C.中纬度地区,南半球比北半球降水量多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年降水量多
14.下列各组气候类型,均为欧洲最典型是( )
A.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性气候、极地气候
15.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地带,与这个火山地震带的形成无关的是( )
A.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16.
某海上救援队在图中甲点时,收到一捕捞船的求救信号,得知轮船遇难地点在(20°S,160°W)。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图中表示遇难轮船所在位置的是 ( )
A.① .② .③ .④
2、救援队搜救方向是 ( )
A.东北 .东南 .西南 .西北
3、遇难轮船所在的半球位置是 ( )
A.东半球 南半球 .东半球 北半球
C.西半球 南半球 .西半球 北半球
17.某地图比例尺为1:2000000量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
A.3千米 .30千米 .6千米 .60千米
18.下列描写天气的是
A.四季分明 .长冬无夏
C.风和日丽 .全年高温多雨
19.被称为世界的“干极”的是( )
A.乞拉朋齐 .阿塔卡马沙漠
C.火烧寮 .塔里木盆地
20.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如西欧的白种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是长期适应下列哪种自然环境的结果( )
A.寒冷 .高寒缺氧 .炎热干燥 .湿热
21.世界三大人种划分的依据是( )
A.“高等”或“低等”的标准 .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
C.人们的风俗习惯、语言等 .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22.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关于①②两地降水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A.①②处于同一纬度,降水相同 .①地降水比②地多
C.①地降水比②地少 .无法判断两地降水多少
2、造成①②两地降水差异的原因是
A.纬度位置 .季节因素
C.地形因素 .海陆位置
23.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上图反映的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 .夏季降水少,阳光充足
C.亚洲缺少此气候类型 .反映了沙漠地区的气候特点
2、该图可能反映了下列哪个区域的气候特点( )
A.我国东部季风区 .英国某区域 .法国南部某区域 .美国东部某区域
24.
下图示意某地多年平均气候资料。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示信息,可判断出该地位于( )
A.北半球 .南半球 .西半球 .东半球
2、该市气温年较差约为( )
A.25℃ .-6℃ .19℃ .31℃
3、对该地区气候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温和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多雨
25.
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1、对甲图和乙图中所标注的经纬度,书写正确的是()
A.20°E .30°W
C.60°N .40°S
2、从南极到北极,纬度的变化规律是()
A.由大到小再增大 .逐渐增大
C.逐渐变小 .由小变大再减小
26.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小河汇流后的大致流向是()
A.自北向南 .自南向北
C.自西向东 .自东向西
2、图中,水电站到农机站的图上距离约为2cm,实地距离大约为()
A.200km .40km
C.60km .80km
27.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冰洋变暖,北极航线日益显露出巨大的航运价值。2017年7月中俄领导人正式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下图为竖版世界地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地的经纬度是 ( )
A.15°E, 23.5°N .45°W, 23.5°S
C.15°E, 23.5°S .45°W, 23.5°N
2、沿“冰上丝绸之路”从上海出发至鹿特丹,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 )
A.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 .印度洋、北冰洋、大西洋
C.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 .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28.
读世界两区域轮廓图及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面小题。
1、甲地气温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四季如春 .气温最低月为12月 .终年严寒 .夏季高温,冬季低温
2、乙地降水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全年降水均匀 .降水集中在冬季 .降水集中在夏季 .年降水量稀少
29.
下图为某岛国不同海拔的陆地面积所占比例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岛国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平原 .丘陵 .山地
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该岛国的颜色大部分是( )
A.白色 .黄色 .褐色 .绿色
30.从下图中信息判断,形成城市聚落可能性最小的是 ( )
A.A .B .C .D
二、综合题
31.读下面的图1与图2,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C点的经纬度:C____。
(2)A、B、C、D各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点;位于热带是的____点;A点在D点的____方向。
(3)与图中C点所在的经线能组成一个经线圈的,其经度是____。
(4)图2甲、乙两图示意位于经纬网中B点的某同学在不同时间身影长短的变化情况。假如她的身高变化很小,请比较判断:如果是同一天,则更接近上午的是____图;如果是同一年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时刻,则表示冬至日的是____图,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
32.读下面经纬网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小红行走在大地经纬网上,其脚所踏地点的纬度是________,经度是________。
(2)小红行走在________(东、西)半球,________(南、北)半球。
(3)图2中所示的纬度是________(南纬、北纬),经度是________(东经、西经)。
(4)A、B、C、D四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有________。
(5)A点在E点的________方向,B点在A点的________方向。
33.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下图1是地球公转(地球位于二分二至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下图2是山东省某地区春、秋分日和夏、冬日正午时射入窗户的太阳光线图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__在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__.
