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通过查阅资料或采访他人,深入了解这种风俗。
3.尝试运用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根据表达的需要,做到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4.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教学重点:
1.抓住家乡风俗的特点,写出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2.运用多种方法生动地展现活动场面,细致地描写自己参加活动的真实感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记叙,做到详略得当,要写得具体,语言形象生动。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思维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学着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二、观察图片,交流讨论
1.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三幅图,思考:这是什么节日?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总结:图一是春节,两个小朋友在拜年,门上贴着春联;图二是元宵节闹花灯的场景;图三是中秋节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
2.学生读一读习作要求。教师课件出示习作要点。
(1)介绍一种风俗。分几个方面进行介绍,确定风俗的主要特点和需要重点介绍的内容,适当加入自己的体验。
(2)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穿插风俗的特点和来历。
(3)可以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3.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师: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学生自由发言)
4.师:同学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1)指名学生发言。
(2)教师归纳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风俗、故事传说,或者有着独特的纪念意义。
(3)师:谁知道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除夕——吃年夜饭、贴年红(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祭祖、守岁、挂灯笼、压岁钱;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走百病等;清明节——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祭祖、插柳、拔河、荡秋千、吃青团等;端午节——插艾草、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洗草药水等;中秋节——走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观潮、燃灯、竖中秋、舞火龙等;重阳节——晒秋、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
5.引导学生回忆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写作方法。
《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详略得当。作者用通俗易懂、富有“京味儿”的语言,对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展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腊八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句把藏戏的特点写了出来,接着详写藏戏的由来,分述藏戏的三个特点。
三、明晰写法,拟写提纲
1.材料选择。
师:选择你们了解的、有亲身经历的风俗或风俗活动,进行描写。
(1)出示相关风俗或风俗活动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回忆家乡的风俗。
(2)教师点拨要点:注意观察家乡风俗活动的特点;生动、具体地写出风俗活动的场面和细节;观察时,除了仔细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观察人们的动作和心情变化等细节;注意观察的顺序。
2.学生自由组成小组,交流习作写法。教师课件出示写法指导。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 (2)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
(3)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
(4)把写人、写景、写事、写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形象真实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引导学生根据提示拟写习作提纲。
(1)教师提示: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内容?根据所介绍的风俗特点,拟什么题目合适?要做到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要写得具体详细一点,次要内容则简略一点。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四、例文引路,发散思维
例文见《教材1+1》对应的“范文评点”。
1.学习例文,明确写法。
(1)学生阅读例文并思考:例文围绕“重庆火锅”这一主题,从哪些方面写了重庆火锅?
(2)学生阅读例文并在纸上梳理概括。教师巡视。
(3)教师指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适时指导,并针对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说明指导。
重庆火锅的地位;调料的制作方法、吃法;重庆火锅的三大特点。
(4)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明确例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安排全文,详写了火锅调料的制作方法、重庆火锅的三大特点(麻、辣、烫),略写火锅的地位、吃法,进一步理解此次习作如何处理详略安排。
(5)引导学生阅读介绍火锅“麻、辣、烫”三大特点的段落,体会活泼幽默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让学生明白此次习作可以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进行一些详细的描写。
(6)引导学生默读首尾两段,体会首尾照应、简练收束全文的好处并运用到习作中。
(7)教师对例文在表达方面的特色进行总结。
2.小结:要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反映出民风民俗的情趣。写民风民俗,要能让别人从中体会到生活情趣。注意不要生搬硬套所查阅的资料,要将资料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进去,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感染力,才能吸引人阅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写法,激发创作
1.指名学生说说上节课的收获。
2.教师归纳指导并导入: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回顾和对例文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写文章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来通过具体的习作来运用这些方法。
3.学生再次回顾此次习作的主题和任务。
4.出示此次习作的要求,让学生结合上节课的梳理自由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针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再次辅导。
(1)介绍一种风俗。分几个方面进行介绍,确定风俗的主要特点和需要重点介绍的内容,适当加入自己的体验。
(2)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穿插风俗的特点和来历。 (3)可以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交流修改,展示评价
1.过渡:美玉是雕琢出来的,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完成了此次的习作,但是这个只是初稿。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写的文章,通过修改,让我们的习作更完善。
2.学生交换欣赏习作。
3.教师结合此次习作的要求和平时习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指导完善。
(1)“介绍一种风俗”的习作,是否写出了风俗的特点,是否抓住了重点。“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的习作,是否重点描写了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是否有机穿插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2)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3)句子表达是否符合规范。
(4)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4.学生结合修改要求进行自我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全班评改交流,重点指导发现的问题和需要强调的地方。
6.根据师生共同修改中发现的问题和习作修改的要求,同桌或分组互相传阅习作,交流还需要再修改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并发现是否有新的比较典型的问题。
7.指名学生分享自己评改的习作,并说说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作者达成的修改意见。教师适时指导,尤其注意对新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指导。
8.学生再次根据全班交流的情况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定稿。
9.誊抄习作。
10.收集优秀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板书设计:
习作一:家乡的风俗
地方有不同的风俗
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习作后的评改
提出了具体建议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要侧重指导习作的立意和方法。民风民俗是时间积淀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情感。习作时,要提醒学生在写家乡风俗的时候,不能仅仅是介绍这种风俗,而要挖掘出蕴含在节日起源和风俗中的美好愿望和情感。同时,要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这样,从交流风俗,归纳写法,到动笔写作,反复修改,学生在完成习作的同时,对民俗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出示范文,让学生结合本次习作的要求掌握写作方法,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点评,让学生明白一篇好的文章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完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法,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写作方法,在每次习作中都有所收获。在集体修改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朗读要修改的文章,然后小组讨论文章哪些方面需要修改。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修改,锻炼创新地修改,从而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