(2)当我们家乡在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时,地球公转到材料一图__的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在__(纬度)上,北半球处于__日(节气).
(3)当射入我们窗户的太阳光线如图中光线①时,此时地球公转到材料一图__的位置,此时日期是__前后,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南极圈内出现__现象.
34.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幅地图,表示地区范围大的是 _________;表示内容简略的是 _________;比例尺较大的是 _________。
(2)如果要了解北京在中国的位置,应该选择_________图,如果想认识北京城市的轮廓特征,应该选择_________图
(3)甲乙两图比例尺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填字母)
A.数字式 B.文字式 C.线段式 D.图示式
3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市某校初一学生利用暑假组织“探究祖国生态美”的实践活动.下图是同学们实地测量并绘制的该区域示意图和基地附近等高线地形图。
(1)图示区域聚落类型是 (乡村/城市)。请说出判断的依据。(一条即可)
(2)根据图文资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图示区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 )
②甲地森林面积广,环境优美。 ( )
③图示区域农田分布呈条带状,说明主要分布在山谷地带。 ( )
④依图判断,该基地曾经是海洋,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 )
(3)甲、乙、丙、丁四地需要搬迁合并,你认为最佳位置是 ,请说明此位置的优势有哪些?(至少写出三条理由)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其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也是纬度最高的大洲。依据题意,故选C。
【点睛】
该题考查七大洲的分布状况,分析解答即可。
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浸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这是海陆变迁的例证,故选A。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寒冷,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故选B。
【点睛】
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位于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桂林山水是著名的自然风光,不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之列,故选C。
【点睛】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白种人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多呈浅淡色;发呈金黄;眼色碧蓝或灰褐色;发形呈波状或直状;唇型为薄唇;鼻狭而高;颧骨不高突;体毛和胡须较发达等。黄种人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呈黄色或黄白色;发形直,发色黑;眼色深;颧骨较高;面部扁平;体毛和胡须稀疏。黑种人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多呈黑色或黑褐色;发形为曲卷形或波形,发色深黑;眼色黑褐;唇厚而凸或较厚;鼻宽扁或较宽;眼裂较大。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主要人种。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环境对人种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一般说来,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的人多分布在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气候较温和的温带地区多为白色人种,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人种的有关知识。
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中等温线可知,等温线是从北向南递减,说明该区域是南半球,而此时A是海洋、B是陆地,海洋的气温高于陆地,说明这是南半球冬季时的等温线图,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等温线图的判断,要知道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自转的绕转中心是地轴,公转的绕转中心是太阳,产生的地理现象也不相同,故选B.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地处赤道地区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却终年积雪,成为“赤道雪峰”,是因为这里海拔大约为55米,由于海拔高,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终年很低,一般来说,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会下降6℃,可以判断该山山顶气温终年都在0℃以下,虽然处于温度高的热带地区,但山顶的气温很低,只有山麓气温更高,与纬度、海陆位置及人口无关,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乞力马扎罗山的有关知识.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因此在山麓地带(海拔720米)的气温为28.8℃,山顶(海拔1520米)的气温是:28.8℃-(1520米-720米)÷100米×0.6℃=24℃。故选B。
【点睛】
根据在山地,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计算得出。
1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以及大洲的轮廓可以判甲是南美洲,乙是大西洋,丙是非洲。所以选B
【点睛】
该题考查大洲和大洋。
1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地球仪上,南北半球是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东西半球是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为界,南北回归线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180度经线圈是日期分界线,故选A。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全球年降水量从低纬向高纬不是一直递减,如南半球中纬度地区要比南回归线附近降水多,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最多,中纬度地区,南半球比北半球降水量多,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年降水量少,C对,ABD错。故选C。
1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欧洲、亚洲、非洲)分布最广;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的西岸(西风带的西岸),以欧洲最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布于东岸以亚洲最为典型;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以非洲、南美洲等分布较广;温带性气候在亚洲分布最广。故根据题意选A。
【点睛】
该题考查欧洲西部的气候,分析解答即可。
1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太平洋位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及南极洲板块之间,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非洲板块与之无关。故选A。
【点睛】
16.D
解析:1、D
2、B
3、C
【解析】
【分析】
1、从图中可知,①(20°N,160°E)② (20°N,160°W)③ (20°S,160°E) ④(20°S,160°W),
故D符合题意。
2、经线指向南北,纬线指向东西,从图中可知,救援队搜救方向是东南,故B符合题意。
3、轮船遇难地点在(20°S,160°W),位于南半球和西半球,故C符合题意。
17.D
解析:D
【解析】
比例尺是由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如某地图比例尺为1:2000000量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60千米,故选D。
1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天气是大气在短时间内的状况,是不稳定的,四季分明是长时间的大气状况,表示气候;长冬无夏也是表示气候;风和日丽表示短时间内的大雪天气,全年高温多雨也是气候特征,故选C。
【点睛】
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印度的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多降地形雨,且降雨量极大,被称为“世界雨极”.位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的“干极”,该地区气候极其干燥,经常连续几年不降雨水,是世界上最为干燥少雨的地方.故根据题意选B。
【点睛】
该题考查世界雨极和干极,记住即可。
2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如北欧气候比较寒冷,该地的白种人鼻子高而窄,鼻子通道较长,有利御寒。故选A。
2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人类体质(肤色、毛发、鼻梁、嘴唇)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故B符合题意。
22.B
解析:1、B
2、D
【解析】
【分析】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东临太平洋,受海陆之间的影响,东部与西部之间的降水差异大。
1、关于图中①②两地降水多少的叙述,①、②位于同一纬度,但由于两地海陆位置不同,降水也不相同;①地离海近,降水比②地降水多;故选B。
2、由上题可知,①地离海近,降水比②地降水多,这是受海陆因素的影响,离海近的地区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明显,降水多,故选D。
23.B
解析:1、B
2、C
【解析】
【分析】
1、图中可知,A. 该气候雨热不同期,不利于农作物生长,A错;
B. 夏季降水少,阳光充足,B正确;
C. 该气候是地中海气候,亚洲有此气候类型 ,C错;
D. 该气候不反映了沙漠地区的气候特点,D错;
故B符合题意,选B。
2、A.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B.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法国南部位于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
D. 美国东部某区域是温带性气候;
图中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故C符合题意,选C。
24.A
解析:1、A
2、D
3、B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中每个月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情况,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最热月是7月,最冷月在1月,该地一定位于北半球。故选A。
2、读图可知,该市的最高气温是25°C,最低气温是-6°C,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25°C-(-6°C)=31°C.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3、从气候资料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的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气温曲线图的判读,读图解答即可。
25.B
解析:1、B
2、A
【解析】
【分析】
1、由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甲图中所标注的经度中,只有30°W和60°E;图乙标注的纬度中,有0°、20°N、40°N、80°N和20°S,没有20°E、60°N和40°S,故选B。
2、纬度的变化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增加,但纬线长度是越来越短,如果从南极到北极,其度数的变化规律是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经纬度的判读,要注意区分方向和度数。
26.A
解析:1、A
2、B
【解析】
【分析】
1、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一是指向标判断法,二是经纬网判断法,三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法,可以看出,图中小河汇流后的大致流向是自北向南,故选A。
2、由图中比例尺可知,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20千米,若图中水电站到农机站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实际距离大约为40千米,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地图三要素的判断。
27.A
解析:1、A
2、D
【解析】
【分析】
“冰上丝绸之路”东起东亚太平洋沿岸,途径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连接北欧、东欧和西欧地区,比传统的海水航线短,大大节省运输成本。
1、从图中可知,甲地在北回归线上,其纬度为23.5°N,图中每相邻的两条经线度数相差30°,可以推断出甲的经度是15°E,A符合题意。
2、从图中可知,沿“冰上丝绸之路”从上海出发至鹿特丹,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D符合题意。
28.D
解析:1、D
2、B
【解析】
【分析】
1、由图可知,图中甲地的最低平均气温在10℃以上,最高气温超过30℃,说明该地冬温夏热,而不是四季如春;气温的最低月份是在12月份;更不是终年严寒;而是夏季高温、冬季低温,故选D.
2、由图可知,乙地降水全年分布不均匀,降水是集中在气温最低时的冬季,属于冬雨型的地中海气候,年降水量较丰富,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气候的有关知识.
29.B
解析:1、B
2、D
【解析】
【分析】
1、读图分析可得:该岛国的主要地形类型的海拔低于200米,是平原,故选B。
2、由上题可知:该岛国的主要地形类型的海拔低于200米,是平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代表的是平原,故选D。
3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河流的中下游或沿海平原地区,工农业发达,易形成城市聚落,读图可知:A、C、D位于河流的中下游或沿海平原地区,形成聚落的可能性较大,B没有位于河流处,形成城市聚落的可能性较小,故选B。
【点睛】
二、综合题
31.10°W,40°N C B 正北 170°E 乙 甲
⑧南回归线
【解析】
【分析】
整体该题以读经纬网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经纬网的判读,要求学生具有较
解析:10°W,40°N C B 正北 乙 甲
⑧南回归线
【解析】
【分析】
整体该题以读经纬网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经纬网的判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1)东西经度的划分是以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1180°,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表示,南北纬度的划分都是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的纬度称北纬,用符号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读图可知,C点的经纬度是10°W,40°N。
(2)南北半球与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根据ABCD的经纬度,可判断位于东半球的是C点,位于西经10°,位于热带的是B,纬度低于23.5°,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可判断,A在D点的正北方向。
(3)能够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是相对的两条经线,它们的度数之和是180°,除了0°和180°之外,一条是东经,一条是西经,由此可知,与图中C点所在的经线能组成一个经线圈的,其经度是170°E。
(4)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天中正午的影子最短,所以选乙,一年中,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夏至日,最小的是冬至日,所以冬至日影子最长,故选甲,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点睛】
本题考查经纬网定位和半球的划分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读图分析解答。
32.北纬50° 东经20° 东 北 北纬 西经 C点 正北 东南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经纬网的有关知识.
【详解】
(1)由图可知,图1
解析:北纬5东经2东 北 北纬 西经 点 正北 东南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经纬网的有关知识.
【详解】
(1)由图可知,图1中小红行走在大地经纬网上,其脚踏地点的纬度是位于向北增大上,是北纬50°,经度是位于向东增大上,是东经20°。
(2)由小红所在位置的经线可以看出,小红所在的是东半球,是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
(3)由图可知,图2中纬度也是位于向北增大上,所示的纬度是北纬,经度是在向西增大上的西经。
(4)图中A、B、C、D四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C点,其他三点是位于西半球。
(5)由图中的经纬网可知,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可以看出,A点是在E点的正北方向,B点是在A点的东南方向。
33.太阳 一年 b 23.5°N 夏至 d 12月22日 昼短夜长 极昼
【解析】
【分析】
整体分析:该题以读地球公转(地球位于二分二至位置)示
解析:太阳 一年 b 23.5°N 夏至 d 12月22日 昼短夜长 极昼
【解析】
【分析】
整体分析:该题以读地球公转(地球位于二分二至位置)示意图和山东省某地区春、秋分日和夏、冬日正午时射入窗户的太阳光线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1)地球自转的特点: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产生昼夜更替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所以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在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2)读图可知,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a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b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c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d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左图中b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太阳直射点在23.5°N纬线上。
(3)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地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如右图中光线①太阳高度最小,此时是北半球冬至日的太阳高度,左图中d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34.甲图 甲图 乙图 甲 乙 C
【解析】
【分析】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打开各种地图,尽管它们所表示的内容不同,却都具备方向、比例尺、图
解析:甲图 甲图 乙图 甲 乙 C
【解析】
【分析】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打开各种地图,尽管它们所表示的内容不同,却都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要素。
【详解】
(1)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比较甲乙两幅地图,甲图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单;乙图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
(2)如果要了解北京在中国的位置,应该选择实际范围大的甲图,如果想认识北京城市的轮廓特征,应该选择内容详细的乙图。
(3)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题中甲乙两图比例尺的表达方式是线段式。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比例尺相关知识,理解运用。
35.(1)乡村;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
(2)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3)乙;乙处附近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完善;靠近河流上游,水质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
【解析】
【分析】
聚落是人
解析:(1)乡村;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
(2)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3)乙;乙处附近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完善;靠近河流上游,水质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
【解析】
【分析】
聚落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地方,聚落一般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详解】
(1)从图中可知,图示区域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是农村聚落。
(2)图示区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甲地森林面积广,环境优美;图示区域农田分布呈块状,说明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大;依图判断,该基地发现海洋化石说明曾经是海洋,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3)甲、乙、丙、丁四地需要搬迁合并,最佳位置是乙,该处附近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完善;靠近河流上游,水质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形平坦。
【点睛】
学会区分不同聚落,判读等高线